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奇迹”与“中国模式”

更新时间:2023-12-24 14: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自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提高,改革成果显著,被西方社会称为“中国奇迹”。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及更多的参与国际事务,西方也更加关注中国。 “中国模式”这一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发展模式也日益被国际社会所关注。我就此展开讨论,浅论关于中国模式的内涵、意义等问题。

【关键词】:中国奇迹;中国模式;改革开放

一.什么是“中国奇迹”?

有人认为,“奇迹”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超越常人的智慧与能力而创造;

二是神秘性,不容易被人们解释。 所以,单指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了,并不能说“奇迹”,而应是有过人之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在他的《1999年:不战而胜》

一书中提出:“我们时代的奇迹之一是中国在惨遭20世纪各种最可怕的天灾人祸之后,在21世纪必将成为一个头等强国。” 【1】而这一预言,似乎正在成为现实。首先来看一组数据吧:

1、我国的财力增长。

1950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 到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1132亿元;

2010年,我国的财政收入猛增至83080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73倍和

1950的1340倍。

2、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

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不到1%; 到1978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已增至1.8%;

再到2009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迅速增至7.1%,成为世界三大经

济体之一。

3、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排位。 中国GDP在世界的排位:

1970年排第13位:美、日、德、英、法、意、加、澳、墨、西(班牙)、

瑞(典)、荷、中;

1990年排第10位:美、日、德、法、意、英、加、西(班牙)、巴(西)、

中;

1995年排第 7位:美、日、德、法、英、意、中; 2000年排第 6位:美、日、德、法、英、中; 2005年排第 4位:美、日、德、中;

2008年排第 3位:美、日、中; 2010年排第 2位:美、中。

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引用诺

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欺彭斯话:“我们从未见过像中国那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以如此强劲的步调增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独一无二。” 所以,中国在以前人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这就是中国奇迹。

二.什么是“中国模式”?

对于“中国模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其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

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中国模式”是探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的,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抽象,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先从内容范围上看,“中国模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和道

路问题,是根本性的、不变的。“中国模式”里确实含有中国特有的因素,但不是所有的中国特色都算作“中国模式”。

再从时间范围上看。从经济学角度看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具有完全

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时间应该界定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

把“中国模式”的研究限定在经济学领域是必要的,也是科学合理的。它

的基本内涵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国模式”是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前提的模式

【2】

“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模式是体制层面的东西,它体

现制度的属性。脱离社会主义制度谈“中国模式”是不科学的,“中国模式”的成功就是“中国模式”社会主义的成功。 “中国模式”的成功,正是在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中国模式”坚持并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中国模式”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实践证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虽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但不能跨越商品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苏东剧变前已经病入膏肓:国家所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部门管理机制以及以行政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方法,都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绝境。

(三)“中国模式”是坚持和平发展的模式

和平发展是“中国模式”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中国的发展不走苏联对外扩张、霸权主义的道路,也不走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外掠夺和殖民,在经济、政治

和文化上控制别国的道路,我们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既为自己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又消解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担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望。

三.“中国模式”造就“中国奇迹”

“‘中国模式’的最大作用在于它提供了另一种发展途径——而且有可能在于提供了一种迂回的前进路线,从而绕过当前源自西方的经济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造就了“中国奇迹”。它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模式”表明,一国的发展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指的是社会由传统到现代、落后到先进、野蛮到文明的过程。中国的发展既没有采用“苏联模式”,也不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实行“全盘西化”。我们的发展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我国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渐次地推进改革,总体上保持了社会的有序、稳定。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不同,因此,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以本国的国情为出发点,盲目照搬它国的经验只会落入“现代化的陷阱”。苏联改革的失败和拉美的经济倒退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不能迷信他国的经验和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由此表明“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种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

(二)“中国模式”的成功是社会主义的成功

从发展的角度说,“中国模式”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模式;从制度角度说,“中国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始终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成功也是社会主义的成功。“中国模式”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的条件下探索、总结并发展起来的,它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 “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进程,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重要发展目标。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面临着共同的现代化课题。既然如此,中国的发展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比如:市场经济体制、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渐进式的改革等等,这些都是积极回应全球化和反思现代化过程中的成果,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中国模式”本身还不成熟,还处在不断的建构过程中,还将面临国内国际的众多挑战。“中国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既有待实践的检验,也有待“中国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四,中国模式现今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办法 (一)国际社会认同上的挑战

【4】【3】

“中国在国际认知和认同问题上遇到新挑战”,“当前,中国复兴过程中在国

【5】

际认知和认同问题上又一次遇到重大挑战”。中国与西方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

面的相互交往上存在的严重不平衡和巨大反差。双方在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沟通已经大大落后于经济、贸易等物质层面的交流。这给中国和西方的关系造成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双方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相互合作的利益基础日益扩大和加深,另一方面是彼此在精神层面的分歧有增无减,双方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升级,意识形态领域成为双方博弈的一个主战场。这种奇怪的现象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与西方关系中的一个悖论。这种悖论说明,双方在精神领域的矛盾和分歧,并不会随着双方在物质利益领域相互依存关系的不断提升和拓展而自行消解或者淡化。这个悖论的存在,对于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无疑是个严重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当前和未来在增进国际认同问题上所面临的重大考验。

(二)国内面临的挑战

就国内而言,这些挑战主要有:第一、中国在保持国内稳定的前提下,对适合自己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特点的民主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远景规划,相反,在这方面倒不时听到一些不协调的杂音。第二、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导致实质性的收入差距和社会分化。这使中国不可避免地在全球经济危机中面临严峻考验,而不能独善其身。第三、当今中国已经强大到没有任何外来敌对势力可以打败,“台独”、“藏独”、“东突”、邪教组织,都不足惧,惟一能够打败执政党的,只有来自内部的腐败。

(三)解决方法

我们并不回避“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而且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党提出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新战略、新构想、新理念,就是对“中国模式”的丰富、发展和完善。正因为这样,我们对“中国模式”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

五.总结

毫无疑问,“中国奇迹”让世界惊叹,“中国模式”已经吸引了世人的眼球。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的认可,“中国模式”在发展完善中正彰显其世界意义。总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勇于创新,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全球化趋势和世界文明发展方向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模式”正是由此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一方面,我们要对“中国模式”系统总结、客观分析,在肯定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各项成果的同时,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中国模式”做理性定位、适度宣传。我们可以利用研究“中国模式”的机会,向世界介

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妄自尊大。“中国模式”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妄自尊大只会麻痹自己并引发国际社会的不安。我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推进,“中国模式”会吸引更多的目光,“中国模式”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将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 【2】 【3】

(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年:不战而胜》【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6

黄傅易.“中国模式”的内涵探析【N】.《绵阳日报多媒体版》,2009,12.7 新浪网新闻中心《解读“中国模式”的内涵》

http://news.sina.com.cn/o/2009-06-05/092315740389s.shtml 【4】 【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 徐坚.“中国模式”面临国际认同问题【N】.《人民论坛》,2009,5.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33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