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数学--几何、二次函数综合题压轴题解析汇总

更新时间:2023-04-16 10:5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中考数学---几何、二次函数综合题压轴题解析汇总

本文主要解析内容摘自菁优网6d59cd27192e45361066f581,并订正了部分错误。

25、(2007?北京)我们知道: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类似地,我们定义:至少有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等对边四边形.

(1)请写出一个你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是等对边四边形的图形的名称;

(2)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AC上,设CD,BE相交于点O,

若∠A=60°,∠DCB=∠

EBC=∠A.请你写出图中一个与∠A相等的角,并猜想图中哪个四边形

是等对边四边形;

(3)在△ABC中,如果∠A是不等于60°的锐角,点D,E分别在AB,AC上,且

∠DCB=∠

EBC=∠A.探究:满足上述条件的图形中是否存在等对边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考点:等腰梯形的性质。

专题:压轴题。

分析:(1)本题理解等对边四边形的图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就是.

(2)与∠A相等的角是∠BOD(或∠COE),四边形DBCE是等对边四边形;

(3)作CG⊥BE于G点,作BF⊥CD交CD延长线于F点.易证△BCF≌△CBG,进而证明△BDF≌△CEG,所以BD=CE.所以四边形DBCE是等边四边形.

解答:解:(1)回答正确的给(1分)(如: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

(2)答:与∠A相等的角是∠BOD(或∠COE),

∵∠BOD=∠OBC+∠OCB=30°+30°=60°,

∴∠A=∠BOD,

四边形DBCE是等对边四边形;

(3)答:此时存在等对边四边形,是四边形DBCE.

证法一:如图,作CG⊥BE于G点,作BF⊥CD交CD延长线于F点.

因为∠DCB=∠

EBC=∠A,BC为公共边,

所以△BCF≌△CBG,

所以BF=CG,

因为∠BDF=∠ABE+∠EBC+∠DCB,∠BEC=∠ABE+∠A,

所以∠BDF=∠BEC,

可证△BDF≌△CEG,

1

所以BD=CE

所以四边形DBCE是等对边四边形.

证法二:如图,以C为顶点作∠FCB=∠DBC,CF交BE于F 点.

因为∠DCB=∠

EBC=∠A,BC为公共边,

所以△BDC≌△CFB,

所以BD=CF,∠BDC=∠CFB,

所以∠ADC=∠CFE,

因为∠ADC=∠DCB+∠EBC+∠ABE,∠FEC=∠A+∠ABE,

所以∠ADC=∠FEC,

所以∠FEC=∠CFE,

所以CF=CE,

所以BD=CE,

所以四边形DBCE是等对边四边形.

说明:当AB=AC时,BD=CE仍成立.只有次证法,只给(1分).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等对边四边形的定义,把证明BD=CE的问题转化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问题

25、(2008?北京)请阅读下列材料:

问题:如图1,在菱形ABCD和菱形BEFG中,点A,B,E在同一条直线上,P是线段DE的中点,连接PG,PC.若∠ABC=∠BEF=60°,探究PG与PC 的位置关系及的值.

小聪同学的思路是:延长GP交DC于点H,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使问题得到解决.请你参考小聪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

(1)写出上面问题中线段PG与PC 的位置关系及的值;

(2)将图1中的菱形BEFG绕点B顺时针旋转,使菱形BEFG的对角线BF恰好与菱形ABCD 的边AB在同一条直线上,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你在(1)中得到的两个结论

2

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若图1中∠ABC=∠BEF=2α(0°<α<90°),将菱形BEFG绕点B顺时针旋转任意角度,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直接写出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

考点: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专题:压轴题。

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小聪的思路为,通过判定三角形DHP和PGF为全等三角形来得出证明三角形HCG为等腰三角形且P为底边中点的条件;

(2)思路同上,延长GP交AD于点H,连接CH,CG,本题中除了如(1)中证明△GFP≌△HDP (得到P是HG中点)外还需证明△HDC≌△GBC(得出三角形CHG是等腰三角形).

(3)∠ABC=∠BEF=2α(0°<α<90°),那么∠PCG=90°﹣α,由(1)可知:PG:PC=tan(90°﹣α).

解答:解:

(1)∵CD∥GF,∠PDH=∠PFG,∠DHP=∠PGF,DP=PF,

∴△DPH≌△FGP,

∴PH=PG,DH=GF,

∵CD=BC,GF=GB=DH,

∴CH=CG,

∴CP⊥HG,∠ABC=60°,

∴∠DCG=120°,

∴∠PCG=60°,

∴PG:PC=tan60°=,

∴线段PG与PC的位置关系是PG⊥PC ,=;

(2)猜想:(1)中的结论没有发生变化.

证明:如图,延长GP交AD于点H,连接CH,CG.

3

∵P是线段DF 的中点,

∴FP=DP,

∵AD∥FG,

∴∠GFP=∠HDP,

∵∠GPF=∠HPD,

∴△GFP≌△HDP,

∴GP=HP,GF=HD,

∵四边形ABCD是菱形,

∴CD=CB,∠HDC=∠ABC=60°,

∵∠ABC=∠BEF=60°,菱形BEFG的对角线BF恰好与菱形ABCD的边AB在同一条直线上,

∴∠GBC=60°,

∴∠HDC=∠GBC,

∵四边形BEFG是菱形,

∴GF=GB,

∴HD=GB,

∴△HDC≌△GBC,

∴CH=CG,∠DCH=∠BCG,

∴∠DCH+∠HCB=∠BCG+∠HCB=120°,

∴∠HCG=120°,

∵CH=CG,PH=PG,

∴PG⊥PC,∠GCP=∠HCP=60°,

∴;

(3)∵∠ABC=∠BEF=2α(0°<α<90°),

∴∠PCG=90°﹣α,

由(1)可知:PG:PC=tan(90°﹣α),

∴=tan(90°﹣α).

点评:本题是一道探究性的几何综合题,主要考查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三角函数的综合运用.

4

24、(2009?北京)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C作CE⊥CD交AD于点E,将线段EC绕点E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EF(如图1)

(1)在图1中画图探究:

①当P为射线CD上任意一点(P1不与C重合)时,连接EP1;绕点E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EG1.判断直线FG1与直线CD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②当P2为线段DC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时,连接EP2,将线段EP2绕点E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EC2.判断直线C1C2与直线CD的位置关系,画出图形并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2)若AD=6,tanB=,AE=1,在①的条件下,设CP1=x,S△P1FC1=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

专题:探究型。

分析:(1)①说明△P1EC按要求旋转后得到的△G1EF全等,再结合∠P1CE=∠G1FE=90°去说明;

②按照要求画出图形,由图形即可得出答案;

(2)①当点P1在线段CH的延长线上时,结合已知说明CE=4,且由四边形FEGH是正方形,得CH=CE=4,再根据题设可得G1F=x.P1H=x﹣4,进而可得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②当点P1在线段CH上时,同理可得FG1=x,P1H=4﹣x,进而可得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③当点P1与点H重合时,说明△P1FG1不存在,再作综合说明即可.本题第二问较难.学生不明确点P1的几种位置情况,因而不能讨论.

本题考查图形变换和动点问题,而且代数和几何结合,有一定难度.

注意的问题:一是函数关系式不止一种,二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要正确画出.

(1)观察图形可知重叠三角形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则这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

所以重叠三角形A′B′C′的面积=;

(2)由折叠的性质和已知可知:A′D=AD=m,B′D=BD=8﹣m,所以A′B′=B′C′=8﹣2m,

A′B′边上的高

=(4﹣m),

所以重叠三角形A′B′C′的面积=×(8﹣2m)×(4﹣m)=(4﹣m)2;当D为AB 边中点时“重叠三角形”不存在,

5

故m<4.而当D在AB 的点处,即AD=时,点B′和点C′恰在矩形DEFG边上,符合题意;当AD <时,点B′和点C′就在矩形DEFG外了,这与已知不符,故m≥,因此m的取值范围为≤m<4.

解答:解:

(1)①直线FG1与直线CD的位置关系为互相垂直.

证明:如图1,设直线FG1与直线CD的交点为H.

∵线段EC、EP1分别绕点E逆时针旋转90°依次得到线段EF、EG1,

∴∠P1EG1=∠CEF=90°,EG1=EP1,EF=EC.

∵∠G1EF=90°﹣∠P1EF,∠P1EC=90°﹣∠P1EF,

∴∠G1EF=∠P1EC.

∴△G1EF≌△P1EC.

∴∠G1FE=∠P1CE.

∵EC⊥CD,

∴∠P1CE=90°,

∴∠G1FE=90度.

∴∠EFH=90度.

∴∠FHC=90度.

∴FG1⊥CD.

②按题目要求所画图形见图1,直线G1G2与直线CD的位置关系为互相垂直.

(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B=∠ADC.

∵AD=6,AE=1,tanB=,

∴DE=5,tan∠

EBC=tanB=.

可得CE=4.

由(1)可得四边形EFCH为正方形.

∴CH=CE=4.

①如图2,当P1点在线段CH的延长线上时,∵FG1=CP1=x,P1H=x﹣4,

∴S△P1FG1=×FG1×P1H=.

y=x2﹣2x(x>4).

②如图3,当P1点在线段CH上(不与C、H两点重合)时,

6

∵FG1=CP1=x,P1H=4﹣x,

∴S△P1FG1=×FG1×P1H=.

∴y=﹣x2+2x(0<x<4).

③当P1点与H点重合时,即x=4时,△P1FG1不存在.

综上所述,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y=x2﹣2x(x>4)或y=﹣x2+2x (0<x<4).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二次函数解、图形旋转变换、三角形全等、探究垂直的构成情况等重要知识点,综合性强,能力要求较高.考查学生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5、(2010?北京)问题:已知△ABC中,∠BAC=2∠ACB,点D是△ABC内的一点,且AD=CD,BD=BA.探究∠DBC与∠ABC度数的比值.

请你完成下列探究过程:

先将图形特殊化,得出猜想,再对一般情况进行分析并加以证明.

7

(1)当∠BAC=90°时,依问题中的条件补全右图;

观察图形,AB与AC的数量关系为;当推出∠DAC=15°时,可进一步推出∠DBC的度数为;可得到∠DBC与∠ABC度数的比值为;

(2)当∠BAC<90°时,请你画出图形,研究∠DBC与∠ABC度数的比值是否与(1)中的结论相同,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考点:等腰梯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专题:压轴题。

分析:(1)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计算出∠ACB=∠ABC,所以AB=AC(等角对等边);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BAD=∠BDA=75°,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找出图中角的等量关系,解答即可;

(2)根据旋转的性质,作∠KCA=∠BAC,过B点作BK∥AC交CK于点K,连接DK,构建四边形ABKC是是等腰梯形,根据已知条件证明△KCD≌△BAD(SAS),再证明△DKB是正三角形,最后根据是等腰梯形与正三角形的性质,求得∠ABC与∠DBC的度数并求出比值.

解答:解:(1)①当∠BAC=90°时,

∵∠BAC=2∠ACB,

∴∠ACB=45°,

在△ABC中,∠ABC=180°﹣∠ACB﹣∠BAC=45°,

∴∠ACB=∠ABC,

∴AB=AC(等角对等边);

②当∠DAC=15°时,

∠DAB=90°﹣15°=75°,

∵BD=BA ,

∴∠BAD=∠BDA=75°,

∴∠DBA=180°﹣75°﹣75°=30°,

∴∠DBC=45°﹣30°=15°,即∠DBC=15°,

∴∠DBC的度数为15°;

③∵∠DBC=15°,∠ABC=45°,

∴∠DBC=15°:∠ABC=45°=1:3,

∴∠DBC与∠ABC度数的比值为1:3.

(2)猜想:∠DBC与∠ABC度数的比值与(1)中结论相同.

证明:如图2,作∠KCA=∠BAC,过B点作BK∥AC交CK于点K,连接DK.

∴四边形ABKC是等腰梯形,

∴CK=AB,

∵DC=DA,

∴∠DCA=∠DAC,

∵∠KCA=∠BAC,

8

∴∠KCD=∠3,

∴△KCD≌△BAD,

∴∠2=∠4,KD=BD,

∴KD=BD=BA=KC.

∵BK∥AC,

∴∠ACB=∠6,

∵∠KCA=2∠ACB,

∴∠5=∠ACB,

∴∠5=∠6,

∴KC=KB,

∴KD=BD=KB,

∴∠KBD=60°,

∵∠ACB=∠6=60°﹣∠1,

∴∠BAC=2∠ACB=120°﹣2∠1,

∵∠1+(60°﹣∠1)+(120°﹣2∠1)+∠2=180°,

∴∠2=2∠1,

∴∠DBC与∠ABC度数的比值为1:3.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是等腰梯形的判定与性质、正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

湖北省荆州市[2011年8月3日22:10]

2010北京卷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的正确解答是:

作∠KCA=∠BAC,过B点作BK∥AC交CK于点K,连接DK.

∵∠BAC≠90°∴四边形ABKC是等腰梯形∴CK=AB∠KCA=∠BAC

∵DC=AD(已知)∴∠DCA=∠DAC∴∠KCD=∠BAD,∴△KCD≌△BAD

∴KD=BD,∠2=∠4

∴KD=BD=AB=KC,

∵∠KCA=∠BAC=2∠ACB

∴∠5=∠ACB,

∵BK∥AC

∴∠6=∠ACB,

∴∠6=∠5∴KC=KB

∴KB=KD=BD△KBD是正三角形∴∠KBD=60°

∴∠ACB=60°-∠1,∠BAC=2∠ACB=120°-2∠1

∴∠1+∠2+(60°-∠1)+(120°-2∠1)=180°

∴∠2=2∠1

∴∠DBC与∠ABC度数的比值为1:3

24、(2011?北京)在?ABCD中,∠BAD的平分线交直线BC于点E,交直线DC于点F.(1)在图1中证明CE=CF;

(2)若∠ABC=90°,G是EF的中点(如图2),直接写出∠BDG的度数;

(3)若∠ABC=120°,FG∥CE,FG=CE,分别连接DB、DG(如图3),求∠BDG的度数.

9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计算题;证明题。

分析:(1)根据AF平分∠BAD,可得∠BAF=∠DAF,利用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求证∠CEF=∠F.即可

(2)根据∠ABC=90°,G是EF的中点可直接求得.

(3)分别连接GB、GC,求证四边形CEGF是平行四边形,再求证△ECG是等边三角形.

由AD∥BC及AF平分∠BAD可得∠BAE=∠AEB,求证△BEG≌△DCG,然后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1)如图1,

∵AF平分∠BAD,

∴∠BAF=∠DAF,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AB∥CD,

∴∠DAF=∠CEF,∠BAF=∠F,

∴∠CEF=∠F.

∴CE=CF.

(2)∠BDG=45°

(3)解:连接GC、BG [注释: 菁优网解析有错,现已改正。]

∵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BC=120°

∵AF平分BAD

∴∠DAF=∠DFA=30°

∴ AD=BC=DF

∵ FG∥CE , FG=CE, CE=CF

∴四边形EGFC为菱形

∴EG=CG ∠BEG=∠DCG=120°

∵BE=BC-EC=AD-EC=DF-EC=DF-CF=DC

∴△BEG≌△DCG

∴BG=DG

∠BGD=∠BGE+∠EGD=∠DGC+∠EGD=60°

∴∠BDG=60°

解法二:

10

11 如图,延长AB 、FG ,交于H, 连接HD

易证四边形AHFD 为平行四边形

∵∠ABC=120°, AF 平分∠BAD

∴∠DAF=30°, ∠ADC=120°, ∠DFA=30°

∴△DAF 为等腰三角形

∴AD=DF

∴平行四边形AHFD 为菱形

∴△ADH, △DHF 为全等的等边三角形

∴DH=DF ∠BHD=∠GFD=60°

∵ FG=CE , CE=CF ,CF=BH

∴ BH=GF

∴△ BHD 与△GFD 全等

∴∠BDH=∠GDF

∴∠BDG=∠BDH+∠HDG=∠GDF+∠HDG=6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应用时要认真领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要根据条件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

(2008海淀一模)23、已知:如图,AC 是⊙O 的直径,AB 是弦,MN 是过点A 的直线,AB 等于半径长.

(1)若∠BAC=2∠BAN ,求证:MN 是⊙O 的切线.

(2)在(1)成立的条件下,当点E 是

的中点时,在AN 上截取AD=AB ,连接BD 、BE 、

DE ,求证:△BED 是等边三角形.

考点:切线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证明题。

分析:(1)连接OB .由AC 是⊙O 的直径,AB 是弦且等于半径长,易证△AOB 为等边三角形,得到∠BAC=2∠BAN=60°,得∠BAN=30°,所以∠CAN=∠BAC+∠BAN=90°;

(2)连接AE ,由E 是弧AB 的中点,根据弧相等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和弧的度数与它所对圆心A B

D

C E G F

角的度数的关系得到∠BAE=∠ABE=15°,则∠DAE=15°,易证△ABE≌△ADE.则BE=DE,∠EDA=∠ABE=15°,得到∠BDE=∠EBD=(180°﹣30°﹣30°)÷2=60°,即可判断△BED是等边三角形.

解答:证明:(1)连接OB.如图,

∵AC是⊙O的直径,AB是弦且等于半径长,

∴OA=OB=AB,

∴△AOB为等边三角形,

∴∠OAB=60°,

∵∠BAC=2∠BAN=60°,

∴∠BAN=30°,

∴∠CAN=∠BAC+∠BAN=90°,

即AC⊥MN,

所以MN是⊙O的切线;

(2)连接AE,OE,如图,

∵E是弧AB的中点,

∴∠BAE=∠ABE=15°,

∴∠DAE=15°,

易证△ABE≌△ADE.

∴BE=DE,∠EDA=∠ABE=15°.

∴∠BDE=∠EBD=(180°﹣30°﹣30°)÷2=60°.

∴△BDE是等边三角形.

点评:本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与性质:过半径的外端点与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也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的推论以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

(2008海淀一模)25、已知:如图,一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放在正方形ABCD的AB边上,并且使一条直角边经过点C,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与AD交于点Q.

(1)请你写出此时图形中成立的一个结论(任选一个).

(2)当点P满足什么条件时,有AQ+BC=CQ?请证明你的结论.

(3)当点Q在AD的什么位置时,可证得PC=3PQ?并写出论证的过程.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

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判断;

12

(2)连接CQ,延长QP,交CB的延长线于点E.可证△APQ≌△BPE.即可证得:CQ=CE,据此即可证得;

(3)首先证得:△APQ∽△BCP,然后对三角形的对应边,分两种情况讨论即可求解.

解答:解:(1)△APQ∽△BCP.(答案不唯一)

(2)当P为AB中点时,有AQ+BC=CQ.

证明:连接CQ,延长QP,交CB的延长线于点E.

可证△APQ≌△BPE.

则AQ=BE,PQ=PE.

又因为CP⊥QE,可得CQ=CE,

所以AQ+BC=CQ.

(3)当时,有PC=3PQ.

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A=∠B=90°,AD=BC=AB.

又因为直角三角板的顶点P在边AB上,

所以∠1+∠2=180°﹣∠QPC=90°.

因为Rt△CBP中,∠3+∠2=90°,

所以∠1=∠3.

所以△APQ∽△BCP.

所以.因为,

所以.所以,或(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

所以PC=3PQ.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确进行讨论是关键.

(2008海淀二模)23、已知:△ABC.

(1)如果AB=AC,D、E是AB、AC上的点,若AD=AE,请你写出此图中的另一组相等的线段;(2)如果AB>AC,D、E是AB、AC上的点,若BD=CE,请你确定DE与B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1)根据等式的性质,则DB=EC;

(2)过E点作EF∥AB,且EF=DB,连接BF.作∠CEF的平分线EN交BC于N,连接NF.根据SAS可以证明△ENF≌△ENC,所以NF=NC,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

13

形,得四边形BDEF是平行四边形.故DE=BF.再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判断.

解答:解:(1)DB=EC;

(2)结论:DE<BC.

过E点作EF∥AB,且EF=DB,连接BF.(3分)

作∠CEF的平分线EN交BC于N,连接NF(4分)

因DB=EF,又因DB=EC,则EF=EC.

因EN平分∠CEF,所以∠FEN=∠CEN.

在△ENF和△ENC 中,,

所以△ENF≌△ENC,

所以NF=NC,

因DB∥EF,DB=EF,

所以四边形BDEF是平行四边形.故DE=BF.

在△BFN中,因BN+FN>BF,

所以BN+FN>DE.

所以DE<BC.

点评:此题综合运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能够巧妙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008海淀二模)25、根据所给的图形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1,△ABC中,AB=AC,∠BAC=90°,AD⊥BC于D,把△ABD绕点A旋转,并拼接成一个与△ABC面积相等的正方形,请你在图中完成这个作图;

(2)如图2,△ABC中,AB=AC,∠BAC=90°,请你设计一种与(1)不同的方法,将这个三角形拆分并拼接成一个与其面积相等的正方形,画出利用这个三角形得到的正方形;

(3)设计一种方法把图3中的矩形ABCD拆分并拼接为一个与其面积相等的正方形,请你依据此矩形画出正方形,并根据你所画的图形,证明正方形面积等于矩形ABCD的面积的结

论.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

专题:探究型。

分析:(1)、(2)根据图形旋转的性质及图形拼接前后面积不变画出图形即可;

(3)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先证出四边形EFGC是矩形,△AHB∽△GBC,由矩形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四边形EFGC是正方形,再由BH∥CE,HE∥BC,BH=CE可得EFGC是正

14

方形,Rt△BAH≌Rt△CDE,S△BAH=S△CDE,根据EF∥CGEH∥CB可得出S△EFH=S△CGB,进而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如图1;

(2)如图2,M、N分别是HE、GF的中点;

(3)如图4,设AB=aBC=b

①以点B为圆心,以BH=为半径画弧,交AD于H;

②过C点作CE∥BH交AD的延长线于E,过点C作CG⊥BH于点G;

③过E点作EF⊥CE于E,交BH的延长线于F,则正方形EFGC为所求.

证明:

易证四边形EFGC是矩形,

可证△AHB∽△GBC,

=,

∴=,CG=

∴四边形EFGC是正方形.

∵BH∥CE,HE∥BC,

∴四边形BCEH是平行四边形.

∴BH=CE.

∴EFGC是正方形.

易证Rt△BAH≌Rt△CDE.

∴S△BAH=S△CDE.

∵EF∥CGEH∥CB,

∴∠FEH=∠GCB.

又∵∠EFH=∠CGB=90°,EF=CG,

∴△EFH≌△CGB.

∴S△EFH=S△CGB.

∴S

正方形EFGC

=S矩形ABCD.

∴四边形EFCG为所求.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涉及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及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熟知以上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09海淀一模)24、在课外小组活动时,小慧拿来一道题(原问题)和小东、小明交流.

15

原问题:如图1,已知△ABC,∠ACB=90°,∠ABC=45°,分别以AB、BC为边向外作△ABD与△BCE,且DA=DB,EB=EC,∠ADB=∠BEC=90°,连接DE交AB于点F.探究线段DF与EF的数量关系.

小慧同学的思路是:过点D作DG⊥AB于G,构造全等三角形,通过推理使问题得解.

小东同学说:我做过一道类似的题目,不同的是∠ABC=30°,∠ADB=∠BEC=60度.

小明同学经过合情推理,提出一个猜想,我们可以把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

请你参考小慧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这三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1)写出原问题中DF与EF的数量关系;

(2)如图2,若∠ABC=30°,∠ADB=∠BEC=60°,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如图3,若∠ADB=∠BEC=2∠ABC,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阅读型。

分析:本题的解题思路是通过构建全等三角形来求解.先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一些隐含的条件,然后根据所得的条件来证明所构建的三角形的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出DF=EF的猜想.

解答:解:(1)DF=EF.

(2)猜想:DF=FE.

证明:过点D作DG⊥AB于G,则∠DGB=90度.

∵DA=DB,∠ADB=60度.

∴AG=BG,△DBA是等边三角形.

∴DB=BA.

∵∠ACB=90°,∠ABC=30°,

∴AC=AB=BG.

∴△DBG≌△BAC.

∴DG=BC.

∵BE=EC,∠BEC=60°,

∴△EBC是等边三角形.

16

∴BC=BE,∠CBE=60度.

∴DG=BE,∠ABE=∠ABC+∠CBE=90°.

∵∠DFG=∠EFB,∠DGF=∠EBF,

∴△DFG≌△EFB.

∴DF=EF.

(3)猜想:DF=FE.

证法一:过点D作DH⊥AB于H,连接HC,HE,HE交CB于K,则∠DHB=90

度.

∵DA=DB,

∴AH=BH,∠1=∠HDB.

∵∠ACB=90°,

∴HC=HB.

∵EB=EC,HE=HE,

∴△HBE≌△HCE.

∴∠2=∠3,∠4=∠BEH.

∴HK⊥BC.

∴∠BKE=90°.

∵∠ADB=∠BEC=2∠ABC,

∴∠HDB=∠BEH=∠ABC.

∴∠DBC=∠DBH+∠ABC=∠DBH+∠HDB=90°,

∠EBH=∠EBK+∠ABC=∠EBK+∠BEK=90°.

∴DB∥HE,DH∥BE.

∴四边形DHEB是平行四边形.

∴DF=EF.

证法二:分别过点D、E作DH⊥AB于H,EK⊥BC于K,连接HK ,则

∠DHB=∠EKB=90度.

∵∠ACB=90°,

∴EK∥AC.

∵DA=DB,EB=EC,

∴AH=BH,∠1=∠HDB,

CK=BK,∠2=∠BEK.

17

∴HK∥AC.

∴点H、K、E在同一条直线上.

下同证法一.

点评: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性质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点,在做题时要注意隐含条件的运用.

(2009海淀二模)25、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D∥BC,∠BAC=∠D,点E、F分别在BC、CD上,且∠AEF=∠ACD,试探究AE与EF之间的数量关系.

(1)如图1,若AB=BC=AC,则AE与EF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如图2,若AB=BC,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猜想,并加以证明;(3)如图3,若AB=kBC,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猜想不用证明.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探究型。

分析:(1)中所给的是最特殊的一种情况,但对整个题来说,要从(1)中找到基本的解题思路,此题难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证明线段相等.虽然(1)中没有要求步骤,但能正确的解出(1)可以给(2)和(3)定一个基调;

(2)是将(1)中的等边三角形变为等腰三角形,但起关键作用的条件没变,任然可以仿照(1)中的方法去做;

(3)中将三角形变为更一般的三角形,但和(1)比较起来还是有两个条件没变,而利用这两个条件能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利用相似的对应边成比例得出结论.

解答:解:(1)AE=EF;

证明:如图:过点E作EH∥AB交AC于点H.

则∠BAC+∠AHE=180°,∠BAC=∠CHE,

∵AB=BC=AC,∴∠BAC=∠ACB=60°,

∴∠CHE=∠ACB=∠B=60°,

∴EH=EC.

∵AD∥BC,∴∠FCE=180°﹣∠B=120°,

又∠AHE=180°﹣∠BAC=120°,

∴∠AHE=∠FCE,

∵∠AOE=∠COF,∠AEF=∠ACF,∴∠EAC=∠EFC,

∴△AEH≌△FEC,

∴AE=EF;

(2)猜想:(1)中的结论是没有发生变化.

证明:如图:过点E作EH∥AB交AC于点H,则∠BAC+∠AHE=180°,∠BAC=∠CHE,

∵AB=BC∴∠BAC=∠ACB

∴∠CHE=∠ACB∴EH=EC

∵AD∥BC∴∠D+∠DCB=180°.

18

∵∠BAC=∠D∴∠AHE=∠DCB=∠ECF

∵∠AOE=∠COF,∠AEF=∠ACF,

∴∠EAC=∠EFC,

∴△AEH≌△FEC ,

∴AE=EF;

(3)猜想:(1)中的结论发生变化.

证明:过点E作EH∥AB交AC于点H.

由(2)可得∠EAC=∠EFC,

∵AD∥BC,∠BAC=∠D,

∴∠AHE=∠DCB=∠ECF,

∴△AEH∽△FEC,

∴AE:EF=EH:EC,

∵EH∥AB,

∴△ABC∽△HEC,

∴EH:EC=AB:BC=k,

∴AE:EF=k,

∴AE=kEF.

点评: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本题三问由特殊到一般,注意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关键抓住不变量,从而得出结论.本题难度很大.

(2010海淀一模)25、已知:△AOB中,AB=OB=2,△COD中,CD=OC=3,∠ABO=∠DCO.连接AD、BC,点M、N、P分别为OA、OD、BC的中点.

(1)如图1,若A、O、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O=60°,则△PMN的形状是,此时=;

(2)如图2,若A、O、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O=2α,证明△PMN∽△BAO ,并计算

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

(3)在图2中,固定△AOB,将△COD绕点O旋转,直接写出PM的最大值.

19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确定圆的条件。

专题:综合题。

分析:(1)由于AB=OB,CD=OC,∠ABO=∠DCO,且∠ABO=60°,则△AOB和△COD都为等边三角形,又A、O、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则△PMN为等边三角形,AD=BC.

(2)连接BM、CN,由于△ABO与△MPN都为等腰三角形,且证得∠MPN=∠ABO,则△PMN∽△BAO ,的值可在Rt△BMA中求得.

(3)结合图形,直接可写出△COD绕点O旋转后PM的最大值.

解答:解:(1)连接BM,CN,

∵△AOB中,AB=OB=2,△COD中,CD=OC=3,∠ABO=60°,

∴∧APB与∧COD是等边三角形,

又∵点M、N、P分别为OA、OD、BC的中点,

∴BM⊥AC,CN⊥BD,∠MBO=∠ABO=∠NCO=∠OCD=30°,

∴PM=PN=BC,

∴∠PBM=∠PMB,∠PCN=∠PNC,

∵∠BAO=∠DCO=60°,

∴AB∥CD,

∴∠ABC+∠DCB=180°,

20

∴∠MBP+∠BCN=180°﹣∠ABM﹣∠DCN=120°,

∴∠BPM+∠NPC=360°﹣2(∠MBP+∠BCN)=120°,

∴∠MPN=60°,

∴∧PMN是等边三角形,

∴PM=PN=MN,

∵AD=2MN,BC=2PM,

∴=1.

(2)证明:连接BM、CN.

由题意,得BM⊥OA,CN⊥OD,∠AOB=∠COD=90°﹣α.

∵A、O、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B、O、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BMC=∠CNB=90°.∵P为BC中点,

∴在Rt△BMC 中,.

在Rt△BNC 中,,∴PM=PN.

∴B、C、N、M四点都在以P 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上.∴∠MPN=2∠MBN.

又∵,∴∠MPN=∠ABO.∴△PMN∽△BAO.

∴.由题意,,又.

∴.∴.

在Rt△BMA 中,.

∵AO=2AM ,∴.∴.

(3).

说明:取BO的中点R, 连PR, PR=1/2CO=1.5 RM=1/2BA=1 当CO∥AB时,即四边形ABCO是梯形时,P,R,M 三点共线,PM有最大值.PM=1+1.5=2.5

PM=(AB+CD)÷2=(2+3)÷2=5/2.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ts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