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

更新时间:2023-03-08 08:06:57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思想的新发展

摘要: “和谐世界”新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蕴含了公平、正义、民主、平等的规范价值。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与内政领域里的和谐社会理论一起构成了我国新时期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对世界和中国都有巨大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世界 中国 背景 外交 意义

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理念,是我们党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对时代发展主题和发展潮流做出的新的科学判断。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一、和谐世界提出的背景

(一)和谐世界理念提出的国内条件。国内条件是和谐世界理念产生的基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任何一种精深的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对历史的反思和探究,同样,任何一种理论要想获得现实的

生命力亦离不开对现实的透彻认识和分析。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蕴聚了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源泉。“和合”主张“求同存异”在国家间,“和合”主张“和为贵”,“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反对恃强凌弱,干预他国内政。 其二、新中国三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成就,积淀了和谐世界理念的理论基础。

其三、中国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建构了和谐世界理念的思考路径和现实支点。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此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必须要谋求中国社会的整体性的和谐发展,从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其四、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推进,塑造了和谐世界理念的战略基点。发展是和平之本,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二)和谐世界理念提出的国际背景。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多维变化是和谐世界理念产生的重要国际背景。其一、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时代主旋律更加显现。 各国间的共同利益日益扩大和增加,整个世界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的局面,协调与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共赢、合作成为各国谋和平、促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二、世界和

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历程仍然面临众多的挑战。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和发展趋势。 其三、高科技及其产业化迅猛推进,世界生产力加速发展,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把握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与机遇和推动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也为人类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诸多挑战从而有理性地建构和谐世界提供了重要手段和思路。

二、“和谐世界”下的中国外交

(一):大国外交稳步推进,战略合作得到巩固和深化,战略对话逐步机制化

2005年,中美高层互访不断。9月,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首脑会议期间与布什总统在纽约会晤。11月,布什总统访华。除两国元首互访外,国务委员唐家璇7月访美,美国国务卿赖斯、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多名高官接踵访华。8月和12月,中美举行两次战略对话,标志着中美间对话与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两国外交已经形成机制化。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合作范围逐步拓宽,合作基础日趋牢固。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向深度发展。2月,中俄启动了国家安全磋商机制,开辟了高层战略对话的新渠道。6月,中俄边界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使两国边界成为一条“和平的边界、友好的边界、合作的边界”。7月,胡锦涛主席访俄,双方发表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

秩序的联合声明》,阐明了中俄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共同主张。8月,中俄联合军演标志着双方军事合作正逐步走向深入。11月,中俄总理在第10次定期会晤中商定,双方将加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并深化中俄航天领域的长期合作。

中欧关系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局面。7月,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访华。9月,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同中国领导人共同主持了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双方就新世纪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广泛共识,并决定于年底前启动中欧副外长级定期战略对话机制。11月和12月,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先后访欧,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与欧洲的整体关系。2005年,中欧还在彼此让步的前提下解决了纺织品贸易争端,避免了贸易战,为中欧合作处理分歧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二):周边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实际行动支持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中国坚定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受到亚洲各国的高度赞扬。在中国的积极推动和周边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包容、平等和渐进的地区合作意识日益增强,开放、健康和互利的合作局面正在中国周边形成。在印度洋海啸、南亚大地震、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核泄漏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开展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援助行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同受灾国人民共度艰辛的坚定信念和真诚愿望。

(三) 多边外交更加积极主动,对国际规则的创制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球重视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60周年,世界各国围绕联合国改革展开了激烈角逐。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改革,推动改革朝最大限度地照顾发展中国家合理要求和关切的方向发展。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中国坚决反对“四国联盟”提出的强行改革安理会的方案,有力地维护了联合国大多数成员国的利益。

(四)以“和谐世界”理念化解“中国威胁论”,充分展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

“和谐世界”的构想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宗旨的升华,它将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所倡导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这种外交理念根植于中国5000年的文化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文化传统。

近年来,随着中国迅速发展,与世界互动更加密切,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某些势力的猜忌,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因此,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成为中国外交的当务之急。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合作共赢,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这一理念充分展示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

“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外交将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

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的愿望。通过互利合作,中国可以为邻国、为亚洲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样的机遇,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成为化解“中国威胁论”的有力武器。 三、和谐世界理念的意义

(一):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和谐社会在世界全球的进一步扩大,是对世界前途的构想中国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建构了和谐世界理念思考路径和支撑点,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国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次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与国外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谋求中国社会的整体的、和谐的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中国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就与国际社会接轨。可以说构建和谐世界是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必要需求。相反,没有国际社会的和谐和繁荣,就没有各个国家的稳定发展。 2.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际社会“四位一体”的和谐。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也不断加大,外交工作内涵不断扩大。然而我国经济崛起所造成的影响是复杂的,虽然带给其他国家的主要是机遇,但也不免对其他国家形成某些方面的冲击。这就需要各国能够遵循国际规则,把握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切实解决对外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经济的持续发展也要求争取持续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从某种角度说,是对国际社会期待中国更多地发挥作用的回应。 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增强,有利于提高中国的“软

实力”,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由其综合国力决定的。综合国力包括了自然、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实力,也包括了政府效能、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政策目标的合理性、道德向心力、独特文化价值等软实力。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起放大硬实力的作用,即软实力是调动和使用硬实力的能力,或称政治动员能力。一个国家只有同时具备了软、硬实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5]才能促进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淑珍.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依据和意义[J].形势与政策,2007,(2).

[2]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G]//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93-998.

[3] 新华网 赵青海 “和谐世界”新理念领导下的中国外交 [4]百度文库 [5]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uw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