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实录)《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学实录

更新时间:2023-10-01 00: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

____(省、市、区、县)新北区罗溪中学 谢智华

师(满怀激情地):同学们,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策之言。几乎每篇文言文的学习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人生的真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只不过,今天我们是要从中考的角度来看它,为了取得中考的最终胜利,我们必须要打好文言文阅读这场小战役。要打好文言文阅读这场战役,熟悉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明确复习方向就显得很重要了。

师:请同学们拿出印有03、04、05、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资料。这份资料课前已请同学们做好并根据印发答案订正好,你们完成了吗?

生(齐答):完成了。

师:好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你做过的这份试卷来讨论、归纳一下中考文言文阅读有哪几类题型。(师板书:文言文阅读 题型)

师:中考文言文的第一类题型是?

生(齐答):解释词语。(师板书:解释词语) 师:第二类呢?

生(齐答):翻译句子。(师板书:翻译句子) 师:第三类有点难概括吧? (一生插入:课文分析。)

师:恩,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文意分析题。(师板书:文意分析)那第四类呢?

(学生思考,小声讨论) 一生说: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师启发:是吧。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种题型的特殊性?它和我们学过的课文联系得还是很紧密的,我们就姑且称它为拓展延伸题吧。(师板书: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____(省、市、区、县)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四种类型我们已经归纳出来了,就像射箭我们已找到了靶心。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一起来寻找相应的、有效的复习策略或答题技巧了。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进行分组讨论,针对四种题型找出你们认为最科学最有效的复习策略或答题技巧。讨论时,每小组推派一名同学执笔记录,再派一名同学作主发言人,时间十分钟左右。

(学生四人一组展开活动,教师巡回,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十分钟后)

师:我看见刚才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讨论,而且讨论得相当热烈,想必同学们已找到了很多金点子,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先看第一类,针对这一类题型,你们找到了什么好办法呢?

生1:熟悉课文,在句子里面解释这个词的意思。 生2:多读多背。

生3:遇到陌生的词,可把一个字扩充为一个符合语境的词语。

师:同学们刚才讲得都很好。对于重点字词,我们首先要紧扣注释,认真识记。(板书:紧扣注释,认真识记)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03-06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一共考了16个词语的理解,其中有14个能从课文下面的注释里找到,(学生翻看中考卷,教师略做强调)可见熟悉注释是个不错的方法。当然,解释词语时别忘了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另外,老师建议你们对实词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做个分类整理。(投影显示,教师讲解 ,学生跟着一起说)

(1)实词:

通假字 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一词多义

如: 朝服衣冠 (早晨)

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 古今异义 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义:品德恶劣) 词类活用 如:公将鼓之 (名作动,击鼓)

师: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同学们可以四人一组分工合作,每人整理其中一类,最后实现资源共享。

师:同学们又是如何来应对句子翻译的呢? 生4:抓住关键词。

师:说得很好!请同学们看一下____年的19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到题目的评分标准?

(生翻看试卷,小声地说:“虽”、“安”、“毒”等关键词,译错2个扣1分。) 师:对呀,可见,抓住关键词翻译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还有吗? 生5:如果逐字逐句翻译不通,就要稍加添改 ,直至流畅为止。 生6:重点句子背下来。

师:背当然是一个办法,但可能不是最科学的方法。其实,句子翻译也是有一定的诀窍的,大家一起看大屏幕(投影显示,教师讲解)

(2)翻译句子: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原则: 信——忠于原文 达——语意流畅 雅——文辞优美 方法: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

留: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书名、国号、年代和朝代等专有名词。还是刚才那个例子,我们就保留了“十年春”这个时间名词。

增:补出省略成分。例:《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我们就应该把句子补充成:“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 (鼓)而(气)竭”后翻译。请生7翻译。

生7: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v2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