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经济学试题带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14 13: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政府管制 2.有效竞争 3 社会性管制 4.激励性管制理论 5.A-J效应

二、简答题(共30分)

1.从供求角度分析政府管制的产生。

2.为什么说在多产品生产的企业中,对于弱增的成本来说,规模经济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3.分析政府管制滞后效应的双重性。

4.简述经济发达国家管制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5.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有什么区分?这一区分有什么意义?

三、案例分析题(共35分)

1.当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恶性价格战时有发生,对于其成因,许多人都归结为竞争的压力,但要追根究源的话,还应从不对称管制上找原因。

实行不对称管制的主要目的是压制主导运营商扶持新进入者,形成有效竞争。因此,在资费是市场竞争主要手段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不但允许新进入者以较低的资费标准与主导运营商进行竞争,还对后者实行严格的价格控制,希望能通过这些措施使用户流向新公司。1994年联通成立后,正是凭借这种资费优势进入移动通信市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尽管联通拥有资费优势并借此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但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实力依然比较弱小,不能对当时的中国电信构成威胁,所以两者倒也能平安相处,爆发价格战的情况甚少。

然而,近年来联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力逐渐增强,已经基本具备了叫板中国移动、与之在移动市场一决高低的实力。面对联通带来的竞争压力,看到联通由于享受到了不对称管制带来的资费政策而吸引了大量的新用户,中国移动也只好在资费上下功夫,

降低资费以使联通失去价格优势。而联通为了抢占竞争的主动权,只得进一步下调资费。双方竞相折价,恶性价格战自然就不可避免,而移动资费高额的利润也给他们提供了降价的空间。由此可见,不对称管制对资费的管制引导了运营商把竞争的焦点放在资费上,促使他们把资费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从而导致恶性价格战的发生。因此,不对称管制的资费管制尽管促进了联通的发展,但在联通已经成长起来的情况下,却间接导致了价格战的形成,使我国移动通信市场面临无序竞争的危险。

(1)什么是不对称管制?

(2)根据案例,分析电信市场不对称的内容。

(3)根据案例,分析不对称管制在电信市场上的作用。

2.假定某一河流上游有一钢铁厂,其向河流排放污水,造成的外部环境损失是500万元;下游有一城市,为了消除这种环境污染需新建一个净水厂,花费为300万元;如果钢铁厂安装污水处理设备以控制污水排放,需100万元。

(1)城市居民拥有初始产权,结果是? (2)钢铁厂拥有初始产权,结果是?

(3)由以上结果分析科斯定理的局限性和政府管制的必要性。

四、论述题(共20分) 1、简述管制的三大领域

2、简述自然垄断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政府管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得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2. 有效竞争就是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相协调,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

3. 社会性管制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提供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管制。

4. 激励性管制理论把管制问题看作是一个委托—代理问题,着重研究如何在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进行激励框架的设计,其实质是给予企业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服务,诱导企业逐步接近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思路。

5. 在投资回报率管制下,企业会产生一种尽可能扩大资本基数的刺激,以在规定的投资回报率下,能获得较多的绝对利润。为生产特定产品,企业会运用过多的资本投资以替代其它投入品。结果造成生产低效率,称之为A—J效应。

二、简答题(共30分)

1.答:管制需求的理论依据,规范地看是对市场失灵做出的回应,如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政府要进行管制,还因为政府管制是经济系统的一个内生变量。

管制供给取决于政府对提供管制政策的认识和条件。某一重大事件,如特大洪涝灾害;长期的积累,如产品质量问题等;对管制供给的理性认识和分析。这些都会促成管制的供给。但在管制的供给上还要考虑管制供给的成本和收益。

2.答:在多产品产出的例子中,自然垄断的定义是成本函数必须有弱增性。成本的弱增性意味着所有产出的综合产量由单个厂商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即使没有规模经济的作用,即使平均成本上升,但只要单一企业供应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就仍然最小,该产业就还是自然垄断产业。建立在成本弱增性基础上的节约是范围经济。

成本弱增的必要条件取决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仅有规模经济而存在范围不经济时成本是不具弱增性的。因此,对多产品而言,规模经济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3. 答:在管制政策调整周期内,对生产效率的刺激被认为是管制滞后效应。管制滞后效应具有两面性。

(1)管制滞后期越长,刺激企业在下一轮的管制政策调整前提高生产效率效应越大,但却使消费者在较长时期后才能享受到因企业提高效率而带来的利益。

(2)若管制滞后期较短,消费者能在较短时期内获得企业增进效率之利,但企业降低成本的刺激却大大减少。

4. 答:(1)自然垄断产业的民营化。 (2)管制理念的深化。 (3)放松进入管制,开放市场。

(4)区分自然垄断业务和非自然垄断业务,在非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引入竞争。 (5)管制方式由传统管制向激励性管制转变。 5.答: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的区分在于:

(1)垄断结构相对于竞争结构,属于市场结构范畴,而垄断行为相对于竞争行为,属于市场行为范畴。

(2)从理论上讲,垄断结构的出现只能为垄断行为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垄断结构既不是垄断行为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通过这一区分的意义在于:由于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因而在制定反垄断法时,反垄断法的锋芒指向就不应该指向垄断结构,而应是垄断行为。

三、案例分析题(共35分) 1.分析如下:

(1)不对称管制是行业主管部门为调整不对称竞争,扶持弱小经营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而采取的一种过渡性管制手段。

(2)不对称管制主要应用于基础产业从垄断向竞争转变时,表现为行业主管部门对市场支配者的管制较其他企业严格。在电信业中,不对称管制通常主要表现在对新老企业的不对称管制上,对原有企业的管制有:分拆市场支配者、限制其业务范围;规定其市场主导业务与其他业务分立经营或帐务独立。强制其与其他企业网络无条件或有条件互联互通;

严格控制其资费水平和形式。

对新企业的管制有:新企业不承担固定资产投资费用。新企业在短期内不提供遍服务义务。新企业可采取灵活价格政策。

(3)对自然垄断产业内原有企业与新企业实行不对称管制是政府在进入管制实践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扶持新进企业,引入竞争。

2.答题要点如下:

(1)无交易成本,居民督促钢铁厂出资100万元安装除污设备。

有交易成本,无除污设备的安装(现实情况常常如此),造成环境损失500万元。 (2)无交易成本,由居民出资100万元给钢铁厂安装除污设备,另外根据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居民另外再付给钢铁厂100~200万元的租。

有交易成本,无除污设备的安装(现实情况常常如此),造成环境损失500万元。 (3)由以上分析结果显示,在无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不管由哪方拥有产权,都能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结果,即出资100万元安装除污设备,以避免500万的环节损失。但在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结果是无除污设备的安装,造成环境损失500万元。说明科斯定理在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失效,必须依靠政府管制来消除外部性。

五、论述题(共20分)

1. 答:管制的三大研究领域是:经济性管制、社会性管制、反垄断。

(1)经济性管制:在自然垄断和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领域,主要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确保利用者的公平利用,政府机关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管制。

经济性管制是以某个具体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是:价格管制、进入退出管制、投资管制、质量管制等。

(2)社会性管制: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提供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管制。

社会性管制实行跨产业、全方位的管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环境污染、产品质量、工作场所安全、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管制。

(3)反垄断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对象是竞争性领域中具有市

场垄断力量的垄断企业及其垄断行为,特别是由市场集中形成的经济性垄断行为。中国由滥用政府权力而造成的行政性垄断也是反垄断的对象。

2.答:自然垄断对经济效率的正面影响: (1)规模经济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2)范围经济减少市场交易费用。 (3)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速度。 自然垄断对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 (1)规模不经济导致经济低效。 (2)自然垄断产生的福利损失。 (3)X非效率阻碍企业进步。

(4)为维护垄断地位进行的政治寻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w1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