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及措施

更新时间:2024-04-18 22: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书籍,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宝库,是广大少年儿童的良师益友,也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读书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大家都了解的。教师们对如何提高读书效率的讨论也很多。多读、精读、带着问题读、分角色朗读,有感情的读等等,都是想用外在的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时能有所收获。课堂教学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渠道,而课外阅读则可以充实和扩大课堂学习的内容。搞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学生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开拓视野,提高兴趣,培养自学能力等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教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那是把本职工作做好了,而教会学生能课外阅读,有课外阅读的能力,才算是真正做到了为孩子终身发展负责。(我校的校长和主任不但在思想上早早地有了这样的认识,而且在工作中,也是这样要求与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我很佩服我们的校长,我感觉我们的校长就是一本百课全书。从六年级到一年级,从语文到数学等科目,每一科的教学方法,每一科的知识结构,没有他不精通的,而且教学理念很先进,并于2007年9月就阅读方面开展课题研究,现在已到了结题阶段。我校开展的读书活动就是他提出并亲自领导和参与组织开展的,校长把开展读书活动列为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校每天早上都安排一节早读课,每天早上,校长总是早早地到校,从一楼到四楼,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检查学生会不会主动读书,读书的方法是否正确,如发现哪一班的学生不会主动读书或方法不当,他就会及时地把看到的情况告诉那个班的老师,然后再教给老师指导学生学会主动读书,读好书的方法。)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读书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通过真实的读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与书为伴,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保鲜我校读书特色。

下面我就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及活动的措施两方面来谈一谈。

一、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

(一)、 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这一点在我校学生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证实。我校的学生道德品质很低,不懂得感恩,行为习惯差,路上见到老师也不会打个招呼,在学校里横冲直撞,下楼梯差不多要把老师撞倒也不会说声对不起,脏话满天飞。面对这样的情形,校长就买来一些感恩的书画与人物传记故事画张贴在教学楼前面,让学生在上下楼梯时,不经意地进行阅读。学生通过观看与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受画中人物的感染,道德品质慢慢地提高了。现在,学生自觉遵守纪律,校园里听到的是一声声礼貌语言,上下楼梯自觉有序,家长会上,家长们都说:孩子变了,变得孝顺了,会体贴父母了。学生的这些变化,功劳是在校长领导组织的读书活动中取得的。)

(二)、 有助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且看古今部分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们的看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这些大师的话,足以证明课外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到底,读书活动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大纲)

(三)、 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通过大力推动读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我校从校长到教师都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校长的指导下,每个班都建起了班级图书角。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下课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到图书角借书看,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到图书角借自己喜欢的书看,放假回家了也要到图书角借一本书带着回去看,现在我校的学生违反纪律的人少了,爱学习的人多了。)

(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语文不仅仅是一科学问,还是所有人类文化的基石,是解开所有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学生对多种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掌握仍是语文能力的延伸,语文教师亦应以此为已任之一。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到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是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课外书籍中。要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认知世界,就必须借助于课外阅读,让学生涉猎多种科目。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为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几点措施

(一)、调查研究

要开展读书活动,必须得有计划、有方法、有步骤地进行。合适的方法来源于能适合学生的需求、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校长领导教研组成员对我校及外校的家长、学生、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查找到了影响学生阅读品质形成的因素。其中家长方面的因素是: 他们大部分家庭缺少基本的读书氛围,对孩子的阅读方法缺乏正确的指导,很多学生的父母没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等等。教师方面的因素是:1、由于受现实考试压力的影响,教师唯一的追求是分数,功利性很强。2、教师不注意自己的阅读教学的方法和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忽视了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3、多数教师不会主动阅读并收集关于课内外阅读方面的信息。4、阅读课课堂教学中策略不当5、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程度不够。多数教师上课就是上课,对学生的课外生活毫不关注,更不会为学生推荐适合其阅读的课外书籍。在班上开展的课外阅读不正常:一是没有书来读,因为学校条件关系,没有藏书,或者没有合适的书;二是没有时间来读,大量的课内习题,重复的课外练习,应试教学的内容充塞了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学生方面的因素是:1、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条件差。3、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采取的具体措施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校决定采取以下具体的措施来培养学生阅读品质的形成:

1、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在第一课堂,而第二渠道有更广阔的天地。我校在抓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特别重视自读课和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我校的教师们在教学中注重: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让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我校是这样创设阅读氛围的:

(1)、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我们都知道,广泛的图书资源是保证学生的阅读量的基础。我学想尽办法创建了图书室,书籍种类繁多,科目齐全。利用这一资源,分年级分班组织学生定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充分发挥图书的作用。另外我校还规定在各班设立班级图书角。每学期初,各班发动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班里,登记编号,并设专人管理,定期借阅、归还,达到资源共享。有条件的学生,鼓励其设立家庭书柜,要求学生每月由家长陪同逛书店一次,并能购买一些所需的图书,按时阅读。

(2)、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

我校每班每星期至少给学生安排一节阅读课,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班级图书角或学生互助交流,让学生在课上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和报纸,还适当安排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写下的读书笔记,提供交流的机会。每天放学后给学

生布置适量的阅读作业,如查找资料、填写课外阅读卡等,以确保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师应意识到:激发小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使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觉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阅读的习惯养成了,那么,课外阅读活动就有了可靠的保证。教师应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的产生“需要”,激发阅读兴趣。我校只这样做的:

(1)、用“故事迁移”诱导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一个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听得津津有味。当老师讲完故事以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除了老师讲,还可让学生自己讲。这样让学生拥有充分的主权,只要爱读书的孩子,总会讲出自己喜爱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激动??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者,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让听者,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奇妙世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2)、用“交流展示”稳定阅读兴趣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教师采用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我校的中高年级的班级每天推行“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见识”“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闻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其次每学期不定期的进行一两次书面交流活动,如优美片断摘记汇展、读书笔记结集等。这些做法能大大激发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读书渐渐成为了学生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长期得到满足后,读书兴趣自然而生。学生在“需要”的基础上读书,并不感到是一种负担,相反会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他们在乐中读,在读中乐。在读(写)中学,在讲中练,不知不觉中加大了阅读量,增加了知识积累,还锻炼了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我校教师还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档案。孩子读完一本书便给他记录在案,当孩子看到自己所读过的书名一个叠一个,成为长长的一串的时候,他们心中就会有一份小小的成就感。

(3)、用“综合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我校的校长带领教师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大量的读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例如,我校的很多班级,常每隔几周进行一次课外语文知识竞赛,如“名著周”、“成语周”、“古诗周”、“绿色环保知识周”等,还经常组织专题交流会。先给学生提出一个交流会的话题,同时给他们提供相关的书目,让学生有一段时间的阅读准备,然后,再进行展示、交流,这样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强化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并增长见识,提高思考力。

开展故事会或读书读物的演讲会、有计划地进行读书征文活动是以年级为单位最适宜开展的活动形式。因为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为中低年级学生提供了扩大课外阅读量的舞台,而声情并茂的读书、读物演讲会以及征文活动,则让乐于读书的中高年级同学得到了一展风采的机会。

我校中高年级举办的手抄报也是学生们喜爱的读书活动之一,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设计、编排版面精美、内容丰富的读书小报,互相评比,既丰富了课外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比如我校在“六五”世界环境日来临时,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关于环保知识的材料,举办“环保知识报”比赛;“可爱的校园”“世界真奇妙”“成长的故事”等作为手抄报的主题内容。定期组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编排手抄报,开展竞赛活动,相信内容丰富、五花八门的手抄报一定会精彩纷呈。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大阅读量,以活动为中心进行阅读辐射,将收到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

(4)、利用“评比激励”,刺激阅读兴趣

搞评比激励,给予学生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既有利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得以强化,又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

如:我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比激励,评比激励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开展读书笔记、“采蜜集”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故事演讲”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适当的奖励;另一个层面是在学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这样,既表彰了先进,树立了典型,又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3、、提供有效的阅读指导 (1)、选好有益读物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我校教师先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选择喜欢的读物,如《快乐作文》、《小学生语文报》、《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报》、《青少年文汇》、《少年博览》等各种有益刊物。在众多有益的报刊中,教师也应有倾向性的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作文方面的刊物,可以把它作为对本班学生提供写作指导的重要辅助刊物。

(2)、传授阅读方法

我校的校长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是:有效的阅读方法是阅读质量的保证。他常告诫我们教师要根据读物的不同体裁,因材施教,授之以法,为学生“搭桥铺路”,促使学生逐步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形成主动阅读的心态。

①、粗读与精读相结合

我校教师指导学生将粗读与精读相结合。粗读,就是拿到一篇作品,大致泛泛地读,它能保证我们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精读,就是对作品中精彩段落进行圈画,反复阅读,做到读熟、读透,甚至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学生将精彩部分精读或背诵下来,积累了素材,训练了语感,日积月累,作文水平就逐步提高。

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在实践中,我校教师勇于创新,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各种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例如学了《草船借箭》后让学生阅读名著《三国演义》;学了《迷人的张家界》后,播放张家界的旅游介绍录像,组织学生观看;在学生中征集学校花圃的宣传标语,征集校园文化长廊的

名言佳句;引导学生注意收看“焦点访谈”、“新闻联播”、“实话实说”等电视节目,看完后指导学生写收视手记,、模拟记者采访,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这样把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读书与写作文结合,真正做到扩大学生视野,扩大阅读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从而提高了表达能力。

③、指导积累词汇

学生如果能不断努力增加自己的语汇量,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少。增加学生语汇量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量阅读。为此,我校教师指导每位学生准备佳词妙句本或制作阅读卡,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语段及时摘录下来,如描写花草树木特征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刻画人物喜怒哀乐感情的,以便学以致用。假如遇到不能辨别哪些是该积累的好词佳句,教师就选读某篇课文进行指导,告诉学生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学生的鉴赏力,从而善于积累,丰富自己的语汇。

④、指导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分为多种,根据年级的不同,对读书笔记的要求也不相同。如:我校低年级的教师对学生不做具体要求,设立本子,爱写什么都可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三、四年级的教师对学生则要求:在阅读的基础上,摘抄好词佳句,还可以用几句话写写自己对某人某事的评价或想法;五、六年级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继续摘抄,并要求写上自己的感想和评价。我校专门设计了低、中、高不同年级段的“课外阅读卡”,内容逐渐由浅入深,供学生们直接填写,一是可以节约时间,二是便于进行指导,三是为读书笔记的展示交流提供了方便。

总之,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能在他的幼年时期就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将有益于他终生的发展,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摇篮,是人类永远的朋友。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读书成为一种乐趣,一种风气,一种氛围。让好书伴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ad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