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锌矿简介与分析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17 17: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白岩沟铅锌矿简介:

第一节 基本情况

1

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白岩沟铅锌矿详查探矿证为中矿国龙(北京)投资有限公司拥有。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4月,营业期限至2017年4月,公司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主要经营范围为矿业投资管理,投资顾问,技术开发、转让,网络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不含中介服务)。

本勘查区是经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审查批准,由安康市汉滨区鹏诚矿业有限公司于2005年12月首次申请获得的探矿权。勘查矿种主要为铜、铅、锌。勘查单位为陕西地质工程总公司。1:5万图幅号为I49E019005。勘查许可证有效期为2005年12月26日至2007年12月31日,许可证编号为:6100000510552,探矿权区块面积约5.64Km。

安康市汉滨区鹏诚矿业有限公司于2007年将该矿权转让给中矿国龙(北京)投资有限公司。2007年12月中矿国龙(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向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提交了延续申请,有效期为2007年12月31日至2009年12月31日,许可证编号为:T61420080402005969,探矿权区块面积约4.70Km,勘查单位为陕西地质工程总公司。

2009年12月中矿国龙(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向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提交了延续变更申请,该探矿权由普查变更为详查,有效期为2009年12月31日至2011年12月31日,许可证编号为:T61420080402005969,探矿权区块面积约3.40Km。勘查单位变更为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队。

2011年12月中矿国龙(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向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提交了延续变更申请,有效期为2011年12月3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许可证编号为:T61420080402005969,探矿权区块面积约3.06Km。勘查单位为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队。

该探矿权目前现状为:

勘查项目名称: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白岩沟铅锌矿详查 证号:T61420080402005969

2

2

2

2

2

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白岩沟铅锌矿详查区拐点坐标一览表 表1-1

点号 东经 1 2 3 4 5 6 7 8 9 10 109°00′30″ 109°01′00″ 109°01′00″ 109°01′30″ 109°01′30″ 109°01′45″ 109°01′45″ 109°01′00″ 109°01′00″ 109°00′30″ 54坐标系 北纬 32°56′15″ 32°56′15″ 32°56′00″ 32°56′00″ 32°55′45″ 32°55′45″ 32°55′00″ 32°55′00″ 32°55′30″ 32°55′30″ 1 2 3 4 5 6 7 8 9 10 点号 东经 109°00′27″ 109°00′57″ 109°00′57″ 109°01′27″ 109°01′27″ 109°01′42″ 109°01′42″ 109°00′57″ 109°00′57″ 109°00′27″ 80坐标系 北纬 32°56′15″ 32°56′15″ 32°56′00″ 32°56′00″ 32°55′45″ 32°55′45″ 32°55′00″ 32°55′00″ 32°55′30″ 32°55′30″ 本勘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依法勘查,不存在越界勘查、以采代探、圈而不探等违法违规现象。

该探矿权勘查期即将到期,需延续勘查期限继续开展详查工作,申请延续勘查年度两年,有效期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 勘查区所在1:5万地形图图幅号为I49E019005(赵家湾幅)。依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9]200号”文及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国土资勘发[2010]1号”文件要求,详查工作范围需在原勘查许可证范围的基础上缩小25%。上一勘查年度勘查区面积3.06 km,考虑到矿区面积偏小的实际情况,在原勘查面积上缩减0.72km,缩减23.53%,缩减后工区南北长约2.3千米,东西宽约1.6千米,面积约为2.34km,拟变更探矿权拐点坐标见表1-2。由于勘查区位于陕西石泉—旬阳金矿整装勘查区内,故增加金为主攻矿种,勘查矿种为铅、锌、金。

拟变更探矿权拐点坐标对照一览表 表1-2

2

2

2

3

点号 东经 1 2 3 4 5 6 7 8 9 10 54坐标系 北纬 32°56′15″ 32°56′15″ 32°56′00″ 32°56′00″ 32°55′45″ 32°55′45″ 32°55′00″ 32°55′00″ 32°55′30″ 32°55′30″ 点号 东经 1 2 3 4 5 6 7 8 9 10 80坐标系 北纬 32°56′15″ 32°56′15″ 32°56′00″ 32°56′00″ 32°55′45″ 32°55′45″ 32°55′00″ 32°55′00″ 32°55′30″ 32°55′30″ 109°00′30″ 109°01′00″ 109°01′00″ 109°01′15″ 109°01′15″ 109°01′30″ 109°01′30″ 109°01′00″ 109°01′00″ 109°00′30″ 109°00′27″ 109°00′57″ 109°00′57″ 109°01′12″ 109°01′12″ 109°01′27″ 109°01′27″ 109°00′57″ 109°00′57″ 109°00′27″ 在勘查区北、西、南侧均设置有探矿权。北侧有二个探矿权,分别为安康市汉滨区柴家河—祖师寨金矿普查、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潘家院子金矿普查;西侧有一个探矿权,为陕西省安康茨沟地区金矿普查;南侧有一个探矿权,探矿权名称为陕西省安康市共进乡金矿预查。(见图1-1矿权关系图)

4

图1-1矿权关系图

勘查单位为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队,该队组建于1958年,是一支从事地质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等多功能社会服务的综合地质队。全队拥有各类工程技术经济专业技术人员238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工程师40多人,工程师90多人,专业技术力量雄厚。具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固体矿产勘查甲级资质,资质证书编号为:01201221102004,有效期限为:2012年3月26日-2013年12月29日。

第二节 目的任务

在区内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该区的工作程度,基本查明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白岩沟铅锌矿矿产资源情况为目标,对已发现的铅锌矿体进行中深部工程控制和系统工程加密,达到估算经济资源量为目的,对区内已发现的金矿化体开展地表追索、系统工程布设和深部工程控制,以期待发现新的矿体。为进一步开展详查工作提供依据。确定本次工作的目的任务如下。

任务为:

1、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对勘查区开展1:2000地形地质测量,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岩石、矿化蚀变特征及空间展布形态,总结成矿控制条件和矿化富集规律。

2、对K1铅锌矿体,开展槽探加密控制,开展中浅部—中深部钻探工程控制,了解矿体沿走向及倾向的变化情况,估算铅锌资源量。

3、对已圈定的金矿化体系统开展地表槽探工程揭露,以圈定金矿体,必要时施工钻探工程进行验证。 4、基本查明矿区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特征,为矿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开展矿石选冶性能的综合研究和试验。

5、主要实物工作量:1:2000地形地质测量2.34km;1:1000勘探线剖面2.8km;槽探1000m;钻探2000m。 6、工作时限: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7、提供可进一步开展详查工作的铅锌矿产地一处,提供控制的332+推断的333资源量矿石量50万吨,铅+锌金属量1万吨。

8、2015年12月底提交《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白岩沟铅锌矿详查地质阶段报告》。

2

3

5

第三节 地理位置、交通及社会经济状况

详查区位于安康市汉滨区北部,距安康城区约50公里,其行政区划隶属汉滨区茨沟镇管辖,工作区南北长2.3千米,东西宽1.6千米,面积2.34平方千米。

区内交通便利,矿区南距阳(平关)-安(康)铁路及316国道25公里;西邻安康至茨沟镇乡镇级公路和新建的西(安)-(安)康高速公路,至乡镇公路及高速路入口8公里,由通村油路连通。便利的交通,将会为矿区的交通运输提供方便快捷的条件(见图1-2)。

工作区地处月河流域二级支流付家河流域上游,水资源较充裕。地形北高南低,最高海拨1314.8m,最低海拨750m,地形切割强烈,地势陡峻,山高林密,杂草丛生。

勘查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2°C,极端最高气温为41.7°C,极端最低气温-9.5°C。受中国南方暖湿气候影响,空气湿润。

春、秋短,夏季较长,冬春多旱,秋季多连阴雨。早霜始于十一月中旬,晚霜止于翌年三月中旬,无霜期250天。常有春旱、暴雨、大风和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

区内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及薯类、水稻少量。土特产主要有生漆、木耳、蚕桑及少量中药材,工矿企业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

随着农村通电、通讯工程的实施,生活及生产用电可就地就近解决,通讯信号覆盖全区。劳动力及水资源较充裕。

6

交通位置图

7

第二章 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第一节 以往地质工作情况

1960年-1966年,陕西省地质局区测队在该区开展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调查,80年代作过1:20万区调修测。

1976年,陕西省地质局区测队在该区域开展了1:5万《大河口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通过工作初步建立区域地质、构造的基本格架。

80年代中期陕西省地矿局第一物化探队在该区开展了1:20万化探扫面工作,圈定了一批具有重要找矿意义的铜、铅、锌化探异常。

80年代中后期陕西省地矿局第一地质队在该区开展了1:5万化探扫面工作,在茨沟镇白岩沟一带圈出了铜、铅、锌等异常及严家碥、孙家沟一带的Cu25、Cu27单元素异常,左家沟一带的Pb17单元素异常。

1996年陕西省地矿局第一地质队对该区内的白岩沟Pb10、Zn15异常开展了Ⅲ级检查,见到了铅、锌矿化露头。

2001年-2004年7月,陕西省地矿局第一地质队在该区冯家山-王家庄一带开展了地质普查工作。发现锌矿化点一处,位于矿区的LD1位置处。

第二节 以往工作简况

一、以往普查工作情况

2005年安康市汉滨区鹏诚矿业有限公司在取得探矿权后,于2006-2007年委托陕西地质工程总公司对勘查区实施地质普查工作,主要在区内开展了浅部硐探工程施工。

2007年至2009年,中矿国龙(北京)投资有限公司获得探矿权后,委托陕西地质工程总公司对勘查区继续实施地质普查工作。

通过工作,在区内圈定铅锌矿体1条,为下步勘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8年,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在本探矿权范围内继续开展普查工作,先后投入地质测量、高精度磁测及激电测深工作,通过地质综合物化探方法成果的研究,全区圈定找矿靶区一个,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据。

8

本区普查工作的方法、手段主要包括地质测量、槽探、钻探、硐探。前期普查累计投入资金184.37万元。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槽探857.25m,钻探794.70m。完成具体实物工作量见表2-1。

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表 表2-1 项目 1:1万地质修测 1:1万电法测量 1:2千地质草测 1:1千地质剖面草测 1:1千勘探线剖面 槽探 硐探 钻探 基本分析 光薄片 地质编录 刻槽取样 单位 km km km km km m m m 件 件 m 件 普查累计费用 二、以往详查工作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中矿国龙(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向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提交了延续变更申请,该探矿权由普查变更为详查。由于受当地政府实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的影响,勘查区地质工作投入较少,仅完成了少量的槽探揭露工程。

二、以往地质工作所获主要成果

在工作区内发现铅锌矿体1条,产于F1断层的上盘,赋矿层位为中泥盆统大枫沟组第一岩性段(D2d),含矿岩性为中薄层结晶灰岩夹浅灰色绢云母石英片岩,铅锌矿化主要产在灰岩与绢云母石英片岩接触界面处。矿体地表控制长度400米。地表为4条探槽工程及1个老硐工程控制,工程间距100米,中浅部有位于0勘探线的PD1硐探工程控制。矿体呈北西向脉状分布,经过工作,探求铅+锌内蕴资源量(333+334)为83149吨。铅平均品位0.49%,铅金属量407吨;锌平均品位1.51%,锌金属量1256吨。

a

3222223

完成工作量 5.64 4.02 4.02 2.10 1.52 857.25 200 794.70 104 25 857.25 62 形成费用(万元) 2.88 22.71 15.79 2.82 3.38 12.26 31.07 90.59 0.83 0.45 1.11 0.48 184.37 9

工作项目

一、地形测绘 二、地质测量 第三节 本次详

一、工作完成情况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中矿国龙(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委托陕西省地矿局第一地质队在勘查区内开展勘查工作。本次工作主要开展了1∶2000地质修测、槽探、钻探工程等地质工作,在地表追索、控制、圈定矿(化)体,通过探槽工程揭露,大致查明矿(化)体的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品位及其变化情况,通过钻探工程,对矿体中—深部赋存情况进行了验证。为进一步开展详查工作及估算资源量提供依据。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2-2:

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表 表2-2

项 目 1:2000地形地质测量 控制点测量 工程点测量 1:1000勘探线剖面 1:2000地质测量 槽 探 硐 探 钻 探 各类样品 水 样 单 位 平方千米 点 点 千米 平方千米 立方米 米 米 件 件 设计工作量 0.87 6 20 2.50 0.87 1000 410 1130 581 2 完成工作量 3.06 0 3 1.40 3.06 1000 0 610 127 0 所占比例 351.72% 0 15% 56% 351.72% 100% 0 53.98% 21.86% 0 三、钻探 总预算(万元) 12.30 10.49 120.60 查工作情况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设计勘查投入322.55万元,见表2-3。

10

大理岩化灰岩:岩石呈浅灰、灰白色,具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碳酸盐岩,方解石较为发育。深部(平硐中)大理岩化灰岩具有铅锌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硅化,该地层是工作区铅、锌矿体的主要容矿层位。

结晶灰岩: 岩石呈浅灰、灰白色,中、薄层状产出,具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为钙质,方解石脉较发育。地表岩石除硅化外未见到其它矿化。

3、中泥盆统地层大枫沟组第二岩性段(D2d)

主要分布于勘查区东北部,地层走向为北西向。地层产状49°-87°∠21°-76°。出露主要岩性为绢云母石英片岩、钙质绢云母石英片岩夹薄层硅质粉砂岩。

二、构造

区内褶皱及断裂构造不发育。主要褶皱构造为柴家河—柿树坡的倒转背斜,轴面北倾。

主要断裂为F1,断层走向大体上为北西-南东向。断层断层上下盘围岩均为含炭石英片岩,下盘岩石稳定,上盘岩石破碎严重,形成近5-10米破碎带。初步研究断层产状、上下盘相对位置、断层面擦痕等特征,根据断层走向平直稳定、擦痕明显、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断层附近褶皱发育等推测该断层为一受挤压应力形成的逆断层,断层编号F1,倾向35°-65°,倾角40°-50°,延长大于15公里。

三、围岩与蚀变

矿区岩石变质程度较低,属低绿片岩相。工作区常见的围岩为细晶灰岩、大理岩化灰岩;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以、大理岩化、方解石化等,具中温热液蚀变特征。

四、地球物理特征 1、岩石磁性特征

工作区共采集133块岩石物性标本,磁化率测定统计结果见表3-1。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种岩石物性标本的磁性均表现为弱磁或无磁,其中绢云母石英片岩与炭质绢云母石英片岩磁性稍强,铅锌矿化结晶灰岩次之,硅质粉砂岩、结晶灰岩均无磁性。

b

16

岩石磁化率测定结果统计表 表3-1

磁化率κ×10-5SI 时代 岩矿石名称 绢云母石英片岩 (含炭质) D2 结晶灰岩 硅质粉砂岩 铅锌矿化结晶灰岩 2、磁场特征

高磁异常的展部大致呈北西走向,分布在工作区庙垭子至夏家岭一带的南西部,与测区下志留统上部岩性段(S1m)地层及中泥盆统大枫沟组第一岩性段(D2d)地层分布区一致,其中在两套地层的接触带附近强度较高,呈条带状、串珠状展布,△T强度在20—120nT之间,在唐家湾以西△T强度最高达160nT。

五、地球化学特征 1、区域化探异常特征

陕西省地矿局第一地质队在开展旬阳北部水系沉积物测量时在矿权区块附近圈定了茨沟白岩沟铜、铅、锌综合异常。该综合异常有铜、铅、锌三个单元素异常组成,编号为Cu21、Pb10、Zn15,异常区基本位于下志留统上段地层部位,边缘涉及少量中泥盆统大枫沟组第一岩性段部位,特征见表3-2。陕西省地矿局第一地质队于1996年对该异常进行三级异常检查,发现了该区内有10-20米宽的顺层破碎带存在,并有Cu、Pb、Zn矿化显示。目前所发现的铅锌矿(化)体就赋存于该破碎带附近。

铜、铅、锌区域化探异常特征一览表 表3-2

异常编号 形态 面积 (km) 8 3 10 2c

a

标本数 60 25 7 11 最大值 113 0 0 65 最小值 0 0 0 3 平均值 34 0 0 27 最大值 (10) 210 228 317 -6平均值 (10) 135 163.5 153.5 -6衬度 浓度分带 Cu21 Pb10 Zn15 椭圆形 圆形 圆形 3 5.5 1.5 外 内中外 中外 2、工作区地球化学特征

工作区内主要地质单元各元素含量特征统计结果见表3-3。

17

区内主要地质单元各元素含量一览表 表3-3

元素 Au Ag 元素 Sn Cu Pb Zn As Sb Bi W Mo 测区 2.32 142.64 测区 3.59 41.87 29.85 126.65 9.96 0.93 0.38 2.04 1.87 -6

S1 3.04 172.44 cS1 3.71 54.25 27.71 137.7 11.5 0.98 0.4 1.78 2.21 -9

cD2 2.02 144.73 aD2 3.54 38.88 30.28 124.56 9.92 0.97 0.38 2.15 1.96 aD2 1.99 78.22 bD2 3.53 28.96 32.41 113.05 7.13 0.69 0.39 2.18 0.87 b备注:Ag、Au含量单位为10,其他元素均为10。

从表3-3中可以看出:测区下志留统上部岩性段(S1m)地层除W、Pb外其它主要成矿元素及As、Sb等成矿指示元素平均含量高于测区平均水平,尤以Au、Ag、Cu、Mo、As等元素特征最为明显,表明本区下志留统上部岩性段(S1m)地层成矿地球化学条件较好;中泥盆统大枫沟组第一岩性段(D2d)地层各元素含量与测区平均值基本相当;中泥盆统大枫沟组第二岩性段(D2d)地层除W、Sn、Bi、Pb与测区平均值基本相当以外,其它元素均明显低于测区平均值。

区内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内地层,构造特征相似,与矿体特征较亦极为相似,地球化学异常形态展布与矿体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对下步工作验证及工程控制有较大邦助。

b

c

a

c

第三节 矿(化)体特征

一、铅锌矿体特征

勘查区内通过工程控制,发现铅锌矿体1条(K1矿体),产于F1断层的上盘,赋矿层位为中泥盆统大枫沟组第一岩性段(D2d),含矿岩性为中薄层结晶灰岩夹浅灰色绢云母石英片岩,铅锌矿化主要产于大理岩化灰岩中。矿体受一组顺层裂隙控制,矿体产状45-70°∠48°-67°,矿体平均产状55°∠63°。矿体呈细脉状及浸染状,与强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蚀变关系密切。

K1铅锌矿体赋存标高1068—1166米,地表工程控制长度400米,依次地表控制工程为TC3-1、TC1-1、LD1、TC2-1、TC4-1,工程间距100米;在0线中部由平硐PD1控制,PD1控矿标高1068米,由一个沿脉工程和三个

a

18

穿脉工程组成。沿脉工程总体方位155°,长度210米,穿脉工程总体方位55°,穿脉一长度为46米、穿脉二长度为22米、穿脉三长度为8米。通过见矿工程控制该矿体厚度为0.80-2.1米, Pb含量在0.11-1.24%之间,平均品位0.49%,Zn含量在1.21-1.86%之间, Zn平均品位1.51%。

在勘探线上施工有深部工程:ZK001、ZK201。钻孔内均见矿化显示,Pb品位0.48%—0.52%,Zn品位0.40%—0.61%,矿化带厚1.2—1.43米。

1、矿石的物质组成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次为黄铜矿、白铅矿、铅矾等。方铅矿大部分呈他形粒状,一般粒径0.05mm~5.00mm;立方体解理发育,部分可见三角孔状凹穴;部分颗粒可见被白铅矿交代形成的反应边结构;个别颗粒裂隙中见铜蓝、蓝辉铜矿、褐铁矿等次生氧化矿物穿插。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绢云母等。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

矿石构造 主要为块状构造、稠密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及显微脉状构造。

2、矿石类型:矿石的主要类型以原生方铅矿、闪锌矿为主,目前本区发现了与热液蚀变有关的铅、锌矿,即热液蚀变型铅锌矿。主要特征为岩石致密坚硬、大比重、见明显的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化。

3、找矿标志

矿化蚀变带出露于在矿区中部,由两层灰岩及其所夹的绢云母石英片岩组成。灰岩呈青灰、浅灰、灰白色,中、薄层状产出,具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局部呈薄层状,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晶粒等,方解石脉较发育。出露宽度从4-12米不等,倾向32°-102°,倾角11°-65°。整体上呈有北西窄南东宽的趋势。两层灰岩相距10-20米,中间夹有绢云母石英片岩产出,在灰岩与绢云母石英片岩接触部位往往有石英脉发育,在石英脉周围褐铁矿化发育,绢云母化发育,黄褐色的铁方解石也较为发育。偶见颗粒状的黄铁矿分布于石英脉中。

二、金矿化体特征

19

在唐家湾一带的志留统梅子垭组含炭绢云石英片岩中发现金矿化。通过槽探工程TC711揭露,赋矿岩性为含炭绢云石英片岩夹炭质石英板岩,片岩间石英细脉发育,宽度1-3毫米不等。分析结果显示金品位0.87×10,厚1.10米,见矿标高980米,矿化体产状56°∠35°,目前由单工程控制。

三、成矿条件分析 1、 地层岩性条件:

铅锌矿体主要赋存在中泥盆统大枫沟组第一岩性段(D1d)中的大理岩化灰岩中。该地层具较高的铅、锌、银、铜丰度,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

2.构造条件:

该区最大规模的张家湾―唐家湾断裂(F1)为导岩、导矿构造,次一级的裂隙直接控制了铅锌矿体的形成,为容矿构造。

断裂构造是含矿溶液运移的通道,但溶液不一定直接沉淀在断裂中,而是在有利的岩性地段富集成矿,矿体分布在断裂构造的一侧并富集在灰岩与绢云石英片岩之间。由于岩性界面上下岩石性质的差异,在成矿后的构造活动中容易发生层间滑动,形成更为有利的容矿空间,易于成矿物质贯入,有利于铅锌矿化的进一步富集(见图3-3)。

a

-6

图3-3 成矿示意简图

3、勘查区位于陕西石泉—旬阳金矿整装勘查区内,具有较好的金矿成矿潜力。

20

(1)上世纪80年代,完成的1∶20万化探扫面结果,在安康北部金成矿远景区分布一条长约130公里的金异常带,各类规模不一的金元素异常多达100余个。重要的金异常有15个,多个异常中已发现了金矿床和矿(化)体。

(2)近年来,在典型金矿区及其附近作了原生晕地球化学剖面测量,结果表明下志留统梅子垭组中Au、Ag、Cu、Zn、Mo有较明显富集,尤其是含炭富硅的岩石中Au可达11~35PPb。

(3)安康北部古生代地层形成了以Au、Pb、Zn为主的大规模地球化学异常场,这是石泉—汉阴—旬阳—白河多金属成矿带形成的重要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本区具有构造、地层及区域性成矿的有利条件,是找寻铅锌、金矿的有利靶区。

第四章 勘查工作部署

第一节 工作部署原则

一、总体工作思路

1、全面分析详查区已获得的各类成果资料,着眼于找大矿的原则,运用成矿理论开展控矿地质条件和富集规律研究,对成矿远景做出评价。主攻矿种为铅锌,兼顾金。

2、详查工作总体推进顺序为先控制K1矿体,后控制K1矿体外围蚀变带,在详查阶段内全面完成地质详查任务,同时加密工程间距提高北西、南东两侧地段的勘查程度。

3、充分利用勘查阶段成果资料,在地表追索、槽探工程揭露的基础上,选择以钻探工程为主的联合勘查手段,基本查明矿体赋存部位、富集规律、产态规模、厚度品位及其变化规律;了解矿体内夹石规模、分布特征以及构造对矿体的破坏情况,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进一步圈连矿体,探求铅锌(332+333)资源/储量。

4、基本查明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基本查明矿区工程地质特征;基本查明矿区环境地质特征。 5、开展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矿石选矿加工技术条件,做出工业利用方面的评价。 二、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21

1、依据以往地质勘查成果和本次工作目的任务的要求,分析、研究区内已获得的各类地质、物化探资料,加强综合研究,从含矿层位的追索、揭露及找矿标志入手,开展控矿地质条件、富集规律的研究,正确选择评价手段,合理使用工作量。

2、坚持由已知到未知,由点到面、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的工作原则,探矿工程的布设必须以地质工作程度阶段性成果为基础,先稀后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坚持以新理论、新方法指导找矿,力争以较短的时间取得新的认识和新的突破。 三、勘查类型及工程网度

区内发现矿化蚀变带一条,圈定铅锌矿体一条。矿(化)体产于中泥盆统大枫沟组第一岩性段(D2d),含矿岩性为中薄层结晶灰岩夹浅灰色绢云母石英片岩,铅锌矿化主要产在灰岩与绢云母石英片岩接触界面处。区内K1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长400m;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属复杂型;矿体厚度0.6-2.4m,厚度稳定程度差;Pb含量在0.11-1.24%之间,品位变化较大,Zn含量在1.21-1.86%之间,品位变化较均匀;构造对矿床影响程度较大。

综合以上五大地质因素类型,按《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要求,针对本区矿体规模、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矿体厚度稳定程度、有用组份分布均匀程度等评价系数,确定勘查区矿床勘查类型属第Ⅲ勘查类型。详查阶段要达到估算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其勘查基本网度为50m×50m(332),(333)在基本网度基础上放稀一倍为100m×100m。勘探类型及工程网度可根据实际的勘查成果合理调整。

区内铅锌为主攻矿种,兼顾金矿种,故针对区内金不单独划分勘查类型,在系统控制铅锌矿体的同时,参考同等的勘查网度控制金矿(化)体。

四、工业指标

区内矿石类型主要为硫化矿石,品位较贫,厚度较薄。参照DZ/T 13688—92《固体矿产详查总则》和《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4—2002)、《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等的有关规定,原勘查工作使用工业指标如下表4-1,符合规范的要求和规定。本次勘查确定继续使用该工业指标,见表4-1

22

a

工业指标一览表 表4-1

矿种 边界品位 最低工业品位 矿床平均品位 最低可采厚度 夹石剔除厚度 五、技术方法

1、开展全区1:2000地质修测,对矿层和矿化蚀变带进行详细追索,开展成矿控制条件和矿化富集规律研究。 2、按50米基本网度间距对K1矿体地表进行槽探加密控制。

3、对地表铅锌矿体、金矿化进行追索,按照由稀到密的原则,系统布设槽探工程,圈连矿体,扩大地表规模。

4、用钻探工程对K1铅锌矿体进行中浅部—中深部控制,对金矿化体进行中浅部钻探工程验证。

1m 2m 铅 ≥0.3×10 ≥0.7×10 -2-2锌 ≥0.5×10 ≥1.0×10 -2-2-2金 ≥1×10 ≥2.5×10 ≥4.5×10 0.8m 2m -6-6-6铅+锌:≥5.0×10 1m 2m 第二节 总体工作部署

一、开展全区1:2000地质修测,基本查明区内地层、岩性、构造特征及矿(化)体在地表的分布、产态、规模。

二、对区内K1矿体及外围一带,系统开展地表槽探工程揭露或加密控制,圈定矿体,大致查明地表矿体沿走向的连续性及品位、厚度变化情况,为下部工作提供依据。地表槽探工程基本间距50m,外围放稀为100m。

三、对已经发现矿体,开展中浅部—中深部钻探工程控制。以求达到扩大矿体规模、增加资源量及探求成矿前景之目的。在稀疏布设的基础上,根据见矿情况加密工程。

五、加强综合找矿,在对区内铅锌矿开展详查评价的同时,重视对其中伴生的金、银等矿及其它伴生矿的综合评价工作;并注意收集区内开采条件等方面的资料。

六、对勘查区开展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开展成矿控制条件、富集规律的研究工作。对区内铅锌石矿的选矿性能研究及概略经济评价。

23

其设计实物工作量见表4-2。

设计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表4-2

工作项目 一、测量工作 (1)1:2000地形测量 (2)工程点测量 (3)1:1000勘探线剖面 二、地质测量 (1)1:10000水工环测量 (2)1:2000地质修测 (3)1:1千勘探线剖面测量 三、钻探 四、槽探 计量 单位 km 点 km km km km m m 3222总工 作量 2.34 14 2.8 2.34 2.34 2.8 2000 1000 工作项目 五、岩矿测试 (1)选矿试验样 (2)化学样 (3)光片 (4)薄片 (5)小体重样 (6)岩石化学样 (7)物相分析样 (8)组合样 (9)岩石力学样 (10)水样 计量 单位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组 件 总工 作量 1 500 10 10 60 5 5 10 5 2 第三节 具体工作安排

根据总体工作部署,拟用二年工作时间(2014年1月—2015年12月),对区内矿产开展全面、系统的地质勘查评价。各项工作按年度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其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分析研究上一阶段取得的成果资料,组织人员学习实施方案和各项技术规范、要求,统一认识,积极做好开展野外工作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2014年4月至2014年7月,开展1:2000地形测量及1:2000地质修测工作,以含矿层追索为主,辅以主干路线穿越,查明区内地层、岩性、构造、矿化蚀变带的展布及变化规律。查明控矿因素及矿化富集规律。

设计工作量: 1:2000地形测量 2.34平方千米

1:2000地质修测 2.34平方千米

三、2014年8月至2014年9月,对K1铅锌矿体地表出露地段按50米工程间距进行槽探工程加密,提高矿体的地表控制程度,便于将来计算332类别资源量。

24

设计工作量: 槽探 400立方米

四、2014年8月至2014年11月,对K1矿体外围一带,已经初步地表槽探工程控制、圈定的矿化体,开展地表槽探工程揭露或加密控制;了解其含矿性及沿走向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为下部钻探工作提供依据;对圈定的金矿化体同样按照基本工程间距施工槽探工程。

设计工作量: 槽探 600立方米

五、2014年12月,在地质测量、槽探控制成果的基础上,测制1:1000勘探线剖面,为钻探工程布设提供依据。

设计工作量:1:1千勘探线剖面 2.8千米

六、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施工钻探工程。上一勘查阶段的钻孔是按Ⅱ勘查类型布设,本次工作勘查类型调整为Ⅲ类型,故已施工的原2号勘探线ZK201钻孔现在重新编号为4号勘探线ZK401。

本次首批钻孔按基本勘查网度(50m×50m)布设1线ZK101、2线ZK201、3线ZK301、5线ZK501、6线ZK601等5个钻孔,控制了解K1矿体在中深部的变化。第二批钻孔在第一批钻孔基础上,向下控制斜深100m,布设1线ZK102、2线ZK202、3线ZK302、5线ZK502、6线ZK602等5个钻孔,第一批钻孔目的在于控制332级别资源量。第二批钻孔目的在于控制333级别资源量。

第三批钻孔按基本网度放稀一倍(100m×100m)在7线、8线布设ZK701、ZK801钻孔探求333级别资源量,根据前期见矿情况及时布设。钻探工程设计参数一览表见表4-3。

设计工作量:钻探 2000米

钻探工程设计参数一览表 表4-3

矿体 设计 设计 设计 勘探 工程 方位 倾角 孔深 线号 编号 (°(°(m) ) ) 1 K1矿体 2 ZK201 ZK30240 90 ZK101 240 90 施工 备顺序 注 设 计 目 的 控制了解K1矿体在1025m标高处、150 PD1平硐斜深下降50m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1025m标高处、 150 PD1平硐斜深下降50m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1 第一批2 钻孔 3 240 90 150 控制了解K1矿体在1025m标高处、 3 25

1 ZK501 ZK601 ZK102 ZK202 ZK302 ZK502 ZK602 ZK701 ZK801 PD1平硐斜深下降50m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1057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1075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935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935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935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1014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980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963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989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5 6 1 2 3 5 6 7 240 240 240 240 240 240 240 240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100 80 250 250 250 150 170 150 4 5 6 7 8 9 10 11 第三批12 钻孔 第二批钻孔 8 240 90 150 七、在开展地质工作的同时,开展1:1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量工作,评价其对未来矿山开发的影响程度。

八、对矿石特征、选冶性能进行分析及概略性经济研究。

具体详情可联系电话:132-0915-5133

26

1 ZK501 ZK601 ZK102 ZK202 ZK302 ZK502 ZK602 ZK701 ZK801 PD1平硐斜深下降50m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1057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1075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935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935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935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1014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980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963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控制了解K1矿体在989m标高处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5 6 1 2 3 5 6 7 240 240 240 240 240 240 240 240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100 80 250 250 250 150 170 150 4 5 6 7 8 9 10 11 第三批12 钻孔 第二批钻孔 8 240 90 150 七、在开展地质工作的同时,开展1:1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量工作,评价其对未来矿山开发的影响程度。

八、对矿石特征、选冶性能进行分析及概略性经济研究。

具体详情可联系电话:132-0915-5133

2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t2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