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材料产业

更新时间:2023-08-28 23: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材料

Focus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10 2011 6

分类标准类 别

性能特征新型功能材料、新型结构材料

材 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功 能

电功能材料、磁功能材料、热功能材料、力功能材料、光功能材 料、声功能材料、化学功能材料、生物医学功能材料、核功能材料 应用领域

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 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 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化工新材料

形态结构

薄膜材料、超微细材料、纤维材料、多孔材料、无气孔材料、复 合材料、多层材料、非晶材料、纳米材料、弥散强化材料 支撑和促进作用。其具有非常鲜明

的特点:

覆盖范围广。新材料种类繁

多,涉及金属、非金属、建筑、

化工等多个行业。在我国A股市场

中,新材料涉及多个行业的多个上

市公司;根据WIND行业分类,截

至2010年11月16日,新材料涉及A

股上市公司100多户,涉及行业超

过10个。从应用领域来看,新材料

下游产业涉及电子、通讯、汽车、

医药与医疗、航空、航天,以及房

地产、交通运输等诸多行业。

技术资金高密集。新材料的

研制和生产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渗

透,以及尖端技术的突破,而在工

程化研究及建立规模化生产线时,

投入装备所需资金数额也往往较

大。例如,生物医用材料可能需要

纳米技术与现代生物医学技术、东

方传统医学技术的交叉融合。

高风险。与其它传统产业相

比,应用领域的进步、生产流程的

缩短、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等,都

使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需要承担较高

的研发风险、较高的技术成果转化

风险和较高的产品应用风险。

新材料是各国经济

新材料

发展的推动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促

(数据来源:国联证券研究所)

新材料产业 ---- 材料产业的奇葩 □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 王晓莉 许 屹 作为国民经济、社会进步和国

家安全的物质基础,材料产业在促

进我国科技发展、经济增长方面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新

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材料产业的

奇葩——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蓬

勃发展,并日益成为21世纪高技术

产业发展的基础,成为带动节能环

保、新能源等诸多新兴产业技术进

步和革新的引擎,更成为衡量一个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

防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新材料是现代工业的

共性关键技术

据统计,现有材料种类大约有

50多万种,那么,从琳琅满目的材

料中发展而来的新材料又该如何界

定和区分呢?科技部在《新材料及

新材料产业界定标准(2004年)》中

对新材料进行了较严格的界定。其

中指出,新材料是指满足以下条件

之一的材料: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

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

能的材料;高技术发展需要,具有

特殊性能的材料;由于采用新技术

(工艺、装备),使材料性能比原

有性能有明显提高,或出现新的功

能的材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高新技术司编写的《中国新材料产

业发展报告(2009年)》则将新材料

定义为“新出现的或已在发展中、

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

和特殊功能的材料”。综上可以看

新材料

出,在我国,对于新材料概念的界 定大致是相同的,即新材料是指在 各个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过程中新 出现的或正在发展中的具备优异性 能和功能的先进材料,是具有高技 术含量、高价值的知识密集和技术 密集的新材料,它属于高技术,同 时又为高技术服务。由此看来,新 材料与传统材料并无明显的界线, 只是新材料的“新”隐含了区别于 传统材料的两层意思:一是最新发 明创造出来的“新”材料;二是经 过各种技术改进,获得“新”功能 的材料。

新材料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

研究目的,可以从新材料的性能特 征、材质、功能、应用领域、形态 结构等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国联证 券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从上述不同 角度,可以将新材料进行不同的分 类,如表1所示。

相对于其它产业而言,新材料

产业是一种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 对其它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 表1 不同类别的新材料

Focus 2011 6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11

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 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 策》,制定了针对新材料产业的税 收优惠政策等。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决定》发布,确定了“十二五”期 间我国要重点发展和培育的七大战 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名列其 中。其还明确,新材料产业发展的 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为:大力发展 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 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 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 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 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

新材料

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 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 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 材料研究。

新材料是我国未来

重点发展的蓝海

在基础原材料领域,我国的产

量和消费量都居世界前列,是全球 主要基础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但 在新材料领域,我国与世界发达国 家的水平还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 高端产品以进口为主。在当前我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发展 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重要时期,大力推进新材料产业的 发展是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 任务之一。

近年来,我国在政策上对新

材料产业给予了

大力支持。伴随

着我国科技和经

济的持续快速发

展、城市化与工

业化进程的加

快,新材料产业

的发展速度也不

断刷新,尤其是

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自主发展能 力和国际竞争力,世界主要经济体 都将发展新材料产业列为21世纪的 重大战略。“发展才是硬道理”这 一规律在新材料产业中体现得淋漓 尽致,尤其是在信息产业、生物产 业、航空航天等新兴高技术产业发 展的带动下,在各国相继出台的振 兴规划和政策的刺激下,新材料产 业蓬勃发展。据东北证券金融与产 业研究所统计,在过去10年里,全 球新材料产业迅速成长,2001年全 球新材料产业规模仅为2000多亿美 元,而2010年全球新材料产业规模 达到1万亿美元。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材

料产业与医疗、交通、建筑等传统

新材料

应用行业的结合日益紧密,为了在 激烈的竞争中形成优势或垄断地 位,新材料产业的整合重组也日益 加剧,产业结构呈现出横向扩张、 纵向延伸的特点。相关统计资料表 明,Dow corning公司、GE公司、 Wacker公司和Rhone-Poulenc公司, 以及日本一些公司通过整合重组基 本控制了全球有机硅材料市场;Du pont、Daikin、DN-Hoechse、3M、 Ausimont、ATO和ICI等公司通过 整合重组形成的有机氟材料的生产 能力占据了全球市场的90%。

为推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围

绕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目标,我国 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 例如,“十五”期间,我国

设立了高技术产业化新材料专项资 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制定了国家火炬计划、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 研究和发展计划(即863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即973计 划)等,鼓励银行信贷支持新材料 项目,对重要的新材料企业实施减 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十一五”期 间,我国出台了《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我 国新材料产业正呈现出快速、健康 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一些重点、关 键新材料的制备技术、工艺技术、 新产品开发,以及节能、环保和资 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 效,促进了一批新材料产品的形成 与发展,也在不同城市形成了不同 规模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比较

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涌现出一 批在新材料的制备技术、工艺技术 等领域领跑的企业和科研单位。以 我国上市公司为例,根据新材料的 应用领域分类,在电子信息、新能 源、纳米等多个领域培育和形成了 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上市公司。

新材料

据《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

告(2008)》预测,未来我国新材料 产业市场年增长率仍将保持在20% 以上,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在 2012年将达到1300亿元,新材料产 业无疑将成为我国未来重点发展之 蓝海。

但是,在国际产业布局中,我

国新材料产业仍处于由低级向高级 发展的阶段,产业布局尚不完善, 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技成 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滞后等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创新是新材料企业生存之本。

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企业的自主创 新能力不断增强,新材料产业各领 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 业。沈阳三聚凯特催化剂有限公司 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亿元)

Focus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12 2011 6

国 家目 标规 划重点领域

美 国

保持美国在本领域的全球领

导地位,满足国家经济和国

防需求

21世纪国家纳米纲要、未来工业材料计划、光 电子计划、光伏计划、先进汽车材料计划、化 石能材料计划、建筑材料计划、NSF先进材料 与工艺过程计划等

生物材料、信息材料、纳米材料、极端环境 材料、材料计算科学

欧 盟

保持在航空航天材料等某些

领域的竞争领先优势

第六个框架计划、欧盟纳米计划、COST计 划、尤里卡计划、纳米计划、光产业发展计划 等

光学材料和光电材料、有机电子学和光电 学、磁性材料、仿生学、纳米生物技术、超 导体、复合材料、生物医学材料、智能纺织 原料、催化剂

日 本

新材料

保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注

重实用性,在尖端领域赶超

欧美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纳米材料工程计划、21世 纪之光计划、超级钢铁材料开发计划等

纳米技术与材料,材料的性能提高、合理利 用与回收再生

韩 国

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

成为世界产业第四强国

韩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2025年构想)、新产业发 展战略、纳米科技推广计划、NT(纳米技术)综 合发展计划、G7计划(先导技术开发计划)、生 物工程科学发展计划、原子能技术开发计划等 下一代高密度存储材料、生态材料、生物材 料、自组装纳米材料、未来碳材料技术、高 性能高效结构材料、智能卫星传感器、仿生 化学加工方法、控制生物功能材料

俄罗斯

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在航

空与国防方面与美国抗衡

未来5年联邦科技目标计划

(2002~2006)等

陶瓷和玻璃材料、膜技术、特种性能的金属 和合金、重要战略原料的评估开采和深加工 技术、聚合材料和复合材料、超硬合成材 料、超导技术、微型冶金生产技术模型 于2010年6月被评定为省级高新技 术企业,方大集团所属方大新材料 (江西)有限公司于2010年被评定 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但在涉 足新材料领域的企业中,仍有部分 企业的技术水平较低、对新技术的 研发投入不够积极、对新技术的产 业化不够重视;部分企业的自主研 发创新成果较少、生产跟踪仿制品 较多。这导致我国新材料产业整体 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 在某些领域,扎堆低端产品、产能 过剩现象屡见不鲜。

2、政策效应发挥不够

为鼓励和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发

展,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与措 施,但从实施效果来看,仍存在不

新材料

少企业对非强制性政策重视不够, 对优惠政策知之甚少等问题,从而 削弱了这些政策对新材料产业的鼓 励与促进作用。

3、产学研结合模式有待进一

步推进

新材料产业是多学科交叉产

业,理论与实际结合尤其重要。建 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 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 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 先进系统对于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我国,新材 料产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还有待进 一步推广,通过成熟运用该模式推 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尚需时日。 针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存在的问

题,本文提出了一些促进中国新材 料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 、针对新材料“ 新” 的特

点,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开发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产 品,始终把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建立 在高新化的基础上,实现材料产业 的跨越式发展。

2、针对新材料产业技术密集

的特点,依托现有优势和特色,吸 引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种资源向 优势产业、优势地区集中,打造一 批特色产业聚集区。同时,要积极 寻求与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 的合作,拓展合作渠道和领域。

3、针对新材料产业高投入的

特点,对于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 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 惠力度;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进 一步鼓励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投 入;鼓励与引导商业银行、担保公 司、风险投资公司支持新材料产业 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4、针对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

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机遇与新问 题,及时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建立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政策支

新材料

持体系,并加大政策的宣传与落实 力度,建立面向政府与新材料产业 界的双向信息交流机制,进而推动 新材料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当前,新材料产业正进入一

个空前的创新发展时期,而我国新 一轮以“创新”为主要目标的产业 结构调整已经开始,“产业升级, 材料先行”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 国企业已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中 国实力”,也已经或正在开辟转型 升级、自主创新之路。我们有理由 相信,随着我国企业软实力的日益 提升,随着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的不 断提高,在国家多重利好政策的强 势推动下,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将继 续发挥引领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开创划时代“制造”的先导作 用。

·相关链接· 各国材料科技发展战略 __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fd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