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翘《红药山房诗集》研究

更新时间:2023-12-10 14: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谢文翘《红药山房诗集》研究

聂冬晴(昭通镇雄人)

(玉溪师范学院 文学院 10级汉语言文学3班)

【摘要】《红药山房诗集》是已故昭通著名诗人谢文翘先生的遗著,该书收作者不同时期的诗作几百首。卷七《熊轼集》与卷八《谬戾集》多是在贵州留下的诗篇。语言平实朴素,描述了当时的风土人情、自然山水,以及作者的心得体会,与友人的酬唱之作等。诗中表现了谢先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浓烈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的民风异俗和社会环境。 【关键词】谢文翘;《红药山房诗集》;风俗

序言

雍正五年(1727年),昭通地区进行了“改土归流”,改变了数百年间封闭落后的土司制度,扭转了只有极少部分土司掌握一点粗浅的文化知识的局面,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人知识分子。抓住新的历史变革,以“改土归流”、战争、风景为题材的诗文创作不断涌现出来,谢文翘就是其中的魁首。

《红药山房诗集》是谢文翘先生一生不断追求的历程,也是他毕生的心血。从中,我们可以真正明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的道理,可以了解谢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更可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状况。谢先生的诗歌节奏轻快,感情充沛,语言凝练,真实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他一生辗转大半个中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有着深邃的思想,被载入昭通文学史册,影响深远。

整理和研究前人的优秀成果,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前提。谢文翘等人

A.《中华竹枝词》中记为“红药山房诗稿”;《贵州省地方文献目录》中记为“红药山房诗草”;《云南地方文献概说》中记为“红药山房诗抄”;《贵州省志》中记为“红药山房诗”;《昭通诗词》《昭通文史资料选》等记为“红药山房诗集”;B.“诗稿”多指诗的底本“诗抄”指抄取别人的诗作编辑而成的书籍;“诗集”是编辑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诗而成的书。根据其含义,我认为“红药山房诗集”更符合,因为后人给谢文翘诗歌编辑,取名为“红药山房诗集”的可能性更大。

1

的作品滋养了昭通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为昭通人的成长奠定了文化基础,“昭通作家群” 在现代社会独树一帜与昭通浓厚的文化积淀密不可分,更与谢文翘的思想密不可分。

研究现状

昭通在清代改变了文化贫乏的现状,涌现了大量的诗文著作,然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却很少。现代人整理和收集昭通清代文学的著作很多,但由于原作的遗失,搜集的诗文显得比较分散。当然,著名诗人谢文翘也不例外,他虽然留下了《红药山房诗集》,但诗歌内容并不完整,仅仅有二十余首,大概只有原作的二十分之一,这不得不让人深感遗憾。

《红药山房诗集》的原作已经遗失,我们今天可见的诗歌大多数在《昭通诗词》、《乌蒙烟云》、《新编昭通风物志》等著作中,并且只有零零散散的几十首,整理得并不完善。此外,这些诗歌还没有更多的人作系统的研究,深入的鉴赏。为了弥补这种尴尬的局面,让更多的人去涉及和挖掘昭通优秀的文化成果,我特此将谢文翘《红药山房诗集》的部分诗歌加以系统的整理和简要的赏析,希望其他人能了解和认识谢文翘,有自己的收获;同时,作为一名昭通人,我也有责任为传承和发扬昭通文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谢文翘生平与创作

(一) 生平概况

谢文翘(1853年-?),云南昭通府恩安县(今云南省昭通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廪生出身。光绪元年,乡试中举;光绪六年,登进士,以部属用签分刑部。光绪十一年,任刑部候补主事、山东司主稿、广东司主稿。光绪十七年,升任刑部广西司主事。光绪二十二年,任刑部湖广司员

德宗景皇帝实录 ,113卷 ,第657-658页。

2

外郎。光绪二十三年,升任刑部江西司郎中。光绪二十四年,改贵州镇远府知府。光绪二十八年,署贵州思南府知府。光绪三十三年,任贵州贵阳府知府。宣统元年,革职。

谢文翘对桑梓文化事业所作出的最大贡献便是豆沙关袁滋册南诏题名摩崖,最早著录者为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碑目》。《碑目》既明确记载摩崖“在石门界,袁滋题”。却又不知何所依据,将其误记为“南诏王碑”,且将铭文中“贞元十年”误为“正元七年”,后《四川通志》、《庆符县志》亦相沿讹误。至于明代,曹学佺辑《蜀中广记》,不但依然沿引《碑目》,一错再错,且更添蛇足,释:“云此石门,即隋史万岁南征之道”。把滇东北的“石门道”妄指为滇西北的“石门道”。著录文献的错讹,使亘古千秋的袁滋题名摩崖在其存在的近千年间被蒙蔽了,轻烟瘴雨,扑朔迷离,世人难识庐山真面目,海内著录者寥寥。清光绪元年十二月,谢文翘赴京准备参加会试。因为平日对袁滋摩崖事就非常关注,途经豆沙关时便格外留心,一石一崖,逡巡审视,终于在关前绝璧上找到了摩崖。谢文翘在现场描摩拓片、并以诗文记其事。抵京后又将拓片,诗文传送,才在一定范围内订正了《碑目》等著录的错误,引起学界的关注,为后来的唐袁滋摩崖研究取了先导作用。

谢文翘喜好诗文,对故乡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沉真挚的感情。昭通的青山秀水、民风习俗几乎处处都有他的题咏,他的山水诗深情的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二) 创作情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6册 ,第408-409页。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6册 ,第461-462页。 ③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代宫中档奏折及军机处档折件 ,150951号,181780号。

④⑤⑥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代宫中档奏折及军机处档折件 ,181780号,183823号,408005449号。 《宣统政纪 》(23卷),第418页。

邹长铭《昭通史话》

3

晚清诗人谢文翘几乎走过了大半个中国,他将自己一生的旅途记载下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抒发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民风民俗的尊敬,著有《红药山房诗集》。

《红药山房诗集》是谢文翘诗歌集大成的体现,本有诗几百余首,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可见的著作已经残缺,仅有二十余首。流传下来的诗歌主要有《昭通凤池书院感旧》(又名《凤池书院感旧》)、《鱼面肠》、《昭阳八景诗》、《过巫山望十二峰》、《都门新年词》(八首)、《丰台芍药》等著作。

二、《红药山房诗集》的内容与赏析

(一)《昭通凤池书院感旧》

1、原作

昭通凤池书院感旧

染翰池头事已非,程门雪夜记抠衣。 令威化鹤来归早,土稚闻鸡志愿违。 同学少年余硕果,横经旧舍种蔷薇。 阳春一曲今谁和,太息堂前燕子飞。

2、赏析

《昭通凤池书院感旧》是一首近体格律诗,为七律的仄起平收式,押平生韵。

昭通凤池书院,原名昭通书院,又名昭阳书院,清雍正八年(1730)建于城东南八仙海畔。总兵徐成贞撰有记。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府孙思庭移建于学宫东,改名“凤池”。嘉庆二十年(1815)知府张润、教授李上桃重修,官绅捐

①②

万栋才主编《昭通诗词 卷2》,昭通地区诗词学会,1995年6月,第4页记为“凤池书院感旧”。

《昭通文史资料选辑 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昭通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室,1986

年10月第1版,第156页。

4

增束修膏火。光绪二十六年(1900)乡绅谢崇基等重修,并建藏书楼。后改为省立学校,即现在的昭通市第一中学。

谢文翘作为土生土长的昭通人,曾就读凤池书院,并且担任过凤池书院“山长”,成就了自身的抱负。然而,他的耿直却束缚了他一生的“官运”,他想为民谋利却被光绪帝贬谪回乡,此诗便是他贬谪期间的佳作。诗中有一种淡淡的哀伤,时光的流逝与心中的感伤是其主基调。在这样大雪纷飞的夜晚,“我”本该在屋中取暖,但“我”却没有这样的心境,不得不穿衣出门,去寻找心灵的安慰。一路上,“我”想起了“鹤”、“鸡”、“同学”、“蔷薇”、“阳春”与“燕子”,在这些意象中,流露出了“我”壮志难酬的感叹与愤懑。“我”的处境就如“阳春”曲一样孤独、落寞,无人聆听与赏识。“燕子”仍然遵循其规律不停地飞翔,然而“我”悲伤的心情似乎已不能理解它,因为“燕子”虽在“飞”却缺乏独立翱翔的自由空间,它的飞翔范围仅仅是“堂前”而已。诗人的处境就如堂前的燕子,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没有施展抱负的平台,因此“叹息”是对燕子的叹息,是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更是对光绪皇帝的一种不满。

(二)《昭阳八景诗》

昭通的文物古迹众多,如过山洞遗址、马厂遗址、野石遗址、梁堆、汉碑、晋墓及大量珍贵的出土文物。自清雍正五年“改土归流”后的百年间,昭通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文蔚起。乾隆嘉庆间,一些文人士子在安定同时也比较优裕的生活环境中,寻幽访胜,诗酒应酬,附丽山川,吟咏风物,于是便留下了“昭阳八景”的记述。

乾隆、嘉庆年间的“昭阳八景”指龙潭印月、锦屏彩霞、花依酒垆、红山莺声、九龙夺珠、八仙倒海、柳闸含烟、利济浮光。

同治、光绪间,或因时移事易,旧时风光不再;或因文人士子的审美情趣、时尚习俗演变,“昭阳八景\又有了新陈代谢。新的“昭阳八景”是:龙洞吸月、花苹食鹿、珠泉涌碧、宝山环翠、雨公云鬟、洒渔烟柳、凤岭飞霞、恩波蜃影。

5

拗。两争两不得,东西相拱抱。”并题联云:“有如太极心心印;不碍群山面面朝。”在诗人的心目中,圆宝山是万物神灵的杰作,是在开天辟地之初,万应的神灵为昭通一地的千年福祉精心设计规划、精心锻炼制作的宝器。 5、《洒渔烟柳》 (1)原作

洒渔烟柳

河干烟树幂,历落钓人居。 泛鸭晴波暖,栖鸦晚照余。 缘堤黄袅娜,夹岸绿扶疏。 更卜丰年兆,长条喜贯鱼。

(2)赏析

洒渔河在昭通城西南15公里,坝平田多。洒渔是昭通的鱼米之乡,有着丰富的林木果品资源,保存着古朱提的物质文明,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洒渔有取之不尽的源泉,也有使诗人陶醉的“洒渔烟柳”的自然景观。洒渔区是昭通的文明之乡,哺育了昭通各族人民。

在洒渔河几十里的河堤上,护堤保埂,前人遍植杨柳,此为“树幂”的缘故。农民蓄水灌溉的堰塘,四周也栽柳树。村庄里人家屋前院边,无不绿柳成荫。柳,成了洒渔坝子的骄傲,成为洒渔区的象征。那柔条拂水,柳絮飘香,怡人情愫,袅娜身姿,无不动人心魄。登山远望,但见绿畴平野,垂柳丝丝弄碧;河水蜿蜒,晴波粼粼泛鸭;贯鱼嬉戏,挑逗旅人心绪。在夕阳的普照下,真是画意天然。韦庄有“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台城之景,而洒渔河的翠柳并非“无情”而是“有情”,且不止“烟笼十里”,它的意境超过台城柳若干倍。天然的洒渔河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那浓密的林木,自由

[清]饶起孝《圆宝山》

11

[唐]韦庄《台城》

的“泛鸭”,夕阳下的“栖鸦”,袅娜的“缘堤”,长长的“贯鱼”养育了昭通人民,造就了昭通“丰年”的盛况。

这首平起平收的近体格律诗,以鲜活的语言写出了洒渔河的美丽风光。丝丝柳絮从河堤飘摇下河中,与水相辉映一体,大有“烟霞染水观鱼跃,柳絮惜阴听蝉鸣”的感觉。清晨时分,当阳光喷薄而出时,一层轻纱似的薄雾就笼罩在林带上,偶然高枝露出,雾中透绿,形成一道百年难逢的壮丽景观,即著名的烟柳景观。在这美丽的自然风光中,人们生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历落钓人居”集中体现了这种“世外桃源”的农村生活。 6、《花鹿食苹》 (1)原作

花鹿食苹

瑞应传仙鹿,工歌赋野苹。 德音昭燕乐,宵雅奏承平。 喜是钟灵地,应多问世英。 此间无毒草,休慕两头名。

(2)赏析

花鹿坪,也称青草坪,在昭通城东乡十五里,是一个山间盆地,广十数里。磨盘山雄峙于盆地东北,透迄绵延,气势磅礴,千峰挺秀,林壑幽美,山泉终年不涸,滋润着宽阔的盆地。早些年,这里地广入稀,沃野很少开垦。周围群山,林木翡郁,莽莽苍苍,岚光滴翠,花雨流香,山明水秀,苹草丛生。野生动物常出没于山林之间,尤以花鹿聚处食苹,是这里最美的自然景观。

“喜是钟灵地,应多问世英”是昭通人杰地灵的真实写照。花鹿坪是“造化钟神秀”②的产物。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人显得很渺小,尽管生在灵秀之地也不例外。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时刻教育我们保持谦虚、谨慎的

曹吟葵著《吟葵诗文选集》,昭通地区文联编,1999年10月,第291—292页。

[唐]杜甫《望岳》

12

学习态度,因为个人的生命与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多问世英”,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不要什么都想做,追求“两头名”。“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应在人生的旅途中装满生命的酒酿。 7、《雨公云鬟》 (1)原作

雨公云鬟

下尺田沾足,三农望霁殷。 依旬知好雨,应候卷痴云。

满郭浓青敛,连峰积翠分。

阴晴占课熟,绿野倍辛勤。

(2)赏析

《雨公云鬟》一首借景抒情之作。雨公山在昭通南郊七里,俗称小凤凰山与“凤岭飞霞”相对。首联写春天农耕时的辛勤劳作,农民把一年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阶段,希望能取得丰收,有“霁殷”愉快的度过该年。颔联写人民渴望有雨水去孕育农田,迫切等待好雨到来的心情。颈联写春天的美好风光,承接上文,意在告诫人民无需担忧歉收,因为在这样美丽而生机的的自然环境中,老天会眷顾照应当地的;同时,也为下文的农民取得丰收作了铺垫,这是“绿野倍辛勤”的结果。作者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着重突出了雨公山的自然风貌,以及昭通人民的勤劳。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恐惧心理,也是一种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与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呈现出雨公山的最大的特点是山势高、树林密。每年雨季到来,如果山头雾锁云环,霎时间云浓似墨,大雨如注。俗话说:“雨公山裹罩子,黑泥地淹死耗子。”所以“雨公云鬓”这一特有的自然景观,是预报昭通坝子有大雨的象征,是丰收之年的预兆。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13

8、《恩波蜃影》 (1)原作

恩波蜃影

空蒙涵蜃气,烟雨此登临。 倒影飞甍漾,微波落涨深。 梅黄宜倚笛,稻绿喜穿针。 嗣葺欣同志,清樽我尚任。

(2)赏析

“恩波蜃影”在昭通城南郊5公里处,昭通烟厂西北、凤凰山脚下有一建造于清乾二十五年的古楼,人称“望海楼”,又名恩波楼。这里山水清幽,花木动荫,点缀郊野,蔚然深秀,成为昭通人民游憩的好地方。正如柱门上谢崇基写的一幅对联说的那样“万千气象满垌野;杨柳楼台接凤凰”。

这首平起仄收式的五言律诗,将恩波楼周围的景物一览无余。首联“空蒙涵蜃气,烟雨此登临”是细雨来临前的征兆,“空蒙”是细雨迷蒙的样子,写出了诗人对这场雨的喜爱之情,大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之风。在细雨的衬托下,水波在荡漾,稻谷在发芽,“我”的心也在飞驰。水光潋滟,参差倒影,海市蜃楼般的景色,更加契合了“我”宁静的心态。

此外,谢文翘先生还有“恩波唇景”(望海楼)长联:“唇景漾清波,暇日选胜登临,右看风翥,左拂稻香,风景足留连,万户黎元欣乐岁;乌蒙征轶事,斯楼沿时隆替,载咏翠飞,重赓矢棘,规模艰缔造,一家甥舅溯良缘。”流传千古,有孙髯翁大观楼长联的气势。

万栋才主编《昭通诗词 卷2》,昭通地区诗词学会,1995年6月,第7页。

曹吟葵著《吟葵诗文选集》,昭通地区文联编,1999年10月,第290页。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周朝云著《乌蒙烟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4月,第285页。

14

(三)《都门新年词》(八首)

《都门新年词》是谢文翘在老北京春节期间所创作的八首诗,如实的反映了清代北京的佳节习俗,同时也深刻的揭示了官场间送礼的陋习与黑暗,百姓生活的艰难。 1、其一

“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

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都门新年词(其一)》描写的是老北京放鞭炮的盛景,放焰火是上元夜(农历正月十三)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通宵爆竹”说明上元节夜晚鞭炮声不断,持续的时间很长,人们摆脱了烦恼与不安,完全沉浸在愉悦之中,尽情的享受春节带来的欢乐。家人的团聚,朋友的相见,带走了原本的不快,留下的只有精神的宁静。新的一年有着新的希望,我们借助烟花来绽放生命美丽的一面,老北京作为清朝的大本营自然热闹非凡了。音乐与爆竹声相附和,为元宵的到来庆贺,为新的一年祈祷。诗人很享受这美好的夜晚,流连忘返。他的心已跟随交响曲荡漾,如果时间可以停止的话,他只想停在那令人荡气回肠的瞬间。

谢文翘的诗歌用词很准确,构思严谨,具有写实主义精神。历来形容爆竹盛景的诗歌很多,但真正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②的唯有谢文翘一人而已。“一声爆竹除残腊,换尽桃符逐崇加,且缓屠苏守岁饮,听他万户震天雷” 似乎太直胸抒意,没有诗的韵味;“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儿要

①②

雷梦水 潘超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222页。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③

李声振《百戏竹枝词》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iz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