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更新时间:2023-11-28 00: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探究活动课一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中国民生 识记 民生百年的变迁 百年变迁 知识与能力 理解 民生的百年变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人类社会生活运用 运用社会发展的观点,分析中国民生百年巨大变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涉猎、了解民生百年的巨大变化,形成自己的感受。举办历史展览会 。 通过对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的了解,感受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向更高境界发展。 迁的背景和影响。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活动形式

教材提供的活动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

在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中(20世纪初~21世纪初),民生的变迁涉及诸多领域。教材中还提供了多个领域及多个生活侧面的思考,如交通、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本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选题进行筛选和改造,或者对活动形式进行拓展。例如:举行“主题论坛”,题目可定为:百年民生与现代文明。

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模拟展览公司的承展规划人,写出本次历史展览会的具体方案。然后搜集有关材料或进行访谈调查,将整理好的有关资料、图片参加“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会。

本课内容还可以请学生调查、采访身边的行业单位或个人,或者自己家里生活的变迁,撰写调查报告,或者采访记。切身感受民生变迁就在自己身边。例如:可以调查交通局、通讯等行业的发展及变化。还可以设计一个调查表,了解所确定内容的变化历程。题目可以是通讯的变迁、我的家与交通工具等。

还可以请年长家长到班里,或者请学生采访家长,请他们结合自己在这些企业工作的亲身感受,畅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感受中国民生百年的巨大变迁。这样的活动可以将一个表面很概念化的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开展本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感性的了解升华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民生的百年变迁理解得更加深刻。

2.教材分析

这节探究活动课内容是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教材的开篇就指出:一个世纪以来(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一百多年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和我们的父辈、祖辈感受着。即指出了本课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教材提出了本活动课可涉及的众多领域,以“活动任务”的栏目,布置了探究活动课的具体任务。

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过去,我们非常重视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关注的是社会形态发展更迭的历史,讲的是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生产方式发展更迭的历史过程,基本上或者说是没有触及社会生活方式。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除政治活动、政治生活非常重要外,还有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更值得注意,而常常被忽略的社会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完全不亚于它们。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人类从来就不是单个人在生活。人们不能自由超越他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也会受制于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生活。这里所说的民生变迁,是指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的最普通、最普遍的日常生活,是人民千百万芸芸众生世俗生活的历史演变。我们的活动课就是要探究与广大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式及其变迁的历史。

历史研究的根本使命,就是研究人、了解人、了解人的最真切的生活方式。这就要了解民众生活的方式、了解衣食住行,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富地表现历史发展的历程。在20世纪初~21世纪初的百年间,中国民生的变迁,跨越了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的质的飞跃过程。

近百年的民生变迁,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教材中对于时代背景的交待,采用列出时代发展大事记的方式,以引导学生重视民生变化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密切相连的。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基本点:第一,新旧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交替促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辛亥革命前,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社会近代化的发展刚刚起步,出现了社会生活模式的变换和社会生活内容的更新。辛亥革命后,阻碍这一转变的传统君主专制主义政治被推翻,社会生活的演变在速度、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发展趋势显著。1949年共和国建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使人民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使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更加巨大和丰富,不仅民众的衣食住行发生变化,而且民

众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也有变化。教师可以作这样总结:中国近百年的民生是在吸收和扬弃的过程中,按照中国人民自身的生活逻辑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的。教师要从历史的角度,概要指出其变化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民生变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识到社会发展和民生变迁都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探究性活动时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选择一个领域或某个侧面,了解民生的百年变迁。例如: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城市人民生活的现代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通讯电话的演进、新兴的行业、服饰与文化、家庭生活的变迁等。第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对民生百年变迁的感性认识,探究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的原因或背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科技发展、思想文化原因等)第三、运用历史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于人类社会、人们认识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第四,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很好的选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展开,使活动成果更为丰富、多彩。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根据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领域或某个侧面,例如: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城市人民生活的近代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通讯电话的演进、新兴的行业、服饰与文化、家庭生活的变迁等。搜集相关资料、图片、统计图表、实物等,或进行访谈调查,多渠道了解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将材料进行整理,举办一个“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会。

活动过程:

第一、提前三周向学生公布活动课内容,根据活动任务,确定选题,教师可作一些选题方面指导,选题目宜具体。如:交通工具的发展、各种购物票证与家庭生活、探寻祖籍的变迁??等。

第二、一周后由课代表统计学生的选题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结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请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搜集有关本题的资料。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订具体行动计划。教师可协助安排或介绍联系相关事宜。

第三、各小组学生再用一周的时间完成如下任务:搜集有关社会民生变化的资料、图片、实物以及电子音像材料,或采访世纪老人、社区、家庭成员以及与所选题目相关的专业人员。了解民生百年变迁的

基本情况。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和分析资料,作出你的评析。并根据民生的百年变迁,探究民生变迁的社会原因和影响。

第四、将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按参加展览的要求进行整理制作,有条件的可以制作配合历史展览、图文展示的演示文稿等。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参展,设题要醒目,内容要具体。布置历史展览会场。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中的“行”

就以交通为例,随着人类步入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近代社会,交通动力相继实现了从蒸汽机到电气化直至原子能时代的跨越,摆脱了以使用畜力、水力、风力甚至人力交通的束缚,创制出多种现代交通工具,使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时空的突破和超越。

主题:传统交通工具的嬗变

人类的衣食住行,其中“行”的变化,包括交通工具的更新嬗变、道路桥梁的修筑和建设以及日新月异的新兴旅游事业的发达,是制约社会生活加速发展还是延缓迟滞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人们交流的方式、速度和距离的范围,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准。

中国传统的重要代步工具是轿子,由人力肩扛而行。清末民初仍被使用。

民国初年,代替轿子而盛行一时的是从西方传入的马车。但马车风光的时间并不长,20世纪30年代以后,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成为城市中主要交通工具的当数人力车。北方称“洋车”,南方称“黄包车”。抗战时期,出现了三轮车。

真正代表中国交通工具重大进步的是电车、汽车的出现。中国的有轨电车是在20世纪初从欧洲传入的,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汽车兴起后,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被取而代之。它促进了社会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使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时空的突破和超越,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更新。

至于其他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这里不再赘述。

活动程序:第一,根据活动任务,确定选题,即传统交通工具的嬗变。第二,搜集有关传统交通工具变化的资料、图片以及电子音像材料。第三,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为制作展览用的展板作准

备,有条件的可以制作配合历史展览、图文展示的演示文稿等。第四,探寻交通变化的原因,要从世界的角度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的革命。

主题扩展:结合自己或家庭使用的交通工具,谈谈“我家的交通工具”,以展现交通百年变迁的轨迹。

案例二 调查报告

1.填写有关现在居家用品中电器类的物品登记表

电器名称 总计 统计结果分析 购买时间 使用时间 闲置时间 ( )件 2.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本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自的社会调查,切实感觉到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家庭生活(用品等)的变化。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学生会亲身感受科技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案例三 专题采访

1.有关生活中使用的票证

(1)采访世纪老人、社区、家庭成员,了解百姓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票证。

(2)探究各种票证使用的原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2.根据以上的专题采访,撰写专题采访报告。

3.将采访中拍到的资料、收集到的票证整理,以备展出。

本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进行采访,了解社会、与人沟通,学会做事。通过采访,切实感受到民生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它与历史发展的基础、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的现状相关。因而,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是社会发展水平的见证,是人们认识社会的窗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q4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