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3-10-12 04: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构建“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现代教育是一个社会开放系统,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培养人,教育人的系统工程。其中,家庭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英美发达国家,家长、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全方位、多渠道的,一些做法与我们从事的研究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从运行模式的层面还缺乏研究,特别是缺乏相对少年儿童整体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可借鉴的经验,这也是本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所在。经过多年的运转,德育三结合教育体系构建虽初有一定成效,但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某些负面影响的矛盾严重制约其发展,社会诸多部门联合成立的活动机构,也仅仅停留在纸上或重大活动的表面上,并未深入孩子们心中,缺乏活力与协调,难以形成德育的合力。国内对此有关的课题正在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很多例子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利依据。本课题主要探究的是:当前形势下,如何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体系,提高合力效能,并使其真正长期发挥效益。重点是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育人途径通过互动和整合,建立未成年人成长跟踪与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一个有活力的、整体的、有机联系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共同育人的模式,把家长与社区推到了学校德育的主人翁地位,使他们由被动变成主动,由自发变成自觉,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学校德育的力量,也增强了家庭德育和社区德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实现德育工作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整体优化。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的内涵是:以学校德育为主渠道,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以社区或街道行政区为核心)之间的横向联系,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优化社区教育环境,利用整合社区资源,取得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统一目标,各有重点,同步协调,对青少年的教育形成三者整体的正向合力。

在“三位一体”德育体系中,学校是整合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是形成“三位一体”教育合力的关键;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及时把学校德育信息传达给广大家长,同

1

时又把广大家长的意见迅速反馈给学校,使大家取得共识,形成合力;社会这里主要指的是学校所在的社区或街道行政区等。社区把学校的德育活动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中,并通过社区办事处、派出所和居民委员会有计划地组织一些社区教育活动,使学生能接触社会,增长社会知识,同时又及时把社区各方面的意见反馈给学校,协同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三、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首先,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科研立校、质量强校、

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德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树立了“素质教育,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校园里真正兴起“人人讲德育、时时念德育、处处见德育”的和谐校园环境。经过长期实践,学校已经构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德育系统,规范的德育工作推动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其次课题组成员事业心强,团结、拼搏、进取,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化教学信息技术,掌握现代化教育方法,具备现代化教育科研能力,是一支全面发展、高素质的科研队伍。第三,学校全力支持本课题研究,提供资料、人员、经费等各方面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创新之处:

(一)目标:

1、以德育科研为先导,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的新途径,逐步构建一种“学校、家庭、社会互参互管,互帮互促”的德育互动模式,营造一个巨大的社会德育氛围,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2、通过研究与实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德育目标,落实德育任务,拓展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优化德育手段,健全德育制度,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家庭育人水平,谋求家庭、学校、社区步调一致,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二)研究内容:

1、德育途径的深化和整合研究:以活动为点,促使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不断拓展与地位不断提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优化与运作实践模式;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资源,建立主题教育月、争创新三好等实践活动、跟踪教育等运作机制,形成以学校德育处、少先大队为主体的三结合运作体系,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各层次的思想道德教育。

2、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联系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学校道德教育在充分利用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创新与提效。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所研究内容、信息、材料、方法进行整合,第一,创新以往思品课堂的教学方式,在联系并深入自身学习及家庭

2

社会生活上下功夫;第二,深挖各科教材德育教育因素;第三,编写校本道德教育教材,打造学校传统、持续完善加特色的德育亮点。

3、提高家庭德育效果的深化研究:建立和完善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编辑家长学习材料,推动学习型家庭建设;召开家庭教育座谈会,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家庭教育组织形式;通过专题讲座、座谈、咨询、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学校网站、教学开放周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指导家庭教育。

4、学校教育与社会(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深化研究:学校在教育学生方面责无旁贷,而社会也是一所大学,学校与社会各自的教育职能谁也代替不了谁。因此要搞好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就要从根本上打破旧的封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学校与社会(社区)教育形成一个相互沟通、彼此协调、纵横交错的、有效的教育网络。这种大教育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机遇和场合,使学生能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通过开展各项社会活动,可以使学生们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服务于社会、实践于社会、受教育于社会,它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创新之处

(1)传统合力机制的缺陷

传统的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机制建设中,学校往往只是注意到了单向交流,注重向家长提出各种要求,很少考虑让家长参与学校核心工作如教改、评价、决策等;许多学校的工作只“单边行动”,没有真正意识到需要寻求家长和社区的合作。虽然有的学校已有了一些家校合作的形式,在这些初级的家校合作中,如召开家长会、教师家访、建立家校联系手册等,学校与家庭的位置并没有摆正,学校往往把家长看成是“教育的对象”。或者教师只是单向的向家长传输教育理念和方法,仅仅要求家长予以“合”,而没有把家长当作“合作伙伴”。从家长方面来说,不少家长还没有意识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与学校“配合一下就行,缺乏主动与学校合作的意识。

目前在如何联合社区,充分发挥社区的育人功能方面处于探索的阶段,尚无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

(2)本课题研究的创新

1、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途径,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2、发挥学校与家庭、社区的互动作用,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 3、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拓展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3

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工作网络,促使社会相关部门、家长、教育行政机关及教师,反

思剖析工作中的不足,切实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月主题教育为核心,在定期评选星级个人、星级班级实践中,开展“致家长一封信”的活动。我们提倡教师结合学校的各项要求定期向家长写一封信,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教育方向及重大教育改革方法、策略等。提醒家长本月对孩子进行哪项要求,加强管理监督力度。并定期向家长介绍优秀学生,介绍优秀学生(或家长)的学习(教育子女)方法和经验,健全“三位一体”工作联系载体,使学生尽快健康发展;完善合作运行体系,组建社会全员参与体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四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构成立体式网络化德育工作载体;探索小学生在家长素质偏低或支持力度不够的条件下,品格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实践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改变“表面化”、“形式化”和部分家长过分依赖学校的偏见,引进创新理念,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加强社会各类阵地建设与交流平台的管理办法,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跟踪联动教育,增强实效性;探索改变教师与家长观念的手段,促其树立“先育人再育才”和“以人为本”为未来服务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并推动学生的素质发展。

本课题研究将采取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课题研究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对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是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在校园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家庭建立和谐的父母与子女间的和谐家庭关系,在社区建立和谐的人与人间的关系,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通过优化各种环境,减少各教育途径中因方法、内容的不和谐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相结合的深化研究,引导家庭、社区都来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改变“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偏差。

2、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这些特征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紧密联系的,也是相互对应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施教,来提升每个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准,以此来推进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的三结合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4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预期成果

(一)、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1、筹建课题组,确定研究内容。

2、申报立项,解决课题的论证,计划等问题。

3、 落实研究人员及分工研究计划;设计方案,开展课题有关政策依据、法规依据、教育科学理论依据及研究对象的自身发展规律依据研究,可行性论证。

4、查阅文献资料及材料收集。

5、对学生的道德水平进行调查,建立成长档案,收集基础信息。 6、对学生家庭进行调查,搜集并掌握家庭状况与家长素质。 7 、课题实验筹备阶段小结。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3年2月)

1、进行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德育方法研究;

2、以家长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为结合点的德育方法研究;

3、以八种基本形式为途径进行课题研究。①.举办家长学校;②召开个性化家长会;③组织家庭教育讲座,选择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家长组织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会”,定期开展研究活动;④充分利用社区少年儿童德育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⑤开展志愿者实践活动。⑥建立互参互访制度。一是社区与学校建立联系制度,二是开展“互访”活动。⑦问卷调查和调研。每学年向家长进行“行风建设、师德师风、家校联系、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等内容的调查问卷,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反馈。⑧共同合作,双向服务。学校为家长、社区提供培训、咨询、访问等服务,家长、社区则利用自身职能优势为学校排忧解难,共同开展德育活动。

4、课题中期阶段总结。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申报结题阶段(2013年3月——2013年7月)

1、完成课题实验总结报告。

2、整理归纳和总结课题研究资料,完成研究工作所涉及的各种文字资料。 3、推介成功案例。 4、科研成果申报、结题。 (二)、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促进和谐大教育环境的形成; (2)课题研究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多元化; (3)促进学校德育评价体系的完善;

5

(4)研究促进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

(5)最终形成衡水市第四中学《构建“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与分工:

课题研究指导顾问: 刘春丽(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 张俊志 主要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和控制。

成 员: 李琴芝 制定德育活动的目标,开发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 李玉萍 课题的执笔,对德育活动课程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成文。 焦双女 负责德育活动课程的策划与开展。 李金铭 负责德育活动的开展和方案的设计。 霸海平 负责德育活动的开展和方案的设计。 全体班主任,参与活动的开展和方案的设计。

6

(4)研究促进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

(5)最终形成衡水市第四中学《构建“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与分工:

课题研究指导顾问: 刘春丽(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 张俊志 主要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和控制。

成 员: 李琴芝 制定德育活动的目标,开发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 李玉萍 课题的执笔,对德育活动课程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成文。 焦双女 负责德育活动课程的策划与开展。 李金铭 负责德育活动的开展和方案的设计。 霸海平 负责德育活动的开展和方案的设计。 全体班主任,参与活动的开展和方案的设计。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2l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