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起源及演化

更新时间:2024-02-02 16: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姓氏起源及演化

我中华民族是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因此,我们民族的姓氏源流就显得非常繁富。

现在姓与氏已经通称,而且在文义上,氏且含有尊称的意思。但在古代,姓与氏的意义不同。三代以前,“姓”代表女系的血统,“氏”则表示男系的功勋,所以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亭林说:古时男子的氏可传可变,女子的姓则永远不可变。王国维亦证实这种说法,并且指出:春秋以后,男子才开始一律称姓。

我国最古的社会是母系社会,故一个姓,代表一个母族。所以,姓字由“女”和“生”两字合成。换句话说,“女”人“生”了孩子,要表明这个孩子属于那一族的,就给他一个“姓”。而“姓”的意义,以现代眼光看来,它最大的科学意义是做为选择婚配的识别,这种知识在古代中国早就具备了。故《国语》有:“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也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优生学,古人为了优生,发明了每个女人都要有姓的办法,实在聪明绝顶。

至于“氏”的起源较为迟。最初只是贵族的专利,据宋朝的郑樵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例如,周朝初年平定天下后,封其同姓(姬)于鲁、晋、蔡、郑、曹、吴、魏等国,这些国名,便成为受封各同族的“氏”,但仍与周共同姓姬。而封国赐氏的结果,造成了只有诸侯才有氏的尊荣,于是,氏便成为贵族的特征。以氏“别贵贱”,历经战国而至秦汉,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贵族不再存在而起了变化。秦汉以后,氏既不再象征特权,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袭自周代,并开始和姓混而为一。

有关中国的姓氏是怎样起源的,古书上的记载并不一致:有些书上载,黄帝定氏族,他的25个儿子当中,有14个得了姓;有些书上说,圣人兴起,黄帝为了分辨他们或尊敬他们,就吹起六律,定他们的姓;有些书上说,氏定,而后系之以姓。 所有这些说法都很抽象,据中华书局出版之《辞海》,对姓、氏与姓氏的解释,则引述左传隐八年的一段话:“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同时还引据杜预的注解加以补充。大体意思是说:天子指定有德的人做诸侯,并以他的出生地赐他一个姓;又封一片土地给他,那片受封的土地代表他的爵位,就成为他的“氏”。例如舜,是在妫出生的,就赐舜姓妫;封给他的土地在陈,陈就是舜的氏。但清代的梁启超不同意此说,他认为姓是母姓是母系时代的产物,氏则为父系的社会基础构成之后才有的,所谓“因生赐姓”之说,恐乃后世的臆测之词。

大抵各家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周以前的氏族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其间有一段很长的逐渐演化时期,到了封建制度推行之后,由于史有记载,赐姓命氏的事迹有史可稽,大约已成定论。不过,仍无补于姓氏“起源”的争论。

姓氏的类别,早在汉朝,应劭的《风俗通》则把氏分为九类。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把得姓受氏细分为32类。

把姓与氏的由来做这样的细分,在外行人看来仍是不得要领的。这里,且摘要举几个例加以说明。

一、以名为氏:五帝时代,有国的不称国,只称名,并以名为氏。例如炎帝是国号,名是神农氏;神农氏也是炎帝的氏。

二、以国为氏:从唐虞到秦代,都是国为氏,春秋时代的诸侯,也是以国为氏,后来这些氏都变成了姓。

三、以邑为氏:邑是周代封邑,封邑的人,就以邑为氏。例如楚国的封邑申(今河南省南阳县北),申邑就是申氏,申氏后来变成了申姓。

四、以官为氏:古代有司马的官名,做司马的人以司马为氏。司马也变成了姓。

五、以爵为氏:古代有王爵、侯爵,凡受封王爵、侯爵的人,就以王、侯为氏,王和侯都变成后代的姓。

六、以谥为氏:楚庄王的庄字是谥号,楚庄王的后人就以庄为氏;卫康公的康字是谥号,后人就以康为氏。庄与康,又变成后代的姓。

七、以事为氏:汉武帝的丞相为车千秋,本姓田;皇帝念他年老,准许他每天乘小车上朝,因此号为车丞相,他就以车为姓。

八、以地为氏:因这类人都没有资格受氏,自己或别人就以所居的地方为氏。例如居傅岩者以傅为氏,守桥山黄帝陵者,以桥为氏。这些氏也成后世的姓。

九、以技为氏:古代做巫卖卜的人,他们的子孙就以巫、卜为氏和姓了。 我国姓氏的演变由来既有上述的繁复,想想已够头痛,但其间还有各种离合混化的情形,分析起来也很复杂。勉强加以归纳,大致可分为下列6种。

一、强改的:这是专制时代的帝王特权。历代帝王为了表彰忠臣义士,或为示爱于妃嫔臣仆,又或者为安抚外邦的首领头目,往往赐以皇室的姓或其他的姓。例如周穆王的盛姬早死,就改其族人姓痛;明洪武年间,以火你赤为编修,就赐他姓名叫霍庄;永历间,又赐把都帖木儿为吴允诚,赐伦都儿为柴秉诚。也有因触犯朝廷,皇帝不悦,就直接把他改姓的,例如齐武帝原与巴东王萧子响同姓,因痛恨他叛逆,就改他姓蛸;后魏因厌恶安东王元鉴是同姓,就恶毒地把他的元字去头,改他姓兀;又如唐武后篡位,王子图谋驱逐她,事败,武后就改他姓虺来泄愤。

二、适应的;这类的改姓者,大抵都是外族,他们定居中国,为了适应环境,就把复姓改为单姓,例如贺鲁、普周均改为周,贺葛改为葛,侯莫陈改为陈,破罗多改为潘,故古口改为侯等。又如台湾的山地同胞,除了清朝乾隆皇帝赐给7个姓而改掉他们原来的姓之外,光复后,台北、嘉义、台南三县的山胞,申请改为汉音单姓的,也多达78姓。

三、避讳的:这类是专制时代臣民表示尊的一种方式。例如宋的司空氏,因避武王讳司空而改为司功;汉朝的庄姓因避明辛讳而改姓严,晋的尚书师昺,为避晋讳改姓帅;唐的弘姓及淳于姓,也因避明皇及宪宗的讳而分别改姓洪及于。

四、避事的:是因为避开了某一件事而改姓的,其中又可分为避仇、避难、避嘲笑、避羞辱等4种。因避仇而改姓的,例如端木赐之后改为木姓或沐姓;因避难而改姓的,如唐的隰州刺史浩韦本姓郜,改姓浩;因避嘲笑而改姓的,如三国时的氏仪,孔融嘲笑他说:“氏字民无上”,遂改姓是;因为避羞耻,不愿与某人同姓,而自动改姓的,如清初的理寒石本姓李,耻与李自成同姓,自改成理;又如唐之李抱王本姓安,耻与安禄山同姓(按:安禄山原姓康,冒姓安),乃改姓李。

五、省略的:这是为了书写简便或其他原因而省略的,例如鄣省为章;邵,省为召等,都是省去原姓的一边,也有把复姓省略为单姓的,例如钟离省为钟,司寇省为寇等。 六、音讹的:这是由于原姓的误读或误写而混化的,例如陈之讹化为田,韩之讹化为何,欧之讹化为区,号之讹化为郭等等。

以上6例只能说是一种简约的举证而已。事实上,我国姓氏历代的混化是层出不穷的,尤其春秋三代以前,一人一家的姓氏,往往一变再变。《汉书?元后传》载,王莽自称与姚、虞、妫、陈、田诸姓为同宗。秦汉以后,姓与氏混称,且因基于上述六种情形的更改,简直是到了花样百出的地步,往往在一姓之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系族的姓在内。以陈姓为例,广陵的陈就包括了妫与刘两姓,万年的陈也吸收了白和鲜卑族的侯莫陈;又如王姓,也包括有姬、妫、于三姓及高丽族、鲜卑族和女真族的后人在内。因此,现在的所谓同宗,并不一定同族同系;即使在同姓之间,也有异族异系的混入。但这种情形,并无碍于国人的精诚团结。 中国究竟有多少姓?历代的统计数字都很悬殊,直到现在,还是谁都说不准。这是因为中国地大人众,交通阻隔,加上姓的源流演化又如此繁复,调查统计的工作很难做到正确。在这里,只能举出历代几种代表性的数字做为参考而已。

一、春秋时代的姓,不过几十个而已,据顾尖武的日知录指出,春秋时本于五帝的姓只

有22个,后来梁启超(中国文化史)又查出8个,若再加上五帝以外的姓,最多也不会超过50个。

二、汉朝的史游(急就篇)则列出单姓的127个,复姓的3个。 三、唐朝温彦编定的姓有193家,并分列为9等。 四、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收录的姓已达3736个。 五、明代王圻的《续文献通考》增列为4657姓。

六、据现代的美国谱系学会,调查统计中国人的姓,则高达9182个。

至于前代计列的姓,并不包括边疆民族的全部。民国成立后,边疆民族的姓如都加入统计,数字必更庞大惊人,但统笼来说,现代中国常见的姓,大约不会超过5千个,因为有些姓,或更改、或混化、或不传,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不再有现例存在了。 还有罕见的稀姓,但稀姓人口历代都不多,一些稀姓或者有许多人感到闻所未闻。比如: 以声音为姓的:呼、叱、唱、哈。 以颜色为姓的:青、红、苍、紫、黑。 以心理状态为姓的:怀、哀、悼、喜、慕。 以体积为姓的:宽、广、厚、巨。

以身体部位为姓的:心、眉、乳、牙、膝、胖。 以味道为姓的:辛、酸。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0v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