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戏剧文化赏析》论文

更新时间:2023-06-11 21: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原戏剧的现状分析

08春语文教育专业学员:胡清秀

[摘要]:

戏曲起源与中国古代乐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的河南,从远古时代就有了人类居住生息,他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可以说,随着中华民族的先祖在中原这块大地上劳动生息,音乐歌舞也就相伴而生了。此后,20多个朝代在中原大地建都,催发了戏曲艺术的长期繁盛。中国戏曲从起源到形成,都离不开中原大地的滋养。可以说,中国戏曲之根在中州。

[关键词]:

文化 中国戏曲 戏剧 演员 中华民族

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独一无二的戏剧样式,中国戏曲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迟缓而漫长。它不似古希腊戏剧从一开始就轰轰烈烈登上人类文化的高峰,令千秋万世瞻仰遥想,却如涓涓细流绵亘久远,历经千载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原始巫术用歌舞娱神,到夏商宫廷俳优以表演娱人,到汉魏角抵百戏,隋唐参军戏,直到宋杂剧、金元本,多元血统使得它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戏曲起源与中国古代乐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的河南,从远古时代就有了人类居住生息,他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可以说,随着中华民族的先祖在中原这块大地上劳动生息,音乐歌舞也就相伴而生了。此后,20多个

朝代在中原大地建都,催发了戏曲艺术的长期繁盛。中国戏曲从起源到形成,都离不开中原大地的滋养。可以说,中国戏曲之根在中州。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曾经那样感动过人民群众心灵的戏剧,却渐渐走入了低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占据了大量的群众资源,对人们的欣赏和娱乐习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以电视网络的发展为最,20世纪80年代末电视机开始向普通家庭普及,并且在短短几年里就达到了非常高的覆盖率;然后是互联网的发展,目前互联网的发展也继电视之后成为戏剧一大观众资源的争夺者,并且目前互连网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

中原戏剧的实际状况,不能笼统视为戏剧衰败。准确地概括,当代戏剧的特征是观众稀少。不是没好戏,而是戏再好,也少有观众上门。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当代戏剧家艰苦拼搏,勇敢探索,平心而论,台上确实有所振兴 。从剧本到演出,从内容到形式,从发扬传统到紧跟新潮,人材辈出,好戏连台。许多方面超越前人,有的方面超越影视。为了争取观众,使尽千方百计,却仍然改变不了门前冷落,与台上热闹形成反讽式对照。这种现象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经过长期观察思考,我变换视角,有所发现。以一家之言,供学术探讨。简而言之:中原戏剧观众稀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人生活方式、文娱方式的巨大变 化。

戏剧是三度创作完成 。一度创作,剧本;二度创作,排演;三

度创作,汇同演出现场的观众参予来共同完成 。观众与演员对面交流,本来是舞台艺术的优势;过去这种优势如今反弹过来,成为舞台艺术的致命弱点。普遍拥有电视电脑的当代人,决不会再象从前那样经常泡在舞台之下参予戏剧的三度创作。尤其是现阶段十分浮躁的中国人,很难安心坐下来陪同台上演员对面交流。我们一些专家只看到戏剧与观众直接交流是电视电脑不可取代的特色,却没有看到这种特色正是舞台剧难以“拉拢”观众的根本原因。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戏剧舞台上,仍然活跃着很多优秀的演员,但如果与二三十年前相比,优秀的家喻户晓的演员肯定是少了。而与之相反的是当代年轻人对影视明星、歌坛偶像的疯狂崇拜,戏剧演员转行投身影视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再来说说戏剧创作的危机,当前中国的戏剧曲目也遭遇了“寒流”,戏剧创作也走入了低谷,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原创戏剧现状很不理想 。

为了振兴戏剧,我们必须把发展戏剧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作为现代社会和当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去抓。用贴近青年人生活的好作品,锲而不舍,努力传播。不要简单地责备戏剧节奏慢,也不要一味地抱怨青年人欣赏水平低。只要我们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青年人这块阵地,一定会被中华民族的戏剧文化占领的。在这方面,大中专院校负有特殊重要的职责,那里是有文化的年轻人的聚集地,具备接受戏剧艺术熏陶的良好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的生产和传播,绝大部分都要进入市场,遵循市场规则,通过商品交换,转化为群众的消费。也就是说,只有把文化产品变成商品,变为广大群众的消费对象,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强化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达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在确保正确导向的前提下,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就越实在;艺术感染力越强,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就越能深入人心,阵地就越牢固。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艺术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2w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