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更新时间:2024-03-02 21: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课时:实验名称: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课 题:《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目的:

1.增强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一个放大镜,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水1杯,滴管1个。 实验步骤:

一、学生猜测种子的发芽和什么有关 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面平铺上纸巾; 2、在每个纸巾上按三个洞,各放 3 粒绿豆; 3、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培养皿里的纸巾不滴水

现象和结论:

绿豆种子在有水、常温、有空气、没有阳光的室内发芽了,所以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第二课时:实验名称:做一个生态瓶

课 题:《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目的:

1. 依据生态系统的知识,学会设计并制作一个生态瓶 2. 观察并记录自制的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情况 3. 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相互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做生态瓶的容器1个,半桶水,一些洗净的沙河小石子、小鱼或小虾、浮萍等。 实验步骤: 一、说明制作步骤

1、 将玻璃瓶、石子、贝壳清洗干净凉干 2、 准备自来水静置一天

3、 将石子平铺于玻璃 瓶的底部,高度在1-2cm ,将大的石子、贝壳放置于白石子上

4、 将隔夜水缓慢加入玻璃瓶至4/5处

5、 将金鱼藻、垂盆草一端固定在贝壳上,放入水中,将莕菜放入水中

6、 将小动物移入玻璃瓶中

7、 调整水面水草位置,用保鲜膜封住玻璃瓶口 8、 将生态瓶移植窗前书桌上

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瓶的方案。选择材料完成生态瓶的制作。

三、小组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现象和结论: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第三课时:实验名称:影子的观察

课 题:《光和影》 实验目的:

引导学生用对比的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一把尺子;手电筒1个,4K 白卡纸1张,长方体小木块1个,铅笔1枝,橡皮擦,魔方,瓶。 实验步骤:

一、学生猜测影子是怎么产生的 二、分组进行试验,验证猜测 1、选择背景墙。 2、选择遮光体。

3、打开光源,观察影子的情况,做好记录。 4、更换遮光体,对比实验。

5、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现象和结论:

光源发出的光被遮光物体挡住,从而在背景墙上形成了影子。

第四课时:实验名称:光是怎样传播的

课 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目的: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手电筒1个,同一位置打孔三长方形卡纸3张,无孔卡纸1张,夹子4个。 实验步骤:

一、学生猜测光的传播路径,并说出推测依据。 二、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1、 把三张带孔的卡纸,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子上,每张卡纸相距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圆孔在一条直线上; 2、在最后一个卡纸的后面,竖立一个纸屏,把手电筒打开,对着第一张卡纸的圆孔照射,让光线照射进小孔,观察最后的纸屏上有没有光点; 3、把第二张(或第三张)圆孔卡纸向左或右移动5厘米,同样方法照射第一张圆孔卡纸,观察最后面的纸屏上有无光点。 现象和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第五课时: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课 题:《光与热》 实验目的:

物体的颜色和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和受眼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白色纸、粉红色纸、黑色无光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各一张,温度计5支 实验步骤:

一、猜测:物体的吸热情况与它的表面颜色有关系 二、学生验证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

1、把5种颜色的纸,对折,做成相同大小的纸袋; 2、在每个纸袋中,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到阳光下;

3、记录下刚开始各个纸袋的温度,然后,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总共记录5次。

4、比较在阳光下晒相同的时间后,各个纸袋温度有什么不同。

现象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相同颜色而表面不反光的升温快。

第六课时:实验名称:观察食物链和食物网

课 题:《食物链和食物网》 实验目的:

寻找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挂图 实验步骤: 一、讨论:他们谁被谁吃?

1. 出示“蔷薇、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小鸟”的图片,请学生按照“谁被谁吃”顺序说一说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2. 分析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 来?

再来观察这几条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但是有的食物链不是从植物开始的。 4. 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演示一条食物链 二、田野里的食物网。 3. 大家来观察第一条食物链,谁能不吃其他的生物就能存活下 1. 小组合作,边讨论边在书上标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食物关系,学生们会发现: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指出这就叫做食物网。

第九课时:实验名称: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课 题: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实验目的:

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自制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实验步骤:

1. 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2. 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a. 讨论检验标准。

b. 装水200毫升,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c. 展示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的水温。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现象和结论: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第十课时:实验名称: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课 题: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演示的影响。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较小的岩石块1块、酒精灯1盏、火柴、镊子1个、烧杯1个;带盖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个、碎砖块若干。 实验步骤: 一、学生猜测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二、分组进行试验,验证猜测

1、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2、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3、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现象和结论:

1.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第十一课时:实验名称: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课 题: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实验目的:

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水1瓶。 实验步骤:

一、学生模拟实验:下雨 二、分组进行试验,验证猜测

1、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装置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2、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

3、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作好记录。

4、实验后描述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现象和结论: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

第十二课时:实验名称:我们的小缆车

课 题:我们的小缆车 实验目的:

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2个,两大盒铁垫圈。 实验步骤: 1、安装小缆车。

2、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

3、一个一个放垫圈,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推测: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现象和结论: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力而受到向下的拉力。一定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第十三课时:实验名称:测量力的大小

课 题: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目的: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1个,砝码1盒,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若干。 实验步骤:

1、认识弹簧测力计。

2、学生尝试使用测力计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 现象和结论:

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第十四课时:实验名称:运动与摩擦力

课 题:运动与摩擦力 实验目的: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1个,砝码1盒,线绳1根、纸盒一个,砂纸1张,2块木板。 实验步骤:

1、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用手在桌面拖动,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2、用测力计沿着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他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那些因素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现象和结论: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接触面的光滑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第十五课时:实验名称:地球表面的地形

课 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实验目的: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地形图

实验步骤: 1.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平原:宽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海拔高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了解家乡的地形 现象和结论: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第十六课时:实验名称:滑动和滚动

课 题:《滑动和滚动》 实验目的: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

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实验步骤: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

2、对比实验:滚动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比较。 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A. 轮子的接触面积相等。 B. 小车的载重相同。 C. 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 现象和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和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小,滑动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滚动轴承是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第十七课时:实验名称:用橡皮筋做动力

课 题:《用橡皮筋做动力》 实验目的:

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了解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 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

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实验步骤: 1、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2、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3、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现象和结论:

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第十八课时:实验名称: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课 题:《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实验目的:

1、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3、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

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 实验步骤: 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留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现象和结论:

1、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2、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较缓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3、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92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