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安全教育教案(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3 22: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榆树川学校八年级上学期

安全教育教案

教 师:_陈 久 华

第一单元 科学饮食 安全用药

第一课 当心吃不得法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吃的一些知识,例如,垃圾食品,常见食物中毒及预防措施。 2、使学生学会对食物中毒者实施简单救助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过分节食的后果。

4、使学生了解容易引起肥胖的饮食习惯。 二、预习环节

(小组研讨,任务驱动) 1.为什么谨防病从口入?

2.几种常见的食物中毒及预防措施? 3.对食物中毒者实施简单救助的方法? 4.过分节食的后果?

5.容易引起肥胖的饮食习惯? 三、情景导入

大家看一看课本右边这幅插图,你熟悉它吗?看了课本中这个案例请同学谈谈你的看法。

小结:防止病从口入,就要讲究饮食安全卫生,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去没有卫生保障的饮食场所,少吃“垃圾食品”。 1.专家建议P2页(6条)。

2.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品”P3页。 3.信息平台

防止病从口入,还要少喝碳酸饮料和带甜味的饮料。详见P3页 二、提防食物中毒 1.案例

2.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中文名称 食物中毒

英文名称:food poisoning

定义:因进食含有毒素的食物所致,以腹痛、呕泻等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内科疾病(二级学科);内科其他疾病(三级学科) 食物中毒的特点:

(1)由于没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染过程,所以导致发病呈暴发性,潜伏期短,来势急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的趋势。

(2)中毒病人一般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常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发病与食物有关。患者在近期内都食用过同样的食物,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该类有毒食物的人群,停止食用该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发病曲线在突然上升之后呈突然

下降趋势。

(4)食物中毒病人对健康人不具有传染性。 食物中毒的分类 :

(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2)真菌毒素中毒,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人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性食物中毒。

(3)动物性食物中毒,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河豚美味而有毒

(4)植物性食物中毒最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为菜豆中毒、毒蘑菇中毒、木薯中毒;可引起死亡的有毒蘑菇、马铃薯、曼陀罗、银杏、苦杏仁、桐油等。发芽土豆是常见食物中毒因素

(5)化学性食物中毒

主要包括:①误食被有毒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②因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而导致的食物中毒;③因贮藏等原因,造成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造成中毒。

对食物中毒者实施简单救助的方法: 催吐

如果服用时间在1~2小时内,可使用催吐的方法。立即取食盐20g加开水200ml溶 化,冷却后一次喝下,如果不吐,可多喝几次,迅速促进呕吐。亦可用鲜生姜100g捣碎取汁用200ml温水冲服。如果吃下去的是变质的荤食品,则可服用十滴水来促使迅速呕吐。有的患者还可用筷子、手指或鹅毛等刺激咽喉,引发呕吐。

导泻

如果病人服用食物时间较长,一般已超过2~3小时,而且精神较好,则可服用些泻 药,促使中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一般用大黄30g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元明粉20g,用开水冲服,即可缓泻。对老年体质较好者,也可采用番泻叶15g一次煎服,或用开水冲服,也能达到导泻的目的。 解毒

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ml加水200ml,稀释后一次服下。此外,还可采用紫苏30g、生甘草10g一次煎服。若是误食了变质的饮料或防腐剂,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鲜牛奶或其他含蛋白的饮料灌服。

如果经上述急救,症状未见好转,或中毒较重者,应尽快送医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给病人以良好的护理,尽量使其安静,避免精神紧张,注意休息,防止受凉,同时补充足量的淡盐开水。

食物中毒的家庭急救

一般的食物中毒,多数是由细菌感染,少数由含有毒物质(有机磷、砷剂、升汞)的食物,以及食物本身的自然毒素(如毒蕈、毒鱼)等引起。发病一般在就餐后数小时,呕吐、腹泻次数频繁。如在家中发病,就视呕吐、腹泻、腹痛的程度适当处理。

主要急救方法有:

(1)补充液体,尤其是凉开水或其它透明的液体;

(2)补充因上吐下泻所流失的电解质,如钾、钠及葡萄糖; (3)避免制酸剂;

(4)先别止泻,让体内毒素排出之后再向医生咨询; (5)毋须催吐;

(6)饮食要清淡,先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容易刺激胃的食品。 常见的相克食物

俗话说:“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但进补也要讲究科学,根据中医“五行”“生、克”规律的学说,有些食物是不能同时吃的。若吃,最好要间隔2小时以上。 蟹-桃子 田螺-木耳 李子-鸭蛋 红薯-石榴 脚鱼-苋莱 黄瓜-羊肉 蟹-柿子 田螺-玉米 李子-雀肉 芋头-香蕉 脚鱼-芹莱 黄瓜-花生米 蟹-桔子 田螺-冰 李子-鲭鱼 竹笋 -麦芽糖 免肉-芹莱 蜂蜜-豆腐 蟹-冰 田螺-蛤 虾-维生素C 黄鳝- 皮蛋 牛肉-艽莱 蜂蜜-鲫鱼 蟹-花生米 田螺-面食 虾-金瓜 龟肉-桃子 牛奶-生鱼 甘草-猪肉 蟹-香瓜 狗肉-大蒜头 皮蛋-红糖 甘草-鲤鱼 牛奶-酸醋食物 蟹-茄子 狗肉-绿豆 鸡蛋-消炎片 鸡蛋-糖精 鸡肉-芹菜 》伤元气 萝卜-木耳 》生皮炎 牛肉-栗子 》会呕吐 菠菜-豆腐 》不宜 羊肉-西瓜 》互侵 胡萝卜-白萝卜 》相冲 柿子-红薯 》生结石 番茄-黄瓜 》不共食 猪肉-菱角 》肝疼 萝卜-水果 》不利甲状腺 鹅肉-鸡蛋 》损脾胃 香蕉-芋艿 》胃酸胀痛 洋葱-蜂蜜 》伤眼睛 香蕉-马铃薯 》面起斑 豆浆冲鸡蛋 》不宜 甲鱼或黄鳝-蟹 》孕妇忌 常见的10种易中毒食物

鲜木耳

常见问题:鲜木耳与市场上销售的干木耳不同,含有叫做“卟啉”的光感物质,如果被人体吸收,经阳光照射,能引起皮肤瘙痒、水肿,严重可致皮肤坏死。若水肿出现在咽喉黏膜,还能导致呼吸困难。

应对方法:新鲜木耳应晒干后再食用。暴晒过程会分解大部分“卟啉”。市面上销售的干木耳,也需经水浸泡,使可能残余的毒素溶于水中。 鲜海蜇

常见问题:新鲜海蜇皮体较厚,水分较多。研究发现,海蜇含有四氨络物、5-羟色 胺及多肽类物质,有较强的组胺反应,引起“海蜇中毒”,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应对方法:只有经过食盐加明矾盐渍3次(俗称三矾),使鲜海蜇脱水,才能将毒素 排尽,方可食用。“三矾”海蜇呈浅红或浅黄色,厚薄均匀且有韧性,用力挤也挤不出水。

海蜇有时会附着一种叫“副溶血性弧菌”的细菌,对酸性环境比较敏感。因此凉拌海蜇 时,应放在淡水里浸泡两天,食用前加工好,再用醋浸泡5分钟以上,就能消灭全部“弧菌”。这时候,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吃凉拌海蜇了。 鲜黄花菜

常见问题:含有毒成分“秋水仙碱”,如果未经水焯、浸泡,且急火快炒后食用,可能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甚至体温改变、四肢麻木。

应对方法:想尝尝新鲜黄花菜的滋味,应去其条柄,开水焯过,然后用清水充分浸泡、冲洗,使“秋水仙碱”最大限度溶于水中。建议将新鲜黄花菜蒸熟后晒干,若需要食用,取一部分加水泡开,再进一步烹调。

如果出现中毒症状,不妨喝一些凉盐水、绿豆汤或葡萄糖溶液,以稀释毒素,加快排泄。症状较重者 ,立刻去医院救治。 三.切忌盲目节食和暴饮暴食 1.案例

2.过分节食的后果P5。

3.容易引起肥胖的饮食习惯P6。 四.课后小结 五.限时作业

第一单元 科学饮食 安全用药

第二课 用药有方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医和西医。

2.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3.了解内服药和外用药之分。 4.了解用药说明书。 5.如何走出用药误区 二、预习环节

(小组研讨,任务驱动)

1.研讨中医中药和西药有关内容。 2.讨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有关内容 3.探讨内服药和外用药之分。

4.讨论用药说明书以及如何走出用药误区。 三.情景导入:

在我们一生中,受到疾病的侵扰是在所难免的。一旦得病,就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安全用药。

(一)药品大家族 1.中医

?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中医

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ian 定义1:起源与形成于中国的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药学总论(二级学科) 定义2:本学科专业职业队伍。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药学总论(二级学科) 2.中药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中药

英文名称:Chinese materia medica

定义1: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药学总论(二级学科)

定义2: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天然药物资源学(二级学科) 3.西医

西医的诊断

1、 问诊 用交谈的方式,通过病人或知情人的叙述,了解病人的情况,作出初步诊断。 2、 体格检查 医生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或借

助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工具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3、 实验室检查 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4、 心电图检查 通过心电图仪的记录来检查患者心脏的疾病。

5、 医学影像学的检查 利用X线对各组织器官的穿透能力,使人体内部结构在荧光屏上或X片上显出阴影进行观察,从而了解疾病等情况的诊断方法。有些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如显示不清,应用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CT)和磁共振(MRI)检查,就能作出更精确的诊断。

总之,西医的诊断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 西医的治疗

西医对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西药治疗、手术治疗,激光治疗和化疗等。 4.西药

西药,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西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 5.内服药和外用药

(1)内服药,是通过口服被人体吸收来治疗疾病的药物。

(2)外用药,是通过涂抹或滴于患处治疗疾病的药物。一般用红字标明,多是有刺激性、腐蚀性或毒性较大的药品,因此不能内服。 二.用药需谨慎

1.药品说明书是药品情报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医师、药师、护师和病[人治疗用药时的科学依据,还是药品生产、供应部门向医药卫生人员和人民群众宣传介绍药品特性、指导合理用药]和普及医药知识的主要媒介。我国对药品说明书规定包括:药品名称、结构式及分子式(制剂应当附主要成分)、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毒剧药品应有极量)、毒副作用、禁忌症、注意事项、包装(规格、含量)、贮藏、有效期、生产企业、批准文号、注册商]标等项内容。 《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于2006年3月10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务会审议通过,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2.需要改掉的用药习惯:

◆不要用除白开水以外的其他水送药。 ◆对于缓释制剂不要分解药剂后再服用。 ◆不要强行给小孩灌药。 ◆服中药时不能随意加糖。

3.谨防假药和劣药,筑起用药的安全屏障。对于消费者来说,谨防假药和劣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到有信誉的医疗机构和药店买药,并留下发票等凭据。 三.走出用药误区

1.案例

2.央视《我的今日之最――走出不良用药的误区》观后感

2月18日晚6点央视新闻频道《我的今日之最》栏目的话题是“走出不良用药的误区”,节目中讲述了在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上,曾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的320名聋人表演的大型手语舞蹈“星星你好”中,大部分人的耳聋是用药不当造成的。在中国,很多家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问题。每年药物不良反应致死人数数以万计。一例例沉痛的教训,一组组惊人的数据,患者自主用药,医生不当处方等等,让人不禁一次次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合理、安全用药,走出用药误区。

节目中提到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吃药前不看说明书”。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不习惯看说明书,往往根据以往的用药习惯服药,或听从医生介绍服药;二是不会看说明书,不知道如何读里面的信息。前者是缺乏安全用药意识,后者是缺乏安全用药的基本知识。药品说明书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药品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用量、副作用、贮藏条件、注意事项或禁忌、药品不良反应等,用药前看说明书是对自己负责任。那怎么阅读上面的信息哪?杭州市药品检验所所长郭怡飚指出,在阅读药品说明书的时候,应该先看保质期,确定药品没有过期;二看适应症,就是看这个药是否对得上自己的病症;三看清楚用法用量;四看药品的不良反应,警惕在服药期间出现说明书上描述的不良反应;特别注意看药品说明书的“禁忌”、“注意事项”,因为一些药品的特殊服用要求都会写在这两个内容里面,比如不能与某种药物一起服用,服用后不能从事某种工作等。最后还要注意看药品贮存条件,对于有特殊贮存条件的,如避光、冷藏,要依照遵守。

节目中提到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二“感冒就吃抗生素”。这是中国家庭普遍“自治”的方法,一遇感冒就吃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这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潜伏危害。通常来讲,抗菌药物对细菌性感冒有作用,对病毒性感冒则没有什么威力。而绝大多数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服用抗菌药对病毒性感冒不仅毫无作用,还会增加副作用,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杭州市药品与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8年年度统计显示,5775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抗微生物药比例最高,占51.15%。而且药品不良反应发生频数前10位的都是抗生素。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过敏样反应,皮疹,恶心,呕吐,寒战,头晕,胸闷等,严重的有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症状。分析其主要原因与抗微生物药在临床上使用广泛有关,抗生素药物的应用不当及耐药菌增加,使用剂量不断提高,使得不良反应发挥增加。数据也再次提醒市民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易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危及健康。

杭州市药品与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陈理副主任还提醒,除了走出“感冒就吃抗生素”的误区外,还要注意两大误区,一是不要误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08年我市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例数排名第二的就是中成药,占14.17%。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对于那些“纯天然、没有药品不良反应”的广告,市民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误导。

二是不要迷信“打点滴”。08年我市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按给药途径区分,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远高于其他给药途经,占总报告数的62.6%。不少市民认为打点滴比吃药疗效好、见效快,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同时他们的用药风险也大大增加了。虽然静脉用药的疗效发挥比较好,但由于静脉给药使药品直接进入血液,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处理,加上内毒素、pH值、渗透压等直接诱因,使其引起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大大增加,同时输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微粒,增加了对机体组织造成伤害的风险。陈主任强调,同种药物不同的给药途径,口服用药安全性大于静脉用药。医疗机构和市民都应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临床上应根据病情采用适当的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如果病情轻微,一般宜采取口服用药;病情紧急或严重则仍需要静脉注射治疗。市民也不要把静脉点滴当成常规给药方法,尽量做到能口服治疗的就不要静脉给药,医务人员更应该加强用药监护。

陈主任强调,要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例数多并不说明药品质量不好。随着公众用药安全系数的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要提高公众安全用药意识,用药前要详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过敏史及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注意是否有不良反应症状,假如出现不良反应症状,要立即停用可疑药品,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并通过医生、药师或自己向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养成良好的用药行为,还需要走出几个误区。

一是求快。有病希望快点好完全可以理解,但希望药到病除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求快而过度用药,不仅欲速则不达,反而会导致安全风险。药物的治疗需要一个过程,过于急躁对疾病的治疗是有害无益的。

二是求新。有些人以为新药的疗效肯定比“老”药好,甚至盲目地只用新药而不愿用“老”药。迷新弃“老”是误区。就药品的安全性而言,新药的风险往往大于“老”药,因为“老”药毕竟经过长时间的风险监测与再评价,规避其风险的方法也更加完善。而新药的安全性,特别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再评价还需要一个过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要求:新药监测期内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新药监测期满的药品,只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三是求多。有些人认为药多疗效佳,其实不然。药物之间存在着配伍禁忌,其相互作用往往会导致某种风险。另外,用药过多,必然会加重肝脏、肾脏的负担,反而不利于病体康复。

四是弃廉从贵。有些人认为药品的价格越贵,疗效越好。除病的关键是药品的疗效是否对症。不对症,价格再贵的药也没用;对症,再便宜的药也管用。

五是迷信进口药。一些消费者常常会盲目地选择一些进口药,觉得进口药的疗效就是好。其实,任何一种药都有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不同的疾病应选用恰当的药品。从临床观察,要依赖进口药治疗的病友并不多见。近年来,我国制药工业已迅猛发展,许多产品在国际上也属一流水平。许多品种与进口药效果不相上下,而性价比就远超过了进口药。 六是喜欢跟广告走。药品广告是药品生产企业推销其药品的方式之一。消费者从中可获取一定的药品信息。我国的药品管理法律对药品广告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不准发布虚假广告,不准夸大疗效。但是,在利益驱动下,一些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包括媒体,违法违规发布药品广告屡禁不止。有的夸大功能主治,有的夸大适应症,有的夸大疗效,严重误导安全用药。遗憾的是,不少消费者,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往往跟着广告走,甚至迷信广告的夸大之词。获取药品信息,可靠途径是看药品说明书或咨询执业药师、医生。 四.课后小结

完成单元活动中的几个任务。 五.限时作业

1.了解中药和西药,中医和西医,内服药和外用药,以及药品说明书几个知识。 2.谈谈自己平时的用药习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cv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