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更新时间:2023-08-19 16:08: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第23卷 第3期 Vol.23No.3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KaifengInstituteofEducation

2003年9月20日Sept.20 2003 

浅谈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朱 瑛

X

(开封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良家庭教育对未来的危害以及如何才能做好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家庭教育;素质;教育观念;家庭教育咨询机构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03)03-0056-03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我国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绝对数量和在青少年中所占的比例也与日俱增。所以独生子女教育已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现在已有大批的独生子女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还会更多,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的前途,因此独生子女的教育至关重要。而家庭教育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又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拟对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家庭教育观念缺乏理性

过去一般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多,家庭教育有回旋余地,如果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不成功,还可以在别的孩子身上得到补救。而独生子女家庭却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只能成功不许成败,否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便觉得一辈子的希望全部落空,甚而导致家庭的不和以至破裂。目前独生子女家庭的这种缺乏理性的对子女的高期望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孩子未来的设计不切实际。有调查表明90%的独生子女家长希望孩子能读大学。第二,对孩子的成绩极其苛求,不顾孩子自身的智力、性格、兴趣、爱好等内在因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更是家长的命根。第三,家长在教育中看不见儿童,他们对儿童的教育以成人为标准,忽视儿童的天性——年幼、注意力转移快等等,有的家长要求儿童每天弹钢琴不能少于几小时,儿童长时间呆在钢琴旁,他们感受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另外还有的家长为子女设计未来完全凭借自身兴趣,选择自以为将来能使子女幸福的职业,忽视子女自身的兴趣与特长,不能实事求是地来对待子女的未来,只能绝对服从并沿着他们设计好的道路走。否则,稍不如意他们就一味责怪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很少从自身找原因。

(二)家庭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教育内容是教育观念的直接产物,缺少理性的教育观念,

很难产生科学的教育内容。由于大多数家庭教育观只是一种成才观,而这种成才观仅能通过学业成就来体现,所以家庭教育的内容相应就表现出片面性,其表现如下:

第一,家庭教育中缺乏德育内容,体现为内容上的唯智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是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却成为学校教育的承包机构,造成家庭教育学校化,不存在家庭教育的本来职能,如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等。据一项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再次才是道德品行。而且,目前家庭成为孩子的“第二课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孩子在家里除了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学习家长加码要求的新内容。而这种学习对孩子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据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0至15岁的独生子女中只有33.2%的学生“经常感到学习的乐趣”,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感觉不到快乐。第二,家庭教育中缺乏身体素质的锻炼,体现为一种物质上的唯营养化,当前社会物质丰富,让孩子过得舒服一点儿,本来也无可厚非,然而有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消费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满足,从玩具到电脑,无所不包,方百计买来给孩子享用,造成孩子在营养上的失衡,以致目前的学校是“肥胖儿”越来越多。但由于缺乏日常体育锻炼,这些肥胖儿身体并不健康。家长在家里不让孩子干力所能及的家务,甚至连穿衣戴帽都帮助他们,对家长来说,孩子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更不用说让他们参加劳动,进行艰苦的体育锻炼了。第三,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或许由于目前的考试压力,或许由于溺爱心理,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学业上一味追求高分,而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造成越来越多“高分低能”的所谓“高才生”,有的甚至丧失了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第四,家庭教育中缺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家长的教育过分倾斜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应试

素,只要求孩子拿出高分,并以此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特别是饮食上,家长只要听到什么饮料食品健智健脑,就会千

X收稿日期:2003-06-20

作者简介:朱瑛(1966-),女(汉族),河南兰考县人,开封教育学院教心系讲师。

浅谈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技能的培养上,不少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脆弱。据一项对1,000名小学独生子女心理素质相关内容的调查显示,在关于独生子女意志力方面,当问及“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时,有44.1%的孩子选择“告诉家长、老师或毫无办法,只好放弃”;在问及“当做功课时遇到电视播放好的节目怎么做”时,60.1%孩子选择“放下功课,看电视”;在问及“当你们正确决定得不到他们支持时,你能坚持吗”时,选择“不能坚持”的多达55.2%;另外在有些家长的教育内容中不但没有道德教育,而且有一种反道德教育的倾向,他们让孩子在公共汽车上抢占座位,在和小朋友的交往中欺侮别人、占上风,在孩子偶尔争吵中偏袒自己的孩子,指责别人。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不良道德品质,专横跋扈,蛮横无礼,这些都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过程,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教育主要有三种方式:1.溺爱和过分保护型。据《扬子晚报》报道:在东南大学的一位教师家里,由于妻子过分溺爱女儿,竟有一个29岁有21年没出过家门的女儿,只因其8岁时一次和同学离家走失,失而复归后其母便再也没让她离过家,自己21年来专职照顾女儿,如今父母已经年过花甲,大龄女儿只有一个幼童的经历如何面对生活?2.过分苛刻型:几年前青海小夏斐之死,曾引起人们深思,可近观今天的家庭教育,还有不少家长在子女学习上极其苛刻,以分数高低对子女进行评判。3.放任自流型:现在有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父母对孩子听之任之,不进行任何干涉,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有的甚至目无法纪,危害社会。除了这三种主要教养方式外,还有“四二一综合症”(即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孩子的家庭结构)的存在。四个祖父辈的存在致使父母的教育得不到实施,对孩子生成一种比父母更甚的隔代溺爱;另外,存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的权力结构已不再是父——母——子,而是子——母——父,孩子处在家庭权力结构的顶端,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到底谁是知之更多者?

二、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和未来危害

青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而目前我国的青少年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可以说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将是明天我国四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对国家、民族、个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

(一)国民整体素质将令人担忧

1992年8月夏令营中日小朋友之间的较量,给国人敲起了警钟,中国的独生子女们,能够承担起21世纪的国际竞争压力吗?能够承担起明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吗?77名日本孩子和30名中国孩子在夏令营中表现差距甚大,中国孩子怕苦怕累,没有生存意识,依赖性大,身体素质差。中国女孩病倒后被送回休息,而日本肚子疼得脸色苍白的小男孩却坚持前进;日本孩子背包里是食品和炊具,而中国孩子背包里却象征性地放点干粮,才走过一半路程就把水喝光;运输车陷入泥坑,日本小朋友推车,而中国孩子却只会站在一旁喊加油,所有这些都与他们受的教育有关。尤为明显的家庭教育方

面的差异是:日本一个议员驱车看望两国的孩子,只对已经发烧一天多的孙子鼓励几句就走了,而中国一少共委干部却在道路被洪水冲垮时接走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大的,一个被溺爱的孩子和一个被鼓励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被塑造成不同性格的人。正是由于这种行为方式和性格的差别,形成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孩子的素质确实令人担忧,为此日本人公开说:“你们的孩子不是我们孩子的对手!”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需要的不仅是科学知识,同时更需要各种能力,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于那种满腹经纶却不会照顾自己的人。缺乏生存能力将会导致我们一个民族的溃败。而目前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却正在培养着这种人。这种现状实在堪忧。

(二)独生子女的未来生活也将受到影响

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而独生子女终究会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庇护而独闯天下,他们要自己生活、组织家庭,而这种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乐群及相互关怀、体贴在他们日常生活的词典中却是查不到的。长期形成的依赖和自私心理将会影响他们成人后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另外,父母的一贯付出形成的心理定势——“父母只能给予”,在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赡养问题上,也会造成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且在目前的社会中,独生子女不尊重甚至厌弃父母并不罕见,绝不是危言耸听。

三、关于目前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把孩子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应该首先把子女作为教育的对象。孩子刚生下来是不懂是非曲直的,只有在家长的日常教育下才能形成这些观念。而目前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自然就知道好歹,这是不对的。并不是所有的树都能自然直,只有那些在适当环境下、并得到必要修剪的树木才能成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经过教育培养才能形成。其次,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还要求家长在制定家庭教育目标、设计孩子的未来计划时,把孩子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考虑其兴趣、爱好、智力因素,不要只凭主观愿望为孩子规划未来。另外家长在转变观念时还要明白家庭、社会、学校在孩子的发展中的地位,各司其职,不能越位,不能使家庭教育学校化。

(二)家庭教育内容要全面,以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由于学校主要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的任务,不可能全面照顾孩子心理品质,而心理品质在一个人的发展中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以其在情感上的优势来促进孩子非智力因素及道德品质的培养。要让孩子明白怎样做人,怎样与他人相处,乐群敬业,尊重他人。另外在家庭教育中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三)运用合理的家教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

科学民主的家教方式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发展,因此在日常教育中要切记不可溺爱、放纵孩子,同时也应注意不要过分地苛求孩子。只有在民主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形成良

浅谈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好人格,不卑不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建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

建立家长学校,使广大的家长明白教育不仅仅是智力和分数,还应该包括子女的身心健康和道德素质,从而时常了解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家教的基本原理,对子女进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另外,家长学校的教育还应让家长明白对子女说“不”的艺术和作用,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加以合理地、有区别地对待,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通力合作,培养健全儿童由于孩子的生活空间较小,学校和家庭是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互相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长血缘权威、经济权威与教师的知识权威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老师要进行家访,学校也应经常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共商儿童教育大计。

(六)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使家长有师可求

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终身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问题可谓层出不穷,即使一些家教专家也可能一筹莫展,何况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家长素质可谓问题多多。家长在教育上的偏差,教育方法上的不当,和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无知都可能导致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因此,建立家教咨询机构,进行电话或书信咨询服务,有利于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另外,由于我国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的时间很短,而国外的独生子女教育却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的经验,取长补短,以促进我国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鲁洁主.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褚自刚)

(上接第24页)

才能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使其站稳脚根。毛泽东在1939年也说过一段话,意思是,在我们的队伍里,没有政治恐慌,没有经济恐慌,有一种恐慌,叫本领恐慌。“入世”之后,就业台阶的提高,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女性知识、技能水平,仅仅靠满足她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所处的外在环境,难以切实推动女性就业。因此,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事业,并保障女性享有平等的机会接受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妇女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她们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让她们在积极的人生体验中发挥潜能。

(三)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保障女性就业

从宏观上,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程度和覆盖面,改变目前社会保障职能过多由企业承担的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不同所有制单位录用女工的积极性,建立和实施职工失业保险、养老补贴,医疗补助,生育补偿等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所有的就业者均能参加和享受社会保障,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从微观上,要维护妇女人身权利与劳动权利,进一步落实《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改善女工的劳动环境条件,制定适应就业新形势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三资、乡镇、私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女工权益。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由于中国加入WTO,将会大大加快金融、保险等领域对

2002,(4).

〔2〕顾瑶池,袁青.市场经济与女性就业〔J〕.理论月刊,1998,(8).〔3〕王通讯.“入世”后人事人才工作新走向〔J〕.中国人才,2002,(3).〔4〕李军峰.女性就业与发展困境的原因探析〔.人口学刊,2002,J〕

(5).

〔5〕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

〔J〕.中国妇运,2001,(6).

〔6〕邵映红.加入WTO后的就业形势[J].企业家 财富版,(21).〔7〕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北京:民主与建设M〕

出版社,2000.

外资的开放,这将极大地带动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由此提升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而在服务业的发展中,女性会因其特有的细心、耐心与同情心而成为这一行业的宠儿,所以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快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有人说:“男子是世界的轮廓,女人才是世界的色彩”。中国女性有着许多美德,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女性应积极应对,找准自己的位置,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生存环境,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市场经济激流中的“弄潮女”。

参考文献

〔1〕王静,谭琳.论女性就业形态多元化的利弊〔.人口与经济 J〕

(责任编辑:褚自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w7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