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洋牧场_推动海洋渔业持续发展

更新时间:2023-08-28 19: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编者按:近几十年,我国海洋经济增长势头始终强劲,作为海洋第一传统产业的海洋渔业更是如此。有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全年海水养殖产量为1482.30万吨,海水养殖面积为2080.88千公顷。全年海洋捕捞(不含远洋)产量为1203.59万吨。但不容忽视的是,人们对海洋渔业资源的掠夺式捕捞已使渔业资源、特别是近海资源面临衰竭,另外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导致自身污染,如赤潮连年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我们该如何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解决这个问题已刻不容缓。为此,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专门介绍我国针对此严峻现实应运而生的海洋牧场的基本情况,希望藉此呼吁社会对海洋渔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加强人们的相关意识。

建设海洋牧场,推动海洋渔业持续发展

海洋牧场概述

随着世界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全球面临陷入资源

海洋牧场的关键是“放牧”。通俗地说,海洋牧场就是一种大型的人工渔场。依靠大型人工孵化场,采用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对海洋生物进行“圈养”。海洋牧场改变了以往单纯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方式,基本解决了局部污染和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近海养殖引起的病害加剧等问题,是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海洋牧场的目的:其一是为了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或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以确保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的增长。其二是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重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

美国1968年提出建设海洋牧场计划,1972年付诸实施,1974年在加利福尼亚海域利用自然苗床,培育巨藻,取得效益。日本1971年在海洋开发审议会上第一次提出海洋牧场的构想,1977-1987年开始实施“海洋牧场”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

海洋牧场是功在千秋的综合事业。其根本特征是人为可控,核心目标则是实现多方面的效益,它使渔业由传统单一的产量增长,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和多样化发展。它注重通过提高和保护海洋环境的质量作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注重通过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提高渔民素质确保渔业产业的健康增长,注重结合转产转业工程和吸纳渔民参与管理实现渔民稳步增收。

一、建设海洋牧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我国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沿岸岛屿星罗棋布,干露面积达500米2以上的岛屿有6000多个,天然港湾众多,具备发展海洋牧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是,我国海洋牧场的建设起步较晚,最早是在1981年,我国资深院士曾呈奎老先生提出了“海洋农牧化”的设想,为我们勾画出海洋牧场的初步蓝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短缺、环境恶化的窘境。一方面是世界范围内可供开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发的渔业资源正面临着过度捕捞的威胁,另一方面,粮食的需求量呈极度上升之势。水产养殖业作为粮食量和质量的需求。虽然近十几年来,中国海洋经济一直保持着每10年翻一番的高速增长势头,作为海洋第一传统产业的海洋渔业更是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但从海洋捕捞业来说,传统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已是有目共睹。海洋生物资源经过多年的过度捕捞,渔业资源面临衰退,随着近海养殖的风行及过度的养殖,使得海面生态遭到破坏,近海生态环境恶化,海面养殖已不堪重负。

所以,在单纯依靠捕捞水域自然资源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情况下,必须在保护自然资源和海洋环境不受损害的同时,人工增殖海洋生物资源,从而使人们持续获得所需要的水产品。另外,由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确立,海洋法时代已经到来,世界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放到本国周围海域,致力于沿岸渔业的发展。

海洋牧场(MarineRanching)是近30年来新兴的海洋生物养殖产业,是集渔场环境工程、生物资源调控、人工繁育以及养殖生产技术为一体的生产管理综合体系。其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有计划地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为了在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或整个海域的水产品产量的同时,确保海洋生物资源稳定和持续增长,并且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安全的重要补充,一直不断填补和解决人类对粮食数

2012.12

13

图。

洋牧场规划。

建设海洋牧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①选择湾大口

福建省早在1985年,就在沿海地区投放了第一批人工鱼礁;对东山湾湾口、三沙湾的斗帽岛南部和诏安湾的城洲岛东部投礁前后的对比调查发现,增殖区投放人工鱼礁后普遍取得了良好的增殖效果。

2011年5月24日,中国首个热带海洋牧场在三亚蜈支洲岛开建,该海洋牧场项目2011年在蜈支洲岛西南侧投放人工鱼礁2000米3。通过试验验证和完善后,自2012年起三年内完成海洋牧场及配套设施建设。总计将投放人工鱼礁18000米3,鱼礁总面积为1000亩海域,并建设配套热带鱼类音响驯化系统和远程监控体系。同时,该海洋牧场将开展热带海洋生态观光和海上垂钓等活动,建成一流的具有热带海洋特色的休闲渔业项目。

另外还有始建于2006年的秦皇岛市海洋牧场等等。而我国现今建成的最大的海洋牧场,是位于中国八大群岛之一的长山列岛的獐子岛海洋牧场,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下面就以獐子岛海洋牧场为代表,以及浙江台州市正在申报的海洋牧场项目作下介绍,让读者们对海洋牧场有个更为直接全面的了解。

小、水流通畅、生物资源多样性丰富、符合当地政府海域功能区划的海岛或港湾。②选择人工繁育技术成熟,能够提供大量种苗的放养种类。③需要先进、可靠的拦渔、护渔技术和设施。④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二、我国各地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海洋牧场近几年来,我国海洋牧场的开发和建设方兴未艾,并已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近海地区把人工鱼礁的建设、大型贝藻类增殖与促进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带动滨海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结合起来。我国除拥有众多的优良港湾、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之外,在水产学及相关学科也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目前,沿海各省都建设了一定规模、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牧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振兴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

2010年5月,国家将山东、浙江、广东三省作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正式启动,这为我国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市在2011年已启动5处“海洋牧场”建设。在近海渔业资源匮乏、近海养殖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在五年内,青岛市还将建成8处这样的牧场。今年,青岛市又拟建首个公益性海洋牧场。烟台市2012年人工鱼礁项目总投资5460万元,落实省级财政资金1560万元,计划2012年度投放人工鱼礁规模33万空立方,用海面积8000亩。8月18日,中科院海洋所与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项目“莱州湾海洋牧场建设关键设施与技术集成及示范”签约仪式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举行。

浙江省舟山渔场在2010年申请建设海洋牧场;温州将建首个栅栏式生态海洋牧场,在今年10月动工;台州市也拟建大陈岛海洋牧场,而宁波市计划10年间要建6大海洋牧场。

2011年,由中山大学海洋学院承担的珠海万山群岛海域浮游生物和贝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珠海万山群岛海域适合建设海洋牧场,可大力发展现代海洋农渔业。万山区具有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势和基础。面对广阔的海域,万山区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结合万山群岛海域状况,编制万山区海

大连獐子岛海洋牧场

一、獐子岛海洋牧场的发展概况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先进的虾夷扇贝的繁育增养殖技术,在黄海海域的长山列岛尝试底播增殖,将人工培育的虾夷扇贝品种放养到海底,获得成功。这种既不需要淡水也不需要土壤,却能有效地补充人类所需蛋白质的生产方式引起了中美农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这是獐子岛海洋牧场迈出的最初一步。

1987年,海洋牧场这项技术在长山列岛所辖的獐子岛开始了规模化推广,獐子岛建成了虾夷扇贝苗种场,培育的苗种在獐子岛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底播。随着这一技术在獐子岛的实践,上世纪90年代初,獐子岛开始启动了海洋牧场建设。按照海洋牧场建设的科学要求,在海底投放人工鱼礁,进行海底绿化,发展生态化、可持续的海洋养殖产业。这是中国海洋牧场的起源。经过了20多年的实践,獐子岛海洋牧场已经开发的海洋面积突破2000平方公里,已建设成为规模化、世界级、标准的海洋牧场。

2006年,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渔业资源增殖及海洋牧场建设大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王清印所长在会上作了《中国渔业

14

2012.12

增殖与海洋牧场建设来自黄海北部獐子岛的实践》的报告,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獐子岛的海洋牧场建设图景。2008年,日本东京中央鱼类株式会社伊藤先生来獐子岛考察时,看到獐子岛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十分惊讶,称其是中国的“北海道”。其实,在今天看来,獐子岛在海洋牧场上的很多探索已经超过了北海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著名海洋专家雷霁霖到獐子岛参观后激动地说:“我们多年倡导的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牧场建设在獐子岛实现了”。

獐子岛渔业探索出的这条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模式,就是播种“海底庄稼”——非游动的海洋生物,并提出了“耕海万顷养海万年”的主张。实施轮播轮捕、休耕养护、限制捕捞量、在海底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使海洋生态得以恢复。并在海洋牧场采用了一种叫“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的养殖方式(IMTA)。这种方式是利用一种生物的废料来养殖另外一种生物,这种技术让公司增加了产量,实现了经济多样性,同时,减少了浪费,降低了引入人工饲料的需求,还保证了生物多样性。这使得在中国北方的黄海北部,有了一幅这样图景:像“敕勒川阴山下”的大草原一样,“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同样的天野相接,壮阔无比。所不同的是,一个是草原,一个是海洋。这里的海底像草原放牧一样,在完全野生的环境下,自由地生长着虾夷扇贝、海参、海胆、鲍鱼、海螺等海珍品。

二、獐子岛海洋牧场的现在与未来

大连獐子岛海洋牧场为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所独有。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为以海洋水产业为主,集海珍品育苗、增养殖、加工、贸易、鲟鱼养殖加工,冻鲜品冷藏物流,客运旅游,休闲渔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渔业集团企业。200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1.獐子岛海洋牧场中主要生物种类

虾夷扇贝、

皱纹盘鲍、刺参、光棘球海胆、香螺等,各品种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中海洋牧场中底播虾夷扇贝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3以上。拥有虾夷扇贝和鲍鱼良种库、海参和海胆原种库。良种是人工培育的苗种在海洋牧场生长,而原种是天然的苗种,真正的野生品种。獐子岛海洋牧场对海参、海胆原种进行养护,保证野生原种的可持续性。獐子岛的海参等海珍品在这片海洋牧场上完全是在天然条件下自然长成,他们给海参起的名字叫“原生”和“天养”,原生是人工投苗,在海洋牧场长成,天养是完全野生的苗种长成。品质与那些在人工围成环境中长大的海参有着天

壤之别。牧场里长大的海参具有野生的品质,价格也比普通的海参贵,因为它的生长周期很长,有时是普通海参的三倍,营养富集得也多,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2.人工鱼礁建设情况

獐子岛海域自2001年开

始进行海底改造和鱼礁投放。投礁以料石石块为主,2003年开始跟大连水产学院进行合作,在大连水产学院相关科研人员的技术指导下,开始投放网包礁、钢筋礁等。从2010年开始大规模投放混凝土型礁,目前投放混凝土型礁16000多块,人工鱼礁区面积近4000亩,已形成了良好的人工鱼礁海珍品保护、增殖区。

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海洋牧场的建设,

海域中的鱼类及其他生物资源得以恢复和增加,通过结合休闲垂钓区的规划和建设,带动了当地休闲渔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海洋牧场吸纳了当地部分渔民实现转产转业,为当地政府解决渔民问题,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

此外,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改善了海域初级生产力,增加了浮游生物种群数量,改善了群落结构,提高了生物量;通过人工鱼礁改善了礁区的底栖生物群落及游泳生物特别是海珍品及鱼类,结合增殖放流使示范区内的海珍品资源及鱼类资源得以恢复和增长,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需要说明的是,獐子岛的海域地处北纬39度,海水的自然条件很好,天然饵料丰富,水温低,流速快,海水自净能力强,非常适合海珍品生长,这种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使得獐子岛建设海洋牧场有了非常好的先天条件。

多年来,獐子岛渔业集团每年都在海洋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人工鱼礁的投放、海底绿化建设,并和中国最顶级的科研院所如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生物育苗工程,并享受到一些国家级的科研项目成果。以海洋牧场为依托,獐子岛集团已经实现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企业从传统的渔业企业转向现代化的海洋食品企业,这是海洋牧场巨大的资源性优势。

浙江台州海洋牧场建设项目简介

针对目前近海渔业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渔船大

量过剩的实际情况,浙江省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着眼于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渔民减船转业,除了发展养殖业、第三产业外,通过建设海洋牧场来保护产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2012.12

15

、海底植被及恢复生物多样性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尤其是岛礁性渔业资源,实现海洋渔牧化,吸引渔民参与到海洋牧场建设中来,并使岛上居民能够享受海洋牧场建设成果,是另一条重要的、有效的支农惠民途径。建设海洋牧场是弘扬垦荒精神的需要,夯实渔业资源基础的需要,是保护环境恢复资源的需要,是破解岛民生计难题的需要,是探索碳汇渔业的需要。

台州市大陈海域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项目实施点——大陈岛离台州市区29海里,离金清港18海里,是浙江东南部沿海的外侧岛屿,由34个岛礁组成,岛屿陆地面积14.97平方公里,10~20米等深海域507平方公里。大陈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同纬度大陆相比,具有冬暖夏凉、雾多风大的特点。海域海底平坦、潮流缓慢、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是多种不同习性生物繁殖、生长、栖息的理想场所。大陈渔场也曾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同时,大陈岛离大陆较远,避开大陆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源的影响,是我国为数不多、条件优越的栽培大型海藻和底播贝类的理想海区之一。大陈海域还具有较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一、大陈海域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几大原则

1.效益最大化原则

以人工鱼礁建设为主、大型

海藻及贝类增殖为辅,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者兼顾,力求三方面均能取得较好成效。

2.群众参与原则

在项目规划、设计、实施、评

估各个阶段吸引当地群众参与,尤其是吸收大陈的特殊群体——垦荒队员参与到项目各个环节中,通过项目实施,培养一批干部群众,为今后海洋牧场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3.有利于碳汇原则

海洋大型藻类增殖水域同样

面积的净固碳能力分别是森林和草原的10倍和20倍,大规模的贝藻类增殖和适度海洋捕捞业等对近海碳循环的影响明显。本项目将通过建设人工鱼礁,在礁区发展有利于碳汇的大型藻类及贝类增殖,以期对减排二氧化碳作出贡献。

4.污染控制原则

鉴于大陈定位是休闲岛、旅游

岛、生态岛,故大规模增殖大型海藻及贝类,不能对大陈岛及海域造成污染。

5.生态安全原则

建设人工鱼礁、大型藻类及贝

类增殖修复大陈海域海洋生态为原则,绝不能有任何破坏大陈海域生态的行为发生。

6.效益可见原则

建设新型的海洋牧场过程中,

着重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有机统一,更注重海洋环境的改善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二、项目综合效益预估

1.人工鱼礁投放后,能诱集墨鱼、黑鲷、鲈鱼等海洋生物在此繁衍生息,给大型贝类、藻类提供栖息场所,能有效修复海洋生态系统。同时,由于大型藻类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盐,大型贝类摄食海水中的浮游植物,因而可显著减少海水中的营养盐和浮游植物,对净化海水水质、减少赤潮发生和修复海洋生态具有更重要作用。

2.大型贝藻类增殖区建成后,新增海藻、贝类600吨,产值达300多万元,扣除苗种费、增殖设施费、增殖管理费等成本开支,预计收益可达100万元,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3.通过实施海洋牧场建设,可以带动渔民转产发展贝、藻类养殖业,并促进当地游钓、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渔民转产转业和渔民增收。

因此,本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

结论与展望

全国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中

提出: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扎实做好海洋牧场和人工建立健全海洋牧场建设和管护制度。因地制宜开展增

鱼礁的规划设计、选址选型、效果评价等基础工作,养殖礁、生态礁、资源保护礁和游钓休闲礁等多种类型人工鱼礁建设。促进海洋牧场建设与增殖放流等资源养护措施紧密结合,恢复海底植被,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加大各级财政对海洋牧场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海洋牧场建设,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增殖渔业。

我们可以看到,建设海洋牧场,确实既可以提高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以确保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增长,还能够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将具有极大的作用。

科学养鱼杂志社周燕侠余开

邮编

214081

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

16

2012.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sd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