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时政热点大国崛起

更新时间:2023-05-13 16:3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时政热点:大国崛起

一.热点背景

2006年11月13日至24日,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一套共8册的同名系列丛书也已同步发行。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2007届高考和2008届高考都十分重视对“大国崛起”问题的考查,预测2009届也不例外。

二.考试说明

1.英国的兴衰:

(1)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英国的殖民扩张。

(2)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揭开序幕的标志、主要技术成就、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志、工业革命的影响);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4)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世界工厂”地位丧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5)二战后的两极格局:西欧经济的逐渐恢复;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2.欧洲大国法国:

(1)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拿破仑对内措施、拿破仑对外战争及意义)。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鸦片战争。

(3)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4)二战后的两极格局:西欧经济的逐渐恢复;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3.美国资本主义持续发展:

(1)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美国的建立(共和政体的确立)。

(2)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4)二战后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霸主地位衰落;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美国的基本态势。

(5)多极化趋势: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华尔街金融风暴。

4.德国三落三起: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3)二战后的两极格局: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欧共体的形成。

5.亚洲强国日本: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日本明治维新(背景;武装倒幕;改革的目的、内容、成功原因和影响)。

(2)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3)中国抗日战争。

(4)二战后的两极格局: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6.扩张野心强烈的俄国: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2)十月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成就与问题;评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二战的两极格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改革和挫折;美苏争霸(三阶段态势及其对苏联的影响)。

(4)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的过程、原因;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三.高考真题

01.(2006全国Ⅱ卷文综16)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在殖民地掠夺财富最多并将其用于工业化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俄国

02.(2006广东历史18)16世纪,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的贸易往来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

C.价格革命D.文艺复兴

03.(2006北京文综22)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展工业革命②废除封建制度③实施“大陆政策”④推行“文明开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04.(2007海南历史9)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足指

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

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

D.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05.(2008广东历史18)18世纪,西方人所谓的“乌木”买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乌木”是

A.在亚洲掠夺的檀香木B.对非洲黑人的蔑称

C.在殖民地掠夺的煤炭D.对美洲棉花的反称

06.(2008海南历史14)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

07.(2008上海共同部分26)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的本质是

A.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高度发展

B.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

C.消除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D.托拉斯组织的普遍出现

参考答案:AACCBCB

08.(2007江苏历史30)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现象。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崛起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在于它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领域的变革,请指出其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4分)

答:政治: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实现。经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现。(2)(3)(4)(略)

09.(2008江苏历史23)(14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答: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答:方式: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

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答:原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表现: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答:共同之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启示: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四.预测演练

01.一位学者形容16世纪的西班牙:“就像一张巨人之口,吞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一点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主要是指A.没有发生“价格革命”B.没有经受文化复兴的洗礼

C.没有受到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冲击

D.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

02.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03.下面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该比例

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的加强B.自由主义的推行

C.工业革命的开展D.外来移民的涌入

04.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时作出的理性选择。以下各国的近现代历史最能为我国和平崛起提供正面经验的是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新加坡在二战后的经济腾飞

C.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D.一战后德国重新崛起

0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英国在世界舞台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1)材料一中,英国获得“非常特殊的位置”的原因是什么?

答:(从英国工业革命和对外殖民角度答题)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获得经济霸主地位,成为“世界工厂”;英国凭借其实力,进一步奠定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2)结合近代中英关系的史实,驳斥材料一中的“兄弟之情”的说法。

答:(从近代史上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及其后果思考)驳斥: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掠夺中国的财富,发动侵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使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材料二当一个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通用公司的庞蒂克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先进零件的厂商,700美元付给德国设计师,400美元用来购买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各式零件,250美元付给美国的广告和营销服务,余下的近4000美元才是给底特律与纽约的银行家、保险公司的。……这代表了当今全球产业的复杂关系。

——[美]罗伯特·赖克:《国家任务》(3)材料一中国际性生产分工与材料二中的国际性生产分工相比,各有何不同?

答:(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国际经济格局和分工程度等方面对比)①背景不同:材料一是建立在世界殖民体系的基础上的;材料二则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②国际格局不同:材料一中英国在国际分工中占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材料二反映生产分工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③分工程度不同:材料一中国际分工相对简单,分为制造业与原料产地;材料二反映国际分工更加细密,深入到生产要素各个环节。

材料三《新闻晨报》报道:2004年9月16日晚,在西班牙埃尔切市发生攻击并焚烧中国侨民鞋店的恶性案件,犯罪分子烧毁了价值100多万欧元的货物。是什么原因引发了此次焚鞋事件?一位中国鞋批发商说:“一双不错的中国鞋运到西班牙后只卖5欧元,而西班牙生产的鞋最低价也要8欧元。”3欧元的差价,让中国鞋在西班牙市场赢得了巨大的优势。埃尔切被誉为“欧洲鞋都”,但近年来中国鞋大举进入该市,一部分规模小、

技术落后的鞋厂纷纷倒闭。近30年来,该市制鞋工人失业率增长了30%。请回答:

(4)材料三分别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什么困境?

答:(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及资金问题角度答题)发达国家面临劳动密集型产业衰退,工人失业等问题;发展中国家产品缺乏技术竞争力,严重依赖低成本竞争优势。

附:预测演练答案及解析

01.D 这实际上是分析西班牙在早期殖民扩张时代掠夺的原始资本外流的原因。

02.C 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思考17世纪英国“傲视全球”的原因。

03.C 1801—1901年英国农业人口比例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例上升的主因是工业革命造成的城市化进程回快。

04.B 和平崛起即是要反殖民、反霸权,通过改开与开放来崛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vg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