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五至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更新时间:2023-12-13 11: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单元到第八单元教案(共150页)

第五单元单元学习目标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故事中的道理”这个专题,选择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这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到生字的同时,可以更好感悟生活的哲理,懂得认识事物要谦虚谨慎,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道理。

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商量”;“语文园地五”,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课题 内容简说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青蛙和小鸟之间对天大小的争论,坐井观天 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全面。 寒号鸟 死在寒冬里的故事。 这篇寓言中有一个种葫芦的人,只看重结出的葫芦,叶子我要的是葫芦 上长了蚜虫也不管,最后葫芦一个个都落了,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学习目标:

1.会认47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哪、号、当”。 2.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3.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用想象、质疑、比较、讨论、评价等学习方式,感悟故事中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主动读故事的兴趣。

4.领悟故事蕴含的哲理,懂得认识事物要谦虚谨慎,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道理。

学习重点:

1.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识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本文讲述了寒号鸟只顾玩耍而懒于做好过冬准备,最后冻2.让学生在朗读和想象中感悟语言,感悟故事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读故事的兴趣,使他们乐读故事,会读故事。

3.利用情境说话、角色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感悟事理,培养学生看问题、想问题的能力。

课时分配:

12.《坐井观天》????????????????????2~3课时 13.《寒号鸟》?????????????????????2~3课时 14.《我要的是葫芦》??????????????????2~3课时 语文园地五?????????????????????? 3~4课时

教法与学法: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用朗读和想象的方法,深入体验;引导学生用质疑和讨论的方法,学会评价;引导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生活。学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向课外阅读延伸,学习更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12. 坐井观天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哪”。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1.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哪”。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井”“青蛙”“小鸟”的板贴画。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总电教第 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坐井观天”情境图,提问:同学们,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寓言故事就和这幅图有关,它的题目是——坐井观天。(板书课文题目)

3.谁能说说“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观”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简洁有效,让学生通过看图初步感受故事情境,理解课文题目的意思,直奔课文重点。

二、读文识字

教师) 个性备课:(

1.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这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同学们课前已经读过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教师范读,请学生点评。)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3.检查朗读,相机指导认读生字。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2)在检查朗读相关自然段时,相机指导认读和理解生字。 读第1自然段,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以及句子:“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课件突出“井沿”。(指读“井沿”,提问:看图,说说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你还能用“沿”组词吗?)

读第2~7自然段。

①相机认读生字:“答”“渴”“喝”“话”“弄”“错”“抬”,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预设:“渴”和“喝”采用换偏旁对比识记;“抬”可做动作加深记忆;“弄错”可结合语境理解等。

②第5自然段,课件出示小鸟在天空中飞翔的情境图及句子:“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课件突出“际”。(指读“无边无际”,看图说说“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查字典,说说“际”是什么意思。)

③生字回文,在语境中巩固生字。

注意: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时,注意“哪”字的读音。

4.组织学生小组间赛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来读课文,可以轮流读,可以一起读,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读。然后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把课文读得更正确,更流利,好吗?

(2)小组合作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朗读挑战赛,相机评议。

设计意图:在生字学习中,采用随文识字、字词结合、图文结合、查字典理解等方式,拓宽学生识字的途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生字。通过组织朗读挑战赛,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朗读热情,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了解大意

1.课件播放“坐井观天”的视频,边看边思考:青蛙和小鸟在干什么?

2.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有多大。

3.课件出示填空:青蛙和小鸟为了( )而争论,青蛙认为天( ),小鸟认为天( )。

4.指名口头填空。

设计意图:通过看视频和口头填空,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大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为精读课文做好准备。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沿”“际”“渴”“喝”四个生字,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2)写“沿”时,注意右部上面与“几”不同。

(3)写“际”时,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要写得高而窄。 3.教师范写这四个生字,学生书空。 4.请同学们自主观察其他生字,了解其结构特点,然后独立描红、临写八个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5.组织再次交流:

(1)在书写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你还想提醒同学们什么呢?

(2)学生交流,教师重点指导“沿”的写法,第五笔是横折弯。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书写生字中体会汉字特点及书写规律,使学生感受到发现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第2课时 (总电教第 课时)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1.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坐井观天》,谁能说说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板书:争论天有多大)

2.板贴“井”,拿出“青蛙”和“小鸟”的贴画。谁能把“青蛙”和“小鸟”放到合适的位置?

3.请学生上台板贴。提问:你为什么这样贴?(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段落。)

4.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板贴,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读故事的兴趣,又为理解青蛙与小鸟为何看法不同做了铺垫。

二、熟读精思,感悟对话

1.过渡:青蛙坐井观天,小鸟落在井沿。(板书:落在井沿 坐井观天)他们之间有了怎样的对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画出来。

3.课件出示第2、3自然段,学习第一次对话。 (1)学生自读第一次对话。

(2)指名读,师生评读,体会青蛙的文明礼貌行为(打招呼)和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的情形。

(3)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

(4)教师引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4.课件出示第4、5自然段,学习第二次对话。 (1)指名读青蛙的话,说说什么叫“说大话”。(吹牛)青蛙为什么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因为他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说它飞了一百多里。)板书:井口那么大。

(2)指名读小鸟的话,说说什么叫“无边无际”。(板书:无边无际)除了天是无边无际的,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沙漠、森林、草原。)

(3)引导学生思考: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他们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读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4)带学生体验:来到教室的窗边,说一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5)比赛朗读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和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要表现出他们之间争论的样子。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关注反问句“还用飞那么远吗?”朗读时,读出青蛙“不相信”的语气,关注感叹句:“大得很哪!”朗读时,读出小鸟“劝告”的语气。

5.课件出示第6、7自然段,学习第三次对话。 (1)自由读,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课件突出“笑”)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3)指名朗读,指导体会“笑”的意思。 (4)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适当的语气。

6.师生评议: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青蛙的自以为是;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小鸟的诚恳和劝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生动有趣。因此,让学生用角色体验的方法进入故事,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充分地

感悟人物,感悟对话,感受故事中的乐趣,也感受阅读中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喜欢上阅读。

三、同桌合作,演读故事

1.过渡:青蛙和小鸟之间的对话有趣吗?你们能把青蛙和小鸟两个人物演好吗?

2.课件出示演读要求: (1)要读出对话中不同的语气。

(2)在读的时候可以加上合适的表情和动作。 3.同桌合作演读,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演读,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演读,继续感受故事中的乐趣,同时加深对故事内容和人物特点的理解。

四、续编对话,领悟寓意

1.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小组合作续编他们之间的第四次对话。看一看哪个小组编得最好。

2.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 3.全班交流续编的对话。教师根据学生编的对话,相机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提示语。

4.同学们,想象一下,此时的青蛙在心里会对自己说什么呢?(教师相机板书:自以为是,目光狭小。)

5.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教师总结: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这样才能见多识广,看得全面。(板书:见多识广 看得全面)

设计意图:通过续编对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同时由续编的内容自然引发了对青蛙内心的猜想,引导学生在想象和讨论中感悟故事的寓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 寒号鸟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号、当”;理解“晴朗、劝告、啰唆、冰窖、哀号、得过且过”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和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美好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号、当”;理解“晴朗、劝告、啰唆、冰窖、哀号、得过且过”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和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美好生活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准备:

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新词卡片、关于寒号鸟的资料。2.预习课文,尝试朗读。(学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电教第 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老师想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故事里寒号鸟住在一堵石崖的一道缝里,如果你在冬天的夜晚从山脚下经过,你会听到它哀号的声音:哆啰啰,哆啰啰??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2.学生质疑。 预设:

生1:它为什么在冬天的时候哭呢? 生2:它会哭些什么? 3.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认识多音字“号、当”,并组词。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老师有趣的讲述,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质疑,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

教师) 个性备课:(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多种形式朗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教师相机正音:“缝、当、朗、将、狂”是后鼻音;“面、衔、劝、趁、阵、纷”是前鼻音;注音区分“却”“劝”“且”的读音;“吼”不读kǒng,“复”不读fú。

(2)注意这些生字的字形了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呢?

如:加一加: 良+月=朗 木+古=枯 换一换:“芬”的草字头换成绞丝旁就是“纷”。 (3)学习多音字“号、当”。用不同的读音组词。 (4)巩固识字:老师读生字,学生快速找生字。 (5)课件出示词组,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呼呼地刮着 冻得直打哆嗦 温暖的窝里 冷得像冰窖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段教学的重点,在这个环节里,采用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记生字,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来巩固识记,从而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本课生字。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这个故事里有几个动物?它们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

生1:故事里有两个动物——寒号鸟和喜鹊。

生2:冬天快要到了,喜鹊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喜鹊让寒号鸟垒窝,寒号鸟一拖再拖,最后冻死了。

3.指导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冬腊月)

4.指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三个时间里发生的事。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语句,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为以后抓住时间变化来分段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说说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

预设:

生1:“纷、阵、枯、将”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的。

生2:“却”字左右大致一样宽。 生3:“夜”和“衣”的字形相近。 生4:“面”是独体字,里面是两个小横。 2.师着重指导书写“阵、却、纷”三个生字。

3.师范写,学生书空。提醒学生注意“却”的最后一笔是竖。“纷”字右上部是“八”,不是“人”;第五笔捺要写得舒展。

4.学生描红、临写。 5.投影反馈,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学段学习的重点,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扎实的写字指导。本课的生字较多,因此挑选比较典型的重点字,以点带面,让学生写好字。

第2课时(总电教第 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寒号鸟和喜鹊各自的窝。师范读第1自然段。 2.听了朗读,再观察插图,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了寒号鸟住在哪里。它住在山脚下的一堵石崖的一道缝里。

生2:我知道了喜鹊的窝在河边的大杨树上。 生3:我知道了寒号鸟和喜鹊住得很近。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导入课文学习,为学生创设了故事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图文对照,让学生对寒号鸟和喜鹊的住处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朗读品味,感受特点

1.自由读课文中描写天气的句子,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天气越来越冷?

2.交流。

(1)“几阵秋风,树叶落尽。” “尽”字写出了冬天快要到了。

(2)“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呼呼地”写出了风很大,寒风就是北风,吹到身上非常冷。

(3)“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①联系实际说一说大雪纷飞的天气是怎样的。

②听音频,理解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感受天气的寒冷。 ③有多冷呢?(冷得像冰窖)看图,老师介绍冰窖,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寒冷。

④模仿“冷得像冰窖”,说说冷得怎样?(冷得像在冰窟窿)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天气的寒冷。

4.默读课文,用“ ”画出描写喜鹊的做法的句子,用“____”画出描写寒号鸟的做法的句子。

5.交流一下。说说你对喜鹊和寒号鸟的看法。 (1)预设:

生1:喜鹊很勤劳,看得远。冬天快要到的时候,它就已经给自己做窝了。我是从“一早、忙着”看出来的。

生2:寒号鸟很懒惰。它“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

生3:寒号鸟很懒,还不听别人的劝告。喜鹊让它做窝,它说喜鹊傻,而且还说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生4:寒号鸟不吸取教训,很懒。已经挨了一次冻,嘴里也说要做窝,但第二天天气一好,又去玩了。

理解“得过且过”: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

(2)寒号鸟说喜鹊傻,你怎么认为呢?

(喜鹊不傻,因为天一冷,喜鹊就住进了自己搭好的温暖的窝里。)

6.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 (1)想想喜鹊会怎么说。

喜鹊热心帮助寒号鸟,语气诚恳。

喜鹊第二次劝寒号鸟,讲出了再不做窝的后果,语气加重。换用句式:

“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小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导学生读寒号鸟说的话。

寒号鸟有没有接受喜鹊劝告?为什么不做窝?在冬天来到的夜晚,冻得受不了,说第二天就做窝,到了第二天为什么又不做窝?

课件出示:

只看______________,不看______________; 只顾______________,不顾______________。

(3)小结:寒号鸟不仅懒惰,还非常糊涂。 “得过且过”的人往往是目光短浅,鼠目寸光。读寒号鸟的话把它的糊涂、懒惰读出来。

7.小组分角色读,其他同学评议。 预设:

生1:我觉得××把寒号鸟的话读得很好,读出了寒号鸟的懒惰,还带有一点儿不耐烦。

生2:我觉得如果他们在朗读的时候加上动作、表情,就会更生动。

设计意图: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很生动,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呈现各自的特点。细致的朗读指导,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课外拓展,总结回顾

1.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寒号鸟说些什么? 2.补充《明日歌》。

3.把这个故事演一演,讲给别人听。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外《明日歌》的补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万事不能拖,要及时去做。要懂得把眼光放长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4. 我要的是葫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第1课时(总电教第 课时)

一、引导看图,谈话揭题 1.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件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葫芦放大图和带拼音的“葫芦”二字。)师提醒学生注意“芦”在词语中读轻声。

2.过渡:你们看,这是葫芦的什么?(教师指着葫芦藤,等学生说对后,在课件中出示“葫芦藤”。)提醒读好“藤”的读音,再指名读“葫芦藤”,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字都是草字头,草字头的字跟植物有关。

3.揭题质疑。

(1)揭题: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葫芦,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葫芦的故事,故事的题目是“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谁要的是葫芦?他得到葫芦了吗?)

设计意图:图片与生字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将字形与字义联系起来,提高识字效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过渡:是呀,是谁要葫芦呢?他得到葫芦了吗?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

2.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预习时圈画的生字多读几遍。

(2)想想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生字的,和同桌交流交流。 3.学生自由读课文。 4.教师检查识记生字情况。

(1)学生可以举手对老师、同学大声说说自己识记生字的金点子。

(2)在学生汇报识字效果时,教师相机激励,并指导他们根据字的偏旁,判断该字的字义与什么有关,如:“盯”,和眼睛有关;“棵”,和树木有关;“怪”,和心情有关。

设计意图:谁都希望体会成功的喜悦。在生字教学的环节,老师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大声地读,大声地说,在老师的激励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词句训练,感知内容

1.过渡: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快就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那这些句子你们会读吗?

课件出示。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3)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4)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2.指导学生逐句朗读,注意句中的停顿,并相机进行词语的运用练习。

第1句。

课件突出“雪白”,说说“雪白”的近义词是什么。(洁白)你还见到过什么东西也是雪白的?(雪白的棉花、雪白的云朵??)能不能用“雪白”说一句话?

第2句。

课件突出“自言自语”,说说“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自己跟自己说话。)你在什么时候也自言自语过呢?

第3、4句。 课件突出“奇怪”“慢慢”,指导学生用这两个词分别说一句话。

3.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同学们,再读读这些句子,从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挑选课文中的几个句子让学生朗读,有两个目的:一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和运用词语,丰富语言积累;二是引导学生从句子中发现一些信息,从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巩固生字。

(1)学到现在,同学们一定有点儿累了,我们做一做猜字谜的游戏,放松放松,好吗?

(2)课件出示字谜,让学生猜是什么字。 ①领队在前。(邻) ②有眼不见灯火。(盯)

(3)鼓励学生编字谜或做动作,大家猜字。

猜字谜,如:治,水在台边;怪,又下有土,心在一旁,与奇连用,并不寻常。

做动作,如:想、盯。 2.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生字:棵、谢、想、盯、言、邻、治、怪。读一读,说一说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重点指导“言”和“邻”。

言:注意第一个横长,第二、第三个横短。

邻:注意第二笔、第五笔都是点;右面的“阝”起笔要低些。

(3)学生在书上描一描,写一写生字。

(4)让学生把写得最满意的字拿给同桌看,并介绍经验。 设计意图:用猜字谜、做动作的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巩固生字,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第2课时(总电教第 课时)

一、看图比较,找出不同 1.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关于葫芦的故事,指读课题。

2.看图说话。

(1)我们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课件出示插图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谁能说说图上的内容?(学生自由说。)

(2)请同学们再看一幅图,课件出示插图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3.课件同时出示两幅图,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

人的表情不一样:一个是面带微笑,一个是满脸惊讶。 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个是绿绿的叶子;一个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葫芦不一样:一个是挂在藤上,一个是落在地上。 (教师相机板书。)

4.过渡:这两幅图为什么会不同呢?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去读读这个故事吧!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环节,关键是能否很好地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这里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比较不同,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对故事的内容充满期待。

二、前后对照,提出问题

1.自读课文,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学生自读后再交流。)

2.指导学生学习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和第一幅插图。

(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他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学生交流,相机课件突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4)指导朗读:哪个同学能把小葫芦读得更美,让人一听就喜欢上它呢?指名读,教师相机评议,引导学生注意“细长”“长满”“雪白”“多么”等词。

(5)可爱的小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葫芦的生长过程。

3.指导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

(1)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图文。

(2)自读这个自然段,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呢?

(3)学生读后交流:要读出难过、伤心、可惜的语气,要读得慢一点,声音低一些。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段。

4.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读到这儿,你心中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这么可爱的葫芦,为什么最后会落了呢?

设计意图:由图片到文字,让学生在读书中进一步体会前后的不同,从而提出最想弄明白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三、探究问题,朗读感悟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找答案吧!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自己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悟句子。

(1)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一人读种葫芦的人的内心想法及语言,另一个人读邻居的话,一边读一边体会。

(2)指名读自己觉得读得最好的句子,相机指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意思。

句子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是什么意思?关注感叹号,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

句子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从两个感叹号中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他盼望葫芦长大的急迫心情。)

句子3: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想一想邻居为什么这样说,读出邻居为他着急的心情。)

句子4: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关注问号,读出反问的语气。)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想象说话,引导学生猜想这个人的心理活动。

(1)课件出示。 ①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自主交流。

生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有几个小虫子不要紧的。 生2: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虫子生在叶子上,又没有生在葫芦上,他只要葫芦,不要叶子,所以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

5.组织讨论:同学们认为他想得对不对?叶子上的虫到底要不要治呢?

(1)小组讨论。

(2)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1:他想得不对,叶子上的虫子不治,就会越来越多,这样叶子中的营养就会被虫子吃光,葫芦就吸收不到营养,并因此长不大。

生2:他想得不对,叶子长得好,葫芦就长得好;叶子没了,葫芦也会落下来的。

6.小结:看来,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关系的,种葫芦的人只想要葫芦,却没想到叶子对葫芦的重要作用。叶子绿,葫芦就长得好;叶子黄了,葫芦就会落下来。

7.品读感悟:指名读,评读,教师示范读,师生分角色读。 设计意图:围绕中心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采用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的方式,使学生由浅入深,由初步感悟到深入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

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从而体会探究性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四、讨论总结,揭示寓意

1.种葫芦的人看到他的葫芦都落了,有什么表现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2.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老师引导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只看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道理。

3.续编故事: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这一次,他会怎么做呢?结果会怎么样呢?课下自己写一写。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讨论,深入体会种葫芦的人的想法,自然领悟了故事包含的道理。让学生课下续编故事,这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商量”教案设计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拿不定主意或与人意见不一致等情况时,都可以找人商量,学会商量是一种交际的技巧。

2.通过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找人商量时态度要真诚,以理服人,耐心倾听,设身处地,积极策划。

3.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实践,培养他们口语表达的自信心,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通过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找人商量时态度要真诚,以理服人,耐心倾听,设身处地,积极策划。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和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美好生活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拿不定主意或与人意见不一致等情况时,都可以找人商量,学会商量是一种交际的技巧。

2. 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实践,培养他们口语表达的自信心,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方法:

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准备:

制作教学PPT。(教师)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第1课时 (总电教第 课时)

一、激趣谈话,直入课题 1.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需要和别人商量事情。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写下了心中想与别人商量的事,谁来跟大家说一说?

生1:我想和妈妈商量用压岁钱买一个滑板。

生2:我想和班干部商量怎么组织自主活动。 2.小结:是呀,同学们,商量的学问大着呢!生活中,我们遇到自己拿不定主意或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等情况时,就应该学会商量。

板书:商量

二、创设情境,指导说话

师:我一会儿有事儿,想和小丽调换一下值日的时间。该怎样和小丽商量呢?我们来演一演这个情景,好吗?

生:小丽,我想跟你商量件事儿。 师:你说吧,有什么事儿?

生:我想和你调换一下值日的时间,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想早一点儿回家。你看行吗?

师:哎呀,不行啊。真不巧,今天,我一放学就要到舞蹈班学习舞蹈,不能和你调换。真抱歉!

生:没关系,那我再问问别人能不能和我调换吧! 师:同学们,听了我们的对话,你知道和别人商量时要怎样说话了吗?

生1:要懂礼貌。 生2:不能生硬。

师:对,和别人商量时要有礼貌,语气要委婉一点儿,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可以用上“行不行”“可不可以”等。(板书:要用商量的语气。 )

师:和别人商量,不一定都能获得成功。没有达成自己的意愿,你也要表示理解。当别人同意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时,你要礼貌地表示感谢。

三、再创情境,集体讨论 1.师引出话题。

师:(1)向同学借的书没有看完,想再多借几天。

(2)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就要开始了,但爸爸正在看足球比赛。

2.同桌合作,选择其中一个话题来进行练习。 3.班内交流。

师:接下来,我们请同学来表演一下,其他同学仔细倾听,仔细观察,看他们是如何商量的?(指两名学生表演)

生1:小明,有件事想和你商量一下。 生2:你说吧!

生1:我上次向你借的书我还没看完,我想再多借几天,你看可以吗?

生2:好呀,没问题。 生1:真是太感谢你了!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你们听清楚了吗?他们是怎样商量的?

生3:互相谦让。 生4:表达清楚。

师小结:和别人商量时除了有礼貌,用商量的语气,还要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板书: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四、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师:这么快就学会商量了。大家真棒!前两天,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想要和老师商量有关带玩具的事,请同学们做好准备,然后跟老师商量商量。

生:老师,我们想把赛车带到学校来,您看可以吗? 师:你为什么想把赛车带到学校?

生:我参加了学校的车模社团。我想练练,准备参加车模比赛。您看,可以吗?

师:可以呀,只要不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可以。 生:谢谢老师!

同学们,我们遇到自己拿不定主意或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等情况时,只要学会了商量,就能迎刃而解。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五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区别比较三组既是形近字又是音近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准字形特点,提高识字、用字的准确性。

2.引导学生积累词语,了解用不同的词语可以表现出说话的不同方式。 3.通过学习例句,懂得并初步掌握用修饰的词语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 4.正确、美观地书写“观、忙、呼、如”四个字,了解并掌握左右结构的字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5.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借助图画大致了解古诗描述的内容,背诵古诗。

6.通过阅读小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伊索寓言》的趣味和魅力,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识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通过学习例句,懂得并初步掌握用修饰的词语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 2.正确、美观地书写“观、忙、呼、如”四个字,了解并掌握左右结构的字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难点:

1.在区别比较三组既是形近字又是音近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准字形特点,提高识字、用字的准确性。

2. 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借助图画大致了解古诗描述的内容,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教学PPT。(教师) 2.读读《伊索寓言》。(学生)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第1课时 (总电教第 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在我们的汉字王国里,有一些字兄弟挺多,它们有的长得差不多,我们叫它们“形近字”;有的读音差不多,我们叫它们“音近字”;还有一些字干脆读音都一样,我们叫它们“同音字”。它们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很多麻烦,让小朋友们经常认错。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些这样的新朋友,看谁有好办法把它们认出来。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所以上课伊始,老师创设了有趣的情境,使学生融入到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2.情境活动,合作探究。

(1)师:看,我把一些形近字、音近字、同音字兄弟给大家请来了,你们来打个招呼吧!

(2)出示拼音fēng、mù、chāo、chǎo。 (3)指名读拼音,读准后鼻音fēng。

(4)出示相对应的生字:锋、峰、蜂;幕、墓、慕;吵、抄、炒。

(5)借助拼音,把字读正确。 (6)指名学生领读、齐读。

(7)师:这些汉字真的容易让人看花眼,你有什么好主意或好办法去记一记、连一连呢?(出示语文园地五识字加油站)小组讨论交流。

(8)指导交流、师生评议。

(可以根据这些字的部首,想想它的意思,就能明白了。) 预设:

锋 峰 蜂

生1:我知道“山fēng”的fēng应该是山字旁的“峰”。部首是“山”的字,多和山有关。

生2:我知道“蜜fēng”是一种小昆虫,所以应该是虫字旁的“蜂”。

生3:我想刀是用钢做的,钢是一种金属,所以“刀fēng”的fēng是金字旁。

幕 墓 慕

生4:我知道,“爱mù”是一种心里的情感,表示对事物、对人的喜欢。所以应该是心字底的“慕”。

生5:我想起了学校开表彰大会时,拉开幕布就表示会要开始了,所以,我认为“开mù”的mù是巾字底的“幕”。

生6:我知道“扫mù”是指我们到坟墓前去祭扫,而以前的坟墓都是用土堆起来的,所以,“扫mù”的mù应该是土字底的“墓”。

吵 抄 炒

生7:开门出来就是集市,叫卖声不断,该有多吵哇!所以,“chǎo闹”的chǎo是“吵”。

生8:“chāo写”是人的一种动作,所以,应该是提手旁的“抄”。

生9:“chǎo饭”需要生火,所以应该是火字旁的“炒”。 师小结:你们真有办法!通过观察字形,从汉字的部首想到字的意思,就能很迅速地把这些兄弟们分清楚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大家要学会运用。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低年级也需要改变学习方式。此环节中,认字是以“自主交流、活动探究”的形式完成的,既提升了识字的效率,又尊重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二、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1)出示“言、语”,说说这两个字的意思。读读辨辨,了解不同。

(2)师:人们的说话方式都各有不同,不同的说话方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3)学生自由读词语,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不理解的字查查字典。

(出示教材“字词句运用”中的跟说话相关的8个四字词语) (4)指名读词。其他学生猜猜这些词都是什么意思。 (5)填一填,并说说这样选的理由。

①话说得很少是( )。 ②话说得很多是( )。

第六单元单元学习目标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人物和美好品质”这个专题,选择了《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这三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识字,在阅读中了解这些伟人的美好品质,向他们致敬和学习。

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六”,语文园地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课题 内容简说 文章主要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大禹的无私奉大禹治水 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品质。 本文通过写朱德与战士们一起挑粮食,以储备足够的粮食,朱德的扁担 战士们心疼朱德把扁担藏起来,朱德仍然坚持挑粮食的故事,展现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格。 课文热情洋溢地叙述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难忘的泼水节 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现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学习目标:

1.会认5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难、扁、担、盛、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赏析故事的主要人物。 4.让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美好品质,激发对这些人物的敬爱之情。

学习重点:

1.会认5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难、扁、担、盛、度”。 2.了解、分析人物和情节,从人物身上体会到美好品质,自觉萌发敬爱之情。

课时分配:

15.《大禹治水》????????????????????2~3课时 16.《朱德的扁担》???????????????????2~3课时 17.《难忘的泼水节》??????????????????2~3课时 语文园地六?????????????????????? 3~4 课时

教法与学法:

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那些饱含真情的语句,反复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带领学生感悟教材,感知社会生活,获得美好的体验,培养爱心。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见闻,指导学生提高认识,鼓励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在本组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广泛搜集材料,再通过说见闻、讲故事、唱歌、绘画、情景表演等进行交流,使单元教学的专题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15. 大禹治水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洪水、挡水、疏导、驱赶、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依据提示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依据提示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

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以及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教师) 2.习课文,尝试朗读。(学生)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第1课时 (总电教第 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浙江绍兴有旅游景点禹陵,还有禹庙,你们去过吗?你们知道那是纪念谁的吗?对,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大禹的古代英雄。

2.简介大禹。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他的父亲是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后人世世代代所传颂,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故事吧!

3.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5.引导质疑:你们读了课题,想要了解什么? 6.梳理问题: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2)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整体教学可以使繁文简教,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接触课文之始,引导学生质疑,抛出两个问题,使本课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的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段落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2.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多种形式朗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2)教师相机正音:“洪、伤、仍”是后鼻音;“难、认、训”是前鼻音;“蛇、兽、伤、仍、认”等都是翘舌音;“灾”是平舌音;“难”在本课中读nàn。

(3)注意这些生字的字形了吗?你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的呢?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段教学的重点,在这个环节里,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识记生字,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来巩固识记,从而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本课生字。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2.再读课文,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大禹治水?(第3、4自然段)第1、2自然段讲了什么?

3.梳理课文顺序:

先讲——洪水经常泛滥,使人们生活痛苦。 再讲——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但没有成功。 接着讲——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最后讲——大禹终于治好了洪水。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对大禹的伟大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再通过梳理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梳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为下面复述故事打下基础。

四、书写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让学生做小老师,说说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洪、难、认、被”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2.重点指导“被”字的书写。

(1)左边是衣字旁,跟衣物有关系,不是示字旁。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教师边讲边写:一点是领子;横撇、竖是身子;撇是一只袖子;点是另一只袖子。是不是很有趣呀?

(3)学生描红、临写。 3.指导书写“道”。

(1)它是半包围结构,先写里面的“首”,再写外面的走之旁。

(2)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教师提醒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投影反馈,学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课题中有四个字是本课的生字,其中有两个字是要求会写的。利用图片,随着出示课题,分散识字。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说说读书时遇到的易读错的字音和句子。 (2)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

朱德 扁担 同志 队伍 毛泽东 会师 红军 敌人 抽出 山高路陡 难走 战士 打仗 心疼 不料 敬爱 ①小老师领读生字词。教师相机正音:“朱、志、师、战、士”等是翘舌音;“泽”是平舌音;“仗、疼、敬”都是后鼻音;“扁、担、难、战”都是前鼻音。

②学习多音字“难”,用不同的读音组词。 ③开火车读。 ④集体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提示: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交流汇报:

朱德和大家一块儿挑粮。战士们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后来朱德在新扁担上写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4.引导质疑。

预设:(1)“会师”是什么意思?

(2)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3)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这几个字?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做法。抓住学生质疑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问题切入,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根据回答讲解“会师”,并简介背景。

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泽东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会师”在这里指的就是朱德率领的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合在一起,壮大了革命的队伍。

(2)引读第二句: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预设:

生1:敌人和红军离得很近。

生2:敌人就在旁边,红军行动很危险。 (3)想象: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想一想每一句分别讲什么。

(第一句:讲红军需要储备粮食。第二句:讲山上粮食不够,要到山下挑粮食。第三句:写挑粮很困难。第四句:大家都争着去。)

(2)从哪些地方看出挑粮食很困难?(来回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挑粮的艰辛。我们在平地上快走五六十里路,白天出发,回来时天几乎黑了。何况山高路陡,战士们还要负重行走。

(4)指导朗读第四句话。一个“争”字让你感受到什么?(战士们不怕累,不怕苦。)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抓住关键词进行想象、对课文的留白处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好办法。

四、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字的结构特点。 2.着重指导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的。提醒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生字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写得端正、美观。还要注意正确的笔顺。

强调:

军:上部是“冖”,不是“宀”。 士:下面一横要写得比上面一横短。 3.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投影反馈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写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师的范写。从写字、执笔的姿势,到每个笔画的书写,都要有规范、正确的引领。以扎实的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第2课时 (总电教第 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指名说说红军挑粮有哪些困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不仅巩固学过的内容,还自然地过渡到下文的学习中去。

二、抓词扣句,反复推敲,感悟人物形象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为什么战士们要藏朱德的扁担,找出原因。

2.学生交流,感受朱德的辛苦。

朱德白天要挑粮,晚上还要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3.画出描写朱德白天挑粮、晚上研究打仗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4.交流:

(1)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①带点的词能不能互换?(不能。动词相对应的对象不同,所以不能随意换。)

②想象负重翻山越岭的困难。

③教师小结: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穿草鞋,戴斗笠,一样挑着满满的粮食,这就是“同甘共苦”。

④学生齐读词语。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整夜整夜”说明朱德同志已经没有时间休息了,他太累了。

②借助资料,说说当时朱德同志还忙些什么。(当时,朱德是一位军长,看军事地图、思考怎样跟敌人作战、指挥战斗??)

(3)引读:朱德同志这样忙,这样累,大家——看了心疼。所以,他们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他们以为,没了扁担,朱德同志就挑不了粮了,就可以休息了。

5.教师小结:这真是朱德同志“累”中见真情,战士们“藏”中见真意呀!

6.理解“朱德找扁担”,写名字。

(1)读句子。理解“不料”。表示出乎大家的意料。

(2)“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此时,他心里想些什么呢?

(这下写了名字,扁担就是我专用的,你们再也藏不了了吧!我是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去挑粮食的。)

(3)教师小结:是呀,他在扁担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是向战士们表明他的决心,他要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7.体会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1)看到此情此景,战士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

生1:真想不到,朱德同志作为军长,那么忙,还要和我们一起挑粮,真是太让人感动了!

生2:朱德同志这么累,这么忙,他完全可以不去挑粮食,但他没那么做,真是以身作则的好军长啊!

(2)小结:是呀,战士们的心里,涌起了对朱德同志的无限敬爱之情。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3)带着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始终抓住“扁担”二字,从战士的“藏”到朱德的“找”并且写上“朱德的扁担”,扣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说话,层层推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及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三、总结升华

1.师:读到这儿,你一定了解到这根扁担的特别之处了吧。多年后,当你来到军事博物馆,看着这根扁担,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9e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