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

更新时间:2023-08-07 20: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和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元朝的建立、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⑵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⑶分析元朝完成国家统一的原因,正确认识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拉近历史,展示历史画面。突出历史的演进过程,历史的前后对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⑵正确评价文天祥抗元,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唯物史观和爱国的精神。

⑶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

⑷元朝的统一,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民族融合,中外交往等都表明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以肯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二、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和问题教学法的交叉使用。启发诱导,讲练结合。

2、教具准备:制作多媒体幻灯片若干

①《成吉思汗》电视剧主题曲画面片断。

②中青网史海泛舟http://www.77cn.com.cn/history。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初中历史栏目http://www.77cn.com.cn/czls/index.htm

③林汉远、曹全丰著《上下五千年》、朱绍侯著《中国古代史》④元朝统一示意图。⑤唐、元运河对比图。⑥唐、元疆域对比图。⑦思考题:假如当年文天祥投降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难点:如何理解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行省制度

四、教学过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族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一带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被称为“毡帐中的百姓”,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12世纪,蒙古各部落与邻近各民族经济联系加强,促进了蒙古各部的社会发展。但是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

铁木真,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统一蒙古各部,并在1206年建立起蒙古政权,结束了蒙古高原长期混乱的局面,并摆脱金国的压迫和奴役,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1、铁木真能统一蒙古的条件:

⑴客观:①当时蒙古各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深重,人民渴望和平、统一。②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⑵主观:铁木真本人机智勇猛,有雄才大略。

2、正确评价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使蒙古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蒙古,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统一的蒙古给世界和中国的巨大影响。

①蒙古帝国三次西征,席卷延伸至欧洲,成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空前帝国,促进了欧亚大陆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了通行无阻的商道,使当时的人对世界有了更新的了解。

②统一蒙古草原,又为以后的征战和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蒙古族本身来讲,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蒙古族由氏族部落向奴隶制转变,这是历史的进步。

4、蒙古政权建立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以图建立统一而强大的政权,然而在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他的宏图大业就由他的孙子来完成。

二、元的建立和统一

1、元朝统一条件:

主观:①蒙古统治集团掌握着强大的武装。②战略战术运用正确(迂回包抄)。

客观:①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③各民族融和的加强

2、元朝统一过程

(1)①灭西夏、金,并逐渐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②忽必烈继承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③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南宋灭亡,统一全国。

(2)民族征服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灭南宋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

(3)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秦汉、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统一南北朝、元朝建国。不错,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

⑷迁都大都后,元朝统治中心完全转移到中原,大都成为元朝政治,文化中心。以后,明清两代的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都城。一直持续到今天,影响深远。

3、元朝统一意义:

①结束分裂局面,奠定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②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③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④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⑤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及向封建社会转化

2.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在元军南下进攻临安的时候,南宋抵抗派大臣文天祥组织军队英勇抵抗。

①元统一的进步性是不争的事实,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②但是元统一过程中对南宋发动的战争,使南宋境内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③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保卫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

④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3.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3、元朝的社会经济:

⑴、元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重视发展农业。②开凿新运河和开辟海运。③商业繁荣,大都繁荣。④中外交往频繁。

⑵、元世祖重视农业(目的:维护统治)的措施(蒙古贵族对农业的破坏)

①禁止圈占农场作牧场。②治理黄河。③推广棉花种植。元朝:棉纺织业中心在松江地区,黄道婆学习黎族先进棉纺织技术后又改进了生产工具。

⑶、元运河

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元朝运河与隋运河相比有哪些变化?

①隋运河通过洛阳,呈大弯曲状,元都城在大都,运河不再通过洛阳而是截道取直,抵达大都。

②新开两段运河,从山东到临清的是全通河,由通州到大都的是通惠河。

(4)闻名世界的元大都

元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大都作为首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国内最大商业城市和闻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论从海道、运河还是从陆路都可以把大量商品运进大都。同时,来自亚、非、欧各国的商人和使节络绎不绝,中外交往频繁。当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曾经来中国居住了几十年,游历了许多地方,后来他回国后把他在中国和亚洲的所见所闻写成了《马可·波罗行记》,在书中描写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三、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1、元朝疆域: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蒙古、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2、行省制度:

目的: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①中央:(1)中书省:大都及其附近地区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山西、山东、内蒙的地区,元政府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枢密院(全国最高的军事机构);御史台(全国最高的监察机构);宣政院(健全中央机构,宗教与西藏事务)

②地方:行省制度: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最北行省是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

元政府在福建行省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求(台湾)。台湾在三国时称夷洲,公元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隋朝时称为流求,大陆商人常到流求贸易。西藏在唐朝时称为吐蕃,当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表明汉藏两家已合同为一家。

今西藏地区,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自元朝后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区。

元朝在行政上加强对西藏管理的同时,还非常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忽必烈封藏族人民的宗教领袖八思巴为帝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和朝见忽必烈等都反映了中央与西藏的密切关系。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对西域开发治理,实行全方位开发;实行军屯、民屯,促进冶炼业、纺染业的发展;统一货币,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还重用少数民族人才。西南:云南设行省,推行土司制度。南沙群岛:----万里石塘。

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无耻的。

(3)评价行省制度:

①对郡县制管辖方式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元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对边区的管辖,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疆土。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疆域。

③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省做为最高行政区化沿用至今。。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与元朝行省制度是一脉相承的。

④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

2.民族融合

第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规定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利。在民族压迫下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⑴表现:①民族迁徙双项流动。汉人外迁开发边疆;边疆各族内迁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

②汉族扩大,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汉化;③回族开始形成。④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回族是我国回回族的简称。唐朝以来,有不少定居在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13世纪初,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中原,散居于我国各地,他们在元代的官方文书中被称为“回回”。他们同汉人、蒙古人、畏吾儿人等互相杂居,互相通婚,经过长期融合发展,到元朝末年开始形成一个新的共同体,具备了一个民族的雏型。明朝建立后,逐渐融合成为回族。

⑵原因:元朝民族融合能够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三国以来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它促进了各民族互相学习,交往,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从而也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⑶民族融合的特点:

第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四,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五,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及文化知识,大都是非强制性的,汉族也是在不断吸收兄弟民族的长处和人口的过程中发展着。

第六,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

四、小结

1、元朝历史地位:

①政治上: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大统一,为现今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初步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开创了行省制度,建立起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对后世影响深远。台湾、西藏等我国周边地区正式归辖于中央政权,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②经济上,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元朝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交通及商业等较前代有更大的发展。对外贸易更为频繁。

③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④对外关系上,元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元朝陆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均很发达,再次出现了对外交往繁荣发达的情况。

⑤文化方面,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编定的《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戏剧艺术达到了一定高度,关汉卿是最杰出的剧作家。

2、三个年代:1206年1271年1276年

三个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

三件大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五、作业:

假如当年文天祥投降了……。课后讨论,写一篇小短文。

四、动脑筋

1.下面是蒙古史书记载的12世纪的一些情况,“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合课文想想,反映了那时的什么局面?后来这种局面是怎样改变的?

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蒙古人民渴望和平安定。铁木真统一蒙古。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文天祥。意思: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

练一练: B

3.议一议:说说元朝运河与隋朝运河有什么不同?

隋朝运河通过都城洛阳,呈大弯曲状。元朝都城在大都,运河不再通过洛阳而是截弯取直,抵达大都。

参考资料

蒙古族

蒙古族的祖先,是和鲜卑、契丹人属同一语系的室韦各部落。大约在9至11世纪,其中的一支蒙兀室韦,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下游之东逐渐西迁,到了斡难河(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和土剌河(今土剌河)三河的上源一带,分成尼鲁温蒙古(“出身纯洁”的蒙古人)和迭儿列斤蒙古(一般的蒙古人)两大支,合称为合木黑蒙古──全体蒙古人,其中包括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合木黑蒙古之外,当时在蒙古高原活动的,还有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斡亦剌等部。所有这些氏族部落,先后都受到辽和金的统治。他们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到12世纪时,有的还在森林里从事狩猎,有的则在草原上从事游牧,只有少数部落经营农业。不过这时,他们通过同中原的贸易获得了大量铁器,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各个部落的奴隶主互相展开战争。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高原的各个部落,这些部落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共同体,“蒙古”也就成了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名称。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1162—1227),出生于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的贵族家庭。少时父也速该被仇人毒死,部属离散,他随寡母度日,屡遭艰险。后来投奔克烈部首领王罕,收集亡父旧部,逐渐恢复实力。后与札答阑部札木合等作战,遭到失败。金承安元年(1196年),与王罕联兵助金击败塔塔儿部,不久又随王罕与乃蛮部作战,势力渐盛。金泰和元年(1201年)、二年,复与王罕联兵战胜以札木合为首的蒙古高原十余部的联军,实力骤增。泰和三年,遭王罕袭击。不久恢复实力,奇袭王罕牙帐,灭克烈部。翌年夏,率军攻灭乃蛮部。此后,他击溃蔑儿乞部,其他部落纷纷降附,统一了蒙古高原。泰和六年(1206

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勒台(大聚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不久,即对西夏发动战争。1205年、1207年和1209年,蒙古军三次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主投降被杀,西夏灭亡。

蒙古政权建立以后,为了摆脱被奴役的地位,对金发动了战争。1211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兵攻金。三年之间,攻破九十余郡。金统治者被迫把都城从中都(今北京)迁往开封,并向蒙古求和。1214年秋,成吉思汗再次带兵南下,攻破中都,大掠汴京近畿而还。此后,蒙古军主力转向西征,金得到二十余年的苟延时间。窝阔台继承汗位,继续对金战争。蒙古贵族在战争中大肆掠夺和屠杀,所过之地,“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羊马畜皆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原人民顽强抵抗蒙古军。蒙古贵族长期不能达到灭亡金朝的目的。窝阔台汗改而采取“联宋攻金”的策略,与南宋结成同盟,约定灭金以后黄河以南的地方归南宋。蒙古军假道南宋,绕过金的军事重镇潼关,于1233年攻下开封,迫使金哀宗出走蔡州(今河南汝南)。1234年,南宋军与蒙古军联合攻占蔡州,金朝灭亡。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一个以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为中心的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并把这些地区分封给他的三个儿子: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之地封给长子术赤;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路封给次子察哈台;今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的乃蛮旧地封给第三子窝阔台。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进攻西夏,翌年在清水镇(今甘肃清水)病死。元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元太祖。

1218年到1223年,由成吉思汗统率的第一次西征,攻占新疆以西中亚的许多地方,一直打到波斯和印度西北部。1236年到1241年,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统率的第二次西征,攻占斡罗斯(俄罗斯),前锋直逼维也纳,到达多瑙河流域。1253年到1258年,由成吉思汗另一孙子旭烈兀和拔都统率的第三次西征,攻占了波斯、两河流域直到地中海东岸的许多地方。兵锋直达马扎尔(今匈牙利)、孛烈尔(今波兰)地区。

元的统一过程

1234年金朝覆灭后蒙古同南宋的战争开始了。1251年,蒙哥继承窝阔台的汗位,又大举攻宋。由于四川宋军防守严密,蒙哥汗采取绕道吐蕃,攻取大理,然后南北合兵进攻南宋的战略。1253年,蒙古军攻入云南。1256年,大理国八府四郡悉皆降附。1258年,蒙哥汗再次出动三路大军进攻南宋。他自率主力进攻四川,将近一年才进到合州(今四川合川东)城下。合州军民坚守9个月,蒙哥汗重伤致死,蒙哥军被迫北撤。1272年,忽必烈再次对南宋发动进攻。元军集中兵力围攻长江中游重镇襄阳、樊城。襄、樊军民英勇抵抗。由于南宋朝廷以宰相贾似道为首的投降派不予支援,最后城破失陷。元军由水陆两路东下,于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皇太后带领小皇帝赵显投降,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了中国。

忽必烈

忽必烈(1215—1294),成吉思汗的孙子。1253年,率蒙古军进攻云南,次年灭掉大理。1259年,在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昌)时,得到蒙哥汗死讯,决策北还。次年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即大汗位。其幼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称汗,联合留居漠北和中亚的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各系贵族和他对抗,双方展开四年的争夺汗位的战争。1264年,他取得全胜,迁都燕京(后称大都,即今北京)。1271年,定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1260—1294年在位)。随后发动对南宋的战争,于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又曾进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国。在位期间,他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他还注意农业生产,采取一些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措施,使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天祥

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押解经过零丁洋(今广东珠江口外)时,他写下《过零丁洋》一诗,诗云:“辛苦遭逢起一经(指自己科举中第后,便开始了艰辛生涯),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惶恐滩,文天祥抗战时经过的一处地名)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二年被送往大都,在狱中,又写了《正气歌》诗,诗云:“是气(指正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表达了他宁死不屈的决心。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

(1)在中央设立司农司,地方设劝农司,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课官吏五事中为首的两项标准。

(2)多次下诏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并派官清理被侵占为牧场的民田,按籍悉归于民或听民耕垦。(3)招集流民,鼓励垦荒,规定流民复业免税一年,第二年减半征税;垦荒成熟的土地,“限五年验地科差”。

(4)组织军民屯田。(5)减免租税。占领江南地区后下令免去南宋的苛捐杂税一百多项。(6)兴修水利。在中央设都水监,地方设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凿通大运河,是元代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此外,还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特别是由于黄河入淮河出海,经常引起淮河下游的严重水灾,元世祖在各地征调人力物力,修治了黄河,使黄淮下游免除了水患。

推广棉花种植

元初,元世祖曾命人组织编写了一部《农桑辑要》,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书中还列有专节,介绍木棉的栽种方法,以期在全国普遍推广。元初江南地区已普遍种植木棉。后来,木棉的种植逐渐向北方推广。

元世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

元朝初年的漕运基本上是利用隋炀帝时所开凿的那条南北大运河。随运河至大都,不仅河道迂回曲折,而且水陆并用,很不方便。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即山东运河,起自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安山西南,至临清抵达御河,全长二百五十多里。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世祖又从郭守敬建议,开凿了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全长一百六十多里。这样,南北大运河全线开通,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

元代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元代的海运路线前后开辟过三条。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条是1282年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北经崇明州入海,沿着海岸线航行,最后到达直沽。另一条是1293年从刘家港入海,至三沙、崇明后入黑水洋,在深水中越过东海(今黄海),再绕山东半岛尖端进入渤海湾。

大都

本为金中都。至元元年(1264年),改称中都。至元九年,被元世祖定为首都,称为大都。由于历经战乱,城池残破,元世祖令其谋臣刘秉忠规划设计,另建新城。自至元四年(1267年)开工兴建,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全部建成,历时18年之久。城市布局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的格式,宫殿建筑既保留汉族宫殿的传统风格,也吸收许多兄弟民族和外国的建筑技巧,非常雄伟壮丽。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一个商业中心。世界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马可·波罗曾无限赞叹地描述大都说:“城是如此美丽,布置的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他了!”。

马可·波罗及《马可·波罗行纪》

马可·波罗(1254—1324),意大利威尼斯人,出身于商人贵族家庭。大约从1275年至1292年17年间,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一直在中国居住。马可·波罗除在京城大都供职外,还奉皇帝之命巡视过陕西、四川、云南、河南、江浙等省或出使外国,他自称曾治理过扬州3年。他的足迹遍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地,总要考察当地的风俗民情和生产情况。1295年(元成宗元贞元年),波罗父子三人由海路乘船回到意大利。第二年,马可·波罗参加威尼斯舰队作战,兵败被俘,被拘留在狱中。他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一位名叫鲁思蒂谦的文章能手,由后者用法文记录下来,整理成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或称《东方闻见录》)。

《马可·波罗行纪》对后来欧洲人了解中国和东方影响极大。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马可·波罗东来经过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第二部分记载元朝初年的政事,描述北京、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名城的概况,盛赞中国物产丰富,文教昌明,有驿站制度和常平仓制度。第三部分描述中国邻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第四部分讲成吉思汗以后蒙古诸汗国和俄罗斯的概况。尽管如此,马可·波罗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很不深入的。他在书中竟没有提到中国的长城和大运河,也没有提到中国的印刷术。不过,他提到当时中国已在使用纸币,并且用一种“黑石头”做燃料,那就是煤炭,当时欧洲人还不知道用煤。

行中书省

元朝初年,仿照金朝在中央设尚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尚书省作为其派出机构。后来,尚书省改为中书省,行尚书省也改为行中书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全国除大都附近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一部分地区划为“腹里”,直属中书省之外,共划分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1234年,蒙古灭金,窝阔台汗命其次子阔端攻取南宋四川。第二年,阔端率军破秦(今甘肃天水)、巩(今甘肃陇西)等州。1244年,阔端又派将领多达进入乌思藏。1247年,掌握吐蕃地方实权的喇嘛教(藏传佛教)萨斯迦派首领萨斯迦班智衮噶坚藏在凉州与阔端达成协议,表示接受蒙古大汗规定的各项制度,归附于蒙古。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先后设置了管辖藏族地区的中央和地方机构。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皆为秩从一品的高级官署。在藏族地区则设立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以下,还分设若干宣抚、安抚、招讨等司以及元帅府、总管府、万户府和千户所等。所有这些地方机构,乌思藏的首要官员一般由当地僧俗封建主担任,但须经过元朝政府的任命。各级官员,都必须遵守元朝法令,并接受考核。与此同时,忽必烈还在乌思藏和其他藏族地区调查户口,确定贡赋,建立驿站,推行乌拉制度(主要是提供驿站的供应和服役),并屯驻蒙古军队。这样,西藏就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回族的开始形成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大约从7世纪中叶以后,有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中国经商,逐渐定居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和长安等地,被称为“蕃客”。13世纪初,蒙古军队西征期间,又有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散居我国各地,他们在元代官方文书中被称为“回回”,是当时“色目人”中的主要部分。后来,他们由于通婚和经济文化联系,同汉人、蒙古人、畏吾儿人等,经过长期的融合和发展,到元朝末年开始形成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具备了一个民族的雏形,入明以后逐渐形成为回回民族。

对元代历史地位的不同评价

元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元朝的大统一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第二,大统一为南北方经济的恢复、交流和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第三,它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上,占有尤其重要的地位;第四,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产生过巨大的作用。

但是,蒙古统治者所实行的各种制度大抵加强了民族压迫的色彩。经济,总的来说,元朝耕地面积有所扩大,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开发,棉花的种植普及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1z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