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更新时间:2023-12-05 16: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离散数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1.判断给定的句子是否为命题的基本步骤:首先应是陈述句;其次要有唯一的真值。 例:(1)我正在说谎。

不是命题。因为无法判定其真假值,若假设它为假即我正在说谎,则意味着它的反为真,即我正在说实话,二者相矛盾;若假定它为真即我正在说实话,则意味着它的反为假,我正在说谎,二者也相矛盾。这其实是一个语义上的悖论。悖论不是命题 (2)x-y >2。

不是命题。因为x, y的值不确定,某些x, y使x?y>2为真,某些x, y使x?y>2为假,即x?y>2的真假随x, y的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x?y>2的真假无法确定,所以x?y>2不是命题。

2.命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原子命题(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命题,又可称为简单命题); 复合命题(通过联结词、标点符号将原子命题联结而成的命题) 3.命题常元:一个命题标识符如果表示确定的简单命题,就称为命题常元

命题变元:如果一个命题标识符只表示任意简单命题的位置标志,就称它为命题变元 注:当命题变元P用一个特定的简单命题取代时,P才能确定真值,这时也称对P进行指派

4.联接词:(1)否定联接词:﹁假为真,真为假;还可以用“非”、“不”、“没 有”、“无”、 “并不”等多种方式表示否定 (2)合取联接词:∧一个为假就为假还可用“并且”、“同时”、“以及”、“既?? 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多种方 式表达合取

(3)析取联接词:∨一个为真就为真;一般用或表示

注:联结词∨是可兼或,因为当命题P和Q的真值都为真时, 其值也为真。但自然语言中的“或”既可以是“排斥或 ” 也可以是“可兼或 ”。

例1.6 晚上我们去教室学习或去电影院看电影。(排斥或) 例1.7 他可能数学考了100分或英语考了100分。(可兼或) 例1.8 刘静今天跑了200米或300米远。(既不表示“可兼或” 也不表示“排斥或”,它只是表示刘静所跑的大概路程, 因此它不是命题联结词,故例1.8是原子命题。)

(4)蕴涵联结词: 前真后假才为假;还可以用当??则??、因为??所 以??、仅当、只有??才??、除非??才??、除非??、 否则非 ??表示

(5)等价联接词: 同真同假才为真;还可以用当且仅当、充分必要表示 5.命题公式:1)单个命题变元是合式公式,并简称为原子命题公式; 2)如果A是合式公式,那么(﹁A)也是合式公式;

3)如果A, B都是合式公式,那么(A∧B ), (A∨B ), (AB ), (A B )都是合式

公式;

4)当且仅当有限次地应用1), 2), 3)所得到的包含命题变元、联结词和括号的字 符串是合式公式。

根据定义1.6可知,P, (﹁P ), (P (P∨Q )), ((﹁P∧Q )∧P ), ((P Q ) R ) 都是命题公式。而 (∨P ), (P Q, (P ∨Q ) R )都不是命题公式。 6.n元命题公式:一个命题公式中总共包含有n个不同的命题变元

7. 1)若公式A是单个的命题变元,则称A为0层公式。 2)称A是n+1(n≥0)层公式是指下面情况之一: (1)A=﹁B, B是n层公式;

(2)A=B∧C,其中B, C分别为i层和j层公式,且n=max(i,j); (3)A=B∨C,其中B, C的层次同(2); (4)A=BC,其中B, C的层次同(2); (5)A=BC,其中B, C的层次同(2); 3)若公式A的层次为k,则称A是k层公式。 例1.19 (﹁P∧QR为3层公式。 (﹁(PQ))∧((R∨S) P) 为4层公式。 8.真值表p17可分为重言式(永真式)、矛盾式(永假式)、可满足式

9.逻辑等价:若对出现在A与B中的所有命题变元的任一组赋值,公式A和B的真值都相 同,则称公式A与B是逻辑等价或称逻辑相等,记作A B. 逻辑等价公式(熟记):1)双重否定 A ﹁﹁A

2)幂等律AA∨A 、AA∧A

3)交换律A∨BB∨A、 A∧BB∧A 4)结合律 (A∨B)∨CA∨(B∨C) 、(A∧B)∧CA∧(B∧C)

5)分配律 A∨(B∧C) (A∨B)∧(A∨C) (∨对∧的分配律) A∧(B∨C) (A∧B)∨(A∧C) (∧对∨的分配律) 6)德摩根律﹁(A∨B) ﹁A∧﹁B ﹁(A∧B) ﹁A∨﹁B 7)吸收律 A∨(A∧B) A A∧(A∨B) A 8)零律 A∨11 、A∧00

9)同一律 A ∧ 1A 、A ∨ 0A 10)排中律A∨﹁A1 11)矛盾律 A ∧ ﹁A0 12)蕴涵律 A→B﹁A∨B

13)等价律A B(A→B)∧(B→A) 14)假言易位律A→B﹁B→﹁A 15)等价否定律A B﹁AB 16)归谬律 (A→B)∧(A→﹁B) ﹁A

10.逻辑蕴含:设A、B是任意公式,若A→B是重言式,则称A逻辑蕴涵B,记为AB 逻辑蕴含公式(熟记):1)附加律A (A∨B) 2)化简律(A∧B )A 3)假言推理 (A→B)∧A B 4)拒取式 (A→B)∧﹁B ﹁A 5)析取三段论 (A∨B)∧﹁B A

6)假言三段论(A→B)∧(B→C)(A→C)

11.对偶:在给定的仅使用联结词﹁, ∧, ∨的命题公式A中,若把∧和∨互换,0和1互换 而得到一个命题公式A*,则称A*是A的对偶式。

显然,A也是A*的对偶式;可见,A*和A互为对偶式且(A*)*=A 注:设A和B是两个命题公式,若AB,则A*B*

12.范式:1)一个简单析取式是重言式当且仅当它同时含某个命题变元及它的否定式。

2)一个简单合取式是矛盾式当且仅当它同时含某个命题变元及它的否定式。 析取、合取范式:1)由有限个简单合取式构成的析取式称为析取范式。 2)由有限个简单析取式构成的合取式称为合取范式。 3)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统称为范式。 主范式、极小值、极大值p35-p37

求主析取范式、主合取范式的四个方法:p37-39

13.有效结论:设A1,A2,?,Ak和B都是命题公式,若对于A1,A2,?,Ak和B中出现的命题 变元的任意一组赋值,

或者A1∧A2 ∧?∧Ak为假,

或者当A1∧A2 ∧?∧Ak为真时,B也为真,

则称由前提A1,A2,?,Ak推出B的推理是有效的或正确的,并称B是有效结论。 判断推理有效性的方法:(1)真值表法、(2)逻辑等价演算法、(3)主析(合)取范式法 14.命题演算推证的命题定律(9、10)和推理定律(熟记)p43

15.题演算推证由三个要素组成:推理根据、推理规则和证明方法。

1)推理根据 :命题演算推证的命题定律和推理定律;即主要指已知的基本逻辑等价式和 逻辑蕴涵式(见表1.17) 2)推理规则:

(1) 前提引入规则(P规则):在推证的任何步骤上都可以引入前提。 (2) 结论引入规则(T规则):在推证的任何步骤上所得到的结论都可以作为后继 证明的前提。

(3)附加前提规则(CP规则):若从A和B能有效地推出C,则从A可有效地推 出B→C。(通常在结论为蕴涵式时使用) 例:构造下列推理的证明:

前提:(﹁P Q ),(P R ),(﹁Q∨S ) 结论:S∨R。

证:(1) ﹁P →Q P (2) ﹁Q∨S P (3) Q→ S T (2) E (4) ﹁P→ S T (1)(3) I (5) ﹁S →P T (4) E (6) P →R P

(7) ﹁S→R T (5)(6) I (8) ﹁﹁S∨R T (7) E (9) S∨R T (8) E 证毕

3)证明方法:a.直接证明法,如前例

b.反证法:设命题公式集合{A1, A2, ?, Am}是相容的,那么从{A1,

A2, ?,Am}出发可逻辑地推出结论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从{A1, A2, ?, Am,﹁B}可逻辑地推出一个矛盾式。

例:如果今天我没课,则我去机房上机或去图书馆查资料;若机房没有空机器,则我没 法去上机;今天我没课,机房也没有空机器,所以我去图书馆查资料。 证:设P:今天我没课; Q:我去机房上机;

R:我去图书馆查资料; S:机房没有空机器

则上述语句可翻译为命题关系式: P→Q∨R, S→﹁Q, P, S R (1) ﹁R P(结论的否定) (2) P→Q∨R P (3) P P

(4) Q∨R T (2)(3) I (5) Q T (4)(1) I (6) S →﹁Q P (7) S P

(8) ﹁Q T (6)(7) I (9) Q∧﹁Q T (5)(8) I 证毕

c)附加前提证法:由(S∧B)C证得S(B→C),就是前面提到的CP规则;其中 的B称为附加前提。

例:试证明(P∨Q) ∧(P→R)∧(R→﹁S) S→Q. 证: (1) P →R P (2) R →﹁S P

(3) P →﹁S T (1)(2) I (4) S CP

(5)﹁P T (3)(4) I (6) P∨Q P

(7)Q T (5)(6) I 证毕

16.常见提醒解析p48-p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j8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