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更新时间:2024-01-29 08: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5.1有理数的乘方

古驿镇二中 郭霞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是初一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要4个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⑴、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⑵、过程与方法: 在生动的情景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体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导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使之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及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四、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方面来看,学生已经有了两个方面的基础,一是小学学过如何求一个正数的平方与立方,这是使学生很好理解乘方的意义和记法的基础;二是学生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具备了一定的运算基础,这对于准确理解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从思维能力方面来看,七年级学生年龄尚小, 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思维方式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对直观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一方面能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理念以及初一学生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本节课采用启“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由浅入深的启发诱导,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法分析: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给学生亲历探究,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适当的练习,及时的进行信息反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3.教学手段分析: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目的之一是使课堂生动、形象又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之二是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约是8 848米.把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

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折叠30次后的厚度有10万多米高,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 如果有足够长的厚为0.1毫米的纸,折叠40次的厚度能否从地球到达月球?

感觉神奇吗?数学的奥妙就在于此,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能揭开这一神秘的面纱。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1.5.1乘方

2、请大家拿一张白纸出来,对折一次,如图所示折成两层,如果继续对折,使新折痕与上次的折痕保持平行,想一想,连续对折6次后可以折成多少层,如果对折 10 次呢?如果对折 n 次呢?

试一试:大家将手中的纸进行如下对折,并填写下表 对折的次数 1次 2次 3次 4次 5次 ? n次 纸的层数 (二)定义乘方,熟悉概念 本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教材41页内容,然后集体展示交流。 1、结论: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an?a?a?a?.....?a

n个a相乘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power),在 中,na叫做底数(base 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

n读作:a的n次方或a的n次幂。

aa1次方(幂)可省略不写,2次方(幂)又叫平方,3次方(幂)

又叫立方

a n 指数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底数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归纳

抽象能力,建立符号感,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学习新知识,认识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同时小组合作,充分展现学生风采,提高学习兴趣。 随堂演练( 1) (2)中底数是 ,指数是 .

3

(2)在 ( 1/3) 中底数是 ,指数是 . (3)在8中底数是 ,指数是 .

2、讨论辨析 深化概念 (-2)4和-24列表辨析 写法 底数 意义 (-2)4 有括号 -2 4个(-2)相乘 ×(-2)×(-2) 16 -24 无括号 2 4个2相乘的积的相反数 2

即(-2)×(-2)即-(2×2×2×2) 结果 -16 填空:1、(-2)10的底数是_______,指数是________,读作_________

2、(-3)12表示______个_______相乘,读作_________,

3、( 1/3)8的指数是________,底数是________读作_______,

4、3.6的指数是_________,底数是________,读作_______,x 表示____个_____相乘,

指数是______,底数是_______,读作_________。

5、x m 表示____个____相乘,指数是_____,底数是______,读作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活动中的填空练习,弄清楚幂的读法和写法,区分幂的指数和底数,及时消化新知识,同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 探究规律,归纳总结

1、例题探究,寻找规律

例1计算: ① 53 ②(-3)4 ③ (-1/2)3 ④(-3)3 ⑤ (-1.5)2 ⑥ (-1/7)2

思考:从例1,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规范幂的书写格式。 2、、特例归纳,符号法则 例2计算:

5

m

(1) 04 (2) 03 (3)07 (2)1、02010 2、(-1)2010 3、(-1)2009 4、12009

5、12008 6、-12005+(-1)2006+(-1)2007-(-1)2008 3 3 3 3 3 3

(3)2(-2)3(-3)4(-4)

(1)由学生完成。

(2)观察上式及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归纳:

①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② 1的任何次幂都是1,–1的奇次幂是–1,–1的偶次幂是1。

③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④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设计意图:一方面继续练习乘方运算的技能,另一方面提供特例以便归纳总结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分类讨论思想.符号语言的使用,优化了表示分类讨论思想的形式,尤其是负数的奇次幂和偶次幂是大分类中的小分类,用符号语言就更加明显. 3、小组活动,理解升华

(1) 同桌两人任写两个乘方的式子,交换判断幂的正负情况,如-(-2)等等(2)随堂演练 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 3 = 3×2 = 6; ( )

23

(2) (-3) = (-2);; ( ) (3) -32 = (-3) 2; ( )

2

3

设计意图:一方面继续强化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另一方面提供特例以便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在做题中的运用能力。 4、计算器的运用

(四)运用乘方,解决问题

1、手工拉面是我国的传统面食.制作时,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假如拉扣了6次,你能算出共有多少根面条吗? 2、1个细胞30分钟后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能分裂成多少个? 3、解决问题情境1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也应用于生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探究。 (五)总结反思,感悟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乘方的概念及意义

⊿(2)、乘方运算的符号法

①、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②、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3) 、1的任何次幂都是1,–1的奇次幂是–1,–1的偶次幂是1。 (4) 、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 它们的偶次幂相等,奇次幂互为相反数。

(5)、负数的乘方,在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连同符号),用小括号括起来.分数的乘方,在书写的时一定要把整个分数用小括号括起来.

2、乘方精神:乘方虽然是简简单单的重复,但结果却是惊人的.做人也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成功也会令你惊喜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总结归纳能力,激励学生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六)检测反馈,体验成功 1.填空

(1)在(?2)6中,指数为 ,底数为 ;在-26中,指数为 ,底数为 . (2)若a2=16,则a= .

(3)平方等于本身的数为 ,立方等于本身的数为 . 2.计算:

(1)(?3)3; (2)(?2)4; (3)?(?2)3; (4)(?2)2(?3)2. 3.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半小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经过8小时,1个这种细菌可以繁殖成________个.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检测本节知识,训练提高运算技能,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de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