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横峰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3-04-28 00:2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夏商周三代,宗庙位于国都中心,据《礼记·曲礼》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牲口房和库房)为次,居室为后。”这说明三代( )

A. 祖先崇拜占据重要地位

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 等级制度影响日常生活

D. 重视农业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A

【解析】“宗庙为先”说明祖先在众多位置中占据主导,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居室布置信息,没有等级制度观念,故C项错误;农业成为共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莫宁息”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懦

B. 推行郡县制

C. 修筑长城

D. 统一度量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反映了秦始皇认识到分封制造成了割据争霸的局面,为解决上述问题,秦始皇实行“废分封,立郡县”,推行郡县制,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3.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

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 )

A. 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B. 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看出,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说明行省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给予地方很大权力,只是地方在行使权力时要受中央节制,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史实,

故排除。

4. “(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

A. 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 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C. 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 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可知三省六部制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B正确;A是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影响,排除;封建社会时期,皇权至上,材料也无法体现“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C错误;三省制是君主专制前提下的权力分配,谈不上真正的民主性,故排除D。

【名师点睛】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

5. 中国隋唐的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

C. 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答案】B

【解析】A项与题干要求不符合,雅典梭伦改革的内容不是选拔官吏的政策。C项明显不符合中国的科举制,它是专制的产物,不是民主政治。D项与雅典的内容不相符。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都扩大了统治基础,故B项正确。故答案选择B项。

6. 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 )

A. 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

B. 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C. 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

D. 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唐中宗虽然自己直接封拜官职,但是依旧不敢与中书门下正面交锋,而是采用其他方式来执行。这就说明在唐朝三省六部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错误,材料中虽然皇权受到一定制约,但是相权并未空前

强化。D选项与材料相违背。

7.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 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知,宋太祖认为战乱等原因是因为武馆,所以派文官去治理地方。所以答案选D。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文官制度

8. 先秦时期祭祀活动按照一定亲疏贵贱规则,通常情况下宗族地位髙的政治权力也高。但后来《礼记》记载中出现了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祭祀顺序不好安排。这种局面 ( )

A. 说明祭祀活动是封建迷信

B. 巩固了分封制度

C. 表明宗法制度已被破坏

D. 导致平民将相大量出现

【答案】C

【解析】材料“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与祭祀活动中宗子高于平民的宗法次序相冲突,这反映出宗法制已被破坏,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B 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中没有反映;D项不符合材料。

点睛:材料“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是解题的关键。

9. 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ABC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

10. 从两汉到明淸,“封建”藩王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始终镶嵌在单一制的大一统帝国内,时断时续地与中央集权制并存着。下列对这一阶段藩王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封建”藩王更多的时候是皇权至髙无上的象征

B. 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分封诸王

C. 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难以撼动中央君主的权威

D. 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失去对地方政治、经济的控制权

【答案】B

【解析】随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藩王的权力日益萎缩,对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的控制力逐步减弱,渐渐沦落为仅仅“衣食租税”。由此可知,A、C、D三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B项。

11.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皇上同意让王锷兼任宰相,但被给事中李藩驳回了诏书,李藩行使的是封驳审议的职权,所以正确答案是唐朝的门下省。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是重要的决策部门,门下省掌封驳审议权,尚书省负责执行。宋朝的枢密院掌军权,所以B 错;明朝是著名的特务机构,无驳回诏书权力,所以C错;清朝的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

上传下达,没有封驳的权力,排除D。

12.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 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答案】C

【解析】本来题考查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即嫡长子继承制,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符合这一原则,故C项正确。唐太宗不嫡长子,故A项排除。兄终弟及也不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排除。皇四了继位也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哪个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即可。

13.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说明论述的是科举制度特点,C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研究·科举制

14.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D.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阁臣来自于翰林院,有的阁臣甚至是数朝元老;而明朝选官制度的主要来源是仍是沿袭隋唐的科举制,内阁并没有开辟入仕新途径,排除A。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B。

明太祖时殿阁大学士很少参与政务;到明太祖时内阁正式成立,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地位不断提高,至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权压众臣,清代内阁地位进一步提高,但其职能仍然是帮助皇帝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C项正确。六部作为执行机构,按不同职责根据皇帝旨意分理全国政务;张居正任首辅时,虽大权尽归内阁,但在形式上六部与内阁仍是独立的行政机构,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5.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王朝官员由开始和皇帝一起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显示出皇帝的地位越来越高,反映了皇权逐渐加强,中央的权力逐步集中到皇帝一人,A项正确。内阁制度开始形成于明成祖时期,并非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排除B。题干信息反映的是皇帝与群臣的关系,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题干只反映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变化,未反映六部与丞相之间的关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6.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特征·比较

17. 假使有一位秦朝高官,他每天的工作很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要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是( )

A. 太尉

B. 丞相

C. 廷尉

D. 御史大夫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可以看出,这名官员应该是秦朝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辅佐丞相处理政事同时监察百官。故选D。B项是掌握的行政权;A项掌握的是军权;C项是地方的武官。因此ABC均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

【名师点睛】秦朝三公: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18. 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知识性错误的一项是()

A. 《浅议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黄帝》

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谈谈科举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是禹。禹死后,其子启利用权势取代了他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因此A项有明显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通过论文标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19. 北京故宮太和殿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偏房”,它曾是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的权力中心。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

A. 君主专制高度加强

B. 相权被大大削弱

C. 内阁掌握了票拟权

D. 皇权被宦官架空

【答案】A

【解析】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材料中“偏房”就是军机处办公场所,这一机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A项正确;丞相在明朝就给废除了,故B项错误;内阁在清朝权力

下降,故C项错误;皇权被宦官架空是明朝后期,故D项错误。

20. 罗马法中确立了许多原则,如:自由人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财产权不受限制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诉讼中的不告不理原则,等等。这些原则( )

A. 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范围

B. 主要体现了罗马平民要求

C. 以经济利益为唯一衡量依

D. 具有超越时空的借鉴价值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自由人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财产权不受限制原则……诉讼中的不告不理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中“自由人”可以判断“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范围”不正确,故A错误;罗马法具有阶级性,故B不正确;罗马法中确立的原则体现了公平公正,“以经济利益为唯一衡量依据”说法不正确,故C错误;罗马法中确立了这些原则,为现代社会法律制度所借鉴,故D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影响

21.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罗马法( )

A. 注重证据

B. 主张重罪轻罚

C. 纵容犯罪

D. 维护贵族利益

【答案】A

【解析】罗马法规定,定罪不能基于怀疑,而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证据上,故A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材料主张重视证据的作用,并非轻罚,排除;C项明显错误,排除;D项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材料也未体现,排除。

22.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 中央集权

B. 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帝至高无上,皇权独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政月”改为“正月”主要是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体现皇权的独尊和至高无上,D正确;中央集权、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与材料无关,排除AB;君主专制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但与材料不符,排除C。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名师点睛】避讳”制度: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23.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 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B. 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C. 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D. 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随着罗马帝国不断的对外扩张和经济的发展,《十二铜表法》的某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惩罚比较微小,说明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某些条款僵化,故D正确。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法官审判案件都要遵循法律,C排除。罗马帝国扩张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万民法,这是对公民法的继承,A排除。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24.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三款规定:“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

A. 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B. 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 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

D. 清晰地界定了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该款条文主要针对公民遭遇窃贼时在说明情况下才能还

击,实际上是明确界定了什么叫正当防卫,所以选D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十二铜表法》

25. 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下列措施中对“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作用最大的是( )

A. 财产等级制度

B. 实行陶片放逐法

C. 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D.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地位,故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故A正确。实行陶片放逐法,属于克里斯提尼,故B错误。建立五百人议事会,也属于克里斯提尼,故C错误。建立公民陪审法庭,也不能此根本上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地位,故D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26. 公元前430年,希米奥30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梭伦执政时期

B.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C.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D. 西塞罗生活时期

【答案】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伯利克里改革

27. 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A. 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B. 规定了极为严厉的债务奴隶制

C. 法律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D. 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标志着古罗马的法律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这就限制了贵族按照习惯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使得平民的利益受到一定的维护,故本题选D选项。A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第一步成文法;B选项错误,债务奴隶制是雅典的一种制度;C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对习惯法进行了适当修整,并不是完全的汇编。

28. 《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明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礼节反映了()A. 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B.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C.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D. 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见面推手属于礼乐制的内容,推手位置的不同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有密切关系,这属于宗法制的体现,故材料反映了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故B选项正确;A选项只反映了血缘关系的问题,过于片面,故A选项错误;C选项只反映了礼乐制度的一面,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血缘亲疏决定了见面的礼节,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信息,注意两个方面的信息的理解和判断,学生容易片面理解,断章取义,因此错选A或C,同时,对于礼乐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应该正确认识,礼乐制是为宗法制服务的。

29. 克里斯提尼改革打破血缘关系的最主要措施是()

A. 按地域划分部落

B. 设立五百人会议

C. 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 向男性公民开放官职

【答案】A

【解析】克里斯提尼将以前的血缘部落改为地区部落,打破了旧贵族在部落中的特权地位,保障了公民之间权利的平等,A正确;500人议事会是建立在地域部落的基础之上的,十将军委员会是由地域部落选举产生出来的,向男性公民开放官职,伯利克里时代的民主制度的特征,排除B、C、D。

30.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异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 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故A正确。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过于绝对,且希腊民主不等于个人主义,故B排除。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过于绝对和片面,故C排除。政治文明完全受制于地理环境,也过于绝对,故D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背景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形成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专制始终发展不起来;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民主政治的人文因素。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0分)

31.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古代的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西汉)司马迁《史记》材料二

材料三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日益趋于乱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故主张)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郭皆其藩垣,县之仓廪城郭皆其仓廪。

﹣﹣顾炎(1)根据材料一说出统治者实行某种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作用。为了加强实行该制度所形成的统治秩序,统治者还推行了什么重要的配套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中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及该管理方式带来的主要危害。

(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他认为可行的解决途径是什么?

【答案】(1)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实行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2)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容易导致国家分裂

(3)材郡县制弊端:导致权力集中到中央,地方行政没有积极性.

解决途径:扩大地方行政自主权

【解析】(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反映的西周统治制度是分封制,主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对地方的统治,加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西周还实行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反映的是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下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容易导致分裂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3)弊端:根据“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日益趋于乱也”“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概括的出。途径:根据“(故主张)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郭皆其藩垣,县之仓廪城郭皆其仓廪”得出扩大地方的自主权。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及作用。

【答案】 (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社会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

作用:打破了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等

【解析】(1)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归纳为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社会原因: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门阀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崛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从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回答。

【名师点睛】

(1)解答本题需要提取题干所给三则材料中蕴含的有效信息:“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2)社会原因:解答本题需要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三中“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问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即可。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二: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谈迁《国榷》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国史新论》(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制度及其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的结合所学,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

作用: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③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④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丞相制度被废除。(3)明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明成祖在位,设内阁。

清康熙帝时,设南书房;雍正帝时,设军机处。

【解析】(1)制度:由“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付门下”“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可知是三省六部制。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即可。

(2)本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皇权之上;根据材料一中图一和材料二可以得出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从材料一图二的行省制度可以看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由“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结合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回答即可。

3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

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三“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一中“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2)据材料二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3)据材料三中“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请说明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并简要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答案】(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2)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

(3)古代中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文明的延续;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古代希腊:建立起民主政治。极大地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雅典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繁荣。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从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回答。

(2)基本原则:“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 “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法是一种最高权利”归纳即可。

(3)第一问,根据所学可知,古希腊建立了民主政治,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问,可以分别雅典民主政治促进雅典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繁荣和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文明延续、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来回答合理性。

横峰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60分)

二、非选择题(40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fg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