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5 07: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贵州省威宁县二塘镇 打厂湾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三地质大队

二○○九年六月

贵州省威宁县

打厂湾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编写单位: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三地质大队 编 写 人: 审 查 人: 总工程师: 队 长:

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三地质大队

二○○九年六月

目 录

第一章 前 言 .........................................................1

第一节 目的任务................................................... 1 第二节 位置、交通 ................................................ 1 第二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3

第一节 以往区域工作情况 .......................................... 3 第二节 本次地质工作情况 .......................................... 3 第三章 区域地质 .......................................................4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 4 第二节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背景 ................................ 7 第四章 矿区地质 ........................................................8

第一节 地层 ........................................................ 8 第二节 构造 ....................................................... 10 第三节 矿化体(带)特征 .......................................... 10 第五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 ............................. 12

第一节 水文地质................................................... 12 第二节 工程地质................................................... 15 第三节 环境地质................................................... 16 第六章 工作部署 ..................................................... 16

第一节 工作部署原则 .............................................. 16 第二节 勘查类型................................................... 16 第三节 工作部署................................................... 17 第四节 工作阶段划分及工作任务安排 ................................ 17 第七章 各项勘查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 18

第一节 测量工作................................................... 18 第二节 地质填图................................................... 18 第三节 槽探工作................................................... 18 第四节 老硐调查................................................... 19 第五节 钻探工作................................................... 19 第六节 取样化验工作 .............................................. 20 第七节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 21 第八节 矿石选(冶)性能实验 ...................................... 21 第九节 矿床可行性评价 ............................................ 22 第十节 编录、室内整理 ............................................ 22 第八章 资源量预算 ................................................... 22

第一节 资源量预算采用的工业指标 .................................. 22 第二节 资源量预算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 23 第三节 资源量预算主要参数的确定及矿体的圈定原则 .................. 23 第九章 实物工作量 ................................................... 25 第十章 经费预算 ..................................................... 25

一.基本情况 ...................................................... 25 二.预算编制依据.................................................. 25 三.预算结果 ...................................................... 26 第十一章 组织管理与技术措施 ......................................... 28

第一节 组织管理.................................................. 28 第二节 技术措施.................................................. 28 第十二章 预期提交成果 ............................................... 29

2

附图目录

图号 顺序号 1 2 3 4 1 2 3 4 图 名 贵州省威宁县打厂湾铅锌矿地形地质及工程平面布置图 贵州省威宁县打厂湾铅锌矿设计勘探线剖面图 贵州省威宁县打厂湾铅锌矿资源量预算纵投影图 打厂湾铅锌矿BT3剥土采样素描图 比例尺 1:5000 1:2000 1:2000 1:500

附件目录

1.委托书

2.勘查单位资质证书

第一章 前 言

第一节 目的任务

贵州省威宁县二塘镇打厂湾铅锌矿详查矿权为业主曹天送所有,有效期至2009年8月3日。据年度工作进展情况,探矿权人委托我队对威宁县打厂湾铅锌矿区进行地质详查工作,并提供探矿权延续所需的地质资料,于2009年6月提交《贵州省威宁县打厂湾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及探矿权延续所需的地质资料。详查工作的主要目的任务为:

1、基本查明区内地层层序、构造、含矿岩系的岩性、分布特征; 2、基本查明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及厚度与品位变化情况;

3、基本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4、基本查明矿区含(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带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及其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综合矿区水、工、环地质条件,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

5、对已取得的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估算(332+333)铅锌资源量。为是否进行进一步勘查及矿山建设提供依据。

第二节 位置、交通

(一)位置

该矿位于威宁县南东,行政区划属二塘镇梅花村管辖,距威宁县县城平距约50公里。其勘查范围地理坐标为:东径104°37′00″—104°37′30″,北纬26°41′45″—26°42′30″;矿权拐点坐标为 :

点号 1 2 3 4 经度 104°37′00″ 104°37′30″ 104°37′30″ 104°37′00″ 纬度 26°42′30″ 26°42′30″ 26°42′45″ 26°42′45″ 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 (二)交通

326国道从矿山北部经过,由威宁县城经326国道至矿山有公路相通,交通尚称方便(见交通位置图)。

1

三、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一)地形地貌

区内属岩溶地貌,中高山地形。区内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位于矿区北西部的大尖山一带,海拔高程为2620.82米,最低点位于矿区南西部龙洞一带沟谷,海拔高程为2220米,相对高差约400米。碳酸盐岩常形成岩溶及陡壁地貌。

(二)气候

本区属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之分,亦有冰雹,暴雨和倒春寒等灾害性天气。区内年最高气温31.5℃,最低-3℃,冰雪期从头年11月至次年2月,多霜雾及凌冻。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多集中在5—9月,7—8月多为暴雨季节。

(三)经济概况

区内人口以汉族、彝族、回族等为主,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其次为马玲薯。

2

当地燃料主要为煤炭。区内出露主要为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含有丰富的岩溶裂隙水,为主要的工业及生活用水供水水源。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已进入该区,故供电在区内已能得到满足。

该区无大的工厂、矿山及乡镇企业,只有零星的民采铅锌、铅锌矿点,经济较为落后,为贫困山区,劳动力有剩余。

(四)矿权登记情况

探矿权证号:5200000720677(见附件),面积1.15Km2,区内无其他矿业权设置。 (图幅号G48E008011)

第二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第一节 以往区域工作情况

1970—1975年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矿产调查; 1975—1980年完成1:50万重力和航磁测量; 1980—1990年完成1:20万区域化探扫面; 1997—1998年完成部分1:5万图幅区域地质调查;

2007-2008年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进行1:5万《贵州木冲-水城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工作时, 在区内部分地段进行了矿产调查工作。

第二节 本次地质工作情况

工作区内以往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较低,2005年至2009年5月,共完成: 1:10000地质测量1.5Km2,槽探89m3,物探TEM剖面测量0.3平方千米,采样20件。我队受探矿权业主的委托后于2009年6月5-7日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采样测试,于矿区小石街一带发现有铅锌矿化体存在,矿化体长约200m,沿北西向断层破碎带产出,产状与断层产状基本一致,走向北西,倾向30-63°,倾角60-80°,根据前期地质工作采样分析,矿石品位Pb:9.53%,Zn:6.55%,矿化体厚1.00m。铅锌矿石主要以脉状、团块状形式赋存于白云岩中,矿石类型为混合矿;矿石结构主要有溶蚀交代结构;构造主要为块状、细脉状、浸染状构造。蚀变主要有白云石化、方解石化、重晶石化、硅化,蚀变带具铁质浸染,铅锌矿化现象。

3

第三章 区域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详查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与滨太平洋两大全球巨型构造域结合部位,属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地质构造复杂、沉积建造多样、大陆流溢拉斑玄武岩浆活动强烈,一系列深大断裂的发生、发展,对该地区地壳的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往往成为不同特点地质结构岩块(地质构造单元)的边界条件,与它们伴生的成矿单元,亦具有明显的带状特征。其地质发展演化和成矿地质特征与其独特的地质背景密切相关。

一.区域地层

根据区域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其综合地层区划属扬子地层分区。地层发育较齐全,从上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总厚约15000米。晚古生代地层发育齐全,类型多样,泥盆系、石炭系出现台-盆相间、错落有致的地层格架。晚中生代以前主要是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硅质碎屑岩,以后则主要为陆相沉积。火成岩主要为海西晚期陆相溢流的峨眉山玄武岩及同源异相的浅成侵入岩-辉绿岩。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从老至新分别有石炭系下统祥摆组(C1x)、旧司组(C1j)、上司组(C1s)、大埔组(C1-2d)、上统滑石板组(C3h)、马平组(C3m);二叠系中统梁山组(P2l)、栖霞组(P2q)、茅口组(P2m);上统峨眉山玄武岩(β3em)及第四系(Q)。各组岩性特征详见下表(表2-1)。

本区集中了已探明的铅锌中型矿床、、小型矿床、、矿点、矿化点多个,占全省的32.39%,较集中分布于紫云—垭都、威宁—六盘水、银厂坡—云炉河坝、猴子场—绿卯坪一带,是贵州最重要的银铅锌矿集区。从震旦系(银厂坡龙头山)、寒武系(杜家桥)、古生界直至二叠系(盘县)地层均有矿床点产出,具多层位矿化特点。但其中主要含矿层位为石灰系和二叠系地层,以石炭系的摆佐组、黄龙组和马平组含矿最优。泥盆系含矿次之。银铅锌矿容矿岩石主要为白云岩及灰岩,矿化与构造及地层、岩性关系密切。

4

各组段岩性特征表 表2-1

系 第 四 系 统 组 段 代号 厚度(m) 主 要 岩 性 Q βρP2m3 0—30 100-360 30-100 主要为残坡积物、冲积物、垮塌堆积物。 主要由拉斑玄武岩、凝灰岩组成喷发旋回。 二 叠 系 上 峨眉山玄武岩 统 第三段 第茅口组 二段 中 统 第一段 栖霞组 梁山组 上 马平组 统 黄龙组 大埔组 下 上司组 统 旧司组 祥摆组 浅灰、灰色厚层泥晶灰岩、生物屑灰岩。 P2m2 60-100 主要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燧石结、泥晶灰岩。 P2m1 140-320 40-110 40-100 灰色厚层泥晶灰岩、生物屑灰岩。 灰、深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生物灰岩。 由粘土岩、炭质页岩、砂岩、煤组成韵律产出。 灰白色厚层灰岩、生物灰岩、瘤状灰岩。 灰色厚层泥晶灰岩、生物灰岩、介壳灰岩。 灰色厚层块状细-中晶白云岩。 灰、浅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杂色碎屑岩。 主要岩性为灰色厚层泥晶灰岩、生物屑灰岩。 主要为石英砂岩、粘土岩及煤层。 P2q P2l C2m C2h 石 碳 系 100-150 160-180 C1-2d 80-250 C1s 80-270 C1j 40-380 C1x 10-170 二.地质构造格架

详查区西部为小江断裂带与康滇陆块,南西为师宗—弥勒断裂带与右江造山带,北西与北西向紫云-丫都深大断裂相邻,属扬子陆块构造单元,基底为“三层式”结构,即下层为太古代——早元古代的中深变质杂岩;中层是中元古代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上层则是由晚元古代浅变质岩组成。震旦纪以来为盖层,尤以晚古生代至三叠纪被动大陆边缘海相浅水碳酸盐岩地层发育;表层构造变形较为强烈,其主体属前陆冲断褶皱带。在平面上,应变的分带现象明显,强应变域多呈线性延伸;弱应变域则呈菱形或三角形块体。其构造方位比较复杂,但以NW、NWW、NE、SN向最为醒目,构成了扬子陆块西南缘特殊的构造轮廓,并显示了从陆块至造山带的过渡特色。大陆地壳的上地壳结构很不均一,不仅物质组成有别,而且厚度变化较大。这正是该区浅成中低温热液成矿作用的特殊背景。详查区位于垭都—蟒洞断裂带之南西。

三.岩浆岩

本区及其周围地区出露地表的岩浆岩包括扬子陆块二叠纪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

5

——峨眉山玄武岩,以及少量零星分布的与玄武岩同期同源的岩床状(少数为岩墙状)次火山岩——辉绿岩;在右江造山带有少量二叠纪的偏碱性辉绿岩;在本区以东,扬子陆块与右江造山带接合处附近,有晚白垩世的偏碱性超基性岩。

(一) 玄武岩 在平面上,玄武岩呈向东凸出的舌状,西厚东薄,最厚处在本工作区西南的威宁舍居乐,厚1249米。黔西——安顺一线以东仅厚数十米,且不连续,向东到瓮安、福泉一带尖灭。其南东、北东边界大

3-1 致与弥勒师宗断裂、紫云垭都断裂一致。玄武岩呈岩被假整合于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之上,或直接与茅口组灰岩接触。玄武岩之上为上二叠统宣威组或龙潭组含煤岩系,在含煤岩系中,亦可见少量玄武岩和玄武质火山碎屑岩。

(二) 辉绿岩

是与峨眉山玄武岩同源的次火山岩,侵位时间与玄武岩第二阶段同时或稍后。辉绿岩分布广泛而零星,最大岩体出露长度40余千米,最厚处143米;最小岩体出露面积不足100平方米;一般出露长度为数百米至数千米。多数为岩床,少数为岩墙。侵入围岩层位自上泥盆统代化组至中二叠统茅口组,以茅口组一、二段者居多。辉绿岩矿物成分与峨眉山玄武岩极为相似,并也以拉斑玄武结构为主。常含少量杏仁体,仅部分厚度较大的岩体内部相具辉绿结构和嵌晶含长结构。岩石化学成分与玄武岩相差无几,只是Fe2O3/FeO为0.37,较玄武岩的0.60为低,表明其氧化条件较差。标准斜长石号码(An)

6

67,也与玄武岩相似。所以说辉绿岩与玄武岩是同源、同期的产物。一般认为玄武岩浆来自上地幔。

第二节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背景

一. 地球物理概况

本区在区域综合地球物理场中位于我国第二条重力梯度带上,即龙门山重力梯度带,属幔隆与幔坳的变化区,总体上讲,是一条规模宏大的向西倾斜的幔坡带,可称为乌蒙山幔坡带。此带上地壳界面等深线呈向东突出的弧形平行排列,由东向西莫霍面深度由34千米降至43千米。

从全国1:100万航空磁测ΔT平剖图上看,在区内的二叠系玄武岩出露区为跳跃火山场,在该区内的纳雍县城以东,盘县附近等地出现反磁化场,其余地区多为斜磁化场,该区的磁场直接反映了二叠系玄武岩在地表的出露情况。

二.地球化学特征 1、区域岩石地球化学

根据区内基岩光谱、汞量测量及金基岩光谱定量分析,各岩层中一般含有Pb、Zn、Cu、Cr、Ni、Co、V、Hg、Au、Sb、As、Sr、Sn、Sc、Ti、Ba、Be、Zr、Mn、Ag等二十多种元素,其中反应较连续的有Pb、Zn、Cu、Cr、Ni、Co、V、Hg、Au等元素,Pb、Zn、Cu、Hg在各主要地层岩类中的分配特征如下:

Pb在前震旦纪及震旦纪丰度一般不高,早古生代较富集,晚古生代至中生代的中侏罗世有所降低,自晚侏罗世后日趋贫化。

Zn自震旦纪至侏罗纪,虽各时期都有一些富集层位,但变化不大,其中以上二叠统粉砂岩、寒武系、泥盆系及石炭系石英砂岩、磷块岩丰度最高,均大于175ppm以上,大于克拉克值2倍。

Cu在各时期虽有一些丰度较高的层位,但一般含量仍较低,仅二叠系、三叠系及侏罗系中因有含铜砂岩存在,丰度较高,局部可富集成矿。

部分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Cu、Pb、Zn等元素在区内具有较高的背景值,Cu、Pt、Pd异常在空间上与峨嵋山玄武岩关系密切,呈面状分布,Ag、Pb、Zn、Cd、As等

7

元素组合异常则主要沿区内大断层带呈带状展布。这反映了上述成矿元素的富集在成因和空间上与区内断裂构造、岩浆岩紧密相联。

2、水系沉积物(土壤)地球化学

A.与近地表浅成低、中温热液作用有关的亲铜(硫)性元素及矿化剂元素显示出较高的地球化学背景,如Hg、Cd、Sb、As、(Mo)、(B)、Cu、(Th)、(U)、Zn、(Li)、(Bi)、Pb等为主体,亲石性矿化剂元素呈弱聚集态势,其中以Hg、Cd富集强度最高,富集系数分别为3.0和2.55;Sb、As、Mo、B、Cu呈中富集地球化学背景,其他为弱富集类元素。该类元素在表生作用下的氧化或水环境中活动性较弱,特别是在中性和碱性水中活动性、迁移性低,化学性质较稳定,具有次生富集的趋势。但重要的是在物源区内原生地球化学背景普遍较高,该类元素同时是在全省所产出的具有工业价值的金属矿产中的主要矿种,尤其是Hg、Sb等资源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B.与基性岩浆有关可能来源地幔深部的亲铁性、亲石性元素或氧化物具有较弱的地球化学高背景,如Mn、(Cu)、Co、Ni、Cr、F、V、Ti、Y、Fe2O3、Nb等亲基性元素,除Mn、(Cu)富集程度较高,属中富集类元素以外,其它元素均为弱富集类元素,相对富集度在1.2~1.5之间,该类元素在表生水作用下的氧化环境中,除F元素外,其它元素活动性小,化学性质较稳定,如Fe、Mn、Co、Ti、Cr、Y、Nb多呈惰性,V、Ni、(Cu)呈弱活动态,具有次生富集态势,而黔东地区前寒武系地层、黔西、黔中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地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基性岩、火山碎屑、凝灰质等物质沉积或混入,在原生地球化学条件和表生作用次生富集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双重控制下,造就了贵州省水系沉积物中亲基性物质组分弱聚集的地球化学背景特色。

第四章 矿区地质

第一节 地层

矿区地层主要出露石炭系和二叠系,以石炭系碳酸盐岩为主,是“川滇黔相邻成矿远景区”的黔西北铅锌矿化集中区的主要含矿地层。现将有关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区内出露地层从老到新有石炭系中下统大埔组(C1-2d)、上统滑石板组(C3h)、

8

马平组(C3m),二叠系中统梁山组(P2l)、栖霞组至茅口组(P2q-m)、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3em)及第四系(Q)残坡积层。现将各组岩性分述如下:

(一) 石炭系(C) 1、中下统(C1-2)

(1)大埔组(C1-2d):深灰、灰白色中厚层状细至粗晶白云岩,夹少量灰、浅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含珊瑚、腕足类等化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75米。

2、上统(C3)

(1)滑石板组(C3h):深灰、灰色中厚至厚层块状致密灰岩,中夹鲕豆状、瘤状灰岩、燧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层间常有红色铁质充填。含蜓类、珊瑚、腕足类等化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55—110米。

(2)马平组(C3m):灰色中厚至厚层块状致密灰岩,中夹白云质灰岩。层间常有红色铁质充填。含蜓类、珊瑚、腕足类等化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55—120米。

(二) 二叠系(P) 1. 中统(P2)

(1)梁山组(P2l):灰、浅灰色中厚层状至厚层状细砂岩、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夹浅灰色薄层砂岩、灰色页岩、炭质页岩及煤层(线)。含植物化石。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厚40—110米。

(2)栖霞组(P2q):灰、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夹燧石灰岩及不规则白云质灰岩。燧石呈结核状,团块状,分布不、均;下部夹较多深灰色呈波状分布之泥质灰岩。富含蜓类及珊瑚,其次有腕足类等化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68—135米。

(3)茅口组(P2m):上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细晶白云质灰岩,夹少量灰岩;中部灰黑、黑色薄至中厚层状燧石灰岩、夹燧石层及深灰色灰岩,燧石灰岩与燧石层有时呈互层出现;下部浅灰色厚层块状致密灰岩、夹灰、浅灰色豹皮状白云质灰岩、透镜状白云岩。本组中上部为矿区铅锌矿产出层位。本组化石以蜓为主,珊瑚、腕足类、苔鲜虫、腹足类次之。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60—110米。

2.上统(P3)

(1)峨眉山玄武岩(P3em):主要为暗绿、暗灰、灰黑色拉斑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玻基斑状玄武岩;次为玄武质熔岩砾岩,火山角砾岩、玄武集块岩、玄武质凝灰

9

熔岩、玻屑凝灰岩、玄武质沉积凝灰岩,并夹有少量凝灰质粘土岩、粘土质砂砾岩、炭质页岩及劣质煤层(线)。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厚105—500米。

(三)第四系(Q)

分布于沟谷阶地岩溶凹地中,主要为粘土、亚粘土、泥、砂及转石组成的残坡积层,厚0—25米。不整合于下伏各组段地层之上。

第二节 构造

矿区内构造较简单,在构造上处于北西向威水断层、威水背斜的南西侧。次级断层、节理裂隙发育,地层产状变化大,地层倾向南西,走向北西,倾角20-71度,一般为48度。断层主要有北西向的F1等组成。

F1:分布于矿区中部,走向北西310-330°,倾向南西30-60°,倾角50-80°,断层上盘为梁山组(P2l)灰、浅灰色中厚层状至厚层状细砂岩、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夹浅灰色薄层砂岩、灰色页岩、炭质页岩及煤层(线)。断层下盘为茅口组(P2m)灰、深灰色中厚层细晶白云质灰岩,灰黑、黑色薄至中厚层状燧石灰岩,白云石、方解石呈细脉状充填于节理裂隙中。断层破碎带宽约10-20m,地层断距15-40m,断层角砾为灰岩、白云岩、泥质 ,角砾砾径0.5-10cm,蚀变强烈,主要有方解石化、白云石化、硅化、褐铁矿化、重晶石化、弱铅锌矿化,为一逆断层,是矿区内的主要含矿及控矿断层。

第三节 矿化体(带)特征

铅锌矿化体(带)主要产于石炭系茅口组(P2m)地层中,沿F1逆断层破碎带及次级层间滑脱面分布。详查区内矿化体长约200m,赋矿岩石为茅口组(P2m)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矿化体产状与F1断层基本一致,呈脉状、似层状产出,矿(化)体呈透镜状、囊状产出,走向北西,倾向30-63°,倾角60-80°,矿石品位Pb:9.53%,Zn:6.55%,矿化体厚1.00m。铅锌矿石主要以脉状、团块状形式赋存于白云岩中,矿石类型为混合矿;矿石结构主要有溶蚀交代结构;构造主要为块状、细脉状、浸染状构造。蚀变主要有白云石化、方解石化、重晶石化、硅化,蚀变带具铁质浸染,铅锌矿化现象。

(一)矿石质量

10

据现有工程取样测试情况,铅、锌矿石属于混合矿,其特征如下: 1. 矿石的化学组分

铅、锌含量:经采样测试矿体中单件样品含量:9.53%,Zn:6.55%。 2. 矿石的矿物组分

据肉眼观察,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次为菱锌矿、白铅矿、褐铁矿等。

a.方铅矿(PbS):钢灰色、铅灰色,自形至半自形粒状,它形浸染状,集合体状或条带状。金属光泽,通常表面覆盖一层蓝色薄膜。条痕铅灰色,硬度2.5—3。

b. 闪锌矿:(ZnS):红褐色、黄色、浅黄色,自形至他形不完整四面体晶、碎屑状,金刚—油脂光泽,条痕白至浅褐色,硬度3—4。

c. 黄铁矿(FeS2):浅黄铜色,五角十二面体晶形,呈自然粒状,金属光泽,少量表面有锖色,硬度5—6。

d. 褐铁矿:褐色粉末状,网格状、皮壳状产出,多见于地表及浅部。 3.脉石矿物

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粘土或泥质,次为重晶石、石英等。

a. 方解石:白色细粒状半自形、他形晶、常呈细粒聚晶集合体产出,宏观上呈脉状及团块状。

b. 白云石:浅灰至浅黄灰色自形半自形晶,常构成不规则状或团块状结合体产出。 4. 矿石的结构构造 (1) 矿石的结构特征

裂隙充填结构:方铅矿、闪锌矿沿团块状、棱角状黄铁矿碎裂间隙充填产出。 (2) 矿石的构造特征

a. 角砾状构造:为矿石主要构造,角砾成分为白云石,棱角状,次棱角状,胶结物为黄褐、紫红色粘土及土状铅锌矿,孔隙式胶结,颗粒支撑。

b. 块状构造:各种矿石矿物均匀地分布组成矿石。

c. 浸染状构造:铅锌矿物呈细脉状沿岩石裂隙或角砾边缘分布。 (二)矿床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

11

(1) 矿床成因类型

从上述矿层特征、矿物组分、矿石组构及矿物共生组合等,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该铅锌矿床属热液型金属矿床,矿体的形成受断层及次生构造的控制。其成因初步认为属“构造热液型”矿床,形成经历了构造热液成矿期及后生氧化期二个阶段。

(2)主要找矿标志

a.构造:构造发育,构造蚀变破碎明显地段,特别是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标志明显地段;

b.有采冶遗迹存在; c.褐铁矿铁帽的存在。

d.有方解石化、白云石化、褐铁矿化、重晶石化等蚀变体存在。

第五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简况

区域上矿区处于轴向北西的威水背斜的南西翼,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南东,为中高山岩溶构造地貌,碳酸盐岩广布,岩石裸露程度高。最高点位于矿区北西部的大尖山一带,海拔高程为2620.82米,最低点位于矿区南西部龙洞一带沟谷,海拔高程为2220米,相对高差约400米。矿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无地表水体。地形为北东高南西面低。矿区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及地表水由北东流向南西,其补径排自成系统,整个矿区可划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次级水文地质单元。

二、气象、水文、地貌

矿区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南麓,为中高山岩溶地貌,碳酸盐岩广布,岩石裸露程度高。最高点位于矿区北西部的大尖山一带,海拔高程为2620.82米,最低点位于矿区南西部龙洞一带沟谷,海拔高程为2220米,相对高差约400米。矿区地表水系不

12

发育。矿区属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冬暖夏凉,冬长夏短,冬春干旱,夏季湿润,年平均气温10.5℃左右,最冷月1月均温1.9℃,最热月7月均温17.7℃。无霜期短,一般为210天,年降雨量约1150毫米,多集中在6-8月,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多霜雾及凌冻。

三、含、隔水层的划分 1、含水层

(1)大埔组(C1-2d)

岩性为深灰、灰白色中厚层状细至粗晶白云岩,夹少量灰、浅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含珊瑚、腕足类等化石。厚110—175米。岩溶较发育,含岩溶水,富水性中等。

(2)滑石板组(C3h)

工作区内普遍出露,岩性组合为:深灰、灰色中厚至厚层块状致密灰岩,中夹鲕豆状、瘤状灰岩、燧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层间常有红色铁质充填。含蜓类、珊瑚、腕足类等化石。厚95—150米。岩溶较发育,含岩溶水,富水性中等含水岩组。该地层为铅锌矿的含矿层位。

(3)马平组(C3m)

岩性组合为灰色中厚至厚层块状致密灰岩,中夹白云质灰岩。层间常有红色铁质充填。含蜓类、珊瑚、腕足类等化石。厚105—170米。含溶隙水,富水性中等。

(4)梁山组(P2l)

岩性组合为灰色、褐灰色薄至中厚层砂、页岩夹煤层。厚43-82米。含裂隙水,富水性弱。

(5)栖霞组(P2q):

灰、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夹燧石灰岩及不规则白云质灰岩。燧石呈结核状,团块状,分布岩性组合为不、均;下部夹较多深灰色呈波状分布之泥质灰岩。富含蜓类及珊瑚,其次有腕足类等化石。厚88—135米。岩溶较发育,含岩溶水,富水性中等。

(6)茅口组(P2m):

岩性组合为上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细晶白云质灰岩,夹少量灰岩;中部灰黑、黑色薄至中厚层状燧石灰岩、夹燧石层及深灰色灰岩,燧石灰岩与燧石层有时呈互层出现;

13

下部浅灰色厚层块状致密灰岩、夹灰、浅灰色豹皮状白云质灰岩、透镜状白云岩。本组中上部为矿区铅锌矿产出层位。本组化石以蜓为主,珊瑚、腕足类、苔鲜虫、腹足类次之。厚80—110米。岩溶较发育,含岩溶水,富水性中等偏强。该地层为铅锌矿的含矿层位。

(6)峨眉山玄武岩(P3em):

岩性主要为暗绿、暗灰、灰黑色拉斑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玻基斑状玄武岩;次为玄武质熔岩砾岩,火山角砾岩、玄武集块岩、玄武质凝灰熔岩、玻屑凝灰岩、玄武质沉积凝灰岩,并夹有少量凝灰质粘土岩、粘土质砂砾岩、炭质页岩及劣质煤层(线)。厚120—500米。岩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含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偏强。

2、隔水层

上述各含水岩组中所夹的泥、页岩在矿床内可视为隔水层。 四、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整个矿区属地下水补给区,大气降水是唯一的补给源。施工的所有坑道仅在雨季见裂隙滴水,无集水、涌水现象。大气降水通过岩石裂隙、岩溶漏斗、落水洞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地下水通过岩溶管道及基岩节理裂隙径流,在低洼处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或在溶洞的出口处排泄。

五、地下水埋藏形式及埋深

矿区为一北西向的长梁状的山脊地块,两侧为冲沟及沟谷切割,区内有隔水层分布。因此,区内地下水埋藏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承压水,承压含水层有尧梭组(D3y)、革老河组(C1gl)、汤粑沟组(C1t)地层;另一种是潜水,包括栖霞组(P2q)、茅口组(P2m)地层浅部无隔水层覆盖的部分。区内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大于100m。矿区内有1处泉点,为下降泉。Q1点位于矿区南东侧,其流量极值及平均值为(0.01-0.6)/0.09(v/h)。

六、矿床充水因素 1、充水水源

根据矿层与各含水层之间位置关系,矿区充水水源主要是栖霞组(P2q)、茅口组

14

(P2m)之溶隙、溶洞水、地表水及构造裂隙水。

2、充水通道及充水方式

区内矿化层大部分分布于河流侵蚀基准面之上,矿层底板滑石板组(C3h)的地下水在采掘过程中可能通过构造裂隙涌出,发生突水现象;矿层本身为含水不均一富水性较强的含水岩组,因此一旦开采,其地下水可能会渗出,造成矿坑积水;矿层顶板为铁锰质白云岩,属相对含水层,开采中如遇断裂构造,其地下水将会沿裂隙、破碎带渗入,造成矿坑涌水。虽然矿层为顶、底板直接充水矿床,但由于含水层均为富水性较强含水岩组,因此,顶板充水及底板突水的水量一般较大,对开采可能会造成影响。

3、构造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矿体位于F1断层下盘,地层露头走向总体呈北西—南东,倾向南西,倾角30—70°,一般50-70°。区内断层较发育,规模较大的主要有F1断层,其将对矿床充水产生影响。在矿床开采中,于断裂带附近,有产生矿坑突水的可能性。因此,矿区内构造对矿床充水影响较大,在断裂带附近开采时,有产生局部突水的可能性。

4、地表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区内地表水体不发育,矿层标高大都高于河流侵蚀基准面标高,对矿床充水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打厂湾铅锌矿区的水文地质类型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类型”。 七、供水水源

矿区主要由大量的碳酸盐岩组成,地下水埋藏较深,取水不易。但矿区南东侧的泉离矿区较近,取水较方便。经对该水源取水样分析,其水化学特征为水化学类型简单,为HC03—Ca型弱碱性水,加上其附近的一个汇水盆地积水,便可作为矿区工业及生活用水水源。

第二节 工程地质

区内矿层直接顶板为中厚层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普遍具硅化,属坚硬工程地质岩组,结构完整,稳定性好。矿层底板为中厚层白云岩,普遍具硅化,属坚硬工程地质岩

15

组,结构完整,稳定性好。矿区总体工程地质条件中等。

第三节 环境地质

根据《贵州省地震烈度区划分布图》,矿区属地震烈度6度分布区,区内无活动断裂通过,区域稳定性良好。

矿区为北高,南西低,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地层岩性多样,虽然现状条件下未发生地质灾害,但是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诱发地质灾害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矿山建设和开发中可能诱发地裂缝、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危及附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采掘方法,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区域稳定性良好,总体环境地质条件中等。

第六章 工作部署

第一节 工作部署原则

(1)总体部署分年度、分阶段实施。划分设计编写,地质测量,工程控制,最终报告编写四个阶段。

(2)从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按照总体部署,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分层次全面完成工作区1:5000地质填图、槽探施工、老硐调查及钻探施工等工作;根据已有地质工作成果,以矿区目前已发现的铅锌矿(化)体为重点布置探矿工程进行重点解剖,点面结合,总体推进,完成本次勘查工作。

(3)注重新技术、新方法应用,进行地、物等多方法、多种找矿手段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应用相关方法技术,进行调查评价及综合研究,充分应用“地物化”多元信息成矿预测理论及综合找矿方法对隐伏矿体开展勘查及综合研究。

第二节 勘查类型

本次详查工作的探矿工程主要根据铅锌矿(化)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等特征,并参照《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4-2002)中勘查类型的确定

16

的要求,确定矿床勘探类型为Ⅱ类。“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初步确定为100m×100m ,如在勘查过程中,矿床类型发生变化,要及时调整探矿工程布置。

第三节 工作部署

在以往工作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分层次全面完成矿区1:5000矿产地质测量,1:10000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测量工作,根据已有地质工作成果,以现发现的铅锌矿化蚀变带为重点线索,沿F1断层破碎带(矿化蚀变带)布置重点工作,布置山地工程(槽探、老硐调查等)及钻探等工作手段,并兼顾其它地段,从点到面,完成本次详查工作任务。

第四节 工作阶段划分及工作任务安排

本项目于2009年正式启动,至2011年结束。整个项目地质工作将按如下阶段进行。 (1)资料收集整理及设计编写阶段(2009年6--9月)

测区地质资料收集包括前人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科研、矿产开发等资料,结合矿山前期工作成果,进行设计编写。

(2)矿产勘查阶段(2009年9月—2011年3月)

继续开展1:5000地质填图及1:10000水文地质填图的野外数据采集及整理,在较好地段开展系统的槽探、老硐调查及钻探施工验证工作。

(3)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制阶段(2011年3月—2011年7月)

各种记录、原始资料、成果资料提交野外验收;项目根据野外验收意见,及时进行野外补遗。

报告编制主要任务是:

a.完成测区所有地质资料最终整理及整饰; b.编制各种有关地质矿产图件; c.完成地质调查报告;

d.完成全部资料立卷归档,2011年7月底提交最终验收。

17

第七章 各项勘查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第一节 测量工作

地质勘查工程测量采用全国统一的坐标系统和最新的国家高程基准,测量精度与要求按DZ/T009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执行。勘探线剖面、探矿工程点均测量定位,一般地质点、水文点用手持GPS(误差小于10米)定位。

第二节 地质填图

通过地质填图,大致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各类化探异常、矿化带及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围岩蚀变及其分布;要研究矿体的产状、走向变化;对采矿遗迹和老硐进行调查,收集有关矿体、矿化体的资料充分收集、分析、应用区内已有的地、物、化、矿产资料。

在地质填图之前,填图区应测制1条地质剖面。剖面位置应选在构造比较简单,地层完整,露头较好的地点。实测地质剖面的主要目的是划分地层,了解各层的岩性、岩相、构造特征、厚度、含矿性、建立地层层序等;查明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特征和相互接触关系;确定填图单位。此外,对与矿化关系密切的主干构造带,也应测制必要的代表性地质剖面。

1:5000地质填图,以手持式GPS结合实际地形地貌定点。根据地形地貌情况采用穿越法或追索法填图,充分考虑矿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的综合特征及已知矿化体展布特征,对成矿有利地段,要有所侧重。重要的地质界线和地质体应有足够的观察点控制。重要地质现象、矿化蚀变应有必要的素描图或照片。点距以能控制地质矿产填图单位为原则,点线密度为50-100m,对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带及矿(化)体布置追索路线沿走向进行追索并定点控制。

第三节 槽探工作

主要用于系统揭露矿化层的地表露头,以槽探其开口宽度视不同地段残坡积层厚度大小而不同,一般1.5-2m,槽探施工要求底宽不小于0.6m,刻槽采样要求在基岩壁或

18

底上连续刻槽、分段采样;要求槽探工程揭露到基岩(深度不大于3m)。矿化带按100m间距布置,共布置9条,编号为TC4、TC2、TC0、TC1、TC3、TC5、TC7、TC9、TC11。预计工作量500m3。起点坐标用GPS测定。

第四节 老硐调查

对于测区前人采矿遗迹或老硐进行清理,并揭露控制了解,同时进行地质调查、编录、刻槽取样分析,了解矿化蚀变特征、矿化标志及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等特征。预计工作量100m。硐口坐标用GPS测定。

第五节 钻探工作

钻探是本次勘查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为查明矿区中、深部矿体及矿石质量变化情况、预算资源量,收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有关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资料而设计布置的。在矿区中部矿化蚀变带上,据业主的要求及相关地质勘查规范,布置ZK101、ZK301、ZK302、ZK501四个钻孔控制矿(化)体延深情况。预计钻孔工作量700m。

根据有关规范,施工中必须取芯钻进,终孔口径不得小于75mm,岩心采取率按分层计算不得低于75%,矿层及其顶板末、底板初回次采取率不能低于85%,采取的矿芯不得混杂。按顺序放置于岩芯箱内。

各钻孔开孔、终孔、孔深校正、孔斜测量、封孔、班报表及其它各种要求均按有关规范执行。

所有钻孔均采用直孔钻进。浮土用Φ130硬质合金开孔,同时下Φ130孔口定向管,用清水做冲洗液,进入基岩后采用Φ108硬质合金或金刚石钻进尽量简化孔深结构。护壁堵漏工艺主要以Ф108毫米和Ф89毫米套管和泥浆护壁堵漏为主,必要时,采用惰性材料、化学泥球、水泥浇灌等护壁堵漏工艺。

树立安全质量意识,明确钻探就是为地质服务的思想,严格执行钻探六大质量指标要求。

1)岩矿芯采取率:岩心平均采取率应大于75%;矿心及矿体的顶底板3-5m范围内岩心采取率应大于85%。

19

2)必须在《岩心钻探规程》或《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规定的位置及时校正孔深。处理复杂事故结束后,应立即校正孔深,以避免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校正孔深时,必须是立根、单根在自重拉伸的状态下进行丈量,发现孔深误差大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整改。

3)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按钻孔设计书的要求进行水位观测并做好记录,同一次观测的两次水位时间间隔必须超过5分钟。在钻进过程中遇到漏水、涌水、坍塌、裂隙溶硐等异常现象时应及时记录其深度。因故停钻时特别是停机时间较长时,停钻后和开钻前应各测一次水位并记录。测定终孔安定水位,时间不超过72小时。

4)孔深误差的测量与校正:每钻进50m,遇到矿体,重要构造位置及地层界线、下套管前和终孔后,均应校正孔深。孔深误差率大于千分之一时应修正报表。

5)原始报表填写:各班应指定专人在现场用钢笔及时填写原始报表,要求做到真实、齐全、准确、整洁、及时。

6)钻孔的封闭与检验:根据地质设计要求,矿层顶板5米处往上封5米。为确保封孔质量,在确定封闭孔段时,可放宽1—2米。水泥浆的水灰比应在0.45—0.5的范围内,最低不能小于0.4米,深孔和气候干燥时取大值。水泥标号须在400#以上,严重变质的水泥不准用于封孔。用套管护壁的钻孔,应先封套管以下应该封闭的孔段,然后再起拔套管。架桥木塞或单把送别预定位置后提出钻具,再依次缓慢投入适量碎石和粘土,进行捣实,所用架桥木塞应用干木加工,长度不小于1.2米。封闭孔段不很长时,在正常情况下自灌浆开始至替浆完毕不必提动钻具。在钻具低部提离预计的水泥浆面5—10米后,方能开大泵量清洗水泵和钻具。

第六节 取样化验工作

所有在矿体、矿化带中的勘探工程必须采样化验。

地表探矿工程刻槽采样必须在新鲜基岩面上刻取,基本分析样用10×3cm规格刻槽法,断面规格10×3cm,样长视岩性、矿化蚀变的不同而分段连续采集,但一般单件样长最大不超过2米;地表填图过程中的捡(打)块样重量不少于800g;岩芯样采用1/2劈芯法采取,一般单件样长最大不超过1.5米。岩矿石基本分析样品主要在各探矿工程

20

中采取样品加工用Q=Kd,K值取0.5,基本分析项目为Pb、Zn。

组合分析样从基本分析样的副样中按重量百分比抽取,分析项目根据光谱分析结果作初步的与铅锌相关性统计分析后确定。

物相分析样分不同的矿石宏观自然类型用基本分析副样测试(要求及时分析)。 光谱分析样和岩矿鉴定样用拣块法采集。

2

第七节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一)水文地质

1:10000矿区水文地质填图, 以同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为底图,野外采用GPS和半仪器法定点,重要水文点采用经纬仪定点,涌水量观测采用堰测,填图范围以矿段为主,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适当外延。按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91)要求布置水文地质工作,并与地质工作同时开展。查明矿床地下水及地表水动态变化规律(水位、水量、水质和水温与气候的变化关系)。对泉点、河流分别于旱、雨季取水样,水质分析内容根据实际情况作全分析,饮用水分析及水污染分析。

(二)工程地质工作

按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91)要求布置工程地质工作,该项工作主要在工程编录中进行。对铅锌矿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围岩体质量和稳固性进行平价,预测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

(三)环境地质工作

环境地质工作是在综合研究矿段内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对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价。对区内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进行调查。

第八节 矿石选(冶)性能实验

矿石按矿区内矿体平均品位、类型进行组合,样品具有代表性,采样重量大于500kg,进行矿石选冶性能实验。

其精矿品位均应符合国家颁布的现行有色金属行业标准,即铅精矿标准

21

YS/T319-1997(代替YS/T319-94);锌精矿标准YS/T320-1997(代替YS/T320-94)。

第九节 矿床可行性评价

进行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对矿区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提出矿产勘查开发的可行性及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研究其投资价值,为技术经济方面提供决策依据。技术经济指标、矿山建设条件采用邻近同类矿山的经验数据,对投资效益进行静态的经济分析。

第十节 编录、室内整理

1:5000地质填图、原始地质编录和资料综合整理,严格按照DZ/T0078—93(固体矿产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9—9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和GB/T13908-2002(固体矿产普查总则)等规程规范执行。

第八章 资源量预算

第一节 资源量预算采用的工业指标

据《铜、铅、锌、镍、钼矿地质勘探规范》(DZ/T0214-2002试行),打厂湾铅锌矿床铅锌矿体资源量计算采用工业指标见表8—1。

铅锌矿一般工业指标 表8—1 项 目 边界品位(%) 最低工业品位(%) 矿床最低工业品位(%) 最低可采厚度(m) 夹石剔除厚度(m) 硫化矿 Pb Zn 0.5 0.8 1 5-8 1-2 2 混合矿 Pb Zn 0.7 1.5 1.5 6-9 1-2 2-4 3 氧化矿 Pb Zn 1 2 2 10-12 6 22

第二节 资源量预算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矿床矿体呈似层状产出、产状与断层基本一致、倾角陡(60-81°),铅锌资源量预算选用地质块段法在纵投影图上计算,采用数学公式为:

Q=S·L·D·P。 Q:铅锌金属资源量

S:计算块段斜面积(平方米) L:计算块段内矿体平均真厚度(米) D:计算块段内矿石平均体重(吨/立方米) P:计算块段内矿石平均品位(%)。

第三节 资源量预算主要参数的确定及矿体的圈定原则

一. 资源量预算主要参数的确定

1、面积:在1:2000比例尺的资源量预算图上采用MAPGIS系统在对纵投影图进行数字化过程中,将所划分的块段造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块段投影面积测算(区属性查询)。用投影面积除以平均倾角正弦值(垂直投影)计算真面积。

2、厚度:采用真厚度。单工程真厚度用达边界品位样品真厚度相加求得,块段平均厚度用参加块段含量计算的各工程厚度算术平均值。

3、品位:采用加权平均值。单工程平均品位用达边界品位样品品位与其真厚度加权求得,块段品位由各工程品位与矿体真厚度加权求得(表8-2)。

4、体重:类比相邻矿区,平均体重值为3.30吨/米3。

矿 体 平 均 品 位、厚 度 计 算 表 表8-2 矿体编号 工程号 单工程厚度(m) 1.00 单工程平均品位(%) Pb Zn 9.53 6.55 厚度×品位 (m.%) Pb Zn 矿体平均品位(%) Pb Zn 9.53 6.55 矿体平均厚(m) 1.00 备注 BT3 二. 矿床勘探类型的初步确定及工程间距选择 1、矿床勘探类型的初步确定

打厂湾铅锌矿床的勘探类型主要根据矿体形态、产状、厚度变化、品位变化、产出

23

规模等初步确定为第Ⅱ勘探类型。

2、工程间距

根据勘探类型为第Ⅱ勘探类型,结合《铜、铅、锌、镍、钼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0214-2002),矿区工程控制间距密度初步确定为100×100m,即以沿矿体走向100m、沿矿体倾向100m的工程对矿体进行控制。以见矿工程采样点外推控制工程间距的二分之一作矿体边界,既沿矿体走向50m,沿矿体倾向50m控制矿体,作为本次资源量预算的矿体边界。

三 .矿体圈定原则

矿体边界以边部见矿工程沿走向外推50米、倾向外推50米的原则圈定;按上述原则圈定矿体边界作为资源量计算边界而不再内插可采边界。

四.块段划分和资源量级别 (一) 块段划分

矿体按其分布情况及各工程所见矿体厚度、品位变化、资源量级别等特征划分为2个块段。

(二) 资源量级别

资源量级别的确定:以连续3个以上工程间距网度为100×100米之内的见矿工程控制圈定的范围,作为332资源量块段。以(332)边界外推基本工程间距的一半,即沿走向外推50米、倾向外推50米圈定范围,作为333资源量块段。

(三) 资源量预算结果

矿体铅锌金属资源量计算公式为:

资源量(吨)=斜面积(m2)×真厚度(m)×体重(吨/m3)×品位(%) 矿体分级别,块段计算的铅锌资源量及总资源量见表8—3。

资源量预算结果表 表8-3 矿段 编号 矿石类型 资源量级别 平垂面 均倾积 2 (m) (角°) 69 69 斜面积 2(m) 20366 23337 厚度 (m) 1.00 1.00 体重3体积 (T/m3(m) ) 20366 23337 3.30 3.30 矿石量 (万T) 6.72 7.70 平均品位 (%) Pb 9.53 9.53 金属量 (万T) Pb 0.64 0.73 Zn 6.55 6.55 Zn 0.44 0.50 Pb+Zn 1.08 1.24 混332 19013 Ⅰ 合 矿 333 21787 合计Pb+Zn(332+333)资源量2.32万吨;其中332资源量1.08万吨,333资源量1.24万吨。 24

第九章 实物工作量

根据详查区工作的部署安排要求,主要设计实物工作量见下表:

实 物 工 作 量

工作项目 一、地质测量 1、1:5000地质填图 2、1:10000水文地质填图 3、1:2千剖面测量 二、山地工程 1.坑探(老硐调查) 2.槽探 三、物探 四、钻探 五、采样 计量单位 km km km m m 点 m 件 322工作量 1.53 2 1.50 100 500 50 450 50 备注

第十章 经费预算

一.基本情况

本项目为延续项目,项目名称为“贵州省威宁县打厂湾铅锌矿详查”,项目由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三地质大队组织实施,项目起止年限2009年6月-2011年6月。

威宁县打厂湾铅锌矿区位于该矿位于威宁县南东,行政区划属二塘镇梅花村管辖,距威宁县县城平距约50公里。其勘查范围地理坐标为:东径104°37′00″—104°37′30″,北纬26°41′45″—26°42′30″;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详查区处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内部,出露地层岩石主要为灰岩、白云岩地区,褶皱、断裂发育,地质复杂程度属中常区。该区主要为碳酸岩岩地区,岩石级别中等,为Ⅵ类。相对高差较大,海拔2620-2220米,根据《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2006年9月),地区调整系数取用1.2。

二.预算编制依据

(1)根据项目设计方案确定工作区地区系数1.2、地形等级Ⅳ、地质复杂条件根据区内岩石、构造情况,为中常区、岩石级别为Ⅵ类级等技术指标、工程手段和具体实物

25

工作量。

(2)费用标准:主要依据《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2006年9月)。 (3)依据《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专项经费管理暂行要求》等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的有关规定。

三.预算结果

依据矿区已确定的技术指标(地形等级、岩石级别、地区调整系数等)在暂行标准中选择适合的预算标准(按标准中的有关规定的调查系数调整费用),根据工作量及费用标准进行预算。地区调整系数用于野外地质工作费用的调整。工地建筑按野外工程费用之和的8%计算。该预算表包括汇总表(预工甲-1表)、项目预算表(预工甲-2表)。

预算甲-1表 工作项目名称: 贵州省威宁县打厂湾铅锌矿详查 工作手段项目 甲 一、地质测量 二、山地工程 1.槽探 2.老硐调查 三、物 探 四、钻 探 五、样品测试 六、工地建筑 七、其他地质工作 总 计

预算甲—2表

工作量 工作项目 技术条件 乙 计量 单位 丙 2总预算 (万元) 1 2.21 6.82 3.68 3.14 1.94 32.14 0.81 3.44 8.80 56.16 备 注 2 野外工作费用之和的8% 预算 总预算 (万元) 3=1x2 2.21 9503 1.45 地区系数1.2 备注 工作量 1 1.53 单位预算 标准(元) 2 甲 一、地质测量 1. 1:5000地质填图 正测、中常区 Km 22. 1:10000水文地质填图 正测、中常区 Km 3. 1:2000面测量

正测、中常区 Km 2 3379.2 0.68 地区系数1.2 1.5 26

540 0.08 二、槽 探 土石方(0-3m)) m 3500 73.6 3.68 地区系数1.2 三、老硐清理 m 100 314 3.14 地区系数1.2 四、物 探 中常区 点 50 388.8 1.94 地区系数1.2 五、钻 探 六、 样品测试 1、化学分析 铅 锌 2、组合分析(矿石化学分析) 3、样品加工 4、物相分析 铅物相 锌物相 5、小体重 七、其他工作 (一)地质编录 1、老硐 2、槽探 (二)采样 刻槽样等 (三)设计论证编写 (四)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写 铅锌银钼鎵锗6个元素 m 项 项 件 件 450 669.6 32.14 地区系数1.2 50 50 5 50 5 0.97 0.44 野外工作费用之和的8% 27 27 140 20 0.14 0.14 0.07 0.10 0.24 270 195 40 0.14 0.10 0.12 8.80 0.40 件 5 件 m m m 份 份 330 100 500 100 1 1 21.60 3.6 39.60 0.22 0.18 0.40 0.40 2.00 6.00 3.44 八、工地建筑 总 计 56.16

27

第十一章 组织管理与技术措施

第一节 组织管理

由具地质矿产勘查资质的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三地质大队组建详查项目组一个,其中项目负责人1人(地质高级工程师),技术人员(地质、水文)4人,测量2人,其他1人,共计8人。 姓名 王东 张盛泽 朱天聪 何进 陈胜 胡耘 常智胜 李文斌 年龄 33 45 43 26 20 34 26 44 专业 矿产 矿产 物探 矿产 水文 测量 测量 驾驶 职称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助理工程师 技术员 工程师 助理工程师 高级工 项目分工 项目负责 地质组长 物探组长 地质 水文 测量组长 测量 驾驶员 第二节 技术措施

一、具体技术措施

1、要求各工种每个技术人员必须熟悉及掌握有关的工作技术规范要求,并熟练掌握野外结合室内的各种工作技能,要求做到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

2、地质、水文等技术人员必须全面了解并掌握矿区基本地质特征。特别是地层单元的划分、地层岩性、各种标志层特征等;

3、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必须经过培训且熟悉操作规程、技能、确保工程施工中安全、质量。

二、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设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有关规章,工作人员的劳动保护措施参照《中国地质调查局西部艰难地区野外作业安全保障工作制度(试行)》执行。

三、工作质量管理措施

为确保勘查工作质量,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度。拟建立大队、项目部及作业班(组)三级管理体制。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工作质量跟踪管理,坚持定期检查和经常性检查相结合的原则。

1、各作业班(组):负责经常性自检、互检、要求自检率100%、组间互检率100%;各作业班(组)对其工作质量、成果质量负直接责任。

28

2、技术部:负责经常性抽查,抽检率不得低于40%,对综合图件的检查率则要求100%。项目总技术负责人、工区或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及各技术部对其工作质量、成果质量负领导或直接责任。

3、队级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对工作质量、成果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对其工作质量、成果质量负直接责任。

4、对各种资料的检查,必须建立质量检查卡与质量检查验收卡。 5、各项检查内容的质量检查要求按照以下规范执行; ①《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②《铜、铅、锌、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 ③《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

④《固体矿产地质资料整理、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 ⑤《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GB/T13687-92); ⑥《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DZ/T0091);

⑦《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T12719-91); ⑧《岩芯钻探规程》(地矿部地工(1982)558号); ⑨《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详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

第十二章 预期提交成果

通过详查地质工作,到2011年7月,提交《贵州省威宁县打厂湾铅锌矿详查地质报告》及附图附表,预计提交(332+333)铅+锌资源量2.32万吨。

2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y7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