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总结分析

更新时间:2023-11-30 01: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总结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其国际趋同化是一种必然趋势,而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也有了三十余年的历程。本文在对会计准则趋同化研究领域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过去三十余年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所经历的阶段,并针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以期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其自产生开始就未曾停止过其国际化的进程。一方面,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对外贸易额的急剧增加,使得市场国际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从事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主题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他国家的财务信息和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作为一种语言,被要求国际化。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不断兴起,许多公司在其他国家不断建立子公司,而子公司和母公司分别使用的却是不同的会计准则,这极不利于母公司对公司整体财务的把握,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其决策效率,因此,跨国公司的不断涌现也要求了会计的国际化。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也是逐渐向着国际趋同。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历程

应该说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程应该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的,从开始了的,从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出版《会计研究》,开始认识国际上的各国会计准则起,中国开始逐步走向了会计趋同的道路,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比例已经高达71%,这也表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经有了高度趋同。

1.2006年以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初步协调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逐渐转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这样的在经济体制上的转变也就意味着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要求必然要在会计制度上做一定的调整。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这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初步建立,而会计准则的弊端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已经十分明显。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很难理解中国企业的财务报表,这大大阻碍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于是从1992年开始,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工作。

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这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的正式诞生。为了更好的规范会计实务,财政部又制定了具体会计准则。1997年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

交易的披露》,这一时期先后出台的九个具体准则也是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准则进行的靠拢。自1998年开始,针对的是当时国内经济运行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国际准则为主要参考物,我国颁布了13项行业会计制度,而后又颁布了10项行业财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以及行业会计制度和行业财务制度的颁布也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趋势。此外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这也很好的体现了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市场经济会计理念。2000年12月29日,我国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大部分条款都是一致的,在这种“求同”的背景下也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情,因而也不乏针对我国国情的条款,应该说这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2001年财政部又发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等三项具体会计准则,而为规范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和相关信息披露,提高会计质量,财政部在2003年修订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而3项新的会计准则和1项修订准则都表明了我国已经意识到了之前制定的会计准则产生的“粉饰报表行为”,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表达”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也与国际的要求是一致的。

2.2006年后的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2006年应该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令33号,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同日财政部财会[2006]3号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财会[2006]4号印发了《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等22项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等26项准则。这些具体的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的会计体系的形成,并且新的会计体系已经与当时的国际财务报告有着很高的一致性,仅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等极少数问题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这也使得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而在2006年新的会计体系建立以后,我国则一直在致力于促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同等效力的相关工作中。2007年12月6日,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关于内地企业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2008年4月1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签署了《中美会计合作备忘录》;2008年10月11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大会在北京召开,这也标志着关会计国际组织以及各国对我国会计改革的认可和支持。欧盟委员会在确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并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以后,于2008年12月12日确认中国企业会计准

则与欧盟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等效,并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进入欧洲市场不用调整财务报表。

与各国在会计报告准则上达成的各项协议,使我国在与香港、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财务报告准则上基本实现等效,也表明了世界各国对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的认可。而在2010年4月2日我国财政部印发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财会[2010]10号),概述了我国在近年来的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上开展的各项工作,并总结了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也对未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了规划,并强调了我国在2006年以来所做的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同等效力的相关工作。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历了一个直接引入准则、逐步修改准则、引入与修改相结合的漫长过程,并最终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虽然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验教训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也收到很多阻碍,也走了许多弯路,所以我们也应该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而为了以后的发展和前进奠定基础。

1.引入与修改应该适当结合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历史文化背景、法律制度、经济

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所以生搬硬套,不加思考的“拿来主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也无法真正实现会计准则趋同的目标。所以在借鉴和学习别人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别人的东西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我们曾在《债务重组》准则与《非货币发生交易》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虽然这种计量模式的确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体现,但是这种会计模式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当时的会计环境,从而导致了许多上市公司“逆向选择”,会计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因而很快被取缔。而对于公允价值的计量等问题,更不能盲目地选择对国际会计准则全盘吸收,而是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将引入与修改适当结合,在引入别人会计模式的基础上,针对自身实际,适当调整,才能为我所用。

2.在坚持国际趋同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国际趋同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也导致市场的进一步国际化,所以会计趋同应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是潮流所向。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会计的国际趋同,为我国企业体制改革、资本市场建设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正确认识国际趋同。国际趋同并不代表等同,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

并不成熟,所以在国际趋同的同时,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正确认识我们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与其他国家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并分析差异,立足国情,进行协调,寻求趋同的方法,在“求同”的基础上也允许“存异”构建出有我国特色的会计体系。

3.加强国际间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 会计的发展会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会计作为一种国际商业语言,国际趋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要想实现我国会计准则趋同必须要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在当下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中,仍然是发达国家起主导地位,因此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准则相对而言更加适用于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但是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较发展中国家完善,所以国家财务报告准则中有很多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加的地方。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联合周边发展中国家,探讨出一套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会计制度,增强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发言权。 而对于我国而言,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在逐渐提高,所以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准则的制定中去,在国际会计领域阐述我们的想法和建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会计准则经过不断的修订和调整,现在的国际会计准则已经比较成熟,并且有着较高的影响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加强与国际财务报告

准则的制定机构的沟通,通过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咨询委员会等机构来反映我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视,并切实的投入到其制定过程中去。(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经长,国际会计学第二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2]郭文奎,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财务与审计

[3]潘上永金健文,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路径分析

[4]周立保,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历程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2期

[5]崔海霞张小媛,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历程及其现实意义,集体经济,2009.03(下) [6]孔东飞,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研究,经济视角,2011年第12期

[7]李荣锦董菊芳,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几点思考,Commercial Accounting,2011.2.6

[8]陆建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历程最新进展与启示,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1期 [9]杨敏,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趋同的经验,财务与会计

[10]王建华,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财会经纬 [11]林敏,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财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ri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