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六

更新时间:2023-05-13 16:3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六

二十六、墨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

1、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1)“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这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的兼并战争,所以又与“非攻”的思想密切相关。

(2)“尚同”是强调治理天下要统一社会意志。

(3)“尚贤”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

(4)“节用”是节省财用,这也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奢侈浪费提出来的。

(5)“非乐”是墨家反对敲剥民利的“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竿竺之声”。因为统治者一作乐,必然要厚敛百姓,号称是治天下,实际是乱天下。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

2、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是那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在当时没用哪个学派能像墨子那样,完全以劳动者的出身、站在私有劳动者的立场上,向上层社会申明自己的利益,捍卫自己的财产。诚然这个学派有它的局限,但那是他刚刚兴起时的幼稚;尽管幼稚,也显示出它独具的气魄。像“选贤”做“天子”的想法,就不是其他学派敢提出来的。这个学派在问世不久即找到毁灭,实在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百家争鸣能有这样的思想流派的出现正是其后代思想运动难以企及的地方。墨家发展到战国时期,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发明创造。

二十七、简述阴阳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阴阳家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

(1)《汉书*文艺志》说:“阴阳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经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涉人事而设鬼神。

(2)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3)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

(4)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董仲舒有它来解释《春秋》,建立了“天人感应”说,而民间的各种禁忌迷信,也多为阴阳五行思维方式下的产物。

二十八、简述名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名家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邓析当年专门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

二十九、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

复。

1、秦朝实施郡县制,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秦末的暴政激起万民的反抗,不少六国贵族的后人试图利用民心恢复旧制。

2、汉高祖刘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封主义者,他的封异姓及“非同姓不王”,都是证明。

3、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同姓分封制相对稳定,但是不久矛盾就爆发了。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

4、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三十、佛教的传播特点:佛教的传播

(l)佛教产生于印度,约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较早时期,中国人把佛教作为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方术,与黄帝。老子及其他本大神灵一起崇奉。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行,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

(2)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

(3)魏晋之际,佛教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从那时起,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

本文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vg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