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本色语文,彰显语文魅力 修改

更新时间:2023-12-26 07: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课堂追寻“怀揣简约”与“携手本色”之和谐

温岭市城东小学 卢海萍

摘要:课改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提升了语文教育的质量,有效地推动了广大师生的迅速成长,但也出现了“虚、闹、杂、碎、偏”等现象,令我们困惑和迷惘。因而回归本色语文的呼声日高。真正的回归是科学理性的反思,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以语文为本体,以课堂为主阵地。让我们摒弃繁琐,将视角瞄准语文本体,把握语文实质,彰显语文的价值,让语文回归本色,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 学生主体 本色语文 有效课堂教学

在课改浪潮风声云涌的今天,各种新的主张、新的尝试遍地开花。《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给中小学语文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之发生了重大的质的变化,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新的策略。小学语文教育出现“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状况,各种精彩纷呈的课堂令我们目不暇接,一时质疑不断,批评四起。因而“回归本色语文”的呼声日高。那么,为什么要回归本色语文?如何实践本色语文?

一、现象的观察:乱花渐欲迷人眼

语文课改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全面地提升了语文教育的质量,而且有效推动了广大师生的迅速成长。但是由于认识的模糊和实践的浮躁,导致了语文课的失真和变味。杨再隋教授对语文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用“虚、闹、杂、碎、偏”五个字作出了精辟的概括。老子曾说:“少则得,多则惑。”面对层出不穷的所谓语文流派,一线教师“如坠入五里雾”中,产生诸多困惑和迷惘。周一贯先生曾说:“须知‘一时流行’往往只能‘流行一时’,把握本质本色,方能健康发展,永葆青春。

二、课改的透视:一朝悟罢正法眼

课改的目的与结果是建立起课程与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的新的平衡。也就是说,旧的课程图式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创立新的课程图式,以适应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 “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基于以上认识,让我们重新审视、深入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就不难发现,课标所强调的教改理念,倡导的教改策略,追求的教改目标,正是从“不平衡”走向“平衡”的和谐语文教育,让语文回家,促语文归位。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确定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倡导的语文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等。其中的“统一”“全面”“一体”“倡导”,无一不是在追求建构和谐的语文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态平衡;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三、传统的回眸:滴水花瓣总见情

1.坚持文以载道。“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也就是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从孔子到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明理学家和清代的桐城学派,关于“文以载道”的论述可以说是连篇累牍。我国历来把习诗学文与治道教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以载道”的功能所体现的文道结合特征,正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一个重要内容。

2.强调识字为主。汉字在中国是比龙、长城不知伟大多少倍的创造,中华文化的根在汉字。因而中国语文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识字教学,坚持以汉字的认读、书写和积累为基础,不仅有以“三百千”为代表的集中识字教材,而且有极其丰富的识字教学经验可借鉴。汉字是单音节文字,集形符、意符、声符于一体,兼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辅开发左右脑的功能。另一方面,传统的识字教学经验又证明对汉字的认读必须辅以认真书写,因为汉字的字形和字义都只有通过反复书写才能增强识认与理解。汉语又以汉字为基础,读写的前提是识字。语文教学理应以汉字的认读、书写、积累、运用为基础,我们决不能动摇。

1

3.落实诵读为本。诵读为本是由汉字的特点决定的。汉语重意会,它的音韵美、形式美、意蕴美都极具悟性特点,全靠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会,依靠反复的诵读去体悟。苏东坡送安惇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能有效地调动多种感官的投入,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中去口诵心惟,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诵读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积累。“读”占鳌头,是我国语文教学宝贵的传统经验之一。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4.加强基本习练。“多读多写”“精讲多练”就是作为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提出来的。清代的颜元说得好:“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的学习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解,必须要经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的反复练习,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潜能。教学实践也已表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也只有在“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中方能实现。

四、实践的探讨:固本清源显本色

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这个核心决定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揭示人性的真、善、美,显示人本质力量的真正价值;语文学科又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智慧之泉。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涵盖了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用语文的方式奠基固本,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和提高。因此,回归本色的语文,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以语文为本体,以课堂为主阵地。

(一)以学生为主体

1.尊重学习主体。语文课程理应关爱学生的生命成长,开发潜能,促进发展。落实学生主体参与学习:(1)活动是起点。要精心设计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实效性,坚持把个体、小组和班级的活动,外部和内部的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参与学习。(2)自由是关键。没有自由的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有主体的地位。教学中要给学生弹性的学习内容,自由的支配时空,自主的选择机会,自我的评价权利。(3)民主是保证。教师要塑造自己的人格形象,建立资源分享的伙伴式师生关系,始终真心实意地热爱、信任和激励学生。(4)需要是动力。教师要了解学生,切合实际,满足需要;要调动学生,发展个性,体验需要;要培养兴趣,激发动机,提升需要。

2.立足儿童语文。儿童是一个思想、精神、人格独立的个体,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诠释、情怀、梦想。小学语文教改理应尊重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的生命状态,要立足儿童、了解儿童、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是儿童自己的生活,要服从儿童语文的基础性、现实的需求性、发展的可能性,即不仅要关注儿童的学业水准,更要关注儿童的心态、感受、话语、情趣、思维。小学语文课堂理应是儿童的乐园,要尊重、相信、激励、服务和发展儿童,使童真、童趣、童语、童心在儿童语文中唤醒,在教师激发下展现。语文课理应讲出语文课率真的儿童味,上出语文课浓浓的本色情。

(二)以语文为本体

1.依托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一篇篇学习语文的例文,语文教学正是借助于一篇篇课文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其思想境界,充实其精神灵魂的。这正是语文学科的特质,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文本、依托文本来实施教学。教师自己要尊重、钻深、用足文本;要让学生以“初次的眼光”阅读、观赏、感受、思考,潜心地触摸文字,走入文本,形成对话,产生共鸣;要指导学生根据文本特点,运用不同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如:整体式、比较式、批注式、品象式、体验式、辨体式等。

2

对文本的延伸拓展,要利于深入地解读文本;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要基于文本的价值取向,切不可舍本逐末。

2.落实语言训练。张志公先生曾指出:“语文教育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语言是工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如何把语言这个工具变成自己手里的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训练。语文教学要牢牢抓住“语言”的训练这个根本,以语言理解篇章、描述形象、激发情趣、体会写法、感悟人生、开启智慧,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的“双基”训练。要精选训练内容,突出训练重点,改进训练方式,追求训练实效,坚持精讲多练、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得得相联。要关注语言形式,研习语言特性,指导学生咀嚼、推敲、揣摩、比较,通过“删、改、换、添”和联想、想象、感悟、体验等方法,探究语言的美妙神奇,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落实语言训练的广度、深度和效度,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3.讲究诵读感悟。离开了“诵读感悟”就学不好语言,学不好语文。因为,汉语之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准确生动地再现汉语言的神韵,才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语文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诵读感悟”,注重有层次地读:感知性读、理解性读、品味性读;有重点地读:因文而异、突出重点、自主选择;有指导地读:顺学而导、想象揣摩、赏析体验。努力使课文“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深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和形式美,从而抵达语言深处,感受主体生命所焕发的光彩与神韵,体会历史与文化的无穷魅力。

4.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积累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语言学习要以积累为主,达到“举一反三”。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驰。”语言的积累要以教材为轴,强化训练,促成积累;以书刊为径,广泛猎取,丰富积累;以生活为维,开阔视野,达成积累。语言积累不只是语言现象的简单记忆,还需要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所以语言积累不只是一个结果的描述,还是一种动态的体现,它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

5.加强语言运用。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指向主要不在传授语文知识,而重在形成语文能力,掌握语文工具。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对语言的理解和揣摩,更要注重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当然积累语言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运用。语言的输入和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但并不是学习语言的全过程,学习语言的重点和难点在表达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理应重视语言运用的训练,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运用语言的意识,贯穿运用语言的实践,承担起提高语言能力的重任。在读中学习精美的语言、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学习表达运用。要努力让学生把读中的体会、体验到的东西外化为语言文字,这就是认识、情感向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转化,内容向形式的延伸,也是理解向表达的迁移,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最终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说会道,能写善文,发展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以课堂为主阵地

1、简明的目标——冗繁削尽留清瘦

从课程的意义上讲,阅读是一种多维互动的过程。它追求的是作者文本、教材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的四极碰撞与交流,看重的是阅读过程中的结伴而行和相互的提携。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过程方法目标,强调自主与感悟,强调策略与途径。重视技能目标,提倡深化与细化;呵护情感目标,追求渗透与熏陶。如《白杨》这篇课文,可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在感受西部建设者的奉献精神的过程中得到积极的价值观的引导。在表达过程中形成语言的运用与积累等。因此我们认为

3

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可以确定为:1.通过猜一猜、联系生活等途径掌握本课的4个生字,通过图片介绍与资料引入了解戈壁、新疆、白杨树,通过结合语境理解并运用浑黄一体;2.通过四读法熟练地朗读课文,通过感性铺垫与理性资料引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爸爸所说的那段话;3.通过想象说话、联系上下文以及回读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以情境创设法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句子的理解。4.通过读中感悟、资料拓展活动感受新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在以上四个目标中都融合着教学思考与学习策略的过程性目标,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2、简约的内容——删繁就简三秋树: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文章是一些精挑细选的名篇,凝聚着民族、时代的精华,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与力度、厚度、质感,汇集人类最美好的创造。语文课应该重视对文本的拓展,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情感世界、相关作品拓展得深,对相同主题的文章、相同命运的主人公拓展得较宽。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在与文本的接触中无法细细体味。那如何深入去挖掘一直困扰着许多的教师。而为什么听一些名师的课,文本内外一气呵成,听后如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这是不是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能追求的境界呢?张庆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课应该以学生为本位,注重语文的本体,强调文本本身??挖掘文本资源,其实教科书是最最基本的语文资源。”语文课本内容如此丰富多彩,如果面面俱到,只能是肢解文本,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繁琐、臃肿不堪。因此,教师要敢于删繁就简,对课文的内容要取舍、聚焦、理线。

3、简洁的环节——洗尽铅华还本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段话阐明了:语言文字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只有设计出简洁明了的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提高课堂的效率。《钓虾与放牛》是选自于《故乡》的一篇文章,叙述了鲁迅儿时与农家小朋友的友情。课文浅显易懂,很难上出新意、深度。但潘老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确立简洁集中、教学环节。她的设计如下:“揭题初读——探究内容——提示主题——渲染主题”。潘老师在探究内容时,利用插图导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回忆鲁迅儿时在乡村生活令人难忘的画面。通过读、品细节的描写,引导学生感受到鲁迅难以忘怀的还有与农家小朋友之间的纯真友情。随后以《社戏》一段话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怀恋”,并出示一幅幅乡村图片进一步渲染了主题。这样设计出来的教案,由于很好地把握了课堂教学规范与开放的辩证关系,因此各个环节上的安排都显得简单而明确,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层层深入,把学生一步步引向高潮。真正的体现了“简洁的设计,深入的对话”,令人陶醉其中。

4、简便的方法——豪华落尽见真淳:

教学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有效而规范的课堂并不是方法越多越好,或者说方法越新越好。我们应该意识到语文教学要褪尽修饰,回归常态,应该依据学生这一主体,采取简便有效的教学方法,请看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的“聪明”一词教学经典:

师:每个人都有四件宝。如果学会运用这四件宝,就会变得聪明起来。这四件宝是什么呢?你们先来猜一猜谜语,请仔细听: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生:我知道,是耳朵!师: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生:眼睛!师:红门框,白门闩,里面有个胖娃娃。生:是嘴巴!师:对!也就是我们说的口。再听一个:白娃娃,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千万不能没有它。生:是大脑。师:大家猜得很不错,你们看,现在老师把“耳”、“眼”、“口”、“心”合起来,就是一个什么字啊?(板书聪)生:

4

聪!师:对了,聪左边是耳字,右边上方两点,代表两只眼睛;右边中间是口,代表嘴巴;右下方是个心,代表是脑子。这样四件宝合起来日日用,月月用,天长日久(板书明),你们就会变得聪明起来了。在以上教学片段中,让我们可以感觉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只要留神琢磨,探幽发微,就能让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字有所认、法有所得、心有所启,真可谓一箭三雕。当然,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也是必要的,有时更能锦上添花。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让我们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其自然。

刘勰说过:“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的确,人生有尽,知识无涯,在有限的人生里,去穷尽万物之奥妙真是太难了。还是凭着天性,顺乎自然去做吧!让我们摒弃繁琐,褪尽浮躁,以平和的心态,真实的自我,将视角瞄准语文的本体,语文呼唤本色的回归,本色回归了语文,必将会使语文之树根深叶茂,生机勃勃。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w9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