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2009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比较性

更新时间:2023-03-08 08:56:24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9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比较性分析

(俞艳萍执笔)

一、与2008年考试说明比较的变化 (一)、能力要求具体化

2008年文综考试说明强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据此,本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可见,目标和要求比较粗。

2009年考试说明把目标和要求细化了,对我们有针对性的训练又指导作用,见下: 1、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答题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与人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和概括历史人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或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对考试内容的说明更加粗化

2008年对考试内容的说明比较细,细到每章每课每一个子目的要求,如,日本大举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华北事变 瓦窑堡会议

“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七七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

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 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009年考试说明就一句话:“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显然对复习内容的把握上增加了难度。

二、最新版的浙江省指导意见(我们复习的依据之一)和考试说明对比,与我们正在使用的教材比较,有几处变化:

1.考试说明明确删减的部分:人物-甘地 2.考试说明表述不够明确的有两处:

(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体(是指《20世纪战争与和平》单元六《和平与发展》还是单元六第三课《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3.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与教材相比增加的两处知识点: (1)海禁政策

(2)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结论:(1)“甘地”这一课不用复习;

(2)教材没有的,而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有的两处知识点需要补充; (3)表述不够明确的两处,要等正式稿出来后再作处理。 三、备考复习思考

历史复习时,要注意全面、深入掌握基础知识是高考制胜关键。要逐章逐节落实知识点,进而将知识提纲化,构建知识体系;要用“文明史观”和“世界整体观”指导知识的认知和整合,把中国史置于世界的角度观察,重视“渐变式”的史实和古今中外都涉及到的同类型史实;可将新课程教材作为二轮复习的参考;最后两月的练习宜精不宜多,避免把大量时间用于练习而忽视回归课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di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