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练习参考答案(全)

更新时间:2023-11-30 19: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次测练试题参考答案

《材料的性能》

一、填空题

1.机械设计时常用?b和?s两种强度指标。

2.设计刚度好的零件,应根据 弹性模量 指标来选择材料。 3.屈强比是?s与?b之比。

4.材料主要的工艺性能有 铸造性能 、 可锻性 、 焊接性 和 热处理性能(或切削性能) 。

二、判断题

1.材料硬度越低,其切削加工性能就越好。 ( × )

2.材料的( × )

E

值越大,其塑性越差。

3.材料的抗拉强度与布氏硬度之间,近似地成一直线关系。 ( √ )

4

( × )

三、选择题

1

1.低碳钢拉伸应力一应变图中,???曲线上对应的最大应用值称为 C 。

A、弹性极限 B、屈服强度 C、抗拉强度 D、断裂强度

2.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应力值叫做材料的 B 。

A、弹性极限 B、屈服强度 C、抗拉强度 D、条件屈服强度

3.测量淬火钢及某些表面硬化件的硬度时,一般应用 C 。

A、HRA B、HRB C、HRC D、HB

4.有利于切削加工性能的材料硬度范围为 C 。 A、<160HB B、>230HB C、(150~250)HB D、(60~70)HRC

四、问答题

1.零件设计时,选取?0.2(?s)还是选取?b,应以什么情况为依据?

答:主要考虑的因素:1)配合精度;2)材料的利用率。当

2

配合精度要求高时,选用?0.2(?s),如轴、齿轮、连杆等;当当配合精度要求不高时,从节省材料和轻巧等考虑,选用?b,如工程构件和一般零件。

2.常用的测量硬度方法有几种?其应用范围如何? 答:1)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硬度;2)布氏硬度主要用于软材料的测量,如退火钢、调质钢和有色金属等;洛氏硬度主要用于中、硬材料的测量,如淬火钢、调质钢和表面硬层等;维氏硬度主要用于显微组织中第二相的测量。

《材料的结构》

一、填空题

1.晶体与非晶体的最根本区别是 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规律性不同,前者有序,后者无序 。

2.金属晶体中常见的点缺陷是 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 ,线缺陷是 位错 ,面缺陷是 晶界 。

3.在常见金属晶格中,原子排列最密的晶向,体心立方晶格是 〈111〉 ,而面心立方晶格是 〈110〉。

4.晶体在不同晶向上的性能是 不同 ,这就是单晶体的 各向异性 现象。一般结构用金属为 多 晶体,在各个方向上性能 近似相同 ,这就是实际金属的 伪各相同性 现象。 5.同素异构转变是指 当外部的温度和压强改变时,金属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转变的现象 。

二、判断题

1.因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所以实际金属的晶体在各个方

3

向上的性能是不相同的。 ( × )

2.金属理想晶体的强度比实际晶体的强度高得多。 ( √ )

3.金属面心立方晶格的致密度比体心立方晶格的致密度高。 ( √ )

4.在室温下,金属的晶粒越细,则其强度愈高和塑性愈低。 ( × )

5.实际金属中存在着点、线和面缺陷,从而使得金属的强度和硬度均下降。 ( × )

三、选择题

1.晶体中的位错属于 D 。

A、体缺陷 B、点缺陷 C、面缺陷 D、线缺陷

2.多晶体具有 A C 。

A、各向同性 B、各向异性 C、伪各向同性 D、伪各向异性

3.金属原子的结合方式是 C 。

A、离子键 B、共价键 C、金属键 D、分子键

4.固态金属的结构特征是 B 。

A、短程有序排列 B、长程有序排列 C、完全无序排列 D、部分有序排列

5.室温下,金属的晶粒越细小,则 D 。

A、强度高、塑性低 B、强度低、塑性低 C、强度低、塑性高 D、强度高、塑性高

四、问答题

4

实际金属晶体中存在哪几种晶体缺陷?它们对金属的机械性能的影响有什么?

答:1)点缺陷、线缺陷(位错)、面缺陷(晶界); 2)随着点缺陷密度的增加,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提高(固溶强化),而塑性与韧性下降;随着位错密度的增加,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提高(位错强化或加工强化),而塑性与韧性下降;晶粒越细小,晶界面积越多,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越高(细晶强化),同时塑性与韧性越好。

《纯金属的凝固》

一、填空题

1.在金属学中,通常把金属从液态向固态的转变称为 结晶 ,而把金属从一种结构的固态向另一种结构的固态的转变称为 同素异构转变(或多晶型转变) 。

2.当对金属液体进行变质处理时,变质剂的作用是 增加非自发形核(或非均匀形核) 。

3.液态金属结晶时,获得细晶粒组织的主要方法是 增加过冷度 和 变质处理(或孕育处理) 。

4.过冷度是 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一般金属结晶时,过冷度越大,则晶粒越 细 。

二、判断题

1.凡是由液体凝固成固体的过程都是结晶过程。 ( × )

2.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愈大,则其结晶后的晶粒愈细。 ( √ )3.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金属模浇注的铸件晶粒比

5

砂模浇注的铸件晶粒更细。 ( √ )4.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铸成薄件的晶粒比铸成厚件的晶粒更细。 ( √ )5.在实际生产条件下,金属凝固时的过冷度都很小(<30℃),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非均匀形核的结果。( √ )

三、选择题

1.液态金属结晶时, C 越大,结晶后金属的晶粒越细小。

A、形核率N B、长大率G C、比值N/G D、比值G/N

2.纯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则实际结晶温度将 B 。

A、越高 B、越低 C、越接近理论结晶温度 D、没有变化

四、问答题

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能有何影响?金属在结晶过程中如何细化晶粒?

答:1)晶粒越细小,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越高(细晶强化),同时塑性与韧性越好。

2)增加过冷度,提高均匀形核率;变质处理增加非自发形核率;增加振动与搅拌,破碎晶粒。

《合金的相结构》

6

一、填空题

1.Cr、V在γ-Fe中将形成 置换 固溶体,C、N在γ-Fe中则形成 间隙 固溶体。 2.合金的相结构有 固溶体 和 金属间化合物 两种,前者

有较高的 塑性和韧性 性能,适合于做

合金基体 相;后者有较高的 硬度 性能,适合做 强化

相。

3.组织的定义是 在显微镜下,合金中各相的形状、大小和分布所构成的综合体。

二、判断题

1.置换固溶体可能形成无限固溶体,间隙固溶体只可能是有限固溶体。 ( √ )2.合金中

的固溶体一般说塑性较好,而金属化合物的硬度较高。 ( √ )

3.合金中凡成分相同、晶体结构相同,并有界面与其他部分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叫做相。 ( × )

三、选择题

1.渗碳体属于 B 。

A、间隙固溶体 B、间隙化合物 C、间隙相 D、正常化合物

2.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是 A 。

A、溶剂的晶型 B、溶质的晶型 C、复杂晶型 D、其他晶型

3.金属化合物的特点是 C 。

A、高塑性 B、高韧性 C、高硬度 D、高强度

四、问答题

7

1.试述固溶强化、位错强化、细晶强化和弥散强化的强化原理,并说明它们的主要区别。

答:

1)固溶强化是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晶格畸变增大,阻碍位错运动的能力增加,因此,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提高;位错强化是随着位错密度的增加,由于位错之间的交互作用增强,导致位错缠结和钉轧,对滑移的阻力增加,使塑性变形抗力显著升高,因此,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提高;细晶强化是晶粒越细小,晶界面积越多,阻碍位错运动的能力超强,因此,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越高;弥散强化属于第二相强化,原理是位错经过(绕过或切过)第二相时,受到较大的阻力作用,因此,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提高。

2)主要区别是固溶强化和位错强化时,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提高,但塑性与韧性下降;而细晶强化和弥散强化时,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提高同时,塑性与韧性也提高。

工程材料第2次测练试题参考答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相图和碳钢》 一、填空题

8

1.共晶反应的特征是 具有一定成分的液体(Le)在一定温度(共晶温度)下同时结晶两种成分的固溶体(ɑm +βn),其反应式为 Le →(ɑm +βn) 。

2.共析反应的特征是 具有一定成分的固溶体(γe)在一定温度(共析温度)下同时析出两种成分的固溶体(ɑm +βn),其反应式为 γe →(ɑm +βn) 。

3.接近共晶成分的合金,其 铸造 性能较好;但要进行压力加工的合金常选用 固溶体 的合金。

4.在生产中,若要将钢进行轨制或锻压时,必须加热至 奥氏体 相区。

5.在退火状态的碳素工具钢中,T8钢比T12钢的硬度 低 ,强度 高 。

6.奥氏体是 碳 在 γ-Fe 的间隙固溶体,它的晶体结构是 面心立方晶格 。

7.铁素体是 碳 在 α-Fe 的间隙固溶体,它的晶体结构是 体心立方晶格 。

8.珠光体是 铁素体 和 渗碳体 的机械混合物。 9.碳钢按相图分为 共析钢 、 亚共析钢 、 过共析钢 。 10.铁碳合金的室温显微组织由 固溶体 和 金属间化合物 两种基本相组成。

9

二、判断题

1.共晶反应和共析反应的反应相和产物都是相同的。 ( × )

2.铸造合金常选用共晶或接近共晶成分的合金。 ( √ )

3.合金中凡成分相同、晶体结构相同,并有界面与其他部分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叫做相。 ( × )

4.在铁碳合金中,只有共析成分点的合金在结晶时才能发生共析反应。 ( × )

5.退火碳钢的硬度与强度随ω(C)的增高而不断增高。 ( × )

6.钢材的切削加工性随ω(C)增加而变差。 ( × )

7.碳钢进行热压力加工时都要加热到奥氏体区。 ( √ )

8.钢铆钉一般用低碳钢制成。 ( √ )

9.钳工锯T10、T12钢料时比锯10、20钢费力,且锯条容易磨钝。 ( √ )

10.钢适宜于通过压力加工成形,而铸铁适宜于通过铸造成

10

形。 ( √ ) 三、选择题

1.二元合金中,共晶成分的合金( A )。

A、铸造性能好 B、锻造性能好 C、焊接性能好 D、热处理性能好

2.铁素体的机械性能特点是具有良好的( C )。 A、硬度与强度 B、综合机械性能 C、塑性和韧性 D、切削性和铸造性

3.建筑用钢筋宜选用( A )。

A、低碳钢 B、中碳钢 C、高碳钢 D、工具钢

4.装配工使用的锉刀宜选用( C )。

A、低碳钢 B、中碳钢 C、高碳钢 D、过共晶白口铁

5.在下述钢铁中,切削性能较好的是( B )。 A、工业纯铁 B、45 C、白口铸铁 D、T12A 四、问答题

1.根据铁碳相图,说明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

(1)在1100℃,ω(C)=0.4%,的钢能进行锻造,而ω(ω)

11

=4.0%的生铁则不能锻造;

答:在1100℃,ω(C)=0.4%钢的组织为单相奥氏体,塑性较好,适合锻造,而ω(ω)=4.0%生铁的组织为奥氏体加莱氏体,塑性较差,不适宜锻造。

(2)绑扎物件一般采低碳钢丝,而起重机吊重物时则采用ω(C)=0.60~0.75%的钢丝绳;

答:绑扎物件铁丝要求塑性好,因此应选择含铁素体多的低碳钢制造;而起重机吊重物用的钢丝绳要求承受较大的载荷的同时,又应具有一定的韧性,防止冲击断裂,因此采用ω(C)=0.60~0.75%的钢;

(3)用做汽车挡板的材料与用做锉刀的材料为什么不同。 答:用做汽车挡板的材料要求塑性好,便于压力加工成型,因此,应选择含铁素体多的低碳钢制造;而用做锉刀的材料要求硬度高,保证耐磨性能,因此,采用ω(C)=1.2%的高碳钢制造;

2.根据Fe-Fe3C相图,从相和组织上解释以下现象: (1)T8钢比40钢的强度、硬度高,塑性、韧性差。 答:由于T8的含碳量(0.8%C)比40钢((0.4%C)含碳量高,其铁素体含量低,渗碳体含量高,因此,T8钢比40钢的硬度高,而塑性、韧性差;又由于T8钢中含珠光体量高,因此,

12

其强度比40钢的强度高。

(2)T12钢比T8钢的硬度高,但强度反而低。

答:这是由于T12钢中的Fe3CⅡ连成网状,导致晶界强度下降,而T8钢中的Fe3CⅡ呈短杆状,起第二相强化作用。

五、计算题

按铁碳合金相图分类,40和T12A为何种钢?试分析它们的结晶过程,并计算其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

答:1)按铁碳合金相图分类,40钢为亚共析钢,T12A为过共析钢;

2)结晶过程:

21~2

3~444‘4~4’52~33

4~5

13

40钢的结晶过程 T12A的

结晶过程

3)40钢的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 (1)40钢的相组成物:F和Fe3C。

QF =6.69?0.4?100%=94% QFe3C = 1-QF=1-94%=6%

6.69

(2)40钢的组织组成物:F和P。

QF =0.77?0.4?100%=48.1% QP= 1-QF=1-48.1% =51.9%

0.774)40钢的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 (1)T12A钢的相组成物:F和Fe3C。

QF =6.69?1.2?100%=82.1% QFe3C = 1-QF=1-82.1% =17.9%

6.69(2)T12A钢的组织组成物:P和Fe3CⅡ。

QP =6.69?1.2?100%=92.7% QFe3CⅡ= 1-QP=1-92.7% =7.3%

6.69?0.77

《金属的塑性变形》

一、试分析汽车半轴在模锻成形过程中,其组织和机械性能

14

有何变化?

答:

1) 组织结构变化

微裂纹、气孔等焊合,材料致密度提高; 碳化物被破碎和基体晶粒发生再结晶被细化; 杂质分布均匀,偏析减少;

杂质或第二相沿金属流变方向分布,形成纤维组织。 2)机械性能的变化: 机械性能全面提高;

且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沿纤维方向的性能高于横纤维方向的性能。

二、试分析汽车车身在压力成形过程中,其组织和机械性能有何变化?

1)组织结构变化:

(1) 形成纤维组织:金属经塑性变形时,沿着变形方向晶粒被拉长,形成纤维组织。

(2) 形成形变织构:在变形量很大时,金属中各晶粒的取向趋于一致的组织叫形变织构。

(3) 晶粒碎化:晶粒尺寸10→10或10cm;亚结构细

15

-2

-4

-6

化。

(4) 位错密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加。2)机械性能的变化:

(1) 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由于形成了纤维组织和变形织构。

(2) 产生加工硬化:随着变形量的增加,位错密度升高,导致位错缠结和定轧,对位错的滑移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可使金属的变形抗力显著升高。 (3)产生大量残余应力。

三、什么是回复和再结晶?简述它们的主要作用? 1)回复是指是指冷变形后的金属在加热温度较低时,发生组织和性能变化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是保留加工硬化,消除内应力,稳定工件尺寸,防止工件变形;

2)再结晶是指冷变形后的金属在加热温度较高时,在变形组织的基体上产生新的无畸变的晶核,并迅速长大形成等轴晶粒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是消除加工硬化,改善塑性,以便进下一步压力加工和切削加工。

《钢的热处理》习题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16

(一)填空题

1.板条状马氏体具有高的 强度、硬度 及一定的 塑性 与 韧性 。

2.淬火钢低温回火后的组织是 M

(+碳化物+Ar) ,其

目的是使钢具有高的 强度 和 硬度 ;中温回火后的组织是 T

,一般用于高 σe 的结构件;高温回火后的组织是S回,用

于要求足够高的 强度、硬度 及高的 塑性、韧性 的零件。

3.马氏体按其组织形态主要分为 板条状马氏体 和 片状马氏体 两种。

4.珠光体按层片间距的大小又可分为 珠光体 、 索氏体 和 托氏体 。

5.钢的淬透性越高,则临界冷却却速度越 低 ;其C曲线的位置越 右移 。

6.钢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 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和为淬火做组织准备 ;它主要适用于 过共析(高碳钢) 钢。 7.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 消除内应力,稳定尺寸;改善塑性与韧性;使强度、硬度与塑性和韧性合理配合 。 8.T8钢低温回火温度一般不超过 250℃ ,回火组织为 M

+碳化物+Ar ,其硬度大致不低于 58HRC 。

17

(二)判断题

1.随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增高,马氏体转变后,其中片状马

2.马氏体是碳在a-Fe中所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当发

18

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体积发生收缩。 (×)

3.高合金钢既具有良好的淬透性,又具有良好的淬硬性。 (×)

4.低碳钢为了改善切削加工性,常用正火代替退火工艺。

5.淬火、低温回火后能保证钢件有高的弹性极限和屈服强

度、并有很好韧性,它常应用于处理各类弹簧。 (×)

6.经加工硬化了的金属材料,为了基本恢复材料的原有性

19

(三)选择题

1.钢经调质处理后所获得的组织的是 B 。

A.淬火马氏体 B.回火索氏体 C.回

火屈氏体 D.索氏体

2.若钢中加入合金元素能使C曲线右移,则将使淬透性 A 。

A.提高 B.降低 C.不改变 D.对小试样

提高,对大试样则降代

3.为消除碳素工具钢中的网状渗碳体而进行正火,其加热温度是 A 。

A.Accm+(30~50)℃ B.Accm-(30~50)℃ C.Ac1+(30~50)℃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dd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