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赏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范文 

更新时间:2023-10-12 04: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 年赏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范文

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西游记》是一部在民间创作基础上,经文人的再创作而成的著名神话小说。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三界的故事;第二部分第八至十二回,写唐太宗入冥, 交代取经故事的缘由;第三部分第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入护送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上师徒四众斗妖斩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天竺国灵山,见到了佛祖如来, 得了真径护送回东土,四人也修成了正果,变成了佛。

第三部分取经故事是全书的主体,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但第一部分却是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和最精彩的部分,从孙悟空非凡的出身、求仙得道的过程,大闹三界(大闹天宫)的情节中,塑造了一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积极乐观的充满神奇色彩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第二部分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联结起来,在结构上起到一种过渡的作用,但故事本身在思想上则表现出明显的宗教迷信色彩。第三部分取经故事,由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四十一故事组成,以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作为线索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着重表现孙悟空斩妖除怪,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良好品德。

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他是作者心目中的一个所谓“麟凤”一类理想化的英雄人物,作者以他全部的热情描写他,歌颂他。其人物有这样特点:

一、孙悟空是一个来历不凡(由仙石化育而成,是日月所感,天地所育的)、他聪明机智、神通广大的人物形象

他从菩提祖师学道,学得十万八千里的筋头云,七十二般变化, 后来又在东海龙宫获得一根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他被二郎神捉住后,玉帝下令送至斩妖台处死,结果是“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作伤及其身”。火烧雷打也不能损他一根毫毛,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有把他烧成灰烬, 相反却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大闹天宫时,十万天兵天将被他打得落花流水,从八卦炉里逃出后,又“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在天宫内“东打西敌,更无一神要挡”。后来在克服艰难险阻的取经过程中,平妖斩魔,更表现了超人的大智、大勇、大力。

二、孙悟空是一个蔑视皇权和封建等级观念的反抗性极强的人物形象

天上的神权统治是人间的封建统治的投影。天上神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是玉皇,可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根本不把玉皇放在眼里。他自

称是“天生圣人”,在闹了东海龙宫,搅了十王冥府以后,被告到玉帝那里去。玉帝在一般人和众神的心目中,都是一个十分尊严神圣, 具有极大权威的最高统治者。太白金星一见就“朝上礼拜”,而孙悟空却“挺身在旁,且不朝礼。”玉帝问:“那个是妖仙”?悟空应道: “老孙便是!”仙卿们听后大惊失色,吓得要死,认为对玉帝这般无礼,是该死了!该死了!(第四回)后来玉帝派天兵天将收服他,被他打败,被迫承认他是“齐天大圣”;他第二次见玉帝时,也不跪拜,

“亦只朝上唱个喏,道声谢恩”。天宫中星相群神的森严等级,他一概都不承认,而是“不论高低”,“俱以弟兄相待”,“俱称朋友” (第五回)。天空里也如世俗世界,讲究尊卑秩序,等级观念是非常严格的,所以西王母的蟠桃会就没有请他,他于是大为不满,偷吃了仙桃,偷吃了仙酒、仙品,又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把天宫中尊卑上下的秩序搅得一塌糊涂。玉帝无法可想,搬来如来佛收伏他。如来问他为什么“要夺皇大帝的尊位”?他回答道:“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玉帝将他处死,罪名就是“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搅攘。”意思是指他目无皇权,破坏君臣之礼, 搅乱了上下尊卑的秩序。就是在被如来收服,皈依佛门,保护唐憎去西天取经的时候,对玉帝、如来,老君等佛道世界中的统治者也是很不恭敬的,见面时以“老官儿”称呼,“唱个喏”,自称为“老孙”。第三十三回写他向玉帝借天,说“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他在斗争中发现兕牛怪原来是太上老君身边的一头青牛下凡,

就去向玉帝和老君问罪,斥责他们“钳束不严”,“纵放怪物”。在封建专制时代,皇帝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且是天意所定,不能违背,而孙悟空却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表现了极强的叛逆性和反抗精神。否定了等级观念,要求打破固有的尊卑秩序, 特别是对以天命论和血统论为基础的皇权统治蔑视,只有到了明中叶以后,市民思想抬头,要求在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时代条件下可能出现。从孙悟空的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中,我们分明闻到了一种要打破旧秩序的新的时代气息。

三、孙悟空还是一个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人物形象

在取经路上,千难万险,他从不畏惧退缩,总是积极乐观,勇往直前。一听说有妖怪,唐僧落泪,八戒心惊,只有孙悟空非常高兴, 认为是“买卖来了”。他以斗争为乐事,以斩妖除怪为乐事。第六十七回,写驼罗李老者请他除妖,他朝上唱个喏道:“承照顾了”?猪八戒就说过:“听见拿妖,就是他外公也不般亲热。”他不避艰险、不怕困难,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猪八戒是嫉妒心很重的人物, 特别对孙悟空是很少说好话的,但他也这样赞扬孙悟空,说他是个“钻天入地,斧砍火烧,下油锅都不怕的好汉”。他常常为了战胜妖魔, 不知疲倦,不辞辛劳,连续战斗。如第五十回至第五十二回写他在金兕山和独角大王相斗,连战一天一夜,越战越强。就是吃了败仗,被

压在三座大山之下,也不气馁。书中写“他虎瘦雄心还在,自然的气象昂昂,声音朗朗。”他从不承认失败了也仍然是一个英雄。在平顶山,唐僧,猪八戒和沙僧都被捉,他孤身奋战,自己也曾两次被捉, 但他坚持战斗,终于转败为胜。在小雷音寺,他先是被黄眉怪用金烧扣住,仅又被白布包和装走,他顽强战斗,最后取得了胜利。他在斗争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如第七三回至第七十七回,写他在狮驼山被妖怪装进阴阳二气瓶子,几乎丧命),总是怀着必胜的信心,充满乐观主义精神,所以值日曹护佑诸神称他为“人间喜仙”。一个“喜”字, 揭出了孙悟空最重要的品格。这也许是古往今来无数读者喜欢孙悟空这个形象和喜欢读《西游记》一个重要原因吧。第七十七回写他们师徙四人都被三怪捉住,四人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曾哭鼻子,就孙悟空被捉了今番没命了。八戒得沙僧也无可奈何,只好随声痛哭。惟有孙悟却笑道:“师父放心,兄弟莫哭凭他怎的,决然无伤。”等那老魔安静了,我们走路。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精神境界显然是从中化民族性格的积极因素中提取来的,其中含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底蕴。

四、孙悟空又是个善恶是非观念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这方面,孙悟空和唐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僧虽说是取经队伍的精神领袖,却常常是一个人妖不分,善恶的不明糊涂虫,而孙悟空不仅有火眼金精,能辩别真假,认识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vl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