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宣传材料

更新时间:2023-05-15 17:2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程理念宣传材料

各位家长:

夸美纽斯说过: 真正的教育不只在学校中,通过学校而且将在一生里洋溢和传播着教育。 这也是我们新课改力求达到的最终目的。通过学校,使学生获得健全的人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一个平台。究竟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有哪些创新之处?通过教育应当达到怎样的目标?家长们,您的孩子正在接受新课程改革下的学校教育,对于以上问题,您有必要做一了解。因此,请您阅读以下材料。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围绕这一核心理念,以下将从四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

(一)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学生的整体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指智力与人格的和谐发展,以形成学生丰富自由的个性。这就要求学校课程能为其提供整体的内容和时空。而现行的课程一方面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对学生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另一方面过分追求学术化、专门化,专注于呈现抽象的知识符号,忽视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课程一定程度上异化为限制学生精神发展的障碍,个体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产生了质的断裂,学生被动地过着成人为其预设的生活。据此,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反对权

威主义和精英主义,要求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改倡导整体发展,把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国家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作出最低的共同的要求,而不是仅仅提供由专家认定的知识点,这就为学生经验的进入提供了方便之门。其次,新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把学生本位取向、学科本位取向和社会本位取向辩证的整合起来,弘扬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设计理念。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整合

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是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具有内在的、历史的统一,而审视现实,却发现科学世界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起着主宰作用,这就导致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割裂,于是在学校教育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教育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被冷冰冰的知识接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生活世界里那种 生动的主观性 荡然无存,人的主体性失落了。因此,为了寻找现代人已经失落的精神家园,克服科学世界带来的人的生长危机、教育危机,学校课程必须重返生活世界,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作为重要的改革目标之一,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立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另外,在增强课程生活化的同时,新课程也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改变过去课程结构注重学科本位的倾向。因此,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课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规定: 整体设臵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课程设臵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到高中设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通过这些努力,以期学生所建构的不再是分科的割裂的学科知识,而是跨学科的、统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新课程实现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整合,保证了每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

(三)倡导建立新型的知识观

知识观既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因此,确立新型的知识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知识从本质上讲,是内在于人的主观创造,是基于客观性之上的主观建构,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它的获得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生成过程。而传统的知识观视知识为静态的认识成果,知识外在于主体,与此对应的课程本质观把课程视作是由固定知识组成的预先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封闭、静态的知识体系。这就造成课程与学生的对立,异己于学生而存在,远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个体与知识不是分离的,而是构成一个共同的世界,进而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不断进取、谋求改变的人生取向和精神境界。

(四)建构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课程改革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平台,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了契机,

可以说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重建,甚至可以说,学校文化重建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现代学校文化,是对现代社会文化反复选择、提炼后加以吸收和统整,并融合了学校科学人文精神和个性特色的一种特殊的现代文化结构,是现代学校教育内在本质的集中表现形式和生存方式,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学校文化本身的特点是经营与积累,而不是对外在文化的诉求。因此应当立足本校,从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建构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1.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

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目的,通过科学管理手段建设富有特色制度文化体系。

2.建设合作的教师文化。

新课程倡导加强课程综合化,综合课程的实施使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须。任何教师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之间的互补与合作,这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使教师之间形成合作的文化,让学校拥有合作的教师文化,这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3.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学校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一种个体间不断传递着的信息流,是受教育者的 学习能 所辐射的文化时空,是一种群体意识圈。学生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

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和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在学生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坚持 育人为本 ,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

4.建设丰富的环境文化

学校营造丰富的文化环境,需要真正树立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念,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宽容的、富有活力的教育气氛和校园文化氛围,使教育与管理浑然一体,在思想理念、价值规范上,在制度、模式、结构上,在物质环境、校园建设方面形成办学特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0y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