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冯骥才

更新时间:2023-04-12 15: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2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冯骥才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燕子李三

冯骥才

光绪末年,天津卫出了一个奇人,叫燕子李三。他是个天下少见的飞贼,专偷富豪大户。每偷走一物,必在就近画下一只燕子做记号,表示东西是他大名鼎鼎的燕子李三偷的。此贼牵涉到富贵人家,官府必然下力缉拿,但李三的功夫奇高,穿房越脊,如走平地。遇到河面还能用脚尖点着水波而行,这一手叫“蜻蜓点水”,轻功不到绝顶,绝对学不会。

燕子李三的事闹了半年,府县的捕快使了不少计谋逮他,却连李三的影儿也没见过。有的说模样像时迁,一身紧身皂衣,长筒软靴,深夜出来行盗,人混在夜色里,绝对看不出来。有的说他长相和杨香武一样,嘴唇上留一撮儿两头向上翘的小黑胡,更是“燕子”的来历。于是一时间,留小胡子的人走在街上总会招人多看两眼。后来又有人说,什么时迁、杨香武,都是戏迷瞎诌的。此人肯定长相平平,不惹眼,白天睡觉,半夜出行,像蝙蝠。

这李三怎么突然冒出来的?为嘛以前从没人说过?肯定是新近打外地窜来的。天津卫有钱的人多,有钱的人宝贝多,就把李三这种人招来了。传说这个李三是河北人,燕赵之地的人身上都有功夫,还有说得更有鼻子有眼——是吴桥人。吴桥人善杂技,爬杆走绳,如履平地。说法虽然多,谁也没见过。愈见不着愈瞎猜,愈猜愈玄愈神愈哏,甚至有人说这李三就是几个月前刚打外地调任天津的县太爷。县太爷是河北人,人瘦如猴,能文善武,还爱财。甭管是不是他,反正说来挺好玩,愈说愈有乐子。天津人就好过嘴瘾,往里是吃,往外是说;说美了和吃美了一样痛快。

不过这飞贼李三在人们嘴里口碑不坏。东门内一家穷人欠着房租还不上,被房主逼得无奈,晚上在屋里哭哭啼啼,忽然打后窗扔进一包东西,打开一瞧,竟是不少银子。令这家人更惊奇的是,包袱一角画着一只小燕。这家人急忙出去谢恩人,跑到门外一片漆黑,早没了人影。听说最有机会看到李三长相的是蹲在城门口讨饭的裴十一。李三把一纸包钱亲手撂在他手心里,可裴十一是个瞎子,只捏到李三的手,这手不大却挺硬;虽然脸对脸,嘛也瞧不见。

这一来,李三在人们口里就更神奇了。

一天,燕子李三在天津卫把偷窃一事做到了头——他偷到天津最大的官,直隶总督荣禄老爷的家。

这天,荣禄的老婆早晨起来梳妆,发现梳妆匣子里的一个珍珠的别针不见了。这是她顶喜欢的一件宝贝,珠子大小跟葡萄差不多,亮得照眼,这么大的珍珠在海蚌里得五百年才能养成,当年荣禄想拿它孝敬老佛爷,她都死活不肯。丢了这东西跟她丢条命差不多。最气人的是在放别针那块衬绸上画了一只燕子,这纯粹是和荣禄老爷叫板!气得荣禄一狠劲咬碎一颗后槽牙。

荣禄也不是凡辈,他使个法儿:在大堂中间放一张八仙桌,桌面中央摆了总督的官印,上边罩一个玻璃罩子,然后放出话去,说当夜他要关上大堂门,堂内不设兵弁护卫,只他一人坐在堂上守候着官印。他要从天黑守到天亮,燕子李三有胆量有本事就来把官印取走!

这话一出,算和李三较上劲了,而且总督大人保准能赢。想想看,虽然大堂内没有一兵一卒,可是堂外必然布满兵力。大堂的门关着,官印在玻璃罩子里边扣着,总督又坐在堂上瞪圆眼守着,李三能耐再大,怎么取法?再说,门窗全都紧紧关着,怎么进去?钻老鼠洞?

当夜总督大人就这么干了。桌子摆在大堂上,官印放在桌面中央,罩了玻璃罩子,然后叫衙役退出大堂,所有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总督大人自己坐在公案前,燃烛读书,静候飞贼。

从天黑到天亮,总督大人只在近五更时,困倦难熬时略打一个盹儿,但眨眼间就醒了。整整一夜没听到一点儿动静。天亮后,打开门窗,阳光射入,仆役们也都进来了,只见那方官印还好好摆在那里,纹丝没动。总督大人笑了,说道:“燕子李三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然后,举起双手伸个懒腰,喝口茶漱漱嘴,喷在地上,准备回房休息。

这时,收拾官印的仆人掀开玻璃罩子时,忽然发现官印朝南一面趴一个虫子似的东西,再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只毛笔画的又小又黑的小燕子!燕子李三画的!

总督大人登时目瞪口呆,他怎么进来怎么出去的?衙门里上上下下没人能猜得出来。

真人能人全在民间,很快民间就有了说法。说李三是在大堂还没关门窗时飞身进来,躲在了大堂正中那块“清正光明”大匾的后边,待到总督大人困极打盹儿时,下来把事干了,然后重回匾后藏身,天亮门窗一开,趁人不备,飘然而去。

这说法合情合理。可是总督大人纳闷,李三当时为什么不拿走官印,只在上边画个小燕?

人们笑道,官印?李三爷能拿却不拿,就是告诉你,那破东西只有你当宝贝,谁要那个!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第一段李三“每偷走一物”必就近画只燕子以示自己所为,交待了绰号“燕子”的由来,且与结尾官印上留下燕子记号形成照应。

B.小说第三、四段以市井小民视角带领读者试图揭开李三的传奇面纱,对读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C.文中叙述语言多用短句,干净利落,“愈哏”“为嘛”“嘛也瞧不见”等天津方言融入其中,展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D.小说巧借民间说法解开了李三如何进出总督大堂的悬念。人们的“笑”既是对荣禄的嘲讽,也是对李三的赞许,如此结尾,耐人寻味。

2.小说中的燕子李三大名鼎鼎却无人亲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从侧面塑造这个形象的。

3.《燕子李三》是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中的一篇。请结合本篇小说内容谈谈你对“俗世”与“奇人”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冯骥才

民国二十八年,龙王爷闯进天津卫,赖在天津一连几个月,小杨月楼的戏班照样人吃马喂,把钱使净,便将十多箱行头道具押在河北大街的“万成当”。等到水退了,火车通车,小杨月楼急着返回上海,凑钱买了车票,就没钱赎当了。急得他闹牙疼,腮帮子肿得老高。戏院一位热心肠的小伙计对他说,“您不如去求李金鏊帮忙,那人仗义,拿义气当命。凭您的名气,有求必应。”

李金鏊是天津卫出名的一位大锅伙,混混头儿。虽然黑白道上,也讲规矩讲脸面讲义气,拔刀相助的事,李金鏊干过不少,但小杨月楼却从来不沾这号人。他跟随这小伙计到了西头。过街穿巷。抬眼一瞧,怔住了。篱笆墙,栅栏门,几间爬爬屋,大名鼎鼎的李金鏊就住在这破瓦寒窑里?小伙计却截门一声呼:“李二爷!”

应声打屋里猫腰走出一个人来,出屋直起身,吓了小杨月楼一跳。这人足有六尺高,肩膀赛门宽,老脸老皮,胡子拉碴;那件灰布大褂,足够改成个大床单,上边还油了几块。小杨月楼以为找错了人家,没想到这人说话嘴上赛扣个罐子,瓮声瓮气问道:“找我干吗?”口气挺硬,眼神极横,错不了,李金鏊!

李金鏊打量来客,一身春绸裤褂,白丝袜子,黑礼服呢鞋,头戴一顶细辫巴拿马草帽,手拿一柄有字有画的斑竹折扇。他瞄着小杨月楼说:“我在哪儿见过你?”眼神还挺横,不赛对客人,赛对仇人。

戏院小伙计忙做一番介绍。表明来意。李金鏊立即起身,拱拱手说:“我眼拙,杨老板可别在意。您到天津卫来唱戏,是咱天津有耳朵人的福气!哪能叫您受治、委屈!您明儿晌后就去‘万成当’拉东西去吧!”说得真爽快,好赛天津卫是他家的。这更叫小杨月楼满腹狐疑,以为到这儿来做戏玩。

当日晌后,小杨月楼带着几个人碰运气赛的来到“万成当”,进门却见自己的十几个戏箱——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头箱、旗把箱等等,早已摆在柜台外边。

小杨月楼走后,天津卫的锅伙们听说这件事,佩服李金鏊的义气,纷纷来到“万成当”,要把小杨月楼欠下的赎当钱补上。谁想到小杨月楼回到上海,不出三个月,寄张银票到天津“万成当”。补还那笔欠款。“万成当”收过锅伙们的钱,哪敢再收双份。老板亲自捧着钱给李金鏊送来了。李金鏊嘛人?不单分文不取,看也没看,叫人把这笔钱分别还给那帮代他付钱的弟兄。至此,钱上边的事清楚了,谁也不欠谁的了。这事本该了结,可是情没结,怎么结?

转年冬天,上海奇冷,黄浦江冰冻三尺。大河盖上盖儿。甭说海上的船开不进江来,江里的船晚走两天使给冻得死死的,比抛锚还稳当。这就断了码头上脚伕们的生路。尤其打天津去扛活的弟兄们,肚子里的东西一天比一天少,快只剩下凉气了。恰巧李金鏊到上海办事,见这情景,正愁没辙,抬眼瞅见小杨月楼主演《芸娘》的海报,拔腿便去找小杨月楼。

赶到大舞台时,小杨月楼正是闭幕卸装时候,听说天津的李金整在大门外等候,脸上带着油彩就跑出来。只见台阶下大雪里站着一条高高汉子。他口呼:“二哥!”三步并两步跑下台阶。脚底板给冰雪一滑,一屁股坐在地上,仰脸对李金鏊还满是欢笑。

小杨月楼在锦江饭店盛宴款待这位心中敬佩的津门恩人,李金鏊说:“杨老板,您喂得饱我一个脑袋,喂不饱我黄浦江边的上千个扛活的弟兄。如今大河盖盖儿,弟兄们没饭辙,眼瞅着小命不长。”

小杨月楼慨然说“我去想办法!”

李金鏊说“那倒不用。您只要把上海所有名角约到一块儿,义演三天就成!戏票全给我,我叫弟兄们自个儿找主去卖。这么做难为您吗?”

小杨月楼说:“二哥真行。您叫我帮忙,又不叫我费劲。这点儿事还不好办吗?”第二天就把大上海所有名角,像赵君王、周信芳、黄玉麟、刘筱衡、王芸芳、刘斌昆、高百岁等等,全都约齐,在黄金戏院举行义演。戏票由天津这帮弟兄拿到平日扛活的主家那里去卖。一连三天过去,便把冻成冰棍的上千个弟兄全救活了。

李金鏊完事要回天津,临行前,小杨月楼又是设宴送行。酒足饭饱时,小杨月楼叫人拿出一大包银子,外头拿红纸包得四四方方,送给李金鏊,既是盘缠,也有对去年那事谢恩之意。李金鏊一见钱,面孔马上板起来,沉下来的嗓门更显得瓮声瓮气。他说道。“杨老板,我这人,向例只交朋友,不交钱。想想看,您我这段交情,有来有往,打谁手里过过钱?谁又看见过钱?折腾来折腾去,不都是那些情义吗?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说完起身告辞。

小杨月楼叫李金鏊这一席话说得又热又辣,五体流畅。第二天唱(花木兰),分外的精气神足,嗓门冒光,整场都是满堂彩。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中的“义结”二字,既交代了本故事的中心事件,也交代了情节的主要线索,还能体现出小说的主旨,可谓言简意赅。

B.小说充分表现了李金鏊的两面性,既是个“混混头儿”,又能够拔刀相助,光彩照人,令人感佩,塑造

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C.小说刻画人物都是先将人物置于典型的环境之中,前者是水灾,后者是冻灾,以典型的环境来衬托人物,表现人物,表现主题。

D.小说以唱(花木兰)结尾意味深长,花木兰是替父从军,本小说的两位主人公是替快要冻成冰棍的上千个弟兄义演,故事同样感人。

5.小杨月楼和李金鏊二人的“义”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分别简要分析。

6.本小说的语言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样的语言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

三、【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节选)

冯骥才

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此后据消息灵通的裁缝老婆说,矮男人又出了什么现行问题,进了监狱。高女人成了在押囚犯的老婆,落到了生活的最底层,自然不配住在团结大楼内那种宽敞的房间,被强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她搬到离楼十几米远孤零零的小屋去住。这倒也不错,省得经常和楼里的住户打头碰面,互相不敢搭理,都挺尴尬。但整座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单单的身影。不知她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了,只是偶尔才接回家住几天.她默默过着寂寞又沉重的日子,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上去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

“我看这娘儿们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要是我啊——现在就离婚改嫁,等那矮子干嘛,就是放出来,人不是人,钱也没了!”

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生活,上班下班,走进走出,点着炉子,就提一个挺大的黄色的破草篮去买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但有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是秋后时节,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人大变了样子,浑身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褪去了光泽和血色。他回来径直奔楼里自家的门,却被新户主、老实巴交的裁缝送到门房前。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给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他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地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一切如旧。大楼里的人们从他俩身上找不出任何异样,兴趣也就渐渐减少。无论有没有他俩,都与别人无关。

一天早上,高女人出了什么事。只见矮男人惊慌失措从家里跑出去。不会儿,来了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一连好些天,那门房总是没人,夜间也黑着灯。二十多天后,矮男人和一个陌生人抬一副担架回来,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走进小门房。从此高女人便没有出屋。矮男人照例上班,傍晚回来总是急急忙忙生上炉子,就提着草篮去买菜。这草篮就是一两年前高女人天天使用的那个。如今提在他手里便显得太大,底儿快蹭地了。

转年天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一层粉那样难看。刚刚立起的身子左倒右歪。她右手拄一根竹棍,左胳膊弯在胸前,左腿僵直,迈步困难,一看即知,她的病是脑血栓。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当院遛两圈。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他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团结大楼的人们看了,

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

高女人没有更多的福气,在矮小而挚爱她的丈夫身边久留。死神和生活一样无情。生活打垮了她,死神拖走了她。现在只留下矮男人了。

偏偏在高女人离去后,幸运才重新来吻矮男人的脑门。他被落实了政策,抄走的东西发还给他了,扣掉的工资补发给他了。只剩下被裁缝老婆占去的房子还没调换回来。团结大楼里又有人眼盯着他,等着瞧他生活中的新闻。据说研究所不少人都来帮助他续弦,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

“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

裁缝老婆度过了她的极盛时代,如今变得谦和多了。权力从身上摘去,笑容就得挂在脸上。她怀里揣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去到门房找矮男人。照片上这女人是她的亲侄女。

她坐在矮男人家里,一边四下打量屋里的家具物件,一边向这矮小的阔佬提亲。她笑容满面,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

几年过去,至今矮男人还是单身寡居,只在周日,从外边把孩子接回来,与他为伴。大楼里的人们看着他矮墩墩而孤寂的身影,想到他十多年来一桩桩事,渐渐好像悟到他坚持这种独身生活的缘故……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7.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丈夫入狱后,高女人被迫与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搬到孤零零的小屋去住,静静地坚强地等待矮丈夫的归来,表现出她坚强而忠贞的品质。

B.矮丈夫出狱回到家后,夫妻见面,没有言语,只见妻子跑回屋里,丈夫拿起斧头劈柴。这些无言的动作,真实展现了他们悲喜交加的心理状态。

C.“她默默过着寂寞又沉重的日子,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上去很难说她还年轻”“一个枯槁”“显得更高”

等多处描写,表明高女人身心已遭摧残。

D.这对夫妻遭受了众人的冷眼和中伤,自始至终却没有对任何人进行过言语上或者肢体上的还击,他们只是过他们自己的平静生活,相伴到老。

8.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的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房子主人的变换,巧妙地反映了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矮丈夫和高女人在生活方面的变迁,展现了他们身上隐忍大度的精神品格。

B.“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一层粉那样难看”中,作者用“刷一层粉”来形容高女人病情严重,为下文高女人病死埋下了伏笔。

C.文中“团结大楼的人们”虽然生活在“团结大楼”中,但缺少真正的团结,他们时刻都在恶意揣测这对夫妇,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

D.本文以团结大楼居民的眼光为视角,通过大量的描写,展现了夫妇二人的悲剧性遭遇,以小见大地折射出践踏人性的社会环境。

9.文中矮丈夫对高女人的挚爱之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情节上?请简要概括。

10.作者在文中塑造的“裁缝老婆”这个角色,在人物刻画上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D项,“说巧借民间说法解开了李三如何进出总督大堂的悬念。人们的‘笑’既是对荣禄的嘲讽,也是对李三的赞许,如此结尾,耐人寻味”说法错误。“解开了李三如何进出总督大堂的悬念”不符合原文语意,“说法”只是民间猜测,悬念始终还在。

2.①借众人对其外貌的猜测——像戏中人物时迁、杨香武,烘托出李三身手敏捷的神偷形象,行侠仗义的好汉形象。

②借众人对其来历、身份的猜测,烘托出李三的神秘莫测。

③借众人的口碑,讲述李三帮助穷人的故事,表现李三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

④借荣禄严防死守、静候飞贼的表现,衬托出李三有勇有谋,胆大艺高。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本题题干“小说中的燕子李三大名鼎鼎却无人亲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从侧面塑造这个形象的”,结合“有的说模样像时迁,一身紧身皂衣,长筒软靴,深夜出来行盗,人混在夜色里,绝对看不出来。有的说他长相和杨香武一样,嘴唇上留一撮儿两头向上翘的小黑胡,更是‘燕子’的来历”分析可知,小说借众人对其外貌的猜测——像戏中人物时迁、杨香武,烘托出李三身手敏捷的神偷形象,行侠仗义的好汉形象。结合“传说这个李三是河北人,燕赵之地的人身上都有功夫,还有说得更有鼻子有眼——是吴桥人。吴桥人善杂技,爬杆走绳,如履平地。说法虽然多,谁也没见过。愈见不着愈瞎猜,愈猜愈玄愈神愈哏,甚至有人说这李三就是几个月前刚打外地调任天津的县太爷”分析可知,小说借众人对其来历、身份的猜测,烘托出李三的神秘莫测。结合“不过这飞贼李三在人们嘴里口碑不坏。东门内一家穷人欠着房租还不上,被房主逼得无奈,晚上在屋里哭哭啼啼,忽然打后窗扔进一包东西,打开一瞧,竟是不少银子。令这家人更惊奇的是,包袱一角画着一只小燕。这家人急忙出去谢恩人,跑到门外一片漆黑,早没了人影”分析可知,小说借众人的口碑,讲述李三帮助穷人的故事,表现李三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结合“当夜总督大人就这么干了。桌子摆在大堂上,官印放在桌面中央,罩了玻璃罩子,然后叫衙役退出大堂,所有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总督大人自己坐在公案前,燃烛读书,静候飞贼”分析可知,小说借荣禄严防死守、静候飞贼的表现,衬托出李三有勇有谋,胆大艺高。

3.①“俗世”指的是小说的环境,即燕子李三公然为盗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小说在讲述故事中巧妙穿插了对清末年间天津卫民风民俗、历史渊源及民生百态的描摹,具有浓郁的旧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②“奇人”指的是小说的人物。小说主人公李三“奇”在身怀绝技,经历传奇,胸怀侠义。

③“奇人”出自“俗世”,写“奇人”意在写“俗世”。小说写了一方水土一方人,在人物传奇故事的叙述中,传递出此天津卫的性情与精神。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价值取向。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中,题干要求结合本篇小说内容谈谈对“俗世”与“奇人”的理解。由文题可知,本文关键有二:一写“俗世”中人,二写“俗世”之中的“奇人”,一“俗”一“奇”,就是文章的方法。所谓“俗世”自然指的是小说的环境,即燕子李三公然为盗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中的故事以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在讲述故事中巧妙穿插了对清末年间天津卫民风民俗、历史渊源及民生百态的描摹,如天津卫有钱人多,官府偏护富贵人家,燕赵之地的人有功夫,吴桥人善杂技,天津人好过嘴瘾,穷人生活艰难,县太爷贪财总督大人宝贝官印等,具有浓郁的旧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所谓“奇人”,指的是小说的人物。结合“但李三的功夫奇高,穿房越脊,如走平地。遇到河面还能用脚尖点着水波而行,这一手叫‘蜻蜓点水’,轻功不

到绝顶,绝对学不会”“一天,燕子李三在天津卫把偷窃一事做到了头——他偷到天津最大的官直隶总督荣禄老爷的家”“人们笑道,官印?李三爷能拿却不拿,就是告诉你,那破东西只有你当宝贝,谁要那个”分析可知,小说主人公李三“奇”在身怀绝技,经历传奇,胸怀侠义。小说运用虚实相生、情节反转、结尾留白等手法使人物充满神秘感和奇异色彩,给读者留下极大想象空间。“奇人”出自“俗世”,写“奇人”意在写“俗世”。小说中的材料均搜集于长时间撒播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共同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赞不绝口。民国时社会动荡,底层小人物大多生活艰难,其中艰辛不足与外人道,但冯骥才偏偏反其道而行,描写小人物身上的奇闻异事,显得妙趣横生,生命的热闹,灵魂的有趣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或许,生命的厚重不是只有严肃、悲观才能体现,洒脱可爱、人生如戏同样是大智慧。燕子李三等人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干、有特性,喜怒哀乐样样齐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为恰当不过。

4.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小说充分表现了李金鏊的两面性”“塑造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说法有误。本文主要表现主人公李金鏊的“义”。他虽生活贫寒,对素不相识的人施以援手且不求回报,为上千兄弟的衣食想方设法且重义轻财。他具有江湖人的义气和豪爽。

5.①小杨月楼的“义”主要是诚实守信,知恩必报。自己一回到上海就寄回赎当钱;李金鏊为自己解决过困难,后来李金鏊来求自己帮忙就全力以赴。

②李金鏊的“义”主要是行侠仗义,不为自己,只为急人之困,不贪图钱财。小杨月楼遇到闲难来求他,他一口答应;来到上海,看到扛活的弟兄遇难,就去求小杨月楼救急。小杨月楼送给他金钱,他坚决不收。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小杨月楼和李金鏊二人的“义”有何不同。从文章标题可知小杨月楼和李金鏊二人是因“义”而结交的。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李金鏊助小杨月楼脱困,二是小杨月楼助力李金鏊,两件事情都办得爽快。李金鏊是俗世奇人,他侠肝义胆。他把义气视若生命,广交朋友,对素不相识的人施以援手,而且不求回报;为上千兄弟的衣食想方设法,重义轻财。小杨月楼是上海名角儿,知恩重义。他获助返沪即寄回银票,不贪钱财;约聚名角义演助困,临别赠银以示感恩。二人身上都表现了中国人对“义”的普遍认同和追求。据此整理作答即可,注意用词要准确,条理要清晰。

6.①小说叙述语言带有天津方言的特点,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突出了环境的真实性,让人觉得小说故事真实可信;

②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带有当年下层劳动人民语言的土气,通俗、豪爽、富有表现力,又贴合人物的身份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语言风格的能力。本题题干中已提示“语言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需要回答其对小说内容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小杨月楼与李金鏊相识于天津,本文所写故事情节的引发地点主要是天津卫,所以用天津方言,于读者而言很有代入感,突出其真实性。主人公李金鏊是天津卫出名的一位大锅伙,混混头儿,他具有江湖人的义气和豪爽,是俗世奇人。使用天津方言无论从身份、还是人物形象塑造上都起到了极好的作用。据此分两点作答即可。

7.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D项,“相伴到老”,理解有误。依据原文“高女人没有更多的福气,在矮小而挚爱她的丈夫身边久留。死神和生活一样无情。生活打垮了她,死神拖走了她。现在只留下矮男人了”,可知高女人在丈夫出狱后不久便去世了,二人并没能相伴到老。

8.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他们时刻都在恶意揣测这对夫妇”,理解有误,依据原文“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团结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

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可知后来楼里的居民被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的爱情所感动。所以大楼里的人们并非时时刻刻都在恶意揣测这对夫妇。

9.鼓励并协助身患重病的妻子行走;谢绝许多人帮他续弦;保留当年的结婚照片:雨天上班时,仍保留髙高举伞的习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相关提示“矮丈夫对高女人的挚爱之情”,可知答题区间应为矮男人出狱之后的情节。

如“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当院遛两圈。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他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矮男人在妻子身患重病后不离不弃,耐心地鼓励并协助妻子行走,锻炼身体,通过这一情节可以看出矮丈夫对高女人的挚爱之情;

如“据说研究所不少人都来帮助他续弦,他都谢绝了”“几年过去,至今矮男人还是单身寡居”,在妻子离世后,矮男人谢绝许多人帮他续弦,坚持独身一人。通过这一情节可以看出矮丈夫对高女人的挚爱之情;

如“她笑容满面,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高女人去世多年,矮男人深切地怀念着妻子,房间里仍然挂着二人的结婚照片。通过这一情节可以看出矮丈夫对高女人的挚爱之情;

如“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雨天上班时,矮男人仍保留髙高举伞的习惯,说明在他的心里仍然留存着妻子的位置。通过这一情节可以看出矮丈夫对高女人的挚爱之情。

10.以裁缝老婆的妄下断语,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着自私庸俗、趋炎附势的小市民这类人;用裁缝老婆的狠毒欺压与高女人、矮丈夫的善良忍让作对比,凸显了高女人、矮丈夫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用裁缝老婆的势利不改与“团结大楼”里的居民“友善地点头”作对比,肯定了这些居民身上人性的复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能力。

矮男人入狱后,“裁缝老婆下了断语:‘我看这娘儿们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要是我啊——现在就离婚改嫁,等那矮子干嘛,就是放出来,人不是人,钱也没了!’”;高女人离世后,矮男人拒绝了很多人为他续弦,这时“裁缝老婆说:‘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裁缝老婆度过了她的极盛时代,如今变得谦和多了。权力从身上摘去,笑容就得挂在脸上”“她怀里揣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去到门房找矮男人。照片上这女人是她的亲侄女”,由此可知,裁缝老婆是一个庸俗、专好说长道短、趋炎附势的无知小市民形象,是小市民中妒忌、自私、无知和冷酷的集中代表者。作者借裁缝老婆的形象写出当时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群人。

作者在裁缝老婆的刻画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一,就是把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与裁缝老婆做对比。高女人和矮丈夫,其实代表的是一种真实的人性。他们因为爱情而结合,夫妇俩互相扶持。与此相对的是裁缝老婆,作者将她的庸俗、愚昧、无知表现的淋漓尽致。进而凸显了高女人和矮丈夫相濡以沫的爱情。

第二处对比是将团结大楼里的居民与裁缝老婆做对比。高女人患病后,矮男人细致入微地照顾妻子并且协助妻子行走,楼里的居民们被夫妇俩不离不弃的感情所打动,见面时主动友善地点头。而裁缝老婆在高女人离世后,继续用自己阴暗的内心妄加揣测,故意给矮男人介绍漂亮女子。而作者将二者进行对照,反映出了人性的挣扎与复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c6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