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研究

更新时间:2023-09-07 03: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年11月

思想教育研究

第11期总第228期

Studiesin

Ideob舀cM

Education

一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研究

王洪波胡璇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北京

100871)

[摘要]网络社交以互联网为中介,拓展了社交活动的空间性和地域性,创造了较为平等开放的社交环境。大学生既是互联网上的活跃群体,又对人际交往有着旺盛的需求,而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相较其他群体亦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进行调研,描述网络社交现状,探究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特点,可以为应对这一现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社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l002-5707(2013)11-0075-03络邮件推送的方式,数据分析采用SPSS

18、Excel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

等工具完成频次统计、比较分析、回归分析等系列量化分析工作。调查对象共有大学生个案537个,网络社交是指网民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以其中男性302人,占比56.2%;女性235人,占比数字化的符号为载体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43.8%。98.9%的个案年龄段在18—24岁之间,符式。CNNIC第23次调查报告显示,网络社交群占合我国目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学制情况。

网民总体的12.3%,在具有社交特征应用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在即时通信、博客、论坛、交友二、大学生网络社交基本情况

网站等社区类网络应用上的渗透率高。网络交往是互联网出现后产生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西方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基本情况可以学者将网络交往研究置于互联网使用行为之下,

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析:网络社交的范围,以生侧重对广义的网络交往进行研究,将“网络交往”人还是熟人为主要对象;网络社交的方式,网络社等同于“网络沟通”、“计算机媒介互动”等概念,并交和线下社交的比例情况;对网络社交的态度,更在此范围下研究互联网用户的网络使用行为、信喜欢面对面交流还是在网络上交流。

息交换和交往行为。也有一部分西方学者将信息(一)交往范围:以朋友和同学为主

的传递和互联网用户的沟通行为包含在内,将之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社交的范围仍然以熟归结为狭义的网络交往,即网络人际交往。Ill

人社交为主。超过9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在网上网络人际交往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一个会和朋友以及同学进行交往,60%的大学生使用互十分热门的话题。以往许多研究发现,网络人际交联网和亲戚家人进行联络,仅有20%左右的大学往是虚拟的,但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会影响其生会和陌生人在网上进行交流。

现实人际交往,网络人际交往是对传统人际交往中国社会社交的~大特点是亲疏分明,会以方式的重要补充,对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12】

自我为中心形成一个有不同层级的人际交往圈。然而,虚拟世界并不等同于真实的生活。过度的网

费孝通先生将这种形态称为差序格局,其中与个络交往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也不容忽视,会使大学人关系最紧密的一层是血缘纽带形成的亲人关生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障碍和问题。翻

系,其交往有较少功利因素,向外一层是世俗交往本次研究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采取网

产生的朋友与同事、同学关系,交往中既有情感因

万方数据

。|瀵甏翳熏臻鞫鳓峨l纂簿辫瓣渗。

素也有功利因素。由此分析,互联网在增进亲缘关系和陌生人交往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维护了和同辈人之间的关系,发挥了情感纽带和有功利目的的工具作用。

(二)交往方式:电话和手机短信仍是大学生与熟人的主要沟通方式

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与家人联系的各种方式中,打电话仍然是93%的大学生的首选,发短信也有过半的选择率。同时,55%的大学生认为面对面交流也是他们与家人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而选择以互联网为中介的即时通讯工具如QQ和E—mail进行交流的比例仅为34%和8%。

可以看出,在和家人的交往中,传统的打电话和发短信仍是最重要的方式。首先,打电话和发短信的学习成本很低,大学生的家人可以很容易地使用这种方式和大学生进行联系和沟通,互联网则不满足这个条件。其次,打电话和发短信的费用较低,这种方式在大学生不能频繁回家与家人见面时是一个经济实惠的选择。面对面交流是大学生第二位的选择。因为和家人的交往以情感交流为主,所以双方都会倾向于使用媒介丰富度更高的方式。面对面交流是媒介丰富度最高的、反馈最及时的一种沟通方式,最适合于大学生和家人进行情感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网络社交在大学生与家人的联系中使用比例最低。一方面,因为一些大学生家长对互联网社交工具使用不熟练,造成沟通效率比较低下;另一方面,因为即时通讯工具的交流以文字交流为主,所以双方很难感知到彼此的情绪变化和精神状态,既容易造成沟通不畅和误解,也不能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

在大学生和朋友的各种联系方式中,即时通讯工具最受欢迎,有74%的大学生选择了这一方式。其次是打电话和发短信,选择率分别为66%和60%。35%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喜欢和朋友见面交流,也有29%的大学生通过微博和朋友交流,12%的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站进行交流。在论坛和博客中与朋友交流的大学生人数较少,比例均在5%左右。可以看出,即时通讯工具是大学生与朋友的最重要的交往方式。这首先得益于即时通讯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较高的使用率。QQ账号在大学生中和手机号码几乎同样重要,基本人人都有。打开电

万方数据

2013年11月第11期总第228期

脑接人互联网后登陆QQ,也成为大学生网民一个基本的使用习惯。即时通讯工具可以同时满足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的需求,无论对方是否在线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即时通讯工具也支持文字、表情、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分享,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话题都能通过这一工具在朋友问进行讨论。因此,即时通讯工具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打电话和发短信也是大学生与朋友交流的重要方式,比例超过了见面交流。电话和短信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单向或者双向的交流,为大学生在较为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提供了一种便利的交往方式。调查还发现,微博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程度较高,微博中的网络社交以建立好友关系和评论、转发共同关注的内容为主,符合大学生追求新潮的使用习惯,能够形成网络议题,为大学生社交提供话题。

(三)交往态度:大学生更加倾向通过网络进

行交流

对“与面对面交流相比,更加倾向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一陈述,10%的大学生表示同意,31%的大学生表示较为同意,37%的大学生表示一般同意,17%的大学生表示较不同意,5%的大学生表示不同意。也就是说,支持和中立的大学生超过3/4,仅有l/5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反对。可见,大学生不仅在行为上认可了网络社交的各种方式,也在态度上表达了对网络社交的偏爱。

三、网络社交对大学生线下交往的影响

总体而言,通过网络社交的方式,大学生与同辈人之间以兴趣为主的交流增加了。网络社交对大学生线下交往的构成和总量也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超过4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通过使用互联网,增加了与爱人、朋友和同学的交往时间。在使用互联网后,40%的大学生减少了和亲戚的交往,只有不到20%的人增加了和亲戚的交往。20%大学生减少了和父母的交流,但同时也有20%的大学生认为这个时间增加了。

网络社交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渠道。由于大学生精力总量是有限的,网络社交时间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导

2013年11月第11期总第2.28期

致其线下人际交往时间的减少,而与某一类人群的交往频率增加也可能引起其与其他人群交往频率的降低。超过50%的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后增加了和相同爱好的人的交往,近50%大学生增加了和相同专业的人的交往。

随着城市社会生活的发展与竞争的加剧,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主要通过社会服务体系得速,可能形成规模效应,形成话题和讨论,或发生“群体极化”现象。如果关注这些内容,可以发现一些学生的潜在心理动向,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制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消极影响扩散。

(三)倡导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康社交方式互联网上存在一些不实和不良信息,一味沉迷网络社交可能导致大学生遭受欺骗甚至走上歧到深化,“个人在城市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于城市中的制度体系创建的某种生活秩序和个人创造的‘社群网”’14],这比较典型地反映在传统意义上的邻里关系重要性下降,而基于趣缘和业缘等的社会关系重要性上升方面。四诚如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的“首属群体”功能弱化,而“次属群体”在城市中成为个人生活体系重要的或者是决定性的要素。[61事实上,互联网为这种“社群网”的建立提供了天然的平台,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更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从个体逐渐向社会成员的扩散,而这种扩散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基础之上。这些“同好”群

体不仅在线与他人共享资源、信息,就感兴趣或者

专业领域的话题展开讨论,而且可能通过由此所带来的归属感、信赖感而发展成为进行线下的集结与互动,从而带来日常交往活动的丰富。

四、网络社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的指导意义

了解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基本特点,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具体而言,有如下4个方面。

(一)主动利用新媒体阵地和大学生开展沟通

对话

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经常使用和喜爱使用的社交方式。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以人性化的方式和大学生进行对话和沟通,作为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向传播的补充。

(二)关注大学生网络言论,发现心理动向

大学生在与人互动时经常发布一些代表自己当下一11,声的原创内容,或是转发一些新闻和观点。这些内容在其网络社交圈子中的传播速度非常迅

万方数据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进行知识网的基本知识,了解互联网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1]田丽,安静.网络社交现状及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

研究口].图书情报工作,201

3,(15).

[2]黄利会.从网上聊天看大学生的网络人际关系——

对武汉地区七所高校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许惠清.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研究[D].华东师

范大学,2006.

[4][德]格奥尔格 齐美尔.大都市和精神生活[M].郭子

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

[5]章雯.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中的趣缘群体研究[D].华中

科技大学,2006.

网Charles

Horton

Cooley.Social

Organlzatlon:A

StudyoftheLargerMind[H].NewYork:CharlesScribner’SSons.1929.

[责任编辑任志坤]

途,造成身心伤害。网络社交并不能代替正常生活中的交往,生活中的交往能带来更多情感交流,同时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应当引导大学生适度使用网络,鼓励大学生走出宿舍接触现实生活,培养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安排丰富多样的学生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交流,倡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络交往提升自身素质

更新,跨越“数字鸿沟”,增强网络素养,掌握互联点,具备科学应对网络事件的能力,做好网络“参与者”、“管理者”和“把关人”。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洪波, 胡璇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871思想教育研究

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2013(11)

参考文献(6条)

1.田丽;安静 网络社交现状及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 2013(15)

2.黄利会 从网上聊天看大学生的网络人际关系--对武汉地区七所高校的调查[期刊论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3.许惠清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研究[学位论文] 20064.格奥尔格·齐美尔;郭子林 大都市和精神生活 20075.章雯 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中的趣缘群体研究 2006

6.Charles Horton Cooley Social Organization:A Study of the Larger Mind 1929

本文链接:http://www.77cn.com.cn/Periodical_sxjyyj201311018.aspx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99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