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

更新时间:2023-09-05 13: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九章 中国少数民族 酒文化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酒具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饮酒习俗 第三节 酒与少数民族生活习俗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酒具

“酒好无好杯,好酒难生辉”,是彝族民间谚语,也是各民族普遍认 同的酒文化观念之一 少数民族民间酒具的制作与运用,是少数民族酒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 ,表现了各民族利用自然及改造自然的能力、水平和特色,充分体现出 各民族对生存环境的认知以及审美趣味等精神文化的特质

一、木碗木杯 二、竹筒竹杯 三、酒葫芦 四、董棕壶

五、兽角杯 六、陶制酒具 七、金属酒具 八、石制酒具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饮酒习俗

在众多的食物中,酒的饮用规则和饮用习俗最为复杂、最具文化特色 各个民族以其独具特色的道德伦理观念,通过酒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强调酒在政治、教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规范着个体和群体 的饮酒行为

一、 形形色色的饮酒方式和行为 二、 少数民族酒文化中的禁忌

一、形形色色的饮酒方式和行为

1、火塘酒 2、咂酒 3、转转酒 4、拼伙酒 5、盟誓血酒

6、马上敬酒 7、击鼓饮酒 8、歌舞劝酒 9、同心酒

1、火塘酒火塘酒,即在火塘边饮酒及其相关的规程。火塘多设在堂 屋中(堂屋是会客、祭祀的地方) 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塘边展示了生育 婚丧的生命历程;演绎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记录了家庭的 喜怒哀乐 数千年绵延不绝的火塘火,孕育了独特的火塘文化。在少 数民族地区,居家饮酒,几乎都离不开火塘,火塘文化和 酒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是两种相伴共生的重要文化质点, 展示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迷人的民族文化光彩

火塘酒的拘谨与严肃: 1)饮酒人的座次排列 2)饮酒礼节 3)饮酒时的语言行为

2、咂酒不是酒,而是一种饮酒习俗 “咂酒”即吮吸,就是借助竹 管、藤管、芦苇杆等管状物把 酒从容器中吸人杯、碗中饮用 或直接吸入口中 “咂酒”因选用吸管的不同, 又称竹管酒、藤管酒等。流行 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 地的彝、白、苗、傈僳、普米、 仅、哈尼、纳西、傣、壮、侗 等民族之中 “咂酒”起源甚古,宋人周去 非在其《岭外杂谈》中已有记 载

1)咂酒法饮用的都是水酒,有 冷咂、热咂之分2)直接吸饮咂酒,缺乏卫生保 障,现大多已改进

3、转转酒若干人围坐,共用一只酒壶或一个酒碗,按一定的方式 轮流传递同饮的饮酒形式。流行于云南、四川等地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田边地头,山的路阶,街道集 市上,三五人团团围坐,中间是一把酒壶

和一个盛酒的 土碗,众人按一定方向传递着酒壶或酒碗,饮一口酒, 说一段笑话,众人和之,直至酒尽壶空。彝族、傈僳族、 苗族、怒族等饮转转酒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 转转酒,是许多民族好客善待的生活作风和质朴忠厚、 坦荡豪爽性格的表现,起到相互交流沟通的作用

4、拼伙酒以参加人共凑份子的形式饮乐,故又称“打拼伙” (打 平伙)。因饮酒歌舞多在春暖花开时节,地点多在远离村 寨的林间草地,参加者大都是年当花季的青春少年,也叫 “吃山酒”、“饮花酒” 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演变成民族节日,如云南省大姚县彝族 昙华山“插花节”、巍山县巍宝山“二月八会”、贡山县 怒族“花山节”、滇东南苗族“踩花山”等节日,均与拼 伙酒的饮用习俗有着直接的渊源,节日期间郊野宴饮的组 织方式和活动形式,都保留着拼伙酒的遗风

5、盟誓血酒历史上基于维护自身利益或共同发展的目的,民族、氏 族、宗族、村寨之间常以盟誓的方式,或使仇视双方平 息争端,或使弱小者屈从,或凝聚群体强化协作。饮血 酒是少数民族自古以来最重要的诅盟手段 这种基于万物有灵原始宗教形态下出现的仪式,在加强 民族团结、解决争端、消除心理隔阂等方面具有极其重 要的作用,在许多重大的军事行动、政治斗争中也产生 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钻牛皮饮血酒是盟誓中最庄重、肃穆的诅盟。历史上彝 族社会尤盛行此举

6、马上敬酒在来宾没有下马之前,即敬献美酒。彝族、白族、纳西族等接待 贵宾的最高礼节,多用于隆重庄严的场合 马上敬酒的礼俗,在交通条件较差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在 公路通到的山寨,贵宾进村时,人们夹道欢迎,来宾尚未下车, 主人就会敬上一碗清冽甘甜的美酒 客人如果受到马上敬酒或车上敬酒的礼遇,表明山寨已经把你 当成了最尊贵的客人,一定要双手接酒,举杯齐眉,以示谢意和 回敬,再一饮而尽,确实不胜酒力者,也要把酒送到嘴边,多少 喝一点才行,否则会被视为无理

7、击鼓饮酒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习俗,与铜鼓、木鼓在其社会 中的特殊地位有密切的联系 隋唐之际,滇西少数民族社会普遍流行击鼓饮酒的 习俗 现在傣族、景颇族、侗族等在隆重的庆典和宗教祭 祖活动中,仍有击鼓的行为,主要目的是“招同类”, 烘托氛围

8、歌舞劝酒宴席上主人且歌且舞,劝宾客饮酒,为酒席助兴 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将民族歌舞引入酒 席劝饮助兴,是少数民族酒文化的又一独特景观 歌舞劝酒融合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酒 文化观念为一体,受到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等 领域的关注

9、同心酒两人共一酒具,或并立、并坐、并跪、并蹲,或长坐幼 蹲,或幼跪长坐,两人楼肩交颈,耳磨脸贴,一个用左 手,一个用右手,同时持杯(筒或碗),嘴凑在一起, 同时饮酒饮同心酒的习俗许多民族均有,以彝族、苗族、 傈傈族、怒族、独龙族等最为常见。在不同地区,这种 饮酒方式又有连心酒、团结酒、二人酒、双人酒等不同 的称谓 同心酒象征着两人之间的坦诚相交,但更多的是 一种节庆礼仪,一种娱乐方式

二、少数民族酒文化中的禁忌

1、酿酒禁忌 2、斟酒禁忌 3、敬酒禁忌 4、劝酒禁忌

1、酿酒禁忌海南黎族酿酒时在家门口挂上树叶,以示生人禁止 入内,否则酒就会败坏;侗族也有酿酒禁忌,妇女 煮酒时,忌生人闯入,认为这样会使酒酿坏

如遇到这种情况,闯酒者要立即从锅里抓一点酒饭 扔在地上,这样就可避免不出酒或酒酸败

2、斟酒禁忌彝族谚语:“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又说:“酒 要满满地上,话要透透地说。”酒满为敬是各族共 有的习俗 哈尼族古歌唱道:喝酒要拿大碗,倒酒要倒满。吃 菜要拿大碗,挟肉要挟最肥的一片。喝酒要喝出好 音,喝酒的声音要像溪水流淌一样好听;挟菜要挟 出好样,挟菜的筷子要像蝴蝶采花一样好看

3、敬酒禁忌鄂伦春族主人敬酒时,必须饮干前两盅,客人回敬主人 也是饮干两盅酒。此后主人和客人才能边谈边饮 藏族给客人倒酒时必须倒满杯,客人先喝一口,添上; 再喝一口,再添满;一直要喝三口,最后满杯喝干。以 后,能喝的自由喝 蒙古族民间请客饮酒,不论地位高低,均由主人先尝酒, 然后奉客,称为“口利”。口利起初是为了防毒,历来 成为一种风俗,表示对客人尊敬

4、劝酒禁忌到彝族、苗族、傣族、哈尼族等群众家做客,主人上酒 时,杯或筒、碗必满,客人不宜拦阻以拂主人盛情,也 不必拦以使主人误会,因为“倒不倒满是主人的事,喝 不喝完是客人的事”主人斟完酒,双手举碗,先喝一口,然后或歌或语,殷 殷劝酒,客人则不能一口回绝主人的美意,也应双手举 碗,确实不能喝或者不会喝,也要把酒碗端至唇边沾一 下,以示谢意或回敬,这时,主人会很高兴地向下一位 客人依旧劝酒,绝不用强硬的语言或行为迫使宾客饮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d3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