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学校职高语文基础版第1册全册教案精美整理版

更新时间:2023-04-16 10:5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中职语文第一册

【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 (1)

威尼斯(朱自清) (1)

天山景物记(碧野) (10)

萝卜(汪曾祺) (19)

第二单元 (20)

记念刘和珍君 (20)

邓稼先 (35)

作文训练 (40)

第三单元 (41)

南州六月荔枝丹 (41)

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 (51)

台湾蝴蝶甲天下 (57)

第四单元 (60)

慰问信贺信 (60)

会议记录 (62)

发言提纲汇报提纲 (65)

写作训练(两课时) (66)

第五单元 (67)

词两首(毛泽东) (67)

沁园春 (67)

水调歌头 (74)

炉中煤(郭沫若) (79)

致橡树(舒婷) (86)

再别康桥 (96)

第六单元 (118)

关雎 (118)

国殇(屈原) (122)

梦游天姥吟留别 (128)

蜀相 (137)

邹忌讽齐王纳谏 (143)

庄暴见孟子 (156)

鱼我所欲也 (161)

第一单元

威尼斯(朱自清)

教学目的:

1、了解意大利名城威尼斯概况。

2、了解游记散文的又一种写法:特征概括式。学习以行踪为线索,移步换景的写法。

3、体会本文自然清新、巧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

4、领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5、领会朱自清散文“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朱德熙语)的特点。

教学重点:以行踪为线索,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领会朱自清散文“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朱德熙语)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本及单元介绍:

1、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的区别。

2、第一单元重点是诵读与速读、写景与状物。

1/172

二、课题及作者介绍:

1、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亚得里亚海西北岸的重要港口,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素有“水上城市”的美誉。该城历史悠久,公元六世纪兴建,以后曾在此建立过城市共和国。有118个岛屿组成,靠378座桥梁连接。

2、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篇游记选自《欧游杂记》。一九三一年八月至一九三二年七月,朱自清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大陆,记下许多旅途见闻。一九三四年,辑成《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出版。

三、明确学习目标:

《威尼斯》是游记。游记散文的典型写法是游踪型,如《雨中登泰山》。还有特征概括型,如《天山景物记》;叙议结合型,如《内蒙访古》、《游褒禅山记》。本文是特征概括型游记,这类散文要求对客观景物做主体观照,艺术地感受景物的总体特征。点明特征的词语往往是着意锤炼的,概括性强,文章主体即是对此的诠释与印证,顺序上表现为分承关系的居多。

2/172

朱自清的散文“严谨不苟”,“着意锤炼文字”。因此,他的这类散文更能让我们认识特征概括式游记的特点。而他的《欧游杂记》因为是为了“写给中学生看”,文字上下了不少功夫,所以风格平易自然。

四、诵读全文,把握结构:

1、学生诵读课文,自行编写段落提纲;;

2、同时查字典,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别致、团花cù簇锦、yàn酽、明媚、chǎnghuǎng惝恍迷离

华妙、节奏、因地制宜、风华 kuàizhì脍炙人口

3、找学生甲、乙分别在黑板上说出自己的结构提纲。

4、教师点拨难点:

“别致”是全文之“眼”,非首段之“眼”;“海中之城”是对①②两段的概括,非只②段;“明媚”是①②段之“眼”;“华妙庄严”为后半部分之“眼”。朱自清散文“严谨不苟”的特点体现于斯。

在黑板上画出课文结构图:

海中之城

(明媚)

别致总写圣马克方场

3/172

艺术之城圣马克堂、公爷府——建筑艺术

(华妙庄严) 夜曲音乐艺术

分写圣罗珂堂、佛拉利堂—绘画艺术

公园现代艺术

手工艺品工艺美术

五、复习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背诵第二段

六、板书:(如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生字词

2、背诵第二段

二、讨论学习第一部分:

提示:朱自清的散文,其“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觉察到,粗心的读者往往是发现不了的。”

1、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思考第一部分两个自然段的表达方式有何异同?(生读后议论)

一段着重描述二段描述和抒情结合

2、作者在描述中“着意锤炼文字”,但是能平易自然地引起读者共鸣,即使没到过威尼斯的人,也仿佛亲临其境,与作者一起被陶醉。原因何在?

4/172

比喻:大运河——反S——大街;

小河道——小胡同

轮船——公共汽车

(记忆闪回)仿佛在江南的水乡

口语化:“有的是”。

3、二段观察的立脚点是哪里?怎样观察的?

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俯视

先近景:小岛荡漾(写出波浪起伏的观感)把动写静后远景:水天相接(写空气能见度高)与后接应4、二段怎样写游人的感觉?

中国人到此:江南的水乡

夏初从欧洲北部来:春天的背影

5、加强背诵

三、复习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诵读第二部分

四、板书

大运河——反S——大街;

小河道——小胡同

轮船——公共汽车

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俯视

先近景:小岛荡漾(写出波浪起伏的观感)把动写静后远景:水天相接(写空气能见度高)与后接应

5/172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第一部分是怎样描写威尼斯的?

2、你对朱自清笔下的威尼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讨论学习第二部分:

1、第三段在第二部分中处于什么位置?写方场建筑以什么为序?

总分(纲目清晰,层次分明)空间方位

2、“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3、威尼斯很大,为什么着重写一个圣马克方场?

最热闹、最华妙庄严→抓典型、写全城→写文章的概括之道4、“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威尼斯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威尼斯最热闹最华妙庄严的地方都是这儿”,比较说明好处。

比较引申:强调华妙庄严;这是作者对威尼斯作为“文化艺术之城”的特色归纳同时句式简短。

引申(比较鲁迅的“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景物单调,感情压抑

5、为什么说“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

历史悠久、风格华妙庄严,是威尼斯建筑的代表,其他建筑以它

6/172

为中心布局

6、作者是怎样从游者的角度写圣马克堂的?

“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从参观者的角度表现建筑物的特色钟楼偏在一边

“钟楼填空子”表现陪衬地位

7、圣马克堂的建筑艺术是怎样的?

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乐》时,曾从巴黎的建筑群得到启示:“建筑艺术就像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则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了。”

学生议论后,重点就作者的感受和评价进行点拨:

风格:直线+尖拱门+阑干①庄严华妙,兼而有之;漂亮劲儿。

堂内:(屋顶、墙壁)画像(色)肃穆

(地)大理石(颜色花样)②空间阴暗的氛围中觉得伟丽森严。堂外:楼房、钟楼、白石不相称、相称。衬出金碧辉煌

小方场、钟楼③节奏和谐(词语移用)(视听通感)影响:绘画(题材)(联想)(间接)真好

↑描述有序↑感受前后呼应(1989上海高考题)

8、公爷府的建筑价值如何?(找感受句、评价句)

l 增加颜色:像在画中;像少女一般;

7/172

l 不愧是着色的能力;好像在梦里;

l 很巧的结构,……,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

9、略读⑥-⑨段,学生自行品味其它艺术的精华,培养知一反三的能力。

l 听夜曲,写外国风情,笔端饱含赞美之情,也流露出故国之思。(可联《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l 对艺术的感受蕴含着深情,对艺术的评价用语准确、简洁、精当。

注意:讲读有详有略,详为突出重点、突出主导作用,示以读法;略微突出主体作用,培养自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写作特点:

1 以漫游路线为经,以风景、古迹描写为纬构思全文,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从刚到威尼斯的最深印象写起,从平面角度,抓住“水上之城”的特点,突出街道和运输工具的“别致”,再以俯瞰的角度描写“海中的城”的特点。然后作者以圣马克方场为中心,以空间转移为顺序,按行踪所到,有条理地写了方场周围的名胜古迹、建筑特色、文化艺术和工艺美术,介绍了威尼斯另一特点——文化艺术之城。

2 中心突出。

全文紧扣威尼斯是座“文化、艺术之城”这个中心,有选择地写

8/172

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方,并抓住各自的特点写出它们的文化价值。如圣马克堂的建筑艺术,公爷府的外部结构和颜色,圣罗珂和佛拉利所珍藏的名作,公园所举办的国际艺术展览等。

3 语言朴素、清新、自然。

主要表现在:

①使用口语写景,自然、清新。如“有的是”、“哪儿都走得到”等。

②运用比喻。如把运河比做“反写的S”和“大街”,把山河比做“小胡同”,把圣马克教堂的地位比做“主人”等。

③运用叠字叠词。如“微微”、“酽酽”、“茫茫”、“来来去去”、“疏疏落落”等。

4 运用移用修辞格描述事物,语言新鲜别致。

如“酽”本指液汁浓和味厚,移用来形容歌喉的浑厚、甜润、有韵味。“不啰嗦”是指说话、写文章简洁明快,移用来说明建筑物造型简单,少浮饰。

四、布置作业,在联系比较中作总结。

9/172

天山景物记(碧野)

教学目的:

1、了解祖国的美丽山河,通过体会作品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3、通过分析欣赏作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写景状物的写法;

2、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学习丰富迷人的散文语言。

教学难点:写景顺序

教法:讲析、诵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

2、《威尼斯》有关常识

3、听录音:《在那遥远的地方》

4、此曲的作者是谁?表现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王洛宾;

名片:有人问王洛宾老人的名片,老人说:《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我的名片。

10/172

新疆

遥远的地方,并不遥远。我们今天就可以到那遥远的地方,欣赏那迷人的风光,我们一起到那天山去看一看。

二、速读课文,

1、了解大概内容,划分层次

三部分总分总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

第二部分中间四层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2、理清顺序,完成课后习题一

第一层山外围到深处

第二层以时间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

第三层以描写对象被发现的早晚及分布的高低为序

第四层从高到低

3、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提纲挈领,使文章眉目清楚。

4、生字词:

横gan亘白ái皑ái皑 wān蜿yán蜒 lia鬣zōng鬃 shuǐ水bīn滨 hàn旱tǎ獭

三、朗读前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概写天山?着重写那几个方面?为什么这样写?

11/172

前言交代天上的地理位置和天山的壮丽景色,使读者对天山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四、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写“雪峰、溪流、森林、野花”各抓住了哪些特点?雪峰:寒、高大、美。

溪流:急、美、清幽。

森林:高大、茂密、幽静、原始。

野花:艳、大、多、高。

2、章第4段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用了映衬、比喻等修辞;顺序是由外到内,由高到低的顺序。

五、复习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范读第一段,每个人描绘自己心中的天山千里牧场……

l 你心中的草原风光是什么样?

l ——《阿拉木汗什么样》?

l ——罗丹: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

2、迷人,你最欣赏哪一段?

——美不胜收!

——从对色彩的运用、对景物的比喻

入手重点欣赏前五段

12/172

板书:

色彩比喻

l [牧场]墨绿青翠白光 [镶]…的花边…的海洋…的水泡l [牧群]碧绿黄花白红 [绣]………的彩色图案

l [牧女]蓝天雪山绿草有声有色有形有情

“坠满衣角的银饰……健美的身姿……欢笑着……驰骋……”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l [阵雨]雪峰绿林繁花碧绿…蓝宝石…金刚钻

l [黄昏]落日雪峰金碧辉煌 [镀] 玫瑰红银灰色红火光……

3、欣赏诗歌:闻捷《天山牧歌·赛马》

幸福的生活

4、默读4——8段回答下列问题:

l 这五个自然段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四层:

l 各写了什么?

阵雨前后;牧场黄昏;牧民生活;草原之夜。

l 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阵雨前后主要写了雨前的雨云低飞,雨后草原的清新碧绿;牧场黄昏主要写了落日前的金碧辉煌,落日后的暮霭笼罩;牧民生活

13/172

主要写牧民的热情好客,丰盛的奶制食品,别具一格的炊具,欢乐的晚会;草原之夜主要写草原的宁静与安详。

l 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顺序是时间为序。即白天、黄昏、初夜、深夜。

5、学习收获?(见板书总结)

l 色彩美丽

l 词语生动

l 比喻形象

迷人的散文语言

☆——迷人的夏季牧场,迷人的散文语言;

☆——处处有迷人的风光,处处有瑰丽的宝záng藏

三、作业

四、

思考练习三、四

五、板书:

[牧场] 墨绿青翠白光 [镶] 花边海洋水泡

[牧群] 碧绿黄花白红 [绣] 彩色图案

[牧女] 蓝天雪山绿草

[阵雨] ……蓝宝石金刚钻

14/172

[黄昏] 落日雪峰金碧辉煌 [镀]

玫瑰红银灰色红火光

色彩美丽词语生动比喻形象附:《赛马》闻捷

乡亲们哄的笑了,

笑声羞红我的脸,

今天和我赛马的人,

正是我热爱的青年。

我和他并着马头走,

走向草地边缘,

在我们身背后,

盯着无数羡慕的眼。

马呵走慢一点,

马呵靠拢一点,

我心爱的人呵,

有许多知心话要谈——

他的话象小河流水,

句句渗入我的心田:

15/172

“倘若两颗心一样真诚,

美满的爱情永远美满。”

他还谈到未来的日子,

孩子会带来更多的温暖,

男孩子叫他哈力克,

女孩子叫她赫利曼……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

我们就到了比赛地点,

他勒转马头扬起鞭,

像一颗流星划过暗蓝的天。

他的心眼多么傻呵,

为什么一再地快马加鞭?

我只想听完他的话,

哪里会真心把他追赶。

我是一个聪明姑娘,

怎么能叫他有一点难堪?

为了堵住乡亲们的嘴巴,

最多轻轻地打他一鞭。

16/172

1952年—1955年

乌鲁木齐—北京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三层

1、完成以下表格: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功能

野马

蘑菇

旱獭

雪莲

2、体会语言

让学生找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四层

1、作者描写天然湖笔法细腻,写了哪几个方面?

六个方面:位置、总写、水中、水面、湖色、成因

2、写泪滴成湖有什么作用?

以过去的苦难反衬今天的幸福。

3、作者是怎样从天然湖写到野果子沟的?

顺着天然湖的泻落流向去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飞练的?

17/172

由高到低依次写来。写飞练由高到低,由远而近,时而变换观察角度,时而变换观察位置,绘形、绘色、绘声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5、找出写野果子沟中的两组对偶句,说说它的作用?

一组极写自然资源的丰饶,既为下文写开始开发利用铺垫,又暗示了进一步开发的前景。另一组既写出了作者对资源浪费的惋惜之情,也激发起读者建设祖国的热情。

四、总结全文:

结尾部分哪些文字起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文中三个“不论”,两个“处处”紧扣题目“天山”两字,“丰饶的物产,奇丽的美景”概括了全部描写内容,照应了题目“景物”两字。

五、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热情歌颂了景色奇丽、物产丰饶的祖国边疆,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

六、布置作业:

1、以家乡新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仔细观察,抓住特征;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段落间衔接紧密自然,语言生动,中心明确。

18/172

萝卜(汪曾祺)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状物特点。

2、体会文章清新、自然、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抓住事物的特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描写对象。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清新、自然、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诵读课文,总体把握课文:

填写下面表格:

萝卜名称吃法写法

杨花萝卜生嚼

水萝卜

心里美萝卜

穿心红萝卜

泰州紫萝卜

淮安青萝卜

张家口白萝卜

美国萝卜

南韩萝卜

19/172

日本萝卜

三、体会本文写作手法:

补充填写上面表格

四、领会本文的语言:

1、语言清新质朴,节奏鲜明,具有口语的韵味

2、俗语、谚语、顺口溜交相辉映。

五、复习本节内容,处理作业

六、板书(略)

第二单元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的:

1、思想教育: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英勇斗争的精神。

2、理解: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

3、鉴赏:课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20/17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ts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