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6-06 16:3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品读《文言文两则》: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2. 品读《匆匆》,感受时间和生命的匆匆流逝,感受作者焦灼、无奈、紧迫的感情,使学生认识到应该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在享受生命的同时有所作为,使人生迸发出应有的光彩。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

3.品读《桃花心木》: 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4. 略读《顶碗少年》: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描写,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领悟人生哲理。

5、略读《手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一、课前诵读“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墨子》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传习录》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

理的,谁能没有疑惑?说明了人人都有不懂的地方。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第一次鼓,勇气就振作

起来了,在二次鼓,勇气会衰退一些,第三次鼓,勇气就全没了。比喻趁尽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意思是:在甘甜的瓜,瓜地也是苦

的,说明了天下的事情没有十全十美。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意思是:种树必须培育它

的根,教人必须教养他的思想。说明了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是:练习一千只曲子,

才知道音乐的美妙,观看千柄剑,你才能识别兵器的好坏。说明了多实践,才能做出真知的道理。

二、出示“单元导读”(分析什么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三、课例展示。

四、学习“词语盘点”:能正确认读、理解重点词意、对其中的

难写字、易错字指导书写。

五、检查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一:品读《文言文两则》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

法?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

说明的道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释题:“文言文两则”是什么意思?

提示:抓住“则”来理解。“则”量词,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文言文两则”就是文言文两篇或者两篇文言文的意思。

3、结合注释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学弈”的意思即是

学习下棋。

二、学习《学弈》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的停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2、学生练习朗读

3、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行课上交流。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

具有说服力。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

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4、说一说古文的意思。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

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5、你能够从中感悟到什么道理吗?思考并交流。

《学弈》选自《孟子 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板书设计:

一人专心致志

学弈 弗若之矣

一人三心二意

三、学习《两小儿辩日》

还记得我们学习《学弈》一文所用的方法吗?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课,看看他们辩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你能回答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

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

/为汝/多知乎?”

2、学生练习朗读

3、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行课上交流。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

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

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⑤孰为汝多知乎?

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4、说一说古文的意思。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

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

渊博呢?”

5、你能够从中感悟到什么道理吗?思考并交流。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

实事求是的态度。

板书设计:

日初出 日中

一儿: 近(车盖) 远(盘盂)关于观察

两小儿辩日 孔子: 不能决也 实事求是

一儿:远(沧凉) 近(探汤)有理有据

四、人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孔子也不例外。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够发达,不只是孔子,其他人也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现在我们的科

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那你能解释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吗?

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

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浩瀚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一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第三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二:品读《匆匆》

一、 从交谈入手,引出时光匆匆的话题

师生谈话:同学们平时喜欢读什么书?安徒生的童话一定不会陌生吧?你读过哪些安徒生童话?(师生自由交谈)两百多年前,安徒生诞生在丹麦直到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孩子,都从安徒生的童话之中汲取着营养,获得了快乐.时光匆匆,从安徒生创作第一篇童话算起,一百多年过去了,但他的童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魅力。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有意思的是,尽管这篇文章已经发表八十多年,但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已经成为现代散文中的经典——它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安徒生童话谈起,巧妙地引出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在自然的过渡中以最少的时间进入本课主题)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受文字的节奏,感受文字蕴含的情感

2.学生选择自己感觉最难读的段落或句子再读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

在读中纠错,评价,初步感受时光匆匆

(设计意图:学生能否充分地感悟文本内涵及蕴含的情感,取决于是否足够地“倾听”了文本。文章发表在1922年,离现在已有九十

多年了,有些句子读起来不太符合现在的表达习惯,估计学生在阅读时会遇到感到难读的句子或段落教师范读、学生选择自己觉得难读的地方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读,都是基于一个目的:试图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品评语言、积累语言其实,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贯穿了始终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读、变换人称去读、教师范读、引读等等,都是基于这个目的)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时光匆匆

1.默读课文,哪些文字值得细细的去品,去读,去思考?边读边在课文中圈画

请学生将词语写在黑板上,教师巡视

2.交流:

(1)从词语生发感受时光匆匆

① 师生判断词语书写的正误

② 师生评价哪些词书写美观

③ 讨论:你为什么选择这些词写下来?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从这些零碎的词语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绪,他焦灼,他惋惜,他无奈这些词语都不是孤立的,请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面对时光匆匆流逝的焦灼、无奈、痛苦的情绪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把静心静气的写字训练与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看似零散的词语之间串起一个共同的主题:时光匆匆

流逝)

(2)从句段入手感受时光匆匆

交流句子或者段落:你觉得哪些句子或段落值得一再的去品、去读、去思考?自由读文章感受最深的段落或者自己喜欢的段落,谈体会,教师随机引导

板块1:感受对时光流逝的追问:精读第一自然段

板块2:感受对生命的追问:精读第四、五自然段

板块3:从对时光的追问到生命的追问,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感触呢?略读第二、三自然段

预计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a.关于“一去不复返”:出示曾经学过的课文——林清玄《和时间赛跑》,帮助学生理解

b.讨论:你还是去年的你吗?与去年相比,你的什么变了?把你的感触融进去读文字

(设计意图:对《匆匆》一文的教学,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时间不是过得快,而是太慢那么,要让孩子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时光匆匆、生命易逝就比较难所以,让孩子紧密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思考,孩子的心灵才能真正有所触动,从而真正感受到时光匆匆,一去不返)

c.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文字之美:品评具体的文字;课件引入相关的评论: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

(设计意图:此文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现代散文中公认的经典后人对此文及朱自清先生作品的论述颇多,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意义的一部分供学生参考,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打开视野,丰富语感,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d.面对时光的流逝,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他一定是想到了什么?读一读,体会作者的焦灼、痛悔

e.按照课文中的描述讲一讲,我们的时光究竟是怎样的匆匆流逝? f.朱自清先生一连串的自我追问,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自我追问。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就算没有虚度?举一个你佩服的人作为例子来说明

学生讨论,教师随机点评:朱自清先生正因为认识到了时光的匆匆,他虽然只活了50岁,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他并没有虚度人生,他留下了生命的深深的痕迹

出示课件:朱自清介绍

(设计意图:关于“留下生命痕迹”,学生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想,自由地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怎样的人生才算没有虚度;然后插入朱自清的有关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应该怎样活着关于时光匆匆,关于人应该怎样的活着,通过这样一番交流,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四、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你们想到了哪些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诗文、警句呢?

1.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评

2.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教师搜集的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句格言,学生接读

(设计意图: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往今来关于时光匆匆的话题,让学生说出一些著名的诗文警句,并通过滚动字幕的方式出示,让学生快速朗读,从而理解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永恒的主题)

五、由“一朵小花”悟人生流逝

在忙忙碌碌的人生旅途上,也别忘了用你细腻的心去感受生命中

那些细小的却又是美好的东西,那些值得怀念的东西,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生命也别忘了享受生命

出示文字:普希金《一朵小花》,学生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把普希金的这首小诗出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感受时

光匆匆,应珍惜生命,也不忘享受生命这当是在越来越忙迫的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六、由“人面桃花”引发深层思考

讨论:最后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今天不一定有答案还记得课文第一段的几句话吗?想一想,燕子还是去年的杨柳,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

学生讨论,随机出示:崔护《题都城南庄》

学生读完后,教师小结:的确,尽管桃花依旧笑春风,但是人面已经不知何处去也许以你的年龄还不能透彻的理解作者的这种复杂的人生感喟,但没有关系,时光匆匆,它能够教会你领悟一切

(设计意图:绕了一圈,又回到“时光匆匆”这个话题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对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这种深层而复杂的人生感喟,在学生清浅的心灵池水中投下了一枚小小的石子,荡起层层涟漪,在学生纯净的心灵土壤中埋下了一颗颗美丽的种子,它们必将生根,发芽,逐渐长大)

第四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三:品读《桃花心木》

一、 情境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前几年,名列台湾

十大杀手之首的一个囚犯,在临刑前提出了最后一个愿望,同学们猜猜会是什么?他想见一个人。这个人既不是他的亲人,也不是他的朋友,而是一个与他从未谋面的作家林清玄。因为在他被关押的时间里,

他几乎读完了林清玄所有的作品,他对林清玄说:“如果有人能提前告诉我读书是这么美好的事情,会让人这么感动,我绝不会成为杀手”。林清玄的文章到底有着怎样感人的力量?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通过预习,我们认识了一种特别的树,就是?——(生答:

桃花心木),(课件)也结识了一位平凡但却古怪的人,就是——(生答:种树人),说他古怪是因为——(生答)

2、总之,就是———(生答:一点儿没有规律),用我们书上的

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生答:不确定)板书:不确定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师:谁能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指导:除了四个问号,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些词最能体现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把这些词语加重一点语气再读读看)

5、当作者忍不住把心中的种种疑问提出来以后,种树人有什么表现?

6、种树人的话你们理解了吗?那好,如果你就是种树人,老师

就是文中的“我”,你能回答好“我”的问题吗?别急,同位两位同学先分角色练一下,待会可不能拿着书和我对话哟。

师:请问种树人,你为什么不按时给树苗浇水?(生答)

师:我明白了,你是在教树木学会自己找水源,那么,当干旱来临的时候,它们就会——(拼命扎根);当暴雨袭来的时候,它们就会——(汲水生长),谢谢你种树人。

师:(再找其他同学)你看,每天都有几棵树苗枯萎,多可惜呀,如果你每天定时定量地来浇水,树苗该不会枯萎吧?(生答)起先我还以为你懒呢,原来是为了让桃花心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起先我还以为你忙哩,原来是想让桃花心木长成百年的大树。啊,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种树人!

三、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师配乐《秋日私语》朗读。齐读这段饱含哲理又充满激情的文字。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这个道理多么深刻、多么重要、多么有意义啊!默读这段话,思考:这里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能结合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或自己

的生活实际来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吗,把你的理解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的空白处,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谁来结合具体的事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除了刚才同学们谈到的,老师还搜集了几位名人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资料,快速阅读。略读的要求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桑兰、霍金、史铁生的故事任选项其一阅读)

师: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之所以能震撼全世界,是因为——(生讨论)

4、师:是啊,他们的经历给我们以启示:(出示课件)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当他们战胜了这些不确定,回首走过的路,他们会这样告诉我们:(师读,然后让生读:你们也来慢慢地、轻轻地读一读、品一品这段话。)

困难,折磨,痛苦是多么珍贵!如果一切平顺,谁会静下来沉思,谁会生起智慧,谁又能在平凡安逸的日子中超越自我、登上高峰呢? --林清玄《感谢困难 》

5、同学们,再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呢?(生病、下岗、父母不在身边,甚至学习上遇到困难)那末,面对这些不确定因素,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师:是啊,就像作家曹文轩说的:(齐读)我要送给大家的,是第二句话,再读一遍,记住它。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青铜葵花》

6、师: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要这样勉励自己勇敢面对:(课件出示这段话)齐读: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当我们在痛苦中挣扎、彷徨、想退缩的时候,我们要这样告诫自己要坚持下去(齐读)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四、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配乐)——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 ;对已枯萎的同伴说 ;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 ;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

3、总结:是啊,有一句歌词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五、拓展升华,领悟写法

1、学到这儿,同学们应很清楚了,这篇散文仅仅是在写桃花心木吗?借种树来写育人,这就叫做——

2、师:或者叫做借事喻理,借一件小事中告诉大家一个道理。

3、从生活小事入手,显现人生智慧,是林清玄作品的基本特点(课件介绍林清玄及其作品),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林清玄的另一篇作品《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六、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1、师:一株小小的野百合,在林清玄的笔下演绎了一段美丽而动人的故事。林清玄仅仅是在写野百合吗?他也是在借物喻人。但是作者没有像《桃花心木》那样直接在文后揭示野百合带给我们的启示,而是让我们自己去体会,你能仿照《桃花心木》把野百合带给你的感悟写在文后吗?

附板书:

桃花心木

树的“不确定”→长成百年大树 借物

人的“不确定”→经得起考验 喻人

第五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四:略读《顶碗少年》

一、读“连接语”,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

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

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

(1)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少年表演的过程的?(3—7自然段)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

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

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

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体现老者的宽容和关爱的杂技表演。这可以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两个角度感受到。

(1)“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 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老者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2)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可见他第二次失败后已经非常紧张,但当老者安慰他之后,他镇定下来了,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可见老者对他的关爱和鼓励多么重要。

(3)引导想象: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体会到虽然我们不知道老者到底说了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正是有了老者的宽容

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4)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描写老者的片段。

3.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略)

4.作者看到的是一场让自己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略)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

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

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感受。看来这也是一场让我们获得人生启示的杂技表演!我们来看看原

文赵丽宏先生是怎样写的: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

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这位顶碗少年,当时年龄和我相仿。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相信他是不会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颓(tuí)丧或者退却的。他是一个强者。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

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便会突然在我耳畔响起。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

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讨论交流:

(1)“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读读原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出示ppt: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3)、背诵并默写这段文字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6m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