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书》

更新时间:2024-01-18 14: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书》

目 录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区划原则 (三)区划目标

四)数据来源及标准

二、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 (一)自然环境状况

(二)经济社会及资源利用概况 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三)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四)自然灾害频繁 (五)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六)建设项目的生态恢复滞后 (七)土地退化加速 四、生态环境敏感性 (一)土壤侵蚀敏感性 (二)石漠化敏感性 (三)生境敏感性

五、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二)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三)石漠化控制功能重要性评价 (四)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五)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评价 (六)社会生产功能评价 (七)营养物质保持功能评价 六、生态功能区划 (一)分区方法 (二)区划系统 七、分区特征概述 (一)生态区 (二)生态亚区 (三)生态功能区 (四)生态功能区类型 八 、生态功能区划实施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应用生态学原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增强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云南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云南省生态安全有重要重要意义的区域,为云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云南省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区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主导功能原则

生态功能的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为主,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

3 区域相关原则

从全省、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度考虑,尽可能满足现实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不损害现实的利益或尊重现实利用方式。

4 协调性原则

生态功能区的确定要与国家生态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及各种专项规划相相銜接。

(三)区划目标

1、分析云南省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分析其成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划分各类生态功能区。

2、明确各类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分析各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

3、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为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四)数据来源及标准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所用的数据与资料包括: 1.云南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2003年);

2.1995-2002年Landsat(TM/ETM)美国陆地资源卫星影像数据,分辨率30米,部分15米;

3.根据卫星影像数据解译的云南省植被现状图(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1:50万);

4.云南省水利厅提供的云南省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2004年); 5.云南省1:50万数字基础地形图(包括高程、等高线、水系、公路、居民点等图层);

6.云南省土壤普查办公室提供的1:50万 土壤图、云南省水文总站的1:50万降水、径流等值线纸质图等,在本次研究中经数字化后使用;

7.省直各厅局的相关规划、相关统计年鉴等。

区划中所引用和使用的数据均为正式出版或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电子数据与数字化图像处理主要采用Erdas、ArcGIS 进行。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的相关数据需要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处理和建库,并与国家的相关数据接轨。因此,本区划对云南省国土面积的界定,采用云南省测绘局1:5万地形图量算所获得的数据,面积为38.32万平方公里,各功能区面积的计算均以此为依据。 内容来自环评 吧eia8

二、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

(一)自然环境状况

1.区域位置

云南省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106°12′,北纬21°08′-29°15′之间。东西宽865千米,南北长990千米,东邻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北部及西北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相连,西部、西南部及南部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毗邻,国境线长4061千米,国土面积38.3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

2.地形地貌

云南省是高原山地省区。全省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4%,河谷盆地仅占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为河口县红河河谷,海拔76.4米。以元江为界,分东西两部分。元江以西为滇西横断山脉纵谷区,其北段高山大河平行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高黎贡山、怒江、怒山、澜沧江、云岭、金沙江、玉龙雪山,

形成气势极为险峻的山川并列、高山峡谷相间的地貌类型;其南段为横断山余脉,地势向南、西南缓降,河谷逐渐宽广,海拔一般800-1000米,个别地区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主要的热带、亚热带南部地区。元江以东为云贵高原主体,亦称滇东高原,平均海拔2000 米左右,地表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岩溶地貌广泛分布。

3.地质

云南省地层从元古界到第四纪均有出露。下元古界的变质岩系,呈巨大的变质岩带分布于高黎贡山、苍山和哀牢山等地。上元古界的变质岩系,出露于滇东北和滇西北等地。古生界以海相地层为主,层序完整,分布广泛。中生界以陆相碎屑岩为主,滇中、滇西均有出露。新生界也以陆相碎屑岩为主,分布零散,其中新第三纪沉积仅限于山间盆地,第四纪沉积成因多变,有冲积、洪积、湖积、冰磧、残坡积和泥石流堆积物等,均为松散堆积体。

云南省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接合部,形成一系列的大断裂和深大断裂带,地质构造复杂。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等断裂带。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具备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我国地震最多的省份之一,按其频度在我国大陆居第三位,按单位面积的密度则为第一。

4.气候

云南省属于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呈垂直变化异常明显。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属寒带型气候,长冬无夏,春秋较短;滇东、滇中属温带型气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的低热河谷区,有一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为北热带气候,长夏无冬,“一雨成秋”。

全省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气温19~22℃,最低气温6~8℃,年温差一般10~12℃。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但季节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均匀,一年中84.2%的雨量集中在5-10月的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地带全年无霜。

5.水系

云南省境内有大小河流600余条,干流总长度达5000多公里,分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珠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均由地势高的滇西北顺势而下。除金沙江和珠江为国内河流外,其余均为国际河流。水资源丰富,各大江河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蕴藏量在1亿千瓦以上,年可发电量为9000亿千瓦小时,占全国总蕴藏量的15.3%。可装机容量7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接近4000亿千瓦小时,占全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的20.5%。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222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7%,人均水资源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但水资源分布不均,总体趋势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云南省是国内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区,受大断裂影响,湖泊多呈南北向分布,以断陷型构造湖居多,冰蚀湖、喀斯特溶蚀湖次之,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37个,以小型为主,成群分布于滇中、滇西、滇南、滇东,构成了云南著名的四大湖群区。

6.土壤

云南省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共有7个土纲,14个亚纲,18个土类,35个亚类,占全国土类的30%。地带性土壤以砖红壤、红壤系列的土类为主,占全省土壤面积的56.4%,故云南有“红土高原”之称。

土壤垂直分布明显,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交错分布的现象突出。大部分土壤的光、热、水条件配合较好。在干热河谷和高寒山区,由于光、热、水诸因子配合不协调,常成为发挥土壤潜力的制约因素。

7.植被

云南省地处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的交汇地带,过渡色彩明显,寒、温、热三带植物并存。植被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发育,是一个植被类型复杂和植物资源丰富的省区。根据《云南植被》一书所采用的原则和分类系统,植被共分为12个植被型、169个群系和209个群丛。

水平地带性植被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西北部为横断山系中段,优势植被类型为寒温性针叶林及高寒草甸,属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类型;西北角一隅独龙江河谷是东喜马拉雅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地带向东延伸的部分;东北角则主要是四川盆地边缘山地的湿性常绿阔叶林。在水平带基准面以上的山地,分布着构成植被垂直带的各类湿性常绿阔叶林和温凉性及寒温性针叶林。亚热带地区基准面以下则为深陷的干热河谷,分布着干热的稀树灌木草丛和干旱草地。原生植被除滇南、滇西、滇西北边缘有保留外,滇中、滇东地区多被破坏,多以云南松林为主。

草地类型丰富。共有高寒草甸、亚高山草甸、山地草甸、山地灌丛草丛等十一个草地类型,除滇西北和滇东北的高山草地比较集中连片外,大多数零星分散地分布于山地、丘陵、河谷、盆地之间,并与林地和农地相嵌,形成云南的三大类草场,即: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场;山地灌木、禾草草场;河谷稀树、灌木草场。

8.生物多样性

云南省的生态环境复杂,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性地区和重要的模式标本集中产地。

省内约有高等植物17000种左右,约占中国的57%,占全世界植物总数的6%。植物物种一是起源古老,二是特有种类繁多,三是成分复杂,分布交错。中国植物区系成分的15个主要地理成分在云南省内均有分布,且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的分布相互渗透、相互交错。

动物物种丰富,已知有陆生野生动物1350种左右,占中国陆生野生动物总数的58.4%,世界的5.8%。有些动物仅在云南分布,如亚洲象、绿孔雀、印度野牛等。动物特有类群多,有许多单型种属,其中许多是生物进化系统中的孑遗类群或关键类群,不少是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或建群种,一些是家畜家禽的祖先和野生近缘种。 (二)经济社会及资源利用概况

1.行政区划

云南省共有8个省辖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29个县(区、市),省会驻地昆明市。2005年总人口445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12.9万人,农村人口3137.5万人,平均人口密度113人/平方公里。在全省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729.9万人,城镇人口有1312.9万人,城镇化率29.5%。

云南省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及人口最多的省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5%,占全国少数民族的20%。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的民族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基诺、德昂、蒙古、满、水、布衣、独龙等25个民族,大部分民族大多数集中或混居在边远山区。

2.经济状况

2005年,全省年生产总值(GDP)完成3472.34亿元,人均GDP为7833元。全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656.20亿元、1449.70亿元和1366.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65.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996.9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69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1.79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405万人减少到246万人。已形成烟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矿产业、旅游业和水电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

3.社会发展

2005年,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达到112个,人口覆盖率86%,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十五”期间,全省新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市、区)23个,人口覆盖率提高14.4个百分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共有贫困学生373.29万人,占全省基础

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9.68%,共投入“两免一补”资金4.63亿元,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对口支援、社会参与、勤工俭学”的贫困生救助体系。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2.19%。127个县实现“扫盲”,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提前两年实现国务院提出的西部“两基”攻坚目标。

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1.03%,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2.63%,比上年分别增长0.96%和0.31%。建成了省、地、县三级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达到了1.68张,每千人医生数达到1.2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97‰。

4.土地利用

据云南省土地局2005年土地详查数据,全省土地总面积3831.94万公顷,其中耕地609.4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90%;园地82.7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0%;林地面积2212.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0%;牧草地78.3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0%。其他农用地192.6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0%。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60.2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0%。全省现有水利设施用地7.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0%。未利用地533.7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90%。其他用地44.6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0%

5.水资源利用

2005年,全省水利工程总蓄水量98.9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9%,其中,大型水库(含毛家村、鲁布革、漫湾、大朝山4座大型电站水库)蓄水量16.79亿立方米,与上年持平;中型水库蓄水量48.6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小型水库蓄水量33.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3%。

6.矿产资源开发

2005年全省生产矿石1.65亿吨(其中固体矿产1.55亿吨,液体矿产474万立方米,天然气560万立方米),矿山企业(采、选业)工业总产值139.47亿元。全省规模以上矿业企业(采、选、冶、加工企业)实现产值762.69亿元以上,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6.4%,矿产勘查、采选冶加工及技改等直接投资年均80至100亿元,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一。

煤炭工业,2005年全省各类煤矿累计生产原煤6462.14万吨,同比增加1145.53万吨,增长21.55%,实现销售收入153.5亿元,工业增长值92.1亿元。

有色金属工业,2005年受投资及市场等因素的拉动,主要产品的价格上涨,带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十种有色金属产量147.44万吨,增长13.3%。全省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增加值163.9亿元,同比增长60.03%。利税总额27.35亿元,增长66.95%。

黑色金属工业,2005年全省钢铁产品产量增长,但因生产受资源、能源等因素影响,钢铁企业效益较上年下滑,共完成增加值75.96亿元,同比增长8%,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46%。

中国环评吧网 eia8.com

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多年来,云南省在自然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农业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云南省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境内的森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等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对防治山地灾害、调节和稳定河流的水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据估算,解放初期全省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活立木蓄积14亿立方米以上,在全国和许多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50年代后期起,云南成了国家和地方主要的木材输出省,仅仅20多年的时间,森林覆盖率下降24.9%,活立木蓄积减少到9.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省委省政府启动了“长江防护林工程”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停止金沙江流域和西双版纳州境内的天然林采伐,使森林资源的数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持续上升趋势,森林覆盖率由24.9%提高到现在的49.91%,并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但由于造林树种林种单一,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除热带荒漠和红树林以外的所有类型。多年来,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和草场的过度放牧,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其中最显著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面积50年代初期有105.5万公顷,80年代初期下降到55.1万公顷,平均以每年1.5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热带雨林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得热带雨林功能降低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森林的砍伐和大量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下降。犀鸟、长臂猿、懒猴等已很少见;滇西北一带的红豆杉,由于其药用价值,已成了“濒危”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兰花,由于过度开采,资源量急剧下降。

2005年,全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9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54.9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39.58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25.01万公顷。列入国家一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43种;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144种,其中列入一级保护植物有38种。但自然保护区管护水平低,基础设施和设备严重不足,仅有的设备大多集中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普遍存在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现象。 (三)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云南省是高原湖泊集中分布的省区,全省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有37个,总面积10.13万公顷,径流面积约90万公顷,总蓄水量近300亿立方米。

全省湖泊以有机污染为主,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2005年,全省开展水质监测的53个湖泊、水库中,Ⅰ~Ⅱ类水质占39.7%,Ⅲ类占20.7%,Ⅳ类占17.0%,Ⅴ类占13.2%,劣Ⅴ类占9.4%。全省湖库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53个湖泊、水库中,有25个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占总数的47.2%。

水质优及良好的湖泊是泸沽湖、抚仙湖、阳宗海、洱海、程海,水质受到中度、重度污染的湖泊是异龙湖、杞麓湖、星云湖、滇池外海、滇池草海。一半湖泊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高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日趋单一化,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使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华暴发频繁,特有土著鱼种及敏感植物种群逐年减少,有的甚至灭绝。 (四)自然灾害频繁

云南省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怒江等断裂带。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来源。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2%。大量集中的降水,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土壤表面有效覆盖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山体土壤被冲刷,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云南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有洪水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有因河道防洪标准低,洪水

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有的坝区因引洪能力不足,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有因洪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等。 (五)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云南省地处边疆省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生产力低下,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的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农田生态失衡,农业有害生物猖獗危害,使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而且妨碍了蔬菜“绿色”品牌创立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使全省六大江河水系、湖泊、水库以及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六)建设项目的生态恢复滞后

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开采生态恢复管理滞后,造成了矿区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空气污染;弃渣等堆放占地及水土流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和斜坡稳定性下降,使本来就很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由于治理恢复的速率远远落后于矿区破坏的速率,矿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

近年来,公路、水电建设项目较多,发展较快,一些项目的生态保护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量植被被毁,水土流失加剧,加大了对建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七)土地退化加速

云南省是多山省区,土壤较为瘠薄,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维系云南省、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建设极为重要。

随着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刀耕火种、轮歇种植、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生产方式导致了大量的毁林开荒,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的丧失使土地不断贫瘠化致使粮食产量低,又导致新一轮的毁林开荒,使许多贫困山区陷入开垦--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再开垦的恶性循环。据2004年云南省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13.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4.24%,年土壤侵蚀总量5.135亿吨,平均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1304吨,年均侵蚀深0.97毫米。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对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有威胁的一个生态环境问题。

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问题之一。云南省有34.91%的国土是对石漠化敏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除滇西北地区外,石漠化敏感地区同时又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镇

雄、彝良、西畴、富宁、广南、砚山6县,人多地少,土地垦殖强度大,过度的土地垦殖和土地利用不当极易带来严重的石漠化。目前,这些地区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 内容来自环评 吧eia8

四、生态环境敏感性

生态环境敏感性是指一定区域发生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和程度。云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主要包括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和生境敏感性评价。敏感性评价等级分为5级:极敏感、高度敏感、中等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

(一)土壤侵蚀敏感性

云南省土壤侵蚀敏感性,主要受降水、地形、土壤和植被的影响。全省土壤侵蚀的敏感性以中度敏感和轻度敏感为主。中度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1.30%,主要分布在昭通市、文山州,以及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德宏州的大部分地区;轻度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5.61%,主要分布在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州、楚雄州、玉溪市、昆明市大部分地区;不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09%,主要分布在曲靖市、昆明市东部、大理州、保山市的部分地区;高度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00%,分布在李仙江流域下游的红河州、普洱市,以及临沧市、文山州、曲靖市、昭通市等紫色土集中分布区;极度敏感区域分布面积极小。

(二)石漠化敏感性

石漠化敏感性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区,受石灰岩地层结构、成分、降水量和植被盖度的影响。云南省大部分地区为对石漠化不敏感的区域,面积为24.9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09%,主要分布在滇西、滇西南和滇中地区;石漠化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91%,以滇东南和滇东地区分布最广;高度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75%,分布在红河州、普洱市、临沧市、文山州、曲靖市、昭通市、昆明市、玉溪市、迪庆州;轻度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02%,主要分布在文山州、曲靖市的低山丘陵地带;中度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6%,主要分布在文山州、红河州、临沧市、保山市一带,以及香格里拉县、维西县和三坝地区;极度敏感区域分布在文山州和昭通市、迪庆州、昆明市东部和红河州的北部地区有少量分布。

(三)生境敏感性

根据地区有无国家与省级保护生物物种对象及其保护等级来评价生境敏感性。

云南省是中国物种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生境敏感性以不敏感和高度敏感为主,不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1.50%,主要分布在滇东高原大部分地区,包括昆明市、曲靖市、文山州、玉溪市的大部分地区;高度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69%,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地区、滇西南的哀牢山和无量山、西双版纳州、临沧市、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和怒江流域;极度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25%,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州、文山州南部地区、红河流域下游及滇西北地区。

五、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

云南省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持和保护功能、水源涵养与水

文调蓄功能、土壤保持功能、石漠化控制功能、营养物质保持功能、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和社会生产支持与保障功能。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等级共分4级,依次为极重要、中等重要、较重要和一般。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从国家、本省和局部区域三个层面分析评价。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以野生动植物的物种量及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类型为指标。

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6.25%,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大部分地区、西双版纳州大部分地区、文山州东南部、德宏州的边境地带,以及哀牢山和无量山地区。这些地区大都建立了国家级或省级的自然保护区。中等重要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8.71%,主要分布在滇中高原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大部分以次生林为主,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影响较大。较重要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7%,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地区高山峡谷地带和滇东北地区横江河谷地带。一般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1.33%,大部分分布于滇东、滇西南和滇东南地区,这些地区基本上为农耕区、森林覆盖率较低。

(二)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在考虑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可能对下游河床和水资源造成危害的程度。

土壤保持极重要的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1.83%,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怒江、金沙江下游地区和主河道面山地带;中等重要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9.52%,分布在

滇西北大部分地区、滇中金沙江流域和红河流域的中上游地区;较重要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9%,分布在曲靖市;一般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06%,集中分布在滇西和滇西南低山盆地区。

(三)石漠化控制功能重要性评价

主要根据石漠化直接影响范围、程度来评价该区石漠化控制作用的重要性。 石漠化控制极重要的区域在文山州西畴、马关,曲靖市宣威、红河州建水、玉溪华宁一带;中等重要区域在昆明市东部、昭通市南部石灰岩峰丘地带;较重要区域在临沧市南部和普洱市西部;其他地区为一般区域。

(四)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水源涵养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主要根据区域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洪水的调节程度、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程度。

水源涵养极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怒江、金沙江、澜沧江的上游地区,滇东北曲靖市一带的珠江源区,滇中的金沙江流域与红河流域,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中等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各大流域中游地带,大部分是河谷区,这些地区的水源涵养主要是保证下游地区的农业用水;一般区域分布在六大水系的下游地区,这些地区降雨较为充沛,水源涵养主要取决于上游山地森林植被。

(五)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评价

云南省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规定,各地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或纳入规划拟申报新建及升级到该档次的区域都为极重要区域。具有特殊保护意义的省级风景名胜与地质遗迹等,或纳入规划拟申报新建及升级到该档次的区域为中等重要的区域。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的文物和自然景观是较重要区域。其余为一般区域。

(六)社会生产功能评价

社会生产功能主要包括农林牧业、矿产能源、城镇发展等。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确定相关功能的重要性。

云南省农业生产功能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滇中高原湖盆、滇西和滇西南低山丘陵、滇东高原和横断山南部的低山宽谷地区。林业生产功能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滇西北中高山地区、滇西南横断山中山山原区和滇东南低山丘陵地区。牧业生产功能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滇东北高原区和滇西南山区。矿产资源开发功能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滇中和滇东北地区。

水力资源开发功能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六大水系的中下游地带、生物质能开发功能重要区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红河流域的河谷地带。城市及城镇发展功能重要区主要分布在高原湖盆区及滇中高原的金沙江、红河、澜沧江分水岭地带。

(七)营养物质保持功能评价

营养物质保持功能重要性主要根据区域氮、磷流失可能造成的富营养化后果与严重程度。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的流域区是营养物质保持功能极重要区域;滇中高原为中等重要地;其他地区为一般区域。

六、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一)分区方法

1.分区等级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系统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生态区):一级区为国家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中的三级区,在云南省表现为生物气候带。

二级区(生态亚区):以一级生态区内,由地貌引起的气候、生态系统类型组合的差异为依据进行划分。

三级区(生态功能区):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进行划分。 2.分区方法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多因子叠置分析法。一级区和二级区分别以云南省植被区划的植被区域、植被地带和植被区为依据,以TM影像为背景,参考主要山脉的分界线、大流域的分水岭、河流等自然特征进行修正。三级区的划分以二级区划为背景,从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及其组合规律、生态管理三个层次进行多因子信息的综合,分析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总体目标,以及与各种因子和不同区域的关系、确定区域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

3.分区命名

根据国家环保局关于“生态功能区划的技术规范”要求,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生态功能区划分区命名的主要依据是:

一级区(生态区):反应云南省生物地理气候带,并与国家和相邻省区的一级区接轨,命名方式由大地理方位+植被型+生态区构成。

二级区(生态亚区):体现分区的生态系统类型组合、优势生态系统类型和地貌特征,由地名+地形组合特征+优势生态系统类型+生态亚区构成。

三级区(生态功能区):体现分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特点,由地名+地形+主要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功能区构成。

(二)区划系统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共分一级区(生态区)5个,二级区(生态亚区)19个,三级区(生态功能区)65个。区划系统如下: Ⅰ季风热带北缘热带雨林生态区

Ⅰ1 西双版纳南部低山盆地季节雨林生态亚区 Ⅰ1-1 澜沧江下游低山宽谷农业生态功能区 Ⅰ1-2 南腊河低山河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Ⅰ2 西双版纳北部低山盆地季雨林生态亚区

Ⅰ2-1 南拉河、南朗河低山河谷农业生态功能区 Ⅰ2-2 澜沧江下游低山宽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Ⅰ2-3 勐腊江城低山丘陵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Ⅰ3 滇西南中山宽谷半常绿季雨林生态亚区

Ⅰ3-1大盈江、南畹河下游中山丘陵农业生态功能区 Ⅰ3-2南汀河岩溶低山河谷林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Ⅰ4 滇南中山峡谷湿润雨林生态亚区

Ⅰ4—1红河下游低山河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Ⅱ 高原亚热带南部常绿阔叶林生态区

Ⅱ1梁河、龙陵中山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Ⅱ1-1 大盈江、龙川江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Ⅱ2临沧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Ⅱ2-1 怒江下游中山山原农业生态功能区 Ⅱ2-2 南汀河中山峡谷林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Ⅱ2-3 小黑江低山谷盆农业生态功能区

Ⅱ3澜沧江、把边江中游中山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生态亚区 Ⅱ3-1 澜沧江干流中山峡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Ⅱ3-2 哀牢山、无量山下段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Ⅱ3-3 景谷威远江中山河谷林业生态功能区 Ⅱ3-4 阿墨江林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Ⅱ3-5 普洱低山丘陵城镇与农业生态功能区 Ⅱ4 蒙自、元江岩溶山原暖性针叶林生态亚区 Ⅱ4-1 锡欧河中山峡谷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Ⅱ4-2 元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与林业生态功能区 Ⅱ4-3 新平撮科河中山山原林业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Ⅱ4-4 异龙湖、长桥海山原湖盆城镇与农业生态功能区

Ⅱ5文山岩溶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Ⅱ5-1 南溪河、那么河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Ⅱ5-2 西畴、广南岩溶盆地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Ⅱ5-3那马河、西洋河低山河谷林业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Ⅲ 高原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生态区

Ⅲ1滇中高原谷盆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生态亚区 Ⅲ1-1 大理、楚雄山原盆地城镇与农业生态功能区 Ⅲ1-2 礼社江中山河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Ⅲ1-3 哀牢山、无量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Ⅲ1-4 金沙江分水岭红岩山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Ⅲ1-5 绿汁江河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Ⅲ1-6 昆明、玉溪高原湖盆城镇生态功能区 Ⅲ1-7 禄劝、武定河谷盆地农业生态功能区 Ⅲ1-8 掌鸠河中山山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Ⅲ1-9 普渡河干流、小江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Ⅲ1-10 牛栏江上游丘原盆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Ⅲ1-11 曲靖、陆良山原盆地城镇与农业生态功能区 Ⅲ1-12 南盘江、甸溪河岩溶低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Ⅲ1-13 南盘江、清水江下游中山河谷林业生态功能区

Ⅲ1-14 富源、罗平岩溶中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Ⅲ1-15 邱北、砚山岩溶盆地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Ⅲ2滇中、北中山峡谷暖性针叶林生态亚区

Ⅲ2-1 仁里河、程海湖盆中高山山原农业生态功能区 Ⅲ2-2 金沙江中山峡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Ⅲ2-3 白草岭中山山原林业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Ⅲ2-4 元谋龙川江干热河谷农业生态功能区 Ⅲ2-5 金沙江、小江高山峡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Ⅲ3 滇中西北部高中山暖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生态亚区 Ⅲ3-1 玉龙、香格里拉金沙江河谷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Ⅲ3-2 玉龙、香格里拉金沙江峡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Ⅲ3-3 宁蒗金沙江干流高山峡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Ⅲ3-4 宁蒗河高中山山原林业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Ⅲ4滇东北高中山暖性针叶林、亚高山草甸生态亚区 Ⅲ4-1 牛栏江、金沙江高山峡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Ⅲ4-2 昭通鲁甸山原盆地城镇与农业生态功能区 Ⅲ4-3 以礼河、硝厂河高山深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Ⅲ4-4 牛栏江、南盘江上游岩溶山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Ⅲ4-5 宣威岩溶峰丘农业生态功能区

Ⅲ5澜沧江高中山峡谷暖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生态亚区 Ⅲ5-1 澜沧江高山峡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Ⅲ5-2 雪盘山高中山山原林业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Ⅲ6高黎贡山、碧罗雪山高中山峡谷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Ⅲ6-1 怒江高山峡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Ⅲ7 滇西中山山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生态亚区 Ⅲ7-1 腾冲熔岩火山自然景观保护区

Ⅲ7-2 高黎贡山、怒江河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Ⅲ7-3 澜沧江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Ⅲ7-4 漾濞江中山河谷林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Ⅳ 亚热带(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

Ⅳ1滇东北中山河谷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Ⅳ1-1 横江中山峡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Ⅳ1-2 白水江、赤水河石灰岩峰丘农业生态功能区 Ⅳ2 镇雄岩溶高原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Ⅳ2-1 镇雄岩溶高原农业生态功能区 Ⅴ 青藏高原东南缘寒温性针叶林、草甸生态区

Ⅴ1德钦、香格里拉高山高原寒温性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生态亚区 Ⅴ1-1怒山、云岭高山峡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Ⅴ1-2 大雪山高山峡谷林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七、分区特征概述

(一)生态区

1.季风热带北缘热带雨林生态区(Ⅰ)

位于云南省的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边沿,包括西双版纳州的绝大部分地区,德宏州大部分地区,镇康、耿马、西盟、孟连等西南边沿县的大部分地区,红河州、文山州南部,以及普洱市东南部的江城一带,面积4.9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81%。

本区南部和西南部,受澜沧江下游及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切割,形成山间盆地、河谷和低中山相间错综分布的地貌。东部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为哀牢山的南端,地势较高,受红河及其支流藤条江,南溪河,李仙江等的强烈下切形成峡谷中山地貌;东段为文山州的南部边缘,地貌主要是岩溶高原。

区内热量丰富,河谷和盆地终年无霜。随着海拔的增高而热量水平下降,年降水量在1250-2000毫米之间。干、湿季节分明,雨季集中了全年80%-90%的降水。

本区是热带季节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山地雨林集中分布的区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和典型的生态交错区,同时也是发展橡胶的主要基地之一。根据区内生态系统类型的组合特点,分为4个生态亚区,8个生态功能区。

2.高原亚热带南部常绿阔叶林生态区(Ⅱ)

位于云南高原中南部,南接季风热带北缘热带雨林生态区,面积10.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7.51%。

以哀牢山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为普洱市、临沧市的大部分以及保山市的龙陵县、施甸县、及德宏州的梁河县等,地貌为中山山原与峡谷相间,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000米之间,偏北部分山地较高,形成发达的植被垂直带。东部以哀牢山东坡为西界,包括文山州和红河州大部分地区,以及玉溪市元江等县,地貌为岩溶山原,年降水量西部地区一般为1200-1600毫米,东部地区800-1200毫米,90%集中在雨季,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季风常绿阔叶林。

本区是云南省的主要林区和水电开发区,同时也具有发展生态大农业和生态城镇的良好区位优势。其气候和地形地貌决定了该区是云南省水土流失多发区。

根据区内环境条件与生态系统组合特点,由西向东,分为五个生态亚区,16个生态功能区。

3.高原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生态区(Ⅲ)

本区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生态区,从东到西贯穿全省,占据了中北部广大的高原和山地,面积19.8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1.75%。

以云岭、点苍山、哀牢山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东部为云南高原的主体,包括大理州东部、丽江市大部分地区、楚雄州、玉溪市中北部、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东北部、文山州北部和昭通市南部,是我省耕地、人口和城镇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地貌为丘陵状高原,北面的金沙江谷地深嵌于高原内部。西北部分地势高耸,丽江玉龙雪山和香格里拉哈巴雪山山地植被垂直系列很发达。气候四季温和,干、湿季分明,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分布广泛。

西部为横断山纵谷区,占据了横断山纵谷区的大部分,包括怒江州和大理州的西部。区内高山深谷相间,并列南下,地势起伏大,从南向北随着海拔和纬度的增高而平均气温明显下降;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本区是云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区,工业、农业生产相对较为发达,城镇密集、经济发达,人为活动频繁,土地利用率高,高原湖泊分布集中,是几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带,也是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

根据区内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脆弱特征,分为7个生态亚区,36个生态功能区。

4.亚热带(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Ⅳ)

位于云南省最东北部一角,包括昭通市的盐津、绥江、威信、镇雄等县,以及彝良、大关、永善等县大部分地区,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8%。

本区为云南高原东北部与黔西高原、四川盆地西南部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势为从西南向东北倾斜,金沙江的主要支流横江、洛泽河、洒鱼河等把这个大斜坡分割为地势崎岖的中山与河谷交错的地貌。

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势特点,环流因子属于我国东亚季风的范围,冬半年常在极地大陆团的笼罩之下,夏半年内则主要受东南季风的泽惠,热量水分及其季节特点都明显,具有我国东部亚热带的特色,不同于云南高原上的西部亚热带区域,而与四川盆地西南部,贵州西北部相类似。

本区是我省生态环境最恶劣和最贫困的区域,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金沙江流域下游的四个大型梯级电站都分布在本区内。

根据区内的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和环境特点,分为两个亚区,3个生态功能区。 5.青藏高原东南缘寒温性针叶林、草甸生态区(Ⅴ)

位于云南省的最西北端,包括迪庆州的北部地区,面积1.6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26%。

本区是云南省地势最高的区域,平均海拔约达4000米左右,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沙鲁里山、云岭,怒山,高黎贡山等山河相间并列,南北伸延,河流下切剧烈,古冰川作用显著,形成雪山与峡谷相间的地貌。

本区海拔高,气温低,气温垂直差异十分明显,雪线高度约在海拔5000米左右。年降水量600~700毫米,干、湿季分明,干季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10-20%。因气温较低,蒸发力不强,土壤水分保存良好,仍为湿润的森林气候,地带性植被为寒温针叶林。

本区是云南省乃至我国和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自然植被保存较好、旅游资源丰富,由于人口密度小,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

根据区内的生态特征和生态保护的需要,本区分为1个生态亚区和2个生态功能区。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的一级区(生态区)的空间分布见《云南省生态功能一级分区图》

(二)生态亚区

1.西双版纳南部低山盆地季节雨林生态亚区(Ⅰ1)

位于西双版纳州南部,北界东起易武以南,经勐养、勐宋、勐海以南到打洛镇,是省内最偏南的区域,面积1069 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66% 。

地貌为山间盆地,澜沧江从中部南北纵贯。热量充足,年均温都在20-22℃之间,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季节雨林,分布于海拔约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

地区,现在只有村寨附近的“龙山”上保存完整,其他大部分地区已开辟为热带作物种植园和农田。

本区是云南省发展橡胶的主要基地之一。热带经济作物、药用植物和香料植物栽培普遍。

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一致性进一步分为2个生态功能区。 2.西双版纳北部中山盆地季雨林生态亚区(Ⅰ2)

包括西双版纳州北部以及普洱市的孟连、西盟等县,面积1491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89%。

本区是我省西南部山原与边缘山间盆地的过渡部位,地势从北向南倾斜,澜沧江从中部纵贯,年平均气温19~20℃,年降水量1400~1600毫米,热带山地雨林为区内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常与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同一个海拔高度范围内交错分布。

本区是云南省茶叶的主产区,海拔较低处可种植橡胶等热带作物。

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一致性进一步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 3.滇西南中山宽谷半常绿季雨林生态亚区(Ⅰ3)

包括德宏州大部分地区和临沧市最西部,面积1364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56 %。

区内山地与河谷平行相间,呈东北-西南走向伸延,年降水量多在1400~1700毫米之间,羯羊河谷在2000毫米以上。是云南省的多雨区之一,年均温为19~20℃,热量充足。

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为半常绿季雨林,目前仅于南丁河下游和盈江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残存。海拔900米以下的坝区,村寨附近普遍种植经济作物。橡胶在海拔1000米以下品种选择适当,可成片种植。

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一致性进一步分为2个生态功能区。 4.滇南中山峡谷湿润雨林生态亚区(Ⅰ4)

包括红河州、文山州的南部和普洱市东南角的江城一带,面积1640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28 %。

本区沿云南东南部边缘成狭长的窄带状分布,南与越南相接。区内地貌复杂,西段为哀牢山的南端,地势较高,受到红河及其支流藤条江,南溪河,李仙江等强烈的下切,形成峡谷中山地貌。东部为文山州南部边缘的岩溶高原。元江与南溪河会合处的河口附近,海拔仅76.4米,为省内的最低点,年平均温达22℃以上,≥10℃积温超过8000℃,最冷月均温在15℃以上,最热月均温达27℃左右。全年降水量达1500-1800毫米左右。

东部是省内仅有的湿润雨林分布的区域,含云南龙脑香、毛坡垒,隐翼的湿润雨林分布局限于海拔约500米以下幽闭的深沟谷的潮湿生境中。西部谷地开阔,人口密集,人为活动对自然植被的影响十分严重,原始森林早已荡然无存。

本区是省内生物多样性分布的重点区域之一,鉴于生物多样性在东西分布的差异,东部地区主要保护以热带湿性雨林、季雨林和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为主的生态系统,而西部地区则是保护在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区分布的尚存珍稀濒危物种。

本区仅一个生态功能区。

5.梁河、龙陵中山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Ⅱ1)

包括梁河,龙陵和盈江县北部,面积4821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1.26%。 本区位于怒江以西,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年平均气温为18.3℃,年降水量为1300毫米左右。高黎贡山西坡的龙陵一带,年降水量高达2595毫米,是省内的多雨区之一。

地带性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但仅在山地有小片保存,云南松林分布广泛。因人为活动频繁,水土流失较严重,该区的气候和地形地貌决定了其为云南西南部的水土流失多发区。

本区仅一个生态功能区。

6.临沧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Ⅱ2)

包括昌宁、施甸、云县、永德4县的大部分地区,面积20285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3%。

本区为怒江东侧的中山山原,地势崎岖,高山和低河谷之间的垂直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17~19℃,热量充足,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地带性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现存植被以云南松林分布较为广泛。干热河谷多见稀树灌丛草地,茶园面积较大,是省内重要的茶区,低海拔谷地以甘蔗,棉花为主要经济作物,紫胶产量丰富。

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一致性进一步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 7.澜沧江、把边江中游中山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生态亚区(Ⅱ3) 包括普洱市除江城县南部、西盟县南部、景东县北部和孟连县以外的全部区域,面积38979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18 %。

南北走向的大小河流把本区的高原面分割为中山山原与河谷相间的地貌。年均温17~19℃,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为从南向北减少,季风常绿阔叶林多残存地分布于局部坡面及浅沟地带,墨江通关以南,思茅松林广泛分布。

由于长期人为活动影响,高原面上原生森林保存较少,盆地内大部分土地已耕垦成为农田。河谷中紫胶虫寄生树较多,是我国发展紫胶的重要基地,具有发展生态大农业和生态城镇的良好区位优势。

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一致性进一步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 8.蒙自、元江岩溶高原峡谷暖性针叶林生态亚区(Ⅱ4)

包括红河州大部分地区、玉溪市南部地区以及文山州西部的平远街等地,面积2476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47%。

本区是滇东南高原陷落盆地较发达的地段。年降水量在800-1000毫米左右,年均温18.50℃,河谷内的元江盆地,年均温高达23.9℃,≥10℃积温达8800℃,是我国大陆上热量最丰富的地区。

红河河谷海拔1000米以下,有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广泛分布,海拔1000米以上云南松林分布较广,蒙自、建水、开远等盆地周围,天然植被受到破坏后,缓坡地段主要是多刺灌丛,甘蔗种植较多,开远、元江等县是省内重要的蔗糖基地。

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一致性进一步分为4个生态功能区。 9.文山岩溶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Ⅱ5)

本区占据滇东南南盘江与红河水系之间分水岭的偏南部分,包括文山、麻栗坡、富宁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砚山、广南县的南部,面积1640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28%。

本区为岩溶山原地貌,地势起伏不大,年降水量为1200毫米左右,文山、砚山等县偏西部分雨量较少。年均温14℃左右,夏季气温高,热量水分的季节配合逐渐带有我国东部季风区域的特色。

植被的垂直分异不明显,基质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制约作用突出。在泥岩,砂页岩基质上以刺栲,木莲为标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发育较好,而石灰岩山地则为以短序桢楠,滇润楠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分布。岩溶发育的山坡因缺水少土,大都为石灰岩灌木草丛,是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

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一致性进一步分3个生态功能区。 10.滇中高原谷盆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生态亚区(Ⅲ1)

包括昆明市、玉溪市北部、楚雄州大部分地区、曲靖市南部和文山州的北部地区,面积 8920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29%。

本区是省内最大的生态亚区。地势为较为平整的丘陵状高原,气候终年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是以滇

青冈、黄毛青冈、高山栲、元江栲为主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类型的典型分布地区,云南松林分布广泛,是现存的主要森林类型。

区内高原湖泊较多,有滇池、洱海、抚仙湖、阳宗海、星云湖等,湖面高程在1700-2000米之间,多为断陷成因而呈南北向伸延,面积数十到数百平方公里不等。这些高原湖泊的流域区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

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一致性进一步分为15个生态功能区。 11.滇中北中山峡谷暖性针叶林生态亚区(Ⅲ2)

包括华坪、永胜、永仁、大姚县大部分地区和宾川县以北地区,面积2566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70%。

地貌以中山峡谷为主。是省内最突出的少雨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仅为800毫米左右,红色砂页层分布较多,抗侵蚀能力较低,土壤冲刷较重,保水能力差。

地带性植被主要是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尚存的天然林仅见于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区及寺庙附近,现存植被主要是云南松林和松栎混交林分布,干热河谷植被发达,山地硬叶常绿栎类林分布广泛。

本区是金沙江在云南的主要干流区,人为活动密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尤以干热河谷和水土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一致性进一步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 12.滇中西北高中山暖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生态亚区(Ⅲ3)

包括玉龙县和宁蒗县,以及剑川、鹤庆、洱源县的北部等地区,面积 19519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10%。

本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金沙江自塔城附近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进人本区后,在石鼓附近转折取北北东流向、到川滇交界的三江口,汇合北来的无量河后,又转向取南北向南流,形成连续的大转折峡谷。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雄峙在金沙江的虎跳峡两侧,高山深谷相间,非常险峻,东部年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偏西部分则年降水量700-800毫米。

成片的常绿阔叶林在坝区及附近山地已很难见到,云南松林在山地区分布很广,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等极高山地,发育有极为发达的植被垂直系列,从山麓的亚热带类型直到高山冻荒漠植被都有出现。本区是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区域。

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一致性进一步分为4个生态功能区。 13.滇东北高中山暖性针叶林、亚高山草甸生态亚区(Ⅲ4)

包括昭通市西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会泽县、宣威县和东川区的北部等地,面积2015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26%。

地貌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起伏较为和缓,西侧连接金沙江河谷,气候偏干冷凉,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干湿季分明,气候有向我国东部亚热带过渡的色彩。因长期人为破坏,森林保存很少。现有植被主要是云南松林,荒山坡地以禾草草丛和有刺灌丛为主,牛栏江谷地有干热河谷植被,西部的药山植被垂直系列发达,但现存植被主要属次生类型,海拔3300米以上,有辽阔的亚高山草场,利于放牧,温带性的落叶果木品质较好。

本区是省内人口密集地区之一,由于开发较早,生态破坏较为严重。

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一致性进一步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 14.澜沧江高中山峡谷暖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生态亚区(Ⅲ5)

包括维西县大部分地区、兰坪县和大理州的西部,面积1422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71%。

地貌属滇西北横断山纵谷区的一部分,高山纵谷相间并列,年温差较大。降水量900~1000毫米,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现有森林植被以云南松林面积最广,海拔3600米以上逐渐过渡为杜鹃灌丛和高山草甸。本区地处澜沧江和金沙江的分水岭地带,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高山峡谷区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极为重要。

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一致性进一步分为2个生态功能区。 15.高黎贡山、碧罗雪山高中山峡谷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Ⅲ6)

本区东界位于怒江与澜沧江之间的分水岭,西面连接中缅边界以西的恩梅开江谷地东侧山地,包括泸水、福贡、贡山三县,面积897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4%。

本区是横断山脉纵谷区的最西部分,西有高黎贡山,东有怒山,怒江峡谷深嵌其间,地势起伏十分剧烈,不同海拔的气温垂直差异十分明显,年降雨量在怒江河谷以东1200~1500毫米,怒江河谷以西的中缅边界达到3000 毫米以上,是省内多雨区之一。

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具有云南中、西部植被与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中上部之间的过渡性特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本区仅一个生态功能区。

16.滇西中山山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生态亚区(Ⅲ7)

包括腾冲、昌宁县和隆阳区,以及漾濞、永平县等的大部分地区,面积2033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31%。

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相间的地貌到本亚区内已逐渐舒展,基本上是谷间高原和山原,区内热量、水分条件都具有高原亚热带北部的气候特色,年均温15℃,年温差10-12℃,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是由高山栲、石栎和樟科树种组成的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旱冬瓜林分布亦较广,怒江峡谷等河谷内,海拔约1300米以下多见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地。经济林木以茶树的种植最为著名,茶园面积大,茶质优良,是省内较集中的茶区;漾濞、永平县是省内核桃的主要产地之一。

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一致性进一步分为4个生态功能区。 17.滇东北中山河谷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Ⅳ1)

包括彝良、威信、永善、水富、绥江县等,面积9870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58%。

地势南高北低,是四川盆地西南部向云南高原东北部过渡的大斜坡。气候与四川盆地西南部相似,但因地貌复杂而局部差异较多,垂直变化明显。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年日照百分率为25%左右,冬暖夏热,终年湿润,热量充足。

河谷内及两侧海拔较低的部分,生态系统类型与四川盆地西南部相类似,沿金沙江和横江的低丘和台阶地,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因气温较高,加之河谷内焚风作用较强,表土冲刷较严重,生境较为干燥。本区是云南省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人多地少的现象十分突出,由于开发较早,生态环境极为恶劣

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一致性进一步分为2个生态功能区。 18.镇雄岩溶高原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Ⅳ2)

以镇雄县为主,包括彝良南部地区,总面积为4255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1% 岩溶地貌发育,气候与贵州省西北部份地区相似,冬半年阴冷多雪、多雾,夏半年亦多受北来冷空气影响而温凉多雨,全年雨日很多,多为牛毛细雨,日照少。年均温为11.4℃,年降水量900毫米左右,但湿度较高,年平均相对湿度达84%,蒸发弱,终年较潮湿而无明显的干季。森林保存很少,人为活动强烈,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本区仅一个生态功能区。

19.德钦、香格里拉高山高原寒温性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生态亚区(Ⅴ1) 包括德钦、维西、香格里拉县的大部分及贡山县的部分地区,面积1.6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26%。

本区是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气候寒冷,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少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本区是三江并流地区的核心地带,是生物多样性和高山峡谷景观集中分布的区域,也是我省的主要林区之一。

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一致性进一步分为2个生态功能区。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的二级区(生态亚区)的空间分布见《云南省生态功能二级分区图》 (三)生态功能区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中65个生态功能区的概况见表1。空间分布见图3《云南省生态功能三级分区图》。

表1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Ⅰ1-1澜沧江下游低山宽谷农业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景洪、勐海县的南部地区,勐腊县的西部地区,面积5690.40平方公里 主要生态特征 大部分地区为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宽谷,坡度平缓。热量和雨量充沛,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季节雨林和季雨林,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旅游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热带景观破坏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生境极为敏感 Ⅰ季风热带北缘热带雨林生态区 Ⅰ1 西双版纳南部低山盆地季节雨Ⅰ1-2南林生态亚区 腊河低山河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Ⅰ2-1南Ⅰ2 西双版拉河、南纳北部低山朗河低山盆地季节雨河谷农业林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生态农业和以热带风光为主的生态旅游 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注意保护特有的热带景观和民族文化风情,防止由于旅游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 勐腊县南部地区,面积为4479.26平方公里 以山间盆地地貌,生态系统类型以季节雨林为主。典型土壤类型为暗色砖旅游业造红壤,局部有棕色石灰土成的环境与红色石灰土。河漫滩,污染等 沟谷底部及局部低洼地有沼泽土及草甸土分布 低山河谷地貌为主,年降水量在1400-1600毫米之间。主要河流有南拉河、南朗河。地处热带北缘与亚热带南部的交错地带,生态系统类型较多 土地利用不合理带来的景观破碎化和自然资源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和敏感地区。生境高度敏感 以热带雨林和热带珍稀物种为主的生物多样保护 限制外来物种的引种,限制经济开发活动,发展以热带景区为主的生态旅游,结合国际大通道的建设,发展边贸经济,恢复热带雨林 勐海县北部、澜沧和西盟县南部地区,孟连县,面积7645.04平方公里 生态农业和以土壤侵蚀茶叶生产为主高度敏感 的生态经济林。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环境、推行清洁生产,防止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Ⅰ2-2澜沧江下游低山宽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Ⅰ2-3勐腊江城低山丘陵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景洪市的北部地区,与勐海、宁洱县的部分交接区域,面积为3960.92平方公里 勐腊县北部地区,江城县大部分地区,面积为3310.28平方公里 主要生态特征 低山宽谷地貌为主。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左右。生态系统类型以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 低山丘陵地貌为主。云南省三大多雨区之一,年降雨量可达到2000毫米以上。地带性植被主要是季风常绿阔叶林, 土壤类型以赤红壤为主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热带地区经济作物种植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生境破坏 土地利用合理的带来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热带与亚热带生态交错区,生境高度敏感和极高度敏感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以亚洲象和山地雨林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控制经济开发规模,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止生境破坏和生境破碎化以及旅游带来的环境影响 西双版纳东北土壤侵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大封山育林力部低山丘陵地高度敏感 度,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 区的水土保持 Ⅰ3 滇西南中山宽谷半常绿季雨林生态亚区 Ⅰ3-1大盈江、南畹河下游中山丘陵农业生态功能区 瑞丽、潞西,陇川,盈江、梁河以及龙陵县的南部地区,面积9332.67平方公里 为中山丘陵地貌为主,年降水量1400-1700毫米,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土壤类型为赤红壤、红壤 旅游业和不合理的热区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 生境高度敏感和极为敏感、土壤侵蚀极为敏感 发展生态农业和以蔗糖为主热带作物、以澳洲坚果和柠檬为主的热带经济林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旅游和边境贸易带来的环境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国际大通道的建设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Ⅰ3-2南汀河岩溶低山河谷林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耿马、沧源、镇康县的东部地区,面积4309.84平方公里 主要生态特征 以低山河谷地貌为主,年均温为19-21.5℃。地带性植被主要是季风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山地季雨林。地带性土壤主要是赤红壤 西段为峡谷中山地貌;东部为低谷和中山。年降水量达1500-1800毫米浓雾,地带性植被东部是热带湿润雨林、季雨林和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西部是季风常绿阔叶林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土地过度垦殖带来的土壤侵蚀和石漠化 土壤侵蚀高度敏感,石漠化高度敏感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云南西南岩溶地区的土壤流失和石漠化防治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以热带木本经济作物为主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严禁陡坡耕种,预防石漠化 Ⅰ4滇南中山峡谷湿润雨林生态亚区 Ⅰ4-1红河下游低山河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富宁、麻栗坡、马关、河口、金平、绿春县的南部、江城县的东部地区,面积10493.89平方公里 生境破碎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境高度敏感、部分地区石漠化中度敏感 东部保护以热带湿润雨林、季雨林和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为主的生态系统,西部保护尚存珍稀濒危物种 东部地区保护热带雨林、严格限制种植经济林,防止生境的破碎化。西部地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加强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关注矿产资源开发的合理性,防止出现石漠化 Ⅱ高原亚热带南部常绿阔叶林生Ⅱ1 梁河、龙陵中山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Ⅱ1-1大盈江、龙川江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盈江、梁河、龙陵县的北部地区,腾冲县南部,面积4821.50平方公里 大部分为中山峡谷地貌,年均温为18.3℃,年降水量为1300毫米左右。主要植被类型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大面积为次生植被 土地不合理利用带来的土壤大盈江、龙川土壤侵蚀侵蚀、泥江上游的水土高度敏感 石流、滑保持 坡等地质灾害突出 山地多留水源林,巩固和扩大小黑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河谷地带调整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Ⅱ2-1怒江下游中山山原农业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施甸、昌宁县的大部分地区,永德县西部,镇康县东部地区,龙陵县东部地区,面积7272.66平方公里 云县西部,临翔区、凤庆县南部地区,耿马县东北部地区,永德县的东部地区,面积5942.96平方公里 双江县,澜沧、景谷、西盟县西北部地区,沧源县东部地区,总面积7069.27 平方公里 主要生态特征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以中山山原地貌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地带性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黄壤 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局部地区达2500毫米,主要植被类型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主要土壤类型为赤红壤、红壤和黄壤 以低山河谷和盆地地貌为主,年降雨量为2000-2500毫米。主要植被类型是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土壤以赤红壤、红壤和黄棕壤为主 土地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土壤侵蚀作物为主的高度敏感 以多种经济生态农业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蔗糖和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保护基本农田,保障商品粮生产 Ⅱ2临沧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Ⅱ2-2南汀河中山峡谷林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水源涵养能力差,土壤侵蚀严重 南汀河流域的土壤侵蚀生态林业和水高度敏感 土保持 发展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生态林业,防止水土流失 Ⅱ2-3 小黑江低山谷盆农业生态功能区 土地利用和农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生态破坏 以亚热带南部土壤侵蚀地区特色农业中度敏感 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 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食品,控制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防止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主要生态特征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Ⅱ3澜沧江、把边江中游中山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生态亚区 Ⅱ3-1澜沧江干流中山峡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翠云区、澜沧、景谷、双江、临沧、云县、景东、镇沅等县的交错地带,面积12072.20平方公里 以中山河谷地貌为主,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东部地区的主要植被为思茅松林,西部地区类型组成较为复杂,而且大部分已开垦为农地。土壤以赤红壤和酸性紫色土为主 以中山山原地貌为主。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北部植被类型以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主,南部为思茅松林,土壤类型主要为赤红壤、黄壤和黄棕壤 水电开发澜沧江中游干带来的土土壤侵蚀流地区的水土壤侵蚀和高度敏感 保持 生态破坏 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以澜沧江梯级电站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 Ⅱ3-2哀牢山、无量山下段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镇沅县,景东县与新平、双柏县的交界地区,面积5677.47 平方公里 森林砍伐和其他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 生态交错区,生境高度敏感。 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黑长臂猿保护为主的生物多样性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防止生境破碎化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Ⅱ3-3景谷威远江中山河谷林业生态功能区 Ⅱ3-4阿墨江林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Ⅱ3-5普洱低山丘陵农业与城镇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景谷县大部地区,镇沅县南部地区,宁洱县西北部地区,面积6860.45 平方公里 主要生态特征 以中山河谷地貌为主,年降雨量在1200 毫米以上,地带性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分布很广。土壤主要是紫色土、赤红壤和红壤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森林经营不善造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降低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生境高度敏感、土壤侵蚀高度敏感 以思茅松原始加强森林经营和管理,禁止乱砍滥伐,林保护和人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纸循环经济,防林建设为主的止水土流失 生态林业建设 以中山河谷地貌为主。年墨江大部地区,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毁林开荒总面积为地带性植被类型是季风带来的水5952.94 平方常绿阔叶林,土壤主要为土流失 公里 紫色土 翠云、宁洱、江城县大部地区,总面积为8416.20 平方公里 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降雨量均在1200毫米以上。主要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主要土壤类型有赤红壤、红壤和紫色土等 城郊农业和城镇建设带来的农田和城镇环境污染 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和生高度敏感 态农业建设 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严格退耕还林 城乡交错带的生态脆弱性和农村面源污染 生态农业和生态城镇建设 改善耕作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防止城郊结合部的面源污染和消减林产品加工业对环境造成的环境影响 Ⅱ4-1锡欧河中山峡谷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降绿春、元阳、红雨量1500-2500毫米,地河三县交接区,带性植被为季风常绿阔面积3345.84平叶林,土壤垂直地带性表方公里 现明显 森林砍伐多雨地带和分土壤侵蚀带来的水水岭地带的水高度敏感 源林破坏 源涵养 封山育林、涵养水源,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增加森林覆盖率,消减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主要生态特征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Ⅱ4 蒙自、元江岩溶山原暖性针叶Ⅱ4-2元林生态亚区 江干热河谷水土保 持与林业生态功能区 以中山河谷地貌为主。海个旧市、双柏、拔1300以下的河谷地带新平、元江、石热量高雨量偏少,大部分屏、建水、蒙自、地区降雨量在800毫米 红河、元阳等县以下,山地垂直带分布明的元江河谷地显,地带性植被为季风常带,面积绿阔叶林,河谷地带的植8752.29 平方被主要是稀树灌木草丛。公里 主要土壤类型为燥红土、赤红壤和紫色土 新平、峨山、石屏、元江四县交界地带,面积3170.28 平方公里 建水、蒙自县,个旧、开远等市,文山、弥勒、砚山等县的湖盆地带,面积9495.33 平方公里 以中山河谷地貌为主。降雨量偏少,仅为800-900毫米,主要植被类型为云南松林和思茅松林。土壤以紫色土为主 以山原湖盆地貌为主。降雨量在800-1100毫米左右,地带性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已破坏殆尽,现存植被主要为云南松林。土壤以红壤和各种耕作土为主 森林覆盖率低、土地退化严重 土地利用不当而存在潜在的荒漠化 维护生态脆弱区和生态交错地带的生态安全 哀牢山西坡封山育林、河谷地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热带经济林木,减少土地的过度利用带来的土地退化 Ⅱ4-3新平撮科河中山山原林业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Ⅱ4-4异龙湖、长桥海山原湖盆农业与城镇生态功能区 矿山开采造成的水土壤侵蚀源林破中度和高坏,森林度敏感 质量差、林种单一 工业及农业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土地退化 城乡生态交错带和水陆交错带的生态脆弱性 元江上游地区封山育林、提高森林的数量和质的水源涵养、量,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严格退耕预防水土流失 还林、提高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 高原湖盆区的生态农业和生态城镇建设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推行清洁生产,防止城郊面源污染,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区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Ⅱ5-1南溪河、那么河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屏边县大部,马关县北部地区,文山西部,面积4652.48 平方公里 西畴、麻栗坡县北部地区,广南、砚山县南部地区,文山东部地区、马关北部地区,面积7548.00平方公里 富宁县大部地区、广南县东部地区,面积4205.78 平方公里 主要生态特征 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年降雨量为1200-2000毫米。地带性植被主要是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主要为赤红壤、红壤、黄红壤和黄泡土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森林破坏严重、林种单一 石漠化较为敏感 岩溶地区主要河流的水源涵养 严格封山育林,提高森林的数量和质量,调整土地利用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Ⅱ5文山岩溶山原季风常绿阔林生态亚区 Ⅱ5-2西畴、广南岩溶盆地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Ⅱ5-3那马河、广南西洋河低山河谷林业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以盆地地貌为主。年降雨量在900-1200毫米之间。土地过度地带性植被为季风常绿石漠化极利用造成阔叶林,现存植被主要为为敏感 的石漠化 云南林和灌木林。土壤类型主要是红壤和石灰土 维护石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安全 调整产业结构、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提高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加强石漠化的生态治理 以低山河谷地貌为主,年降雨量在900-1200毫米 森林覆盖之间。地带性植被为季风率低,森常绿阔叶林。土壤类型主林质量差 要是赤红壤、黄红壤和紫色土 地表破坏,水源涵养能力差 岩溶地区低山河谷地带的水源涵养 严格封山育林,在森林破严重的地段实行工程造林,加快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调整土地利用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主要生态特征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Ⅲ高原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生态区 Ⅲ1 滇中高原谷盆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生态亚区 Ⅲ1-1楚雄、大理山原盆地农业与城镇生态功能区 以丘状高原地貌为主。西部点苍山降雨量可达到楚雄市南部、南1500毫米以上,东部降雨华县东北部、大量在1000毫米左右,部理市,洱源、祥分地区不足800毫米。点云、弥渡等县,苍山植被垂直带分布明面积8095.57 显,高原面上的植被以云平方公里 南松林为主。土壤类型以红壤和石灰土为主 以中山山原地貌为主,河楚雄市,双柏、谷地带降雨量800 毫米南华、弥渡县及以下,高原面上的降雨量禄丰县南部部为1000-1200 毫米,地带分区域,面积性植被为半湿润常绿阔9041.18 平方叶林,现存植被以云南松公里 林为主。土壤类型以紫色土为主 土地过度利用和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土地退化 生境高度敏感 楚雄、大理的城镇和生态农业建设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发展生态旅游,维护本区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地质遗产 Ⅲ1-2礼社江中山河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森林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中高度敏感 礼社江流域的水土保持 改变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严格控制矿产资源的开发,发展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生态林业,提高本区的水涵养功能,预防水土流失。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Ⅲ1-3哀牢山、无量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主要生态特征 以中山山原地貌为主。降雨量900毫米-2000毫米, 植被和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大面积分布的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的垂直分布为赤红壤、黄壤、黄棕壤和亚高山草甸土 以山原地貌为主,地处分水岭地带,水系发育不全,水资源相对匮乏,降水量800—1000毫米。地带性植被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土壤主要为紫色土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景东县北部地区、与楚雄、南华、弥渡县的交接地区,面积474.07平方公里 资源开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和威胁 生态交错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黑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防止生境破坏,长臂猿、候鸟协调和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途迁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Ⅲ1-4金沙江分水岭红岩山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Ⅲ1-5绿汁江河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大姚县南部地区,牟定县,与楚雄、禄丰相交接处,面积52393.96平方公里 易门、峨山、双柏、新平等县的河谷地带,面积5172.51 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低.林种单一,森林质量差 土壤侵蚀中度敏大流域分水岭感、水源 地带的水源涵涵养能力养 弱 封山育林,发展经济林木,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森林质量,加强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 不合理的大部地区为中山河谷地土地利用貌。降雨量800-1000毫带来的水米,现存植被以云南松林土流失严为主,土壤以紫色土为主 重 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地区的综合整高度敏感 治 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改造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大封山育林的强度,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发展多种经营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主要生态特征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Ⅲ1-6昆明、玉溪高原湖盆城镇建设生态功能区 以湖盆和丘状高原地貌澄江、通海、红为主。滇池、抚仙湖、星塔区、江川县,云湖、杞麓湖等高原湖泊昆明市大部分都分布在本区内,大部分区域,峨山县的地区的年降雨量在部分地区,面积900-1000毫米,现存植被11532.70 平方以云南松林为主。土壤以公里 红壤、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主 禄丰县东部,禄劝、武定、富民、安宁、西山区部分区域,面积2801.75 平方公里 武定、禄丰县大部地区,禄劝县西部地区,面积3903.90 平方公里 滇中红岩高原与滇东石灰岩山地的交错地带,以河谷盆地地貌为主,降雨量900-1000毫米。现存植被以云南松林为主,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和紫色土 以中山山原地貌为主。降雨量1000-1200毫米,现存植被主要是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土壤以紫色土和红壤为主 农业面源污染,环境污染、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短缺 昆明中心城市高原湖盆建设及维护高和城乡交原湖泊群及周错带的生边地区的生态态脆弱性 安全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治理高原湖泊水体污染和流域区的面源污染 Ⅲ1-7禄劝、武定河谷盆地农业生态功能区 Ⅲ1-8掌鸠河中山山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土地垦殖过度存在的土地质量和数量的下降 土地退化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潜在威胁 生态农业建设,保障昆明城市发展的农副产品供应 保护农田环境质量,改进耕作方式,推行清洁生产,防止农田农药化肥污染 林种单一、森林质量差 土壤侵蚀中高度敏感 加强云龙水库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加大城市饮用水源封山育林的力度,提高森林质量,杜绝地的水源涵养 水土流失,严防水源污染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Ⅲ1-9普渡河干流、小江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Ⅲ1-10牛栏江上游丘原盆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Ⅲ1-11曲靖、陆良山原盆地城镇与农业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主要生态特征 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年降雨量在普渡河河谷为800毫米, 高原面上为1200-1500 毫米,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现存植被以云南松林为主,土壤以红壤和紫色土为主 以石灰岩丘原盆地地貌为主。降雨量1000-1200 毫米,植被主要为云南松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土壤类型主要是红壤 以石灰岩盆地地貌为主,降雨量900-1000毫米。地带性植被为半湿润常绿阔叶,现存植被主要为云南松林,土壤以红壤为主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寻甸县大部地区,禄劝县东部地区,面积为3935.88 平方公里 森林质量较差,水土流失严重 普渡河和小江土壤侵蚀上游的水土保高度敏感 持 保护现有植被,加大封山育林的强度,营造水土保护林,严格退耕还林,提高区域的森林数量及质量 马龙县,嵩明、宜良、寻甸县的部分地区,面积4783.52 平方公里 宜良、石林、陆良县、麒麟区的大部分地区,沾益县南部部分地区,面积4270.57 平方公里 土地利用过度引起的土地退化 石漠化高度及中度敏感 牛栏江上游的水源涵养和生态农业建设 山地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谷盆地区调整农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防止区域石漠化 以岩溶地貌为主的生态开展生态旅游,合理利用土地,推行清旅游和以粮洁生产,改善森林的数量,保护岩溶地食生产为主貌环境和农田生态环境,防止石漠化 的生态农业 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的土地石漠化 石漠化高中度敏感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主要生态特征 以石灰岩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 东部局部地区达到1500-2000 毫米。主要属南盘江水系。主要植被类型为云南松林和灌木林。土壤类型主要是黄红壤和石灰土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弥勒、泸西、师Ⅲ1-12宗县大部分地南盘江、区,罗平县南甸溪河岩部,与陆良、石溶低山水林、华宁县东部土保持生的交界区域,面态功能区 积9876.66 平方公里 Ⅲ1-13南盘江、清水江下游中山河谷林业生态功能区 Ⅲ1-14富源、罗平岩溶中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广南县西北部地区,邱北县北部,师宗县南部等区域,面积7640.65 平方公里 富源县,罗平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沾益县、麒麟区的部分地区,面积4524.10 平方公里 人口密集、土地岩溶地区的石漠化高利用过度生态农业建中度敏感 引起的潜设 在石漠化 发展以亚热带经济林木为主的生态林业,降低土地利用强度,开展多种经营和清洁生产,防止石漠化 以中山河谷地貌为主。年降雨量为1200—1500毫米,主要植被类型是云南森林破坏松林,在低海拔河谷地带引起的水分布有季风常绿阔叶林。土流失 土壤以黄红壤黄壤和石灰土为主 以岩溶中山地貌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主要植被类型是云南松林,土壤以黄壤和黄棕壤为主 森林数量少、质量低,矿业开发带来的污染 土壤侵蚀中、高度敏感 南盘江、清水江下游的水土保持 严格封山育林,发展经济林木,改变农田耕作方式,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森林质量,严防水土流失 石漠化中度敏感 云南东部岩溶中山的水源涵养 严格执行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做好煤矿开采的生态恢复,提高区域的水源涵养效益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Ⅲ1-15邱北、砚山岩溶盆地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Ⅲ2-1仁里河、程海湖盆中高山山原农业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邱北、砚山县大部分地区,广南县西南部等区域,面积6840.63 平方公里 华坪、永胜县大部分地区,宁蒗县南部地区,面积5144.64 平方公里 主要生态特征 以岩溶盆地地貌为主,石灰岩大量出露。年降雨量900-1000毫米,现存植被主要是云南松林。土壤以红壤、石灰土和水稻土为主 以中高山山原地貌为主,年降雨量700-1500毫米, 现存植被以云南松林为主,土壤以红攘、黄红壤、棕壤为主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土地利用石漠化高过度带来度敏感 的石漠化 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和治理 加强石漠化的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调整产业结构,防止土地的进一步退化 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低下 土壤侵蚀中高度敏感 程海流域及附近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 调整农业结构,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防止农田污染,发展以螺旋藻的开发为主的湖区循环经济 Ⅲ2滇中、北中山峡谷暖性针叶林生态亚区 Ⅲ2-2金沙江中山峡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年降雨量800-900毫米, 部永胜、鹤庆、宾分低海拔的河谷地区川、大姚、永仁、600-700毫米。现存植被华坪县的交接主要是云南松林和华山地带,面积松林,低海拔河谷地区的4269.49 平方土壤为燥红土,山地和高公里 原面上土壤以紫色土为主 森林质量差、水土流失隐患严重 土壤侵蚀高中度敏感 金沙江中段峡谷地带的水土保持 改善森林质量,严格退耕还林,发展以经济林木为主的生态林业,提高区域的水土保持能力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主要生态特征 以中山山原地貌为主。河谷地区的年降雨量在600-800毫米,高原面上的降雨量为1000-1200毫米。现存植被主要是云南松林。西部土壤以红壤为主,东部主要是紫色土,宾川河谷地带分布有一定面积的燥红土 以河谷地貌为主,年降雨量700-800毫米。主要植被类型是稀树灌木草丛,土壤以燥红土和紫色土为主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Ⅲ2-3白草岭中山山原林业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永仁、大姚、宾川、鹤庆县的大部分地区,面积7171.31 平方公里 农业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 金沙江中段山土壤侵蚀原地区的水源中度敏感 涵养与生态农业建设 山区加大封山育林的力度,严格退耕还林,控制矿产资源的开发。河谷区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推行清洁生产 Ⅲ2-4元谋龙川江干热河谷农业生态功能区 元谋县,武定、永仁、大姚县的部分地区,面积2863.93 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低、土地退化严重 维护干热河谷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的脆弱地带 生态安全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沿江河谷面山的森林覆盖率,发展热带经济林木,改善区域的水环境条件,发展庭院经济,防止生态环境荒漠化 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年武定县东北,禄降雨量河谷地带700-900Ⅲ2-5金劝县北部,东川毫米, 山地和高原面上沙江、小区大部分地区,可达到1200 毫米。低海江高山峡巧家、会泽县西拔河谷地带植被以稀树谷水土保部地区,面积灌木草丛为主,高原面上持功能区 6214.85 平方主要是云南松林,河谷土公里 壤以燥红壤为主,山地上的土壤以红壤为主 森林覆盖率极低、水土流失和泥石流严重 土壤侵蚀高度敏感、泥石流隐患严重 金沙江中段峡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的生物治理和工程谷地带的水土治理,提高森林的数量和质量,防止生保持和生态灾态灾害的进一步恶化 害的综合治理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主要生态特征 以中山河谷地貌为主。河谷年降雨量700-900 毫米,山地900-1500毫米,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以云南松林、高山松林和云冷杉林为主,土壤主要有红壤、黄棕壤、棕壤、棕色森林土和亚高山草甸土 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年降雨量河谷地区为700-800毫米,山地上为900-1500毫米。从金沙江河谷到玉龙雪山顶,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棕壤、棕色森林土和亚高山草甸土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Ⅲ3 滇中西北部高中山高原暖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生态亚区 Ⅲ3-1玉龙、香格里拉金沙江河谷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玉龙县大部分地区及其与维西、鹤庆、剑川县交接地区,面积为8029.29 平方公里 地表破碎,水源涵养能力低 金沙江中上游土壤侵蚀地区的水源涵中度敏感 养和生态农业建设 提高森林的数量和质量,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Ⅲ3-2玉龙、香格里拉金沙江峡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香格里拉县南部,玉龙县东北部地区,面积4069.26 平方公里 旅游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生境高度敏感 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实施生态旅游,保护自然景观、防止旅游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Ⅲ3-3宁蒗金沙江干流高山峡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Ⅲ3-4宁蒗河高中山山原林业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Ⅲ4滇东北高中山暖性针叶林、亚高山草甸生态亚区 Ⅲ4-1牛栏江、金沙江高山峡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主要生态特征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玉龙、宁蒗县与永胜县交接地区,总面积为4585.06 平方公里 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年降雨量700-900毫米,金沙江河谷地带的植被已陡坡开垦基本开垦为农田,现存植带来的水被以云南松林为主。土壤土流失 有红壤、黄红壤、黄棕壤、暗棕壤等类型 以中高山山原地貌为主,年降雨量900-1000毫米,植被以云南松林和云冷杉林为主。土壤类型主要是黄棕壤、棕壤、亚高山草甸土 森林覆盖率较低,森林质量差 金沙江干流高土壤侵蚀山峡谷地区的高度敏感 水土保持 严格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实行工程治理,提高森林数量和质量,防止水土流失 宁蒗县中部、永胜县北部地区,总面积为2835.15 平方公里 金沙江上游北土壤侵蚀部地区的水源中度敏感 涵养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森林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 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年巧家、鲁甸、会降雨量700-1200毫米 ,泽三县交接地植被以云南松林为主,有区,昭阳区、永一定面积稀树灌木草丛。善县西部地区,低海拔河谷地带的土壤面积3111.94 类型以燥红土为主,山地平方公里 垂直带上的土壤以黄壤和棕壤为主 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 土壤侵蚀中高度敏感 牛栏江、金沙江下游高山峡谷地区的水土保持 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发展以经济林木为主的生态林业,严格控制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生态严重破坏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Ⅲ4-2昭通鲁甸山原盆地农业与城镇生态功能区 Ⅲ4-3以礼河、硝厂河高山深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Ⅲ4-4牛栏江、南盘江上游岩溶山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鲁甸县大部分地区,昭阳区,永善、大关县部分地区,总面积为3220.07 平方公里 会泽县大部,巧家县局部区,面积3745.58 平方公里 主要生态特征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人口密集、土地以粮食和经济土壤侵蚀利用强度林主的生态农中度敏感 大造成的业建设 土地退化 森林覆盖率低、质量差,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严重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以山原盆地地貌为主,年降雨量在800-1200毫米,现存植被类型以云南松林为主,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黄棕壤和水稻土 以石灰岩高山深谷地貌为主,年降雨量北部800-900毫米,南部地区1000-1200 毫米,植被主要为云南松林,土壤类型主要是红壤和棕壤 地貌以石灰岩山原为主,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在1000-1200毫米,主要植被类型为云南松林,生长较差。主要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和红壤 发展以商品粮和苹果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建立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为主的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防止农业环境污染 土壤侵蚀中高度敏感 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退耕还林,注意矿金沙江下游地产资源开发后的生态保护,生态环境严带的水土保持 重恶化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沾益县北部,宣威市西部以及会泽县南部地区,面积5628.93 平方公里 土地垦殖过度、森林退化严重 石漠化高中度敏感、土壤侵蚀中度敏感 牛栏江、南盘严格退耕还林,加大封山育林的力度,江上游岩溶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森林的数量和质量 区的水源涵养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主要生态特征 以岩溶峰丘地貌为主,地势较为平缓。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现存主要植被多为云南松林,土壤大部分是红壤和黄壤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森林覆盖率低、土地开垦过度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宣威市东部,富Ⅲ4-5宣源、沾益县的北威岩溶峰部,面积丘农业生4447.55 平方态功能区 公里 岩溶峰丘地区调整产业结构、防止农田污染,预防石石漠化中的水源涵养与漠化,注意露天煤矿开采后的生态恢高度敏感 生态农业建设 复,推行煤化工企业循环经济 Ⅲ5澜沧江高中山峡谷暖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生态亚区 Ⅲ5-1澜沧江高山峡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河维西县南部,兰谷地区的年降雨量仅为坪县西部,云龙700-800毫米, 山顶地区县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可上升到1500毫永平县北部地米左右,山地植被垂直带区,面积分布明显。土壤主要类型4269.49 平方主要有红壤、黄棕壤、暗公里 棕壤、棕色森林土和亚高山草甸土 兰坪、云龙县东部,剑川、洱源县西部,漾濞县西北小部分地区,面积5982.68 平方公里 陡坡耕种造成的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中高度敏感 澜沧江中游高山峡谷区的水土保持 封山育林、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森林的数量和质量。消减水电开发和三江成矿带开发的负面影响,做好移民工作 Ⅲ5-2雪盘山高中山山原林业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以中山河谷地貌为主,年降雨量900-1500毫米,现陡坡耕种存植被主要为云南松林,造成的水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土土流失 壤主要类型主要有红壤、黄棕壤、暗棕壤 土壤侵蚀中高度敏感 加大封山育林的力度,提高森林的数量澜沧江、金沙和质量:注意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江分水岭地区护和恢复,发展生态旅游和以林业为主的水源涵养和的生态林业,防止水土流失和农业环境生态林业建设 污染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主要生态特征 以高中山峡谷地貌为主,年降雨量在怒江河谷以东1200-1500毫米,怒江河谷以西的中缅边界可达到3000 毫米以上,植被垂直带谱及种类组成具有云南中、西部植被与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中上部之间的过渡性的特点,土壤垂直分布显著 以熔岩火山地貌为主,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为2000毫米,中缅边界的山地年降雨量可达到3000毫米以上,地带性植被保存较为完整,土壤类型主要以黄壤、黄棕壤和石灰土为主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Ⅲ6高黎贡山、碧罗雪山高中山峡谷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Ⅲ6-1怒江高山峡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贡山、福贡、泸水县大部分地区,六库县局部地区,面积达8978.41 平方公里 土地利用不合理带来的生境破碎化 以中山湿性常土壤侵蚀绿阔叶林、野高度敏生动物为主的感、生境生物多样性保高度敏感 护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防止生境破碎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加大林业建设的投资 Ⅲ7 滇西中山山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生态亚区 Ⅲ7-1腾腾冲县,面积冲熔岩火3951.58 平方山自然景公里 观保护区 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保护熔岩火山高度敏自然景观,发感、生境展生态旅游 高度敏感 保护熔岩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止自然景观的破坏和环境污染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Ⅲ7-2高黎贡山、怒江河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Ⅲ7-3澜沧江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隆阳区西部,与腾冲、泸水、云龙县接壤的地区,总面积为3336.55 平方公里 隆阳区,永平、昌宁县大部分地区,凤庆部分地区,总面积为6825.14 平方公里 漾濞县大部分地区,永平、巍山、昌宁、凤庆县部分地区,云县、景东县小部分地区,面积6221.11平方公里 主要生态特征 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降雨量怒江河谷为800-900毫米,高黎贡山1000-4000 毫米。植被类型丰富,土壤类型主要是红壤、黄壤、亚高山草甸土,垂直分布明显 以中山河谷地貌为主。年降雨量河谷地带为900 毫米,山地为1000-1200毫米。植被以云南松林为主。土壤类型主要是红壤、黄棕壤和水稻土 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年降雨量在河谷地区900—1000毫米,山地1500毫米 左右。植被主要是大面积的云南松林,点苍山西坡山地垂直带植被分布明显。土壤以红壤和紫色土为主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生境破碎化带来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以中山湿性常土壤侵蚀绿阔叶林和扭高度敏角羚动物等珍感、生境稀动物的生物高度敏感 多样性保护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山地垂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止生境破碎化,适度发展江边热作和生态旅游 土地利用不合理带来的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中高度敏感 澜沧江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 调整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格局,发展以水电产业为龙头的循环经济,防止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 Ⅲ7-4漾濞江中山河谷林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土地利用不当带来的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中高度敏感 漾濞江中山峡谷地区的水土保持 保护山地垂直植被带,加大封山育林的强度,大力发展公益林、适当发展商品林,提高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Ⅳ1-1横江中山峡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绥江、永富、盐津、大关、永善县的大部分地区,面积6211.13 平方公里 威信县,镇雄、彝良县北部地区以及盐津县南部,总面积为3658.77 平方公里 主要生态特征 中山峡谷地貌为主,河谷年降雨量为1000毫米,山地的年降雨量1500-2000 毫米地带性植被为湿性常绿阔叶林。现存植被以萌生灌丛为主。土壤以黄壤和紫色土为主 以岩溶峰丘地貌为主,年降雨量1200-2000毫米。现存植被类型以湿性常绿阔叶林破坏后生长的萌生灌丛为主。土壤类型主要是黄壤和石灰土,土层较薄 以岩溶地貌为主,年降水量不过904毫米,仅存少量的常绿阔叶林,灌丛分布广泛,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Ⅳ1滇东北Ⅳ亚中山河谷湿热带润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Ⅳ1-2白(东部) 水江、赤常绿水河石灰阔叶岩峰丘农林生业生态功态区 能区 Ⅳ2 镇雄岩溶高原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森林覆盖率极低、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侵蚀横江流域地区高度敏感 的水土保持 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生态恢复和建设,发展生态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 森林覆盖率极低、水土流失严重 石灰岩峰丘地石漠化中区的水土保持高度敏感 与生态农业建设 封山育林,增加森林面积,改变土地利用结构,防止石漠化,发展中药材产品的深加工 镇雄、彝良县的Ⅳ2-1镇南部大部份地雄岩溶高区,面积原农业生4254.80 平方态功能区 公里 贫困、毁林开荒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恶性循环 石灰岩岩溶山石漠化中地的生态农业高度敏感 建设 提高森林的数量和质量。实施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的生物的治理和工程治理,生态严重破坏地区实施生态移民,预防石漠化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Ⅴ1-1怒山、云岭高山峡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与面积 主要生态特征 主要生态 生态环主要生态系统环境问题 境敏感性 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Ⅴ青藏高原东南缘寒温性针叶林、草甸生态区 Ⅴ1德钦、中甸高山高原寒温性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生态亚区 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年德钦县,贡山、降雨河谷地区仅为维西、香格里拉500-700毫米,山顶地区县部分地区,面可达到1200毫米,植被积10189.41 平以寒温性针叶林为主,山方公里 地植被和土壤垂直带显著 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年降雨量河谷地区500-700毫米, 山顶地区1200毫米。植被以寒温性针叶林为优势,土壤主要为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荒漠土 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 生境极度和高度敏感 三江并流地区生物多样性和高山峡谷景观保护 保护三江并流的自然景观,削减矿业开发、水电建设和旅游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 Ⅴ1-2大雪山高山峡谷林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香格里拉县的北部地区,面积6131.82 平方公里 过度放牧带来的草场退化、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 生境高度敏感护 滇西北地区的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 保护森林,调整产业结构,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自然生态景观,防止旅游带来的污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m5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