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研究动态

更新时间:2023-03-08 06:36:55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通过剖析国内外信息素养内涵的演变过程,总结信息素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分析国内外经典的信息素养标准、信息素养模式,认为当前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有必要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出发,并应对信息素养标准内涵与逻辑关系、信息素养标准建立的权威性、信息素养量表设计、信息素养模式设计等主题给予重要的关注。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标准 信息素养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

国外很多图书馆和地区都根据信息素养的概念纷纷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指南,具有高层次的宏观指导意义。对于信息素养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体系,找到制约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问题,为制定我国科学、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及实践做出贡献。

1 国内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1.1国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信息素养的起源应该是早期的图书馆检索,这时期的信息需求相对简单,检索是由人们手工完成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和信息需求的日益膨胀,信息检索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来完成,基于此,美国的Paul Zurkowski于1974年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准确表述的是来自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年的定义,即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进入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解读。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信息素养内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早期阶段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图书馆素养,其内涵主要是强调图书馆手工文献检索技能。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被外延了,开始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技能(信息处理)、对检索的信息进行评价,并重视了人的属性(态度和意识),这时期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计算机素养。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开始强调了信息素养中人的社会属性(如交流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充分重视了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评价信息能力,并强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

1.2国内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国内开始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比较晚,多是在国外信息素养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国内的王吉庆于1999年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他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2001年,钟志贤教授提出信息素养表现为8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这个观点的提出,强调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005年,孙平、曾晓牧认为,信息素养这种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多个方面。这个观点更强调了信息素养是一种系统知识结构。2007年,吕庆阳和刘孝文在对国内外信息素质概念的诸多说法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后,给予了信息素养新的内涵,即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基本信息水准的测量尺度,包含信息意识素质、信息知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等要素。尽管,国内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表述百花齐放,但是在内涵的本质上基本是统一的,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综合国内外信息素质内涵的研究,可以得出:信息素养的内涵是基于时代特征对人的基本要求而言的;随着社会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变化、创新行为的变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等因素,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要求。

2 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

2.1信息素养标准的理论基础

2.1.1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 国外的信息素养标准很多,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

·ACRL标准。美国的大学与图书馆协会(AC-RL)在2000年颁布的美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项具体的三级指标构成。 ·ANZII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ANZIIL)在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它由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组成。 ·SCONUL标准。英国的国家与大学图书馆标准协会(SCONUL)在1998年提出的信息素质能力模式,该模式在名称上不是指标体系,但实际上是一个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的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重要指标,由7个维度,19项标准,61条具体指标组成,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

2.1.2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比较本文将国内外经典信息素养标准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对这三个标准的比较可以看出,几个标准共同的信息素养能力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SCONUL没有提出信息道德的指标,而AC-RL、ANZHL强调了信息道德是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维度,这与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信任危机有关。ANZIIL标准没有提出信息意识方面的考察。另外,可以发现ACRL标准中还有一项是考核利用信息完成特定任务能力,该项能力是信息创新能力的衍生,是信息应用能力具体衡量。北京的标准体系基于美国的AC-RL标准的指标,细化了在信息意识方面的指标。 2.2信息素养标准的实践基础

将信息素养标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具体的信息素养模式来支撑。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模式的研究也有很多,如Big6网络主题研究模式、Webquest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和SCONUL的七柱模式等。其中Big6模式是由美国的Mike Eisenber博士和Bob Berkowits博士两位学者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WebQuest模式是由美国的伯尼·道格(Bernie Dodge)和汤姆·马奇(Tom March)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们通过各种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来源和制定各种解决方案。SCONUL的七柱模式阐述了如何从简单的图书馆技能、IT技能扩展到信息素质的技能。这个模式强调了信息的创新性,信息获取过程的动态性和周期性,如图1所示:

3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展望 综合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进展,笔者认为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有必要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出发,并对以下主题给予重要的关注。

3.1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

国内外已达成共识:信息素养的内涵应覆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层面的内容,本文将这四个层面称为四个要素。国内关于信息素养逻辑关系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四要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制约关系?哪个是基础?哪个是核心?四要素的培养顺序是否有先后,四要素的关系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等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来给出结论。明确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才不能人为地割裂信息素养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制定科学地、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提供依据;才能使得高校能够有层次、有重点、分阶段地实施信息素养教育。

3.2信息素养标准的权威性

欧美各国都是先制定了国家的信息素养标准,这个标准就成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各高校根据标准制定各自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正是有了权威的保障,欧美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成效显著。我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制定我国的信息素养标准,首先成立一个信息素养权威机构,从根本上重视信息素养研究。其次,信息素养权威机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各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支持更多的专业教师、图书馆从业人员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最后,信息素养权威机构通过整合各种研究成果,比较各经典的国外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及它们的制定过程,制定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标准。

3.3信息素养量表设计与开发

国内的一些学者通常采用量表法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然后分析结果,进而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但是大都没有说明量表的设计过程,无法确定量表的效度和信度。效度是指量表的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有多大,信度是指量表的变量所采用的测量项的测量误差程度,同一变量各测量项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在设计量表的各个变量时,应考虑各个变量是否都有效?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是否重复?各个变量的重要程度如何?各变量是否随外界因素影响及各个变量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对象等问题。一个设计合理的量表,它的结果应是可靠的,多次反复测量,其结果应该保持一致。

3.4信息素养实践模式

国外大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是结合信息素养的内涵,除了有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的宏观指导外,还有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微观支撑。国内对信息素养模式的研究有三点不足之处:①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研究和信息素养的逻辑内涵、信息素养标准体系相分离,这势必导致信息素养模式的设计不合理,培养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偏颇;②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研究没有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这会导致信息素养教育无法顺利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③信息素养实践模式单一,难以适应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差异的学生的需求。 4 总结

当前,信息素养研究,特别是高校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研究日益迫切,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创新以及网络商务传播技能的掌握,最终将终生影响学生科研和创业活动。如何抓住契机,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笔者认为必须加强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着眼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并对信息素养标准内涵与逻辑关系、信息素养标准建立的权威性、信息素养量表设计、信息素养模式设计等主题给予重要的关注。信息素质评

价标准的建立必须遵循科学的、严谨的制作程序,以期得出具有共识的、经过论证的标准体系,其中量表的设计、评价因素的确立,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设计等问题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引言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Internet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步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素养成为了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国民是否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了影响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信息素养的培养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话题,而大学生是国家未来之栋梁,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数字化的时代,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也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具有信息素养的人的特征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产生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达的美国,是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逐渐形成而对国民提出的一种兼跨人文和科学范畴的综合性个人素养要求的描述。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信息素养,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 l Zu rkow sk i) 于1974 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3 年, 美国信息学家霍顿(Ho rton) 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养课程, 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政、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1987 年, 信息学专家Pat rieia B reivik 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 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

“literacy”的英文本义为“识字”、“有文化”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个提法是与传统的以能量和物质为基础的工业社会的印刷技术与文字媒体的文化相联系的。而随着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类社会进入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资源的信息社会, 出现了多媒体文化和网络文化,“literacy”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于1989 年提交了一份《关于信息素养的总结报告》, 提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能够评价和使用所要的信息, 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 有信息素养的人最终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学习的人, 懂得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知识, 如何找到信息, 知道如何利用信息。

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在1990 年的年度报告中提出信息素养人是: 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 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 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 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 能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 能检索信息源,包括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 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 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 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 能采用批判性思维, 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1994 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信息服务处的布鲁斯总结出了信息素养人的七个关键特征: (1)具有独立学习能力; (2) 具有完成信息过程的能力;(3) 能利用不同信息技术和系统; (4) 具有促进信息利用的内在化价值; (5) 拥有关于信息世界的充分知识; (6) 能批判性地处理信息; (7) 具有个人信息风格。

因此,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二、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信息社会需要的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者或使用者.而是具有较强信息意识和能够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并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并使之条理化的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有: 1、 信息意识比较淡薄

大学生学习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局限在学校指定的几本教材,单纯靠教师传授,信息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2、 利用信息学习的意识淡薄

许多学生只是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才去图书馆选材料、收集资料,应付了事。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积极主动利用信息工具搜寻信息 资源的意识还不够强。

3、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够 对于信息素养的认识,很多学生还停留在机器操作和软件应用层面,甚至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机器和软件的操作技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等)的利用,确实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始终都离不开一定理论的指导,即使同样的机器设备,同样的操作,结果也会有天壤之别,关键在于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分析。 4、信息能力不高

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去阅读书刊,在遇到需要参考文献时,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大学生从各类媒介获取信息的技能很低,有的学生对如何获取文献资源尤其是电子信息资源较为陌生,以至于变得不会使用现代图书馆,具体表现为不能“广、准、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真正信息。一部分学生甚至不了解检索知识,不知道如何检索信息。 5、对学校资源投入不平衡

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高校的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中老年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后期的培训也是比较不系统、不规范,熟悉掌握信息技术,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还是不多。而相当一部分教师意识淡薄,不注重知识的补充和更新,教学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难以满足学生掌握学科专业最前沿知识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强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搜集、信息处理和信息分析的能力。 6、大学生普遍缺乏信息道德与信息法规

大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情况视而不见,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以致出现网络欺诈、网络成瘾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安全情况。 三、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构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标准 从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情况来看,许多大学都有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最详细的是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在2001年1月制定并通过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我国目

前还没有一所大学制定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建议教育部应组织专家,借鉴发达国家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特色,展开讨论,制定我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引进必要的信息素养认证制。各高校再根据该标准制定各自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二)构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强化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

培养大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开发大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系统化教育.其教育内容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内容的多方面多层次教育。

高校可采用三级教育模式,即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三个层次:在刚入学的新生中,重点进行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重点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的培养;而针对四年级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学生,,重点进行信息理论教育,使他们能够承担研究课题,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提供信息依据。

(三)将信息技术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是一种综合性教育。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实施,而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中,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程要安排适量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留出大量通过查检资料才能完成的作业,强化学生利用信息资源的本领,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通过整合达到以下教育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四)开展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的课程

针对传统的图书馆技能只重视知识和特定信息源的理解以及孤立的计算机技能不足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1990年Mike Eisenber博士和 Bob Berkowits博士共同创立一个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由于它为成功的信息问题提供了必需的六个技能领域,因而该系统方案有名为Big6技能,其简述如下: 1.任务的确定

2.搜索信息的策略 3.检索和获取 4.信息的使用 5.集成

6.评价

我国高校可借鉴这个方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推进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它在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方面经过长足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环境,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势。信息素养培养是图书馆传统用户教育的延伸和扩展。为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图书馆应该利用校园网的便利条件。 (六)重视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处理教学信息,各高校应该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与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七)建设先进校园网络文化,重视网络道德实践 校园文化是学生道德情操和文明素养的综合反映,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等院校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建

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学风,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清新文明的校园风尚,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要针对大学生上网率高的现状,充分重视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大力加强校园网优秀文化栏目的建设,引导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学经典、高雅艺术作品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真善美、抵制假丑恶。

四、结束语

网络学习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本身的意义,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而且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使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工作不断进步和提高。 参考资料

[1] 张倩苇 《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 电化教育研究 2001 年第2 期(总第94 期) [2] 王文异 《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培养》 电化教育研究 2006

[3]蔡智辉 《浅析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年第6期(总第52期)

[4] 徐晓东 穆肃《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理念与实践的研究》 教育文摘 [5]王旭卿 《美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 中国期刊网

[6]徐晓东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前者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后者反映的是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

高职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素养。一般来讲,高职生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方面内容。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培养高职生的信息素养,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二、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信息素养的培养现状及其原因

高职高专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任务。要迎接信息化的挑战,信息素养培养就成了重要的内容。但由于思想上对信息素养培养不够重视、高职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独立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理论课一片空白,检索课开设不足,专业课缺乏信息诱导等原因,导致目前高职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很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1)信息意识很强,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2)信息检索技能有待提高;(3)信息道德水平需要提高。

三、网络文化安全视角下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建议

提高信息素养培养的认识 信息素养作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推动学校教育思想和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变革,形成信息素养教育蓬勃开展的局面。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中 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伦理道德、技术、人文三个要素,是一种综合性教育。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实施,应采用整合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融入课

程的有机整体中,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组织结构的全面改革和信息化。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中,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能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的信息实践机会,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时代,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管理和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分析、评价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追踪本学科发展新趋势的能力,并将这些纳入到大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当中。

开设信息素养引导课,拓宽信息素养培养渠道 首先,应调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注重科技与人文并重,加强对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的力度。其次,在高校增开“信息素养导论”和“网络信息检索”两门公共必修课,使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学会利用网络信息检索获取信息。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和选修课,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将信息技术渗透到有关课程中;可以针对高职生的思想特点和精神需要,适时组织各种信息交流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良好的校园信息技术运用氛围是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有利条件,信息素养培育必须强调对学习者责任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信息软环境主要是指全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作为以及与学科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活动。数字化的校园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信息技术的环境和运用氛围,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情感及伦理道德 面对日益复杂的现实和信息虚拟环境,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成为信息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除了要求他们必须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外,还要制定一些规定,如合理的上网时间和上合适的网站等。同时,要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网站,查找有用信息,树立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道德。 总之,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更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素养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我国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在各门课程教学中注重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文化、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y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