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从十二五规划看中国方位

更新时间:2023-12-16 22: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科学发展 强国富民

——从?十二五?规划建议看中国方位之一

本报记者 丁伟 刘晓鹏 张音

开栏的话

过去的五年,极不平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从明年开始,我们将进入?十二五?时期。?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

本报从今天起,开辟《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专栏,突出报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经验,以及?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思路、重点。

五年一个刻度,中国跃上新的台阶;五年一个单元,中国站在新的起点。此时此刻,国内外众多探询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下一个五年,中国的面貌会有何样的改变?

1

人民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为完成这些改变、达成这些变化,中国又将作出什么部署和调整?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的中国勾勒出一幅科学发展、国强民富的路线图。

一个主题:科学发展

——?一个巨变、四个不变?,是判断中国走向的逻辑起点,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代背景

10月23日,在韩国庆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达成协议,超过6%的投票权将从欧洲发达国家转向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金砖四国晋升十个股东行列,中国的份额升至第三位。国际舆论评价说,这是一次历史性大改革,股权结构的变化预示着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

2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前不久,一场规模不大的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历史与现实不期而遇,让人心生感慨。

中国已经今非昔比。新中国成立60多年,大致以5年为一个刻度,中国不断跃上新台阶。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面貌天翻地覆。

即将过去的?十一五?,同样是一个浓墨重彩的?历史单元?。

纵向看,这是中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抗击频仍的重大自然灾害,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从2006年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又实现了10.6%的增长。

横向看,这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向好,经济总量继超过德国之后,今年有望超过日本,坐三望二。中国?体量?举足轻重,中国?动向?举世瞩目。 这个时候,关于中国的未来走向,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和估量。有人说,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不

3

是发展中国家。有人问,国际形势复杂多变,21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是否还成立?

中国的方位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重大的认识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出坚定的回答。

这份坚定,源自对天下大势的清醒判断。经过几十年飞速发展,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同时,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发展,中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态势没有变。这?一个巨变、四个不变?,是判断中国走向的逻辑起点,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代背景。

?一个巨变?告诉我们,经过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中国找到了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今后还要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4

?四个不变?催促我们,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开关?,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奋发有为。

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振兴来说,机遇并不常有,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21世纪的头一个10年,我们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21世纪第二个10年是前10年战略机遇期的直接延续。第二个10年,中国将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国际地位也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双重历史使命,注定中国要发展,中国要大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这些年来,一轮轮经济的过热与过冷,一次次自然的施威与重创,考验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中华民族的承受能力,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质与量、快与好、物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调整前进的航向。

人们不会忘记,2003年在抗击非典疫情等一系列事件之后,中国上下对于发展问题的思考。就在那一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让人们对发展这个时代课题有了全新的认识。

5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此后的几年,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深化,内涵不断丰富。

2005年,?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07年,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此后,按照十七大的战略部署,从2008年9月到今年2月底,全党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标志着对中国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到?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从?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规划对?十二五?的目标设计、战略部署,贯穿着科学发展理念。

6

一个主线:转变方式

——继30多年前的历史性转折后,再一次作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抉择,由此开启由大国通向强国的大门

在当代中国,5年这个时间刻度似乎具有特别的意义。人们习惯用5年来丈量既往,用5年来谋划未来。于是,5年便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单元?,成为衡量共和国发展与进步的标尺。

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毛泽东曾急切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54年后,?十一五?行将结束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大飞机的研制取得重大进展,翱翔蓝天为时不远。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显示,全世界大概500种工业产品中,220多种产品产量的?世界第一?属于中国。

放在以往,这样的消息肯定会让人热血沸腾,而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后,当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

7

等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中国人开始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冷静、审慎地看待这些?世界第一?。

同样耐人寻味的是,当经济总量有望跃居世界第二的消息传出,与国际舆论铺天盖地的热议相反,中国的反映相当低调。在例行的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的经济总量看上去较大,但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外交政策不会因为GDP的增长改变。

这不是故作低调,而是实话实说。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分析,在日本的GDP构成中,个人消费占近六成,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进出口拉动。日本近六成出口为高附加值产品,而中国出口产品相当部分是加工贸易,?设计和利润留在欧美日,意义有限的GDP和能耗留在中国?。

高速奔跑了30多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国家现代化?赛程过半?。同时,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消费严重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式面临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发展方式的弊端更是暴露无遗,而发达国家意图在?后危机时代?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布局,向中国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不加快转变发

8

展方式,就不能从大国变为强国,也就很难走完现代化的?后半程?。

近年来,从 ?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2009年底经济工作会议作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的重要判断,党中央不断发出?加快转变?的号令。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十二五?规划建议又作出了新论断,提出了新要求。

扩大内需提升到战略位臵;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用一个专门章节部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细读规划建议,会发现?转变?的主线?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转变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对此,规划建议作出了全面部署: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

9

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是一个由导向机制、协调机制、实现机制、操作机制和动力机制所构成的系统工程,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30多年前,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由此演绎出一段世界发展史上罕见的时代传奇。今天,面对现代化之路上的又一个十字路口,中国坚定地选择转变发展方式,站在新的台阶上开启了由大国通向强国的大门。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价说,这一转变有可能继中国30多年前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再一次让中国的发展释放出更大的活力,影响将远远超过5年的范围。 一个重点:改善民生

——顺应人民新期待,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强国?与?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再大的数字除以十三亿,也会变成一个很小的数目;再小的问题乘以十三亿,也会变成很大的难题。简单的数学计算,对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国情作出了透彻的解答。

一组数据摆在面前: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总量达到1.33万亿美元,当季超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人

10

均GDP不到4000美元,尚不及日本的1/10;人均收入约3600美元,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证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门槛后,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一方面,国家财富和国民财富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带来物质和精神的更高需求,经济发展空间尚大。另一方面,如果不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制度,就有可能陷入增长乏力、矛盾激化的?中等收入陷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阻滞现代化进程。

一个事实无法回避: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空前跃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社会问题明显增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正视问题方能找到应对之策。近年来,民生问题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建设步伐加快,民生改善收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农业税彻底取消,几千年来农民交纳?皇粮国税?成为历史;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全国23%的县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一项项惠民政策的出台,一个个民生工程的实施,以及汶川、玉树等一次次天塌地陷中的不抛弃、不放弃,让?科学发展?、

11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等等带着温度的词汇,烙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两个?更加注重?,与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一起,阐释了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表明社会事业和问题民生将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 要通过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也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把?蛋糕?切好。规划建议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一个国家财富分配的方式,不仅关系经济发展,而且关系社会公平正义。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将是一个复杂的利益博弈和社会变革的过程,既要量力而行,也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尽力而为。规划建议强调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让人

12

民创造的财富更好地为人民造福,让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多地为人民谋利。

?这是一个民生色彩最浓重的五年规划?,?‘十二五’时期,中国将走向‘民富时代’?……五中全会后,?转变方式?、?关注民生?、?从‘国富’到‘民富’?等词语频频出现在众多外国媒体上,成为观察中国走向的关键词。

实际上,?国强?与?民富?本来就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细读规划建议,人们发现,科学发展的理念浸润其中,对?国强?与?民富?的追求交融在一起。扩大内需战略中,突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是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又是为了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中,重点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同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同时又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在制度上保障农民工权益……透过规划建议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物?,更看到了?人?,看到了物与人的有机统一、?国强?与?民富?的内在一致。

13

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一个?强国?的规划,也是一个?富民?的规划,?强国?与?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说到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将国强民富的使命担在肩上,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正是由于政党信念与国家发展、人民命运高度统一,亿万中华儿女始终跟定共产党,与祖国风雨同舟、休戚与共。也正因为如此,国强民富始终是当代中国的时代强音,并将穿越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当下,一段新的征程正拉开帷幕。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三个时间节点叠加在一起,分明让人感到天地转、时光迫、只争朝夕。

?十二五?是关键时期,也是攻坚时期。五年以后,再度回眸,综合国力必将跃上一个更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必将得到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一个个光辉灿烂的前景在向我们招手。一道道考题,等着我们回答。

14

《人民日报》(2010年10月30日01版)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阔步迈向?十二五?

——从?十二五?规划建议看中国方位之二

本报记者 朱剑红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界处,中国经济问过去,问未来。

辉煌成就来之不易,?十一五?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大格局中,?十一五?是党的十六大明确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阶段性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

本世纪头20年,中国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一五?的5年被历史赋予了?承前启后?的基本特点:既要承继前一个五年计划、甚至前几十年的良好发展势头,又要为后10年的发展打好基础。

15

回眸我们即将走完的这承前启后的5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5年不断攀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这5年,我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要比2000年翻一番。这就要求?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要达到7.5%左右。从2006年到2009年,?十一五?前四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加快1.6个百分点。2010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又实现了10.6%的增长。

这5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GDP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排位从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三位,今年已超过日本排到第二位。中国经济的分量在加重,中国经济的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这5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条件得到改善。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

16

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从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10.2%和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和3个百分点。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

5年经济的长足进步,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完成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发展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机遇与挑战并存,?十二五?中国经济仍然要平稳较快增长

走进?十二五?,中国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正如《建议》所指出的,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中国还行进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上:我们的人均GDP在世界181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排在第99位,我们的工业整体水平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到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还

17

有3597万人,广大的中部、西部地区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才起步不久……特别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中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落后是挑战但更是机遇,正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所说:?我国的发展蕴藏着最大的市场需求和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中国机遇仍在,而且经过?十一五?,经济发展和国力都处在了更高的水平,更有利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为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空间。

走进?十二五?,中国经济毫无疑问进入了关键时期。今后5年的发展直接关系到2020年能不能完成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能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议》提出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18

这个目标首先要求发展。无论是从增强国家实力,还是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角度,中国都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让更多的人有工作机会,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这个目标还要求增长的稳定。要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要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克服由于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而带来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 这个目标更强调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虽然中国经济总量的规模已是世界第二,但我们消耗的资源过多,付出的环境代价过大,企业的效益和水平整体还不高。所以,必须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这是一个淡化了GDP增长速度指标的目标,这是一个不论快慢却论质量、讲平衡的目标。既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又与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

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9

蔡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未来5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没有问题,要害是如何认识发展速度。按照‘翻两番’的目标,‘十二五’期间达到7%的平均增长就能够实现目标。现在各方对发展速度的预期没那么高了,这是好事,但并不是速度下来了发展方式就转变了。我们不能靠调整速度来转变发展方式,而是要靠改革。例如,必须理顺资源产品价格,才能真正推动企业实现集约发展,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必须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才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等。?

在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要求我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当前,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今后5年,要提高调控政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种风险,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十二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是首当其冲的任务。

21世纪的前10年,加入WTO后的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也屡屡经受着世界经济狂风暴雨的冲击洗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带来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丰富了中国宏观调控的内容和手段;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

20

的外需急剧萎缩,加快了我们启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只有进一步挖掘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才能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世界经济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只有立足于拉动内需,才能让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更协调地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扩大内需是首要任务,而扩大消费需求则是这首要任务的重中之重。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认为:?扩大内需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办法,也是让老百姓分享发展成果、获得实际利益的办法。过去谈增长,没有把消费提到很高的位臵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实际上导致了增长和分享不同步。只有增长没有分享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要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必须着眼于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核心在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张晓晶说,做好扩大内需这篇文章,投资一样很重要。既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更要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扩大民

21

间投资。投资要进一步向民生倾斜,扩大投资要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最终需求。 从?十五?到?十一五?,我们收获了科学发展观;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我们交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初试答卷;进入?十二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时代的主题、发展的主线。

《人民日报》(2010年11月02日)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结构调整 发力攻坚

——从?十二五?规划建议看中国方位之三

记者 许志峰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这一定位和航标,给新起点上的中国经济华丽转身赋予了深远内涵,也吹响了?十二五?结构调整攻坚战的嘹亮号角。

结构调整道远任重

22

●扩内需促消费、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等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都紧扣着结构调整的主线

结构调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艰难命题,不免要带来短期增长的?阵痛?;结构调整又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战略抉择,它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石。

回首过往,结构调整的成绩单令人欣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罕见重大自然灾害轮番袭来,?保增长?压力前所未有,神州大地奋力调结构的步伐却一刻也没有停歇。

数字清晰反映出?十一五?经济结构之变: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一次超过投资,成为拉动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首;200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50.7%上升到52.5%。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当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0.3%上升为43.4%。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宏大战略向纵深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增

23

速连续3年高于东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均衡性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社科院工经所副所长李平看来,近年的结构调整出现了一些深层次嬗变。他认为,?十一五?期间,市场机制引导结构调整升级的力量有所增强,技术进步推动结构调整升级的作用渐显,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向势不可挡,而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促动力日益提升。

扩内需促消费、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都紧扣着结构调整的主线。

瞻望未来,结构调整之路依然道远任重。

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长期累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渐显现。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内需不足,消费不旺,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了经济的稳定性。从产业结构看,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制约了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24

李平分析,国内工业结构已出现了显著的重化工业化趋势,但推进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型和外延式特点,资源消耗高、环境破坏大。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不仅降低了增长的可持续性,还造成了发展与环境的严重冲突。此外,城镇化发展、中西部发展滞后等,都是亟待破解的结构性问题。

内需引擎开足马力

●未来5年,应当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把扩大投资和增就业、惠民生有机交融,创造更多最终需求,以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缘于世界经济大变革的不可逆潮流,更缘于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内在要求。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呈现了一些新趋势,对中国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成为中国发力加快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外需易受许多不可预料和突发因素的影响,通过挖掘内需的巨大潜力,破解制约扩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格局,未来的经济发展就能更加主动,更加稳定。

25

扩大内需,重点在于消费需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需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创业机会,为居民开辟更多收入之?源?;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乡中低居民收入,让百姓消费更有底气;需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消费预期。此外,还应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李平认为,中国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将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创造有利条件。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居民消费将进入加速升级的黄金阶段。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超过3500美元,消费潜能处于快速释放期。近年来,住房、汽车、数码产品、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不断引发新的消费风潮。尽管以消费为主导的格局尚未形成,但伴随国民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以及社保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将越来越强。

投资的主题词则是?优化?。张汉亚说,进入?十二五?,需要大量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将趋于完备,因此,尽管投资的绝对数量不会降低,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相对下降。?十二五?时期的投资将更多地体现在

26

结构优化上。这既包括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为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需加大对?三农?、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的投资;也包括投资的地区结构调整,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等注入的投资量相对较多,以改变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

在内需构成中,投资与消费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密切相关,二者完全可以良性循环。因此,未来5年,应当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把扩大投资和增就业、惠民生有机交融,创造更多最终需求,以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撑起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结构均衡、组织合理、布局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未来中国经济的一条发展路径 一个国家的现代产业体系,最能体现核心竞争力,是撑起整个经济肌体的?筋骨?。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局,顺应技术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均衡、组织合

27

理、布局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未来中国经济的一条发展路径。

李平认为,今后,市场需求将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产业发展最终要接受市场检验,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当紧紧盯住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力争使供给结构能及时契合需求的变化。当前,全球消费市场正在向节能、环保、低碳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新技术、新创意刺激着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主动应变,才能赢得广阔市场空间。

补足产业结构中的?短板?,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目前,在长长的国际分工链条中,中国仍处于收益较低的加工装配中心的位次,技术装备和重要零部件的生产能力还比较弱,大量关键技术依赖外部支持。大力发展这些?短板?行业和产品,当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头戏。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离不开外部条件的有力支撑。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对其有利的税收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对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机构对新兴产业的倾斜……多管齐下,将弱嫩的?幼苗?尽快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

28

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张汉亚预计,?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增强。生活质量高了,对三产的发展会产生更多需求,其中,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文化创意产业将获得快速腾跃。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和东部地区,完全有条件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其他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也有很大余地。 专家指出,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应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主动调结构、促升级,让竞争压力成为助推产业升级的持续动力,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有发展前景的高技术产业。政府的职责,则是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的调节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并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人民日报》(2010年11月06日)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让百姓生活更富足

——从?十二五?规划建议看中国方位之四

记者 白天亮

29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十二五?规划建议,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国强民更富?的美好图景。

这是老百姓心底的期盼,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

?两同步?,居民收入增长步入?加速期? 即将过去的5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也带来百姓更加美好的生活。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6—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3%,分别比2001—2005年平均增速提高0.6和3个百分点。收入增长直接提升了百姓的生活质量,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

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未来五年?让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发展目标,并首次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这意味着,百姓将更充分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30

实现这一点,我们存在哪些有利条件?

收入增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前提。?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家积累了雄厚的财力,这为接下来收入更迅速的增长奠定坚实的物质保障。展望?十二五?,随着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我国有望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使服务业比重提升和城镇化水平提高,而这两方面可望直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的测算表明:到?十二五?期末,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将间接促进农民至少增收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到40%,可以间接促进二产劳动者提高工资5.3个百分点,同时有利于第三产业劳动者工资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党和政府把民生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臵。?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今后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两个?更加注重?,与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一起,阐述了科学发展的基本理念,体现出浓浓的民生情怀。规划建议首次提出的?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

31

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更使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有了明确而具体的参照指标。

?‘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城乡居民收入所确定的预期性指标是年均增长5%以上,按前四年的数据推算,整个‘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平均实际增长速度可能达到8%,仍然低于同期的经济增速。按照‘两同步’的原则,相应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可望达到年均8%以上,高于‘十一五’增速。可以说,居民收入的增长将真正步入一个‘加速期’。?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研究员这样分析。

?提低扩中?,构建积极的收入分配体系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关键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显著减少贫困人口。苏海南认为,?十二五?规划建议从五个方面着手,构建起积极的收入分配体系。

其一,?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将使最低工资制度更好地发挥保护低收入者权益的作用。今年以来,我国已有30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虽然上调步伐加快,但目前最低工资标准多数在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30%左右。如果到?十二五?末,

32

最低工资标准能够提高到社会平均工资的40%,那么将显著地提高低工薪劳动者的收入。

其二,?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保障职工工资支付,这对低收入者也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的一些行业企业至今存在职工领不到工资的现象。明确?保障支付?,必将促使各级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证劳动者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

其三,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所强调的?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原则,未来五年我国有望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工资集体协商目前覆盖面还比较小,并且存在职工?不敢谈、不会谈?以及企业经营者?不愿谈?的问题。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将有助于职工和企业实现利益共享,进而使更多低收入劳动者进入中等收入行列。

苏海南认为,在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的同时,有必要加大对低工资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减免税费力度,让企业将国家减免税费节省下来的资金直接转入企业工资分配,提高这类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

33

其四,?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将有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其五,?十二五?规划建议对?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详尽的阐述。全面小康,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上4000元、5000元台阶,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但城乡收入差距仍在3.3∶1左右,农民增收的任务非常迫切。规划建议明确,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这为今后一个时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指明了方向。苏海南表示,2005—2009年,农民增收的四成多来自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因此,未来五年必须继续大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技能,让农民尽快富起来。

分好?蛋糕?,让居民收入普遍增加

收入增加,不仅要?较快?,还要?普遍?。这就要求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十二五?规划

34

建议强调,在再分配的环节更加注重?公平?,这意味着国家将采取措施,使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社会保障不仅有保障民生的功能,还可以使财富分配更公平,是?分好蛋糕?的重要内容。研究显示,很多国家初次分配基尼系数在0.4甚至0.5,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基尼系数会降到0.3以下。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今后五年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苏海南认为,这将为百姓解除后顾之忧,让百姓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比如,?十一五?期间,我国连续5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但总体上,退休人员的收入还是偏低。提高社保待遇,意味着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水平会继续上涨,并有望建立起养老金正常调整的长效机制。再比如,2009年我国开始?新农保?试点,但到目前为止受益的农民数量还比较少。扩大覆盖范围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未来五年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这也将发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作用。 财政转移支付是再分配环节的?重头戏?。当前我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还有大量贫困人口。?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今后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

35

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并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这些都让人看到了政府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决心。

?增加收入的同时,一定要给中低收入者减负。?苏海南认为,规划建议指出要?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应当以此为契机,改进完善并实施分类征收和综合征收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参照价格指数和生活质量提高要求适时提高起征点,减少税级降低税率,并可以考虑建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并根据家庭负担状况的费用扣除制度,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税负。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是个大课题,不仅要在收入分配领域做文章,还需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需要切实改善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经营环境,需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需要消除户籍等方面的障碍,需要不遗余力地推进改革、破解障碍。任务虽然艰巨,但我们相信,伴随着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坚定步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必将在未来五年实现快速可持续的提高,向共同富裕迈进。

《人民日报》(2010年11月07日)

36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社会建设?车轮?跑得更快

——从?十二五?规划建议看中国方位之五

记者 于 猛

冬将至。河北省霸州市中心敬老院内的168名五保老人享受着温暖。衣食无忧的老人们,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下象棋,其乐融融。?十一五?期间,霸州市财政累计支出103.5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占72.5%。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过去五年间,我国各级财政不断向民生倾斜,社会建设不断提速。一幅幅温暖的图景,在神州大地显现:返乡农民工端上了?新饭碗?;农村六旬老汉领上了?退休金?;棚改户搬进了新房子…… 成绩有目共睹,压力依然巨大。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如车之两轮,社会建设这个?轮子?还需加速,才能与经济建设协调并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这些每个人关心的家事,也是改革攻坚战中的难点、重点。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

37

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十二五?规划建议描绘的蓝图鼓舞人心,令人期待。

让工作更好找,让劳动更值钱

这五年,城镇新增就业5500万人,年均增幅24%,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500万人,比?十五?期间增加500万人;我国相继出台了以《就业促进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

保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就业。找个饭碗不容易,造个饭碗更难。尤其是在我们这么一个人口大国,难度更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400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年供求缺口将超过1000多万,与之伴随的是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

《建议》提出:?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并将其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位,扩大就业将成为保民生的重中之重。

?《建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来提供就业岗位。这实际上,淡化了

38

片面注重GDP增长的概念,着力达到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就业岗位增加与就业质量提升同步的目标,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必然带来新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调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说,下一个五年,国家通过财政扶持、减税等鼓励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将作为重点,得到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工作。

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失衡的格局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民生焦点。

?近十多年来,收入分配向政府、企业(或雇主)倾斜,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普通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于GDP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3倍,行业收入差距超过10倍,同时,收入分配秩序也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灰色收入成为一部分人的重要收入来源。? 郑功成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也带来了百姓的不公平感,工资?被增长?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 《建议》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强

39

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政策瞄准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比重中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两个重要问题。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加广大劳动者收入,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

郑功成说,这预示了将有更大力度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出台,来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失衡的格局,并且朝着公平正义共享的方向迈进。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较多地增加。同时对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收入依法取缔和惩处。还要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总之,要通过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致富。 社保网更缜密更牢固

40

?新农保算是办到了老表们心坎上,两年以后母亲每年将有近700元的养老金。?江西于都县贡江镇村民罗德顺高兴地说。

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新农保今年年底覆盖将超过1亿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2.45亿人;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年年上调,4000多万名退休老人从中受益……

经过多年努力,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转入覆盖面从小到大、待遇水平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虽然进步很大,但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从辽宁退休,到海南养老、看病能刷社保卡吗?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保信息的社保卡将得到大力推广应用,争取?十二五?期末全国发卡8亿张,并早日实现?一卡通?,真正实现全国漫游。

《建议》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每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都要达到95%以上,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

41

院副院长马晓河说,未来,社会保险扩面参保的重点人群有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等中低收入人群,受益面将大幅扩大。

?未来社会保障这张网将编织得更缜密、更牢固。‘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障会有两个明显变化:一是统筹层次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并有望实现全国统筹。二是提高水平,彻底改变养老难、失业以后生活难的状况。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财政支出而言,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贾康说。

看病花钱更少、更方便

?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较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我国拉开了新一轮医改大幕,开始了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截至今年6月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覆盖8.33亿人,城镇医保覆盖3.9亿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覆盖超过90%的人口,卫生资源加速迈向均衡化。

42

事关亿万人健康的医疗卫生改革将进一步提速。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建议》对未来五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郑功成说,?十二五?期间,基本医疗保障将全面覆盖各类人群,人人都能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向均等化大步迈进;通过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看病贵的问题,真正切断贫病之间的链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将会大幅减少;通过完善全科医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政策,使社区医院摆脱?庙小没菩萨?的人才困境,城乡群众不出社区和乡村,就能享受便捷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看病更方便。

展望?十二五?,社会建设的车轮将越转越快,人民将更多地分享到发展成果,生活必将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43

《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5日)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开放 ——从?十二五?规划建议看中国方位之六

记者 田俊荣

中国的现代化,又到了一个攸关未来的节点。 ?1949—2049?这一现代化时间表,随着60年时光的远去,已进入至关重要的?下半程?。?十二五?正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接续点。

在这一时期,靠什么续写?上半程?的辉煌与荣光,走上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靠什么?动力源?推促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改革开放。

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替点上,该如何判断中国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

30多年来,改革进程势不可挡,刻下了清晰的?三大步?:到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

44

标;到2000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五?时期的改革,正运行在?第三步?的区间内。这五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民生领域改革捷报频传。

?这钱,比儿子的抚养费还及时!?广东番禺石楼镇农民李大爷每月最高兴的就是去银行领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祖祖辈辈种田吃饭,手停了口就要停,没想到现在也能像城里人一样‘退休’领养老金了!?让李大爷感慨的新农保今年将覆盖全国23%的县,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能报销?后,又将实现?养老不犯愁?。

?十一五?期间,从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持续了2600多年的种田交税史,到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让1.5亿农村家庭受益,从新《劳动合同法》使劳动者劳动有合同、维权有渠道、工资有保障、伤病有保险,到保障房建设快马加鞭,努力迈向?居者有其屋?,改革在民生领域频频着墨,可圈可点。

行政体制改革大刀阔斧。

45

在上海浦东新区的政府机关流行这样一句话:?你‘退步’还是‘进步’了??意思是:政府要在行政审批和直接参与开发建设上 ?退一步?,在营造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上?进一步?。经过四轮改革,浦东的行政审批事项砍掉了整整2/3。

?退步?正是进步。五年来,从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大部制改革?,从政府信息公开到行政问责制度,政府不该管的事情坚决不管,应该管的事情一定管好。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变为?掌舵?,从?全能?变为?有限?,从?管制型?变为?服务型?。 基本经济制度日趋完善。

国有经济战略布局?有减有增?,?减?的是数量,?增?的是竞争力、控制力和带动力。

非公经济发展风帆高举。?非公经济36条?的发布,使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拿到平等?入场券?;?新非公经济36条?的出炉,更是打破了针对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民间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断提高,今年首次超过50%。

改革全线推进,财税、金融、市场体系、综合配套等领域改革也纷纷启航。

46

历史,往往是多侧面的统一。一部跨越雄关的改革史,同时也是一部海纳百川的开放史。

这五年,开放有?量?。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全球排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二位,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这五年,开放更有?质?。外贸结构在优化,利用外资质量在提高,?走出去?战略迈出重大步伐。

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脉搏正和世界一起跳动。

改革开放将为转方式提供强大动力,奠定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格局

展望?十二五?,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改革开放,依然是未来五年的鲜明指认。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 进而言之,改革开放在?十二五?时期尤为重要。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等复杂因素,但根源往往在于体

47

制机制不完善。改革开放正是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事实上,‘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四大课题都有赖于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坦言。

课题之一,?十二五?时期,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外需较长时间内难以恢复的情况下,如何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这就要推进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

近年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和企业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居民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会使生产力增长快于居民消费能力增长,导致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会严重制约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提高。释放消费需求,就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共享蛋糕?,做到?国强民更富?。

课题之二,在产能过剩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如何调整优化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推进行政、财税等体制改革。

48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遏制一些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盲目发展低附加值工业的冲动。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更是击中了要害,比如开征房产税,有利于改变地方财政对工业的过度依赖,有保有压,不再?捡到篮里都是菜?。

课题之三,在低成本比较优势开始减弱的情况下,如何加快培育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这就要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还需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用价格机制倒逼市场主体减少资源、要素消耗,提高产品的技术、知识含量。

课题之四,在城乡、区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的情况下,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这就要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制度改革。

未来五年,改革开放将肩负更为重要的使命。转变发展方式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又一次重大抉择。这次抉择,关系到我们能否最终实现现代化,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也关系到一个古老文明的生死,一个东方大国的尊严。?而‘十二五’时期的改革开放,不仅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将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9

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奠定未来几十年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改革任重而艰险。渐进式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重视改革顶层设计,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细读?十二五?规划建议,一幅未来五年的改革开放全景图跃然眼前。

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迟福林认为,?十二五?规划建议借用?顶层设计?这一科学工程设计中的概念,意在表达这样的涵义:改革需要整体设计、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发挥整体效应,?各自为政、单兵突进往往会出现‘木桶效应’,即进展最慢效果最差的那项改革会拖累整个改革的进程。?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这方面的表述新意颇多。比如,?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一些基层政府财单力薄,常常陷入‘吃饭靠拨款,建设靠卖地’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bd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