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古诗世界的窗棂 - -古代诗歌教学札记

更新时间:2024-01-31 12: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推开古诗世界的窗棂 -----古代诗歌教学札记

一日上课,有学生提问:“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 ”中的“影非蛇”应是“影子不是蛇”,但是,他想表达什么呢?在指导他翻阅成语词典后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杯弓蛇影”是选自《风俗通义 怪神》的成语:“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酒后遂感腹痛,多方医治不愈,后经友人告知是壁上赤弩照影于杯,其形如蛇,始感释然而病亦愈。”而这两句联用庄生梦蝶和杯弓蛇影两个典故,来表现梦醒以后心神恍惚的状态,更贴合《夜雨述怀》中诗人在梦中惊醒的心情。此类意味深长的表达在古诗中时常出现。也许有人会说,这样曲折的表达除了让作者的真实意思显得文绉绉和更难理解之外,还能有什么用处呢?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功利地去揣测我们饱含浪漫情怀的诗人们。也许鲍照举杯时正坐立不安,于是就有了“安能行叹复作愁”的感叹;也许思妇面对东流的春江水正一腔相思无处安放,于是借助自然风物来寄托情感,才有了张若虚“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表达。于是,他们能信手拈来,我们却时而不得其解,这之间隔着的,只是一扇古代诗歌世界的窗棂。

要走进古诗世界也并不难,首先便是多多诵读,多多思考,从体会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入手。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记省察。“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而“涵泳”便是要将自己的身心沉潜到作品中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以我之见,要沉潜诗味首须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思考,在思考中与诗人的精神达到统一,在统一中走进古诗的世界。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的那一句“夜雨闻铃肠断声”。“夜雨闻铃”这个意境在古诗中很常见,“雨霖铃”也因此成为一个词牌名。而要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就要从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入手。“铃”时常是古代行车时挂在车上的一种物品,《诗 周颂》中有“龙膝扬扬,和铃央央”来形容军旅的气势。在此,铃声可以暗示着行路,也是羁旅之人的标志。而“夜雨”也只有夜半不寐的人才能察觉得到,于是在“夜雨闻铃”的意境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羁旅,被苦闷和夜雨折磨得无法入睡的抒情主人公,再加上后面“肠断声”的补充,凄清、愁苦的思念之情便表现到极点了。

又拿古诗中的“愁”来说,我们对其最强烈的感觉便是无言,无从表达,颇有“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味。但更多时候,诗人的“愁”却是可感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在他们笔下,“愁”似一个调皮的孩子,与你左右藏躲而无处不在。于是我们发现,在诗人的体验中,只要是可感的情感或情绪,都可以描摹,而正因为他们千方百计的描摹,才有了古诗意味深长的言语。因此,在读诗时,我们要在反复吟咏和思考中对诗句进行研读,来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所营造的情感世界。

理解古诗,还要从走近诗人的生活开始。一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这一课,我要求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想象来赏析这首诗。李凡同学在鉴赏时便说道,也许鲍照在沉浸在自己的愁苦中时正在倒酒,因自己的出神酒从杯中溢出也未察觉,回过神来的鲍照看着这四散开来的酒,便提笔写下了“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的诗句。这样合理的猜测再加上诗人鲍照的经历和社会背景,诗中的情感就更容易理解了:鲍照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而当时的人才选拔实行士族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由于出身寒微,鲍照一直沉沦下僚,“门第”禁锢了他的仕途梦。怀着如此强烈的压抑痛苦之感,他才对“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水如此敏感,最终所有的挣扎都深藏在“吞声踯躅不敢言”之中了。如此在诗中经历诗人的生活,不仅要理解诗歌,更要理解诗人。

诗人是很浪漫的,他们与自然为伴,与生活为伴。因此他们总是可以搴摘各处风物入诗,就拿月光来说,我们看到的是她反射太阳的微弱光芒,给我们的夜晚洒下温柔暧昧的光影。而张若虚在诗中却可以让思妇逐月华流照所思之人,托月光寄托思念。李白的诗中也有着类似的美妙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除有情以外,诗人眼中的月色更是美妙绝伦的。杜牧的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清烟、寒水、皎月、白沙四者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朦胧飘渺,浑然一体。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轻淡,可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相类似如此让人沉醉的月色图的还有“老兔寒蟾泣天色,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李贺),已置身月宫来亲近月光了。我想这样的画面甚至是画

家们都难以表现出来的。相对于写实的风景画,诗人更像是生活的艺术家,他们眼中的万物必定别有一番风味,我们却只能从其诗句中窥见一二。

此外,还要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诗歌中去。要感受古诗的美,我们都应该去看看大山大水,没见过大山大水,怎知自己心中所需。诗人们便常游历各地: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绝不是凭空想象之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是游历所见和心中哲思的吟咏;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更是情感经历和哲思结合的感叹。于是,除了视野广阔,诗人们也用心感受生活,而细心观察和感受生活事物的人也才能具有对诗歌的敏感度。如果我们能够在读诗时走进诗人的生活,是否我们人生的厚度也增加了?

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景点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古代诗文凝聚着我们文化的所有美丽与伟大,而对古代诗歌的诵读和亲近,则是推开古诗世界的窗棂,让经典住进我们心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1i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