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更新时间:2023-05-19 09:5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动点及动图形的专题复习教案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函数思想 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

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的弧AB上,有一个动点P,PH⊥OA,垂足为H,△OPH的重心为G.

(1)当点P在弧AB上运动时,线段GO、GP、GH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

(2)设PH x,GP 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如果△PGH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的长. 解:(1)当点P在弧AB上运动时,OP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GP、GH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NH= OP=2.

M 图1

2

32132

x

H

A

(2)在Rt△POH中, OH

MH

11OH 36 x222

OP2 PH2 36 x2

, ∴

.

在Rt△MPH中,

MP PH2 MH2 x2 9

121

x 36 3x242

.

∴y=GP=MP=

23

1

36 3x2 (0<x<6). 3

(3)△PGH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 ①GP=PH时,符合题意.

②GP=GH时, 不符合题意.

③PH=GH时,x 2.

综上所述,如果△PGH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的长为6或2.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2如图2,在△ABC中,AB=AC=1,点D,E在直线BC上运动.设BD=x,CE=y.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如果∠BAC的度数为 ,∠DAE的度数为 ,当 , 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

解:(1)在△ABC中,∵AB=AC,∠BAC=30°,

∴∠ABC=∠ACB=75°, ∴∠ABD=∠B

C

1

36 3x2 x,解得x 6. 经检验, x 6是原方程的根,且3

1

36 3x2 2,解得x 0. 经检验, x 0是原方程的根,但3

图2 ∵∠BAC=30°,∠DAE=105°, ∴∠DAB+∠CAE=75°,

又∠DAB+∠ADB=∠ABC=75°, ∴∠CAE=∠ADB,

∴△ADB∽△EAC, ∴AB BD,

CE

AC

∴ , ∴y .

(2)由于∠DAB+∠CAE= ,又∠DAB+∠ADB=∠ABC=90

1

yx11x

2

,且函数关系式

成立,

∴90 = , 整理得

2

2

90 . 1

成立. x

当 如

2

90 时,函数解析式y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例4()如图,在△ABC中,∠BAC=90°,AB=AC=22,⊙A的半径为1.若点O在BC边上运动(与点B、C不重合),设BO=x,△AOC

的面积为(1)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以点O为圆心,BO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与⊙A△AOC的面积.

解:(1)过点A作AH⊥BC,垂足为H.

∵∠BAC=90°,AB=AC=22, ∴BC=4,AH=BC=2. ∴OC=4-x. ∵S AOC OC AH, ∴y x 4 (0 x 4). (2)①当⊙O与⊙A外切时,

在Rt△AOH中,OA=x 1,OH=2 x, ∴(x 1)2 22 (2 x)2. 解得x . 此时,△AOC的面积y=4 ②当⊙O与⊙A内切时,

在Rt△AOH中,OA=x 1,OH=x 2, ∴(x 1)2 22 (x 2)2. 解得x . 此时,△AOC的面积y=4 .

综上所述,当⊙O与⊙A相切时,△AOC的面积为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

117

或. 26

7

2

12

72

76

17. 6

76

12

12

O

H 图8

C

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 (二)线动问题

在矩形ABCD中,AB=3,点O在对角线AC上,直线l过点O,且与AC垂直交AD于点E.(1)若直线l过点B,把△ABE沿直线l翻折,点A与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A'重合,求BC的长;

(2)若直线l与AB相交于点F,且AO=AC,设AD

l

14

的长为x,五边形BCDEF的面积为S.①求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x的取值范围;

②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x,以A为圆心,以x 长

3

4

C

为半径的圆与直线l相切,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

本题以矩形为背景,结合轴对称、相似、三角等相关

l

知识编制得到.第一小题考核了学生轴对称、矩形、勾股定理三小块知识内容;当直线l沿AB边向上平移时,探求面积函数解析式为区分测量点一、加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切问题)的存在性的研究形成了区分度测量

B

D

C

点二.

[区分度性小题处理手法]

1.找面积关系的函数解析式,规则图形套用公式或用割补法,不规则图形用割补法.

2.直线与圆的相切的存在性的处理方法:利用d=r建立方程. 3.解题的关键是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相关的线段. [ 略解]

(1)∵A’是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A’B=AA’=AC

∵AB=A’B,AB=3∴AC=6 BC 33

x2 91212

(2)①AC x 9,AO x 9,AF (x 9),AE

4x412

2

1

2

∴S AEF

(x2 9)2(x2 9)21

,S 3x AE AF

96x96x2

x4 270x2 81

S (3 x 33)

96x

②若圆A与直线l相切,则x

3

41288

x1 0(舍去),x 9,x2 ∵x2 455

∴不存在这样的x,使圆A与直线l相切. [

.

例3: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斜边BC=4,OA BC于O,点E和点F分别在边AB、AC上滑动并

保持AE=CF,但点F不与A、C重合,点E不与B、A重合。 判断 OEF的形状,并加以证明。

判断四边形AEOF的面积是否随点E、F的变化而变化,若变化,求其变化范围,若不变化,求它的值.

AEF的面积是否随着点E、F的变化而变化,若变化,求其变化范围,若不变化,求它的值。

本题包容的内涵十分丰富,还可以提出很多问题研究:

比如,比较线段EF与AO长度大小等(可以通过A、E、O、F四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上得出很多结论)

例8: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2cm,BC=6cm,点P沿AB边从点A开始向点B以2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Q沿DA边从点D开始向点A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秒表示移动的时间(0≤ t ≤6),那么: (1)当t为何值时,三角形QAP为等腰三角形?

(2)求四边形QAPC的面积,提出一个与计算结果有关的结论; (3)当t为何值时,以点Q、A、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分析:(1)当三角形QAP为等腰三角形时,由于∠A为直角,只能是AQ=AP,建立等量关系,2t 6 t,即t 2时,三角形QAP为等腰三角形; (2)四边形QAPC的面积=ABCD的面积—三角形QDC的面积—三角形PBC的面积

11

12 6 12 x (12 2x) 6

22==36,即当P、Q运动时,四边形QAPC的面

积不变。

(3)显然有两种情况:△PAQ∽△ABC,△QAP∽△ABC,

2x122x6

由相似关系得6 x6或6 x12,解之得x 3或x 1.2

建立关系求解,包含的内容多,可以是函数关系,可以是方程组或不等式等,通过解方程、或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方面来解决问题;也可以是通过一些几何上的关系,描述图形的特征,如全等、相似、共圆等方面的知识求解。

例题 如图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A(2,1),且经过原点O,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B。

1

y x2 x

4⑴求抛物线的解析式;(用顶点式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⑵若点C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点D在抛物线上,且以O、C、D、B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求D点的坐标;

⑶连接OA、AB,如图2,在x轴下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OBP与△OAB相似?若存在,求出P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1.当给出四边形的两个顶点时应以两个顶点的连线.......O、C、D、B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要分类讨论:按OB为边和对角线两种情况

2. 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一般有三个解题途径

① 求相似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时,先要分析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的特..

②或利用已知三角形中对应角,

③若两个三角形的各边均未给出,

例1(,已知△ABC是边长为6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Q同时从A、B两点出发,分别沿AB、BC匀速运动,其中点P运动的速度是1cm/s,点Q运动的速度是2cm/s,当点Q到达点C时,P、Q两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

(1)当t=2时,判断△BPQ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设△BPQ的面积为S(cm2),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3)作QR//BA交AC于点R,连结PR,当t为何值时,△APR∽△PRQ? 分析:由t=2求出BP与BQ的长度,从而可得△BPQ的形状; 作QE⊥BP于点E,将PB,QE用t表示,由S BPQ=×BP×QE可得

1

2

S与t的函数关系式;先证得四边形EPRQ为平行四边形,得PR=QE, 再由△APR∽△PRQ,对应边成比例列方程,从而t值可求.

解:(1)△BPQ是等边三角形,

当t=2时,AP=2×1=2,BQ=2×2=4,所以BP=AB-AP=6-2=4, 即BQ=BP.又因为∠B=600,所以△BPQ是等边三角形. (2)过Q作QE⊥AB,垂足为E,由QB=2t,得QE=2t·sin600=t,

由AP=t,得PB=6-t,所以S BPQ=×BP×QE=3t=-

1

21232

t+3t; 2

(3)因为QR∥BA,所以∠QRC=∠A=600,∠RQC=∠B=600,又因为∠C=600, 所以△QRC是等边三角形,这时BQ=2t,所以QR=RC=QC=6-2t. 因为BE=BQ·cos600=×2t=t,AP=t,所以EP=AB-AP-BE=6-t-t=6-2t, 所以EP=QR,又EP∥QR,所以四边形EPRQ是平行四边形,所以PR=EQ=3t,

由△APR∽△PRQ,得到

6

5

t3tAPPR6 ,即,解得t=,

PRRQ53t6 2t

12

所以当t=时, △APR∽△PRQ.

点评: 本题是双动点问题.动态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数学的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信息量大,对同学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挖掘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并特别关注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动中取静,静中求动.

)如图,在Rt△ABC中, A 90 ,AB 6,AC 8,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点P从点D出发沿DE方向运动,过点P作PQ BC于Q,过点Q作QR∥BA交AC于R,当点Q与点C重合时,点P停止运动.设BQ x,QR y.(1)求点D到BC的距离DH的长;

(2)求y关于x

(3)是否存在点P,使△PQR满足要求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由△BHD∽△BAC,可得DH;由△RQC∽△ABC,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由腰相等列方程可得x的值;解:(1) A Rt ,AB 6,AC 8, BC 10.

点D为AB中点, BD

1

AB 3. 2

DHBD

ACBC

DHB A 90 , B B. △BHD∽△BAC,

∴DH

BD312

AC 8 BC105

(2) QR∥AB, QRC A 90 . C C, △RQC∽△ABC,

RQQCy10 x3

, ,即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x 6.

ABBC6105

(3)存在.按腰相等分三种情况:

①当PQ PR时,过点P作PM QR于M,则QM RM. 1 2 90 , C 2 90 , 1 C. QM484

, cos 1 cosC , QP5105

H Q

C

1 3 x 6 425 , x 18.

555

②当PQ RQ时, x 6

3512, 5

x 6. Q H

③当PR QR时,则R为PQ中垂线上的点, 于是点R为EC的中点,

11

CR CE AC 2.

24QRBA

, tanC

CRCA3

x 6 156 , x .

228

1815

综上所述,当x为或6或时,△PQR为等腰三角形.

52

点评:建立函数关系式,实质就是把函数y用含自变量x的代数式表示;要求

使△PQR为等腰三角形的x的值,可假设△PQR为等腰三角形,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由于题设中没有指明等腰三角形 注意分情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ml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