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高中语文说课稿-诗经两首 静女 氓

更新时间:2023-06-06 16: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高中新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从《诗经》中选了三首诗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其中《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女子的爱情婚姻故事;《秦风·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邶风·静女》写的是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与恋人的一次约会。这三首诗与以前传统的选《硕鼠》《伐檀》来相比,显得更加有生活,更有人情,也更有情趣。其实更能体现《诗经》的特点。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诗经》至唐代以前我国古代诗歌的部分作品,《诗经》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从一个侧面可以感知古代社会生活,鉴赏古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另外,通过这三首诗还要给学生介绍《诗经》的风格和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主要是《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作方面要着重介绍“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从句式上讲,要明确《诗经》以四言为主的特点;从章法上讲,要知道其叠章复唱的特点。

二、说教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诗歌:

学习《诗经》三首,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节拍和情调。

2、介绍《诗经》:

介绍《诗经》的产生时间、主要内容、编排分类(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特色和影响等。其中风、雅、颂、赋、比、兴称之“六义”是介绍的重点,影响也是一定要告诉学生应引起重视的方面。

3、课时安排:

本课用三课时教度和自读。其中《氓》和《无衣》,要边读边理解,边背诵;《静女》可以作为课内自读课。

4、具体教法:

教《氓》,按“恋爱”(第一、第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领读,引导学生按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背诵全诗。领读第一、二章后,讲解四言诗的读法,然后背诵。

诵读第三、四、五章,引导学生理解“兴”的诗句同引起下文的关系,鉴赏艺术效果。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删去“兴”的诗句,诗歌表达效果会怎么样?

诵读第六章后,回顾、比较三个阶段的感情基调,再范读,然后让学生分段背诵,或全篇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重点鉴赏人物形象、兴的艺术效果,品味自己所喜爱的诗句。

教《无衣》,也让学生读读、背背。点拨“同袍”“同泽”“同裳”和“同仇”“偕作”的递进层次,指点这首诗的特点,重章迭句,只在第二、四、五句换字,记住在同一词序上所换的字,这样有利于背诵。

教《静女》,要指导学生课前自读。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5、注意分析诗歌的写作特点:

《氓》中要注意分析的有两点:一是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是比兴的艺术手法;《无衣》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须把握;《静女》一诗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节,也需注意 。

三、说学法: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并朗读这三首诗歌,基本上解决生字生词的读音、释义,诗歌的大意基本明白理解。

高中语文说课稿

2、记住有关《诗经》的介绍内容,尤其是关于《诗经》的分类、表现手法、句式特点、创作风格以及对我国后代诗歌的影响。

3、在理解中背诵课文,在背诵课文中进一步理解。这三首诗歌是《诗经》中的代表作品,背诵课文并加以理解就可以大致领略《诗经》作品的特点。像《氓》,可以按“恋爱”(第一、

第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领读,并学生按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背诵全诗。《无衣》可以根据诗句的递进、重章叠唱的特点,在关键的几个字上下点功夫就可以背得准确无误了。

4、学习鉴赏古诗,把握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氓》是叙事诗,要注意与女主人公相关的事件,尤其是其婚前和婚后的对比,以此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命运的变化,从中也可以分析出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的刚烈。为了更好的表现主题,诗歌还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更具有艺术魅力。《无衣》所用的赋体特点,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献身的思想感情,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同时还要体会全诗慷慨雄壮的激情流露。

四、说过程:

1、导语的设置,可以用“风流”一词的解释引出“风”,即引出《诗经》中的“国风”,从而导到新课上。

2、介绍《诗经》,这是介绍之显得较为自然。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可以学生朗读课文,也可以教师范读课文。同时校正字音,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时应注意的问题,尤其是节拍和把握感情基调。

4、背诵课文并进行理解。背诵、分析、理解、鉴赏并进。

5、处理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3m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