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生物黑龙江高考精品汇编【44】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更新时间:2023-05-01 13:0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2019年高中生物黑龙江高考精品汇编【44】含答案考

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高

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

1自交,播种所有的F

2

,假定所有F

2

植株都能成活,F

2

植株开花时,拔掉所

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

2植株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

3

的表现型符合遗传的基

本定律。从理论上讲F

3

中表现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

A.1/4B.1/6C.1/8D.1/16【答案】B

【解析】假设红花显性基因为R,白花隐性基因为r,F

1全为红花(Rr),F

1

自交,所得F

2

去掉白花后

剩余的红花的基因型为RR(1/3)、Rr(2/3),F

2

红花中Rr个体自交才会出现白花子代,其比例为

2/3×1/4=1/6。

2.人的体细胞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能浓缩成染色较深的染色质块,通常位于间期细胞的核膜边缘,称为巴氏小体。分析错误的是

A.取女性的少许口腔上皮细胞染色制片即可用显微镜观察到巴氏小体

B.巴氏小体的形成是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

C.对参赛的运动员进行性别鉴定时可采用观察巴氏小体的方法

D.男性的体细胞核中出现巴氏小体,说明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人的体细胞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能浓缩成染色较深的染色质块”可知,正常情况下女性体内存在巴氏小体,取女性的少许口腔上皮细胞染色制片即可用显微镜观察到巴氏小体,A正确,巴氏小体是一种染色质,它和染色体是不同形态的同种物质,不存在染色体变异,B错误,对参赛的运动员进行性别鉴定时可采用观察巴氏小体的方法,因为正常情况下,男性没有,C正确,男性的体细胞核中出现巴氏小体,说明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本题涉及知识面较多,难度中等。

3.下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两条染色体及其上部分基因,下列选项的结果中,不属于染色体变

异引起的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解中染色体的形状及其上的基因可知两条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A项为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片段的缺失;B项为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移

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C项属于基因突变;D项为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引起的变异,属于倒位,故C项不属于染色体变异。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4.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产生于线粒体外膜和叶绿体的类囊体膜

B.植物体内的葡萄糖是植物细胞直接利用的能量载体

C.水体的pH影响藻类的细胞呼吸而不影响光合作用

D.叶片中各种色素的含量多少与植物的种类和发育阶段有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有ATP的生成,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有氧呼吸的

三个阶段都有ATP的生成,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A项错误;

植物体内的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而直接利用的能量载体是ATP,B项错误;PH能

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C项错误;叶片中各种色素的含量多少与

植物的种类及发育阶段有关,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

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5.对绿色植物细胞某细胞器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五种碱基的相对含量分

别约为35%、0、30%、20%、15%,则该细胞器能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A.吸收氧气,进行需氧呼吸 B.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C.结合mRNA,合成多肽 D.吸收并转换光能,完成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该细胞器中不含有T,含有U,说明只有RNA,即核糖体。核糖体是合成蛋

白质的场所,也就是能结合mRNA,合成多肽,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核糖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的能力。

6.下图表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

B.环境温度为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

C.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D.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冷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在10℃~40℃之间,温觉感受器敏感温度范

围在36℃~47℃之间,故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故A正确;环境温度为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环境温度为40℃时温觉感受器最敏感;故B正确;大鼠进行

正常体温进行调节,温度变化在交叉之间,即37℃左右;故C正确;敏感程度越大,放电频

率越大,偏离敏感温度,放电频度减小;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7.科学家用15N的硝酸盐作为标记物浸泡蚕豆幼苗,追踪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蚕豆

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数据如下,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在蚕豆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活动旺盛

B.蚕豆根尖细胞的DNA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的时期有0—2h、19.3—21.3h、38.6—40.6h C.基因重组可发生在19.3—21.3h

D.蚕豆根尖细胞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为19.3h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一个细胞周期是从2 h 开始至21.3 h 结束,共用时21.3-2=19.3(h),但不

能认为0~19.3 h 为一个细胞周期。蚕豆根尖细胞分裂间期所持续的时间是19.3-2=17.3(h),而分裂期时间为2 h。在0~2 h 这个时间段,蚕豆根尖细胞处于分裂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 分子不处于解旋状态,因此 DNA 分子结构稳定性最高。基因重组现象发生在减数分裂过

程中,而根尖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与细胞周期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

容的能力。

8.在试管牛的生产过程中,不是必需的操作是

A.核移植技术B.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

C.精子的采集和获能D.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试管牛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到体外受精激素,早期胚胎培养激素和胚胎移植技术,而体外受精需要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和精子的采集和获能,故B,C,D都正确。而核移植技

术是克隆动物所需技术,故A错。

考点:本题考查试管动物技术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能力。

9.下图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 表示物质,符合该模型的是 ( )

A.①效应T细胞,②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A抗体

B.①传出神经元,②传入神经元,A神经递质

C.①甲状腺细胞,②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A甲状腺激素

D.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②垂体细胞,A抗利尿激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而不是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可以与

靶细胞紧密结合而是靶细胞裂解而释放抗原,A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是单向的,由

突触前膜释放的突触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

经元之间大多有中间神经元,B错误;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以反馈作用于下丘脑

的分泌细胞,C正确;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

合管增强对水的重吸收,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解

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0.下列关于高倍物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为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上高倍物镜

C.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藓类叶片大,在低倍镜下容易找到,移到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镜观察,换上

高倍物镜后,直接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较

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考点: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双选题

11.线粒体肌病是一种由线粒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一个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女性(不患

线粒体肌病)与一个色觉正常但患线粒体肌病的男性婚配,你认为这对夫妇所生子女的发病

风险率及防治对策中科学合理的是()

A.线粒体肌病属细胞质遗传,所生子女都患线粒体肌病,因而他们不宜生育后代

B.所生子女两病兼患的概率为1/4,且两病兼患者都为男性

C.所生子女中女儿患病概率为0,儿子患病率为1/2,因而建议他们生育女儿

D.如果妻子已怀孕,需对胎儿进行性别检测;如果已知是男性,还需进行基因检测

【答案】CD

【解析】

试题分析:线粒体肌病属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所以他们所生子女都不患线粒体肌病,

A错误;线粒体肌病属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该夫妇所生子女都不患线粒体肌病,因此

不会出现两病兼患的孩子,B错误;该夫妇所生子女都不患线粒体肌病,其中女儿不患红绿

色盲,儿子有1/2患红绿色盲,所以建议他们生育女儿,C正确;该夫妇所生子女中女儿患

病概率为0,儿子患病率为1/2,因而建议他们生育女儿,如果妻子已怀孕,需对胎儿进行性别检测,若为男性,则还需进行基因检测,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伴性遗传等,首先要求考生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病

的特点和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其次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亲本的基因型、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概率,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油脂的鉴定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橙黄色,于是滴 1~2 滴质量分数为 50% 的盐酸洗去浮色B.在稀释的蛋清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摇匀,可看到溶液变为紫色

C.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同样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D.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一般用碘液,而不用本尼迪特试剂作指示剂

【答案】BD

【解析】油脂的鉴定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橙黄色,可滴加1~2 滴质量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A错误;在稀释的蛋清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摇匀,可看到溶液变为紫色,B正确;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已经失去细胞分裂能力,

不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C错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一般用碘液,本尼迪特试剂需要水浴加热的条件,故不用本尼迪特试剂作指示剂,D正确。

【考点定位】高中生物教材的相关实验

13.给肥胖小鼠饲喂一定量的普洱水提物,发现其线粒体内膜UCP2明显增多。UCP2能使H+

回流,此过程不与任何耗能的生理活动相偶联。下列有关推理正确的是

A.运输H+的膜蛋白没有特异性

B.UCP2增多可使ATP合成加强

C.UCP2使H+回流可增加热能的释放

D.UCP增多可使细胞内脂肪的分解加强

【答案】CD

【解析】运输H+的膜蛋白有特异性,A错误;根据题意和图形分析,UCP2能使H+回流,但

是此过程不与任何耗能的生理活动相偶联,说明没有产生ATP,所以UCP2增多与ATP合成

无关,B错误;UCP2使H+回流,促进了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不能形成ATP,则主要以热能的

形式释放,C正确;UCP增多可使细胞内代谢增强,所以可能使得脂肪的分解加强,D正确。

14.结合以下图表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环丙沙星和红霉素分别抑制细菌的①②和③

B. 青霉素和利福平能抑制DNA的复制

C. 环丙沙星和利福平都能抑制细菌的②

D. ①~④可发生在人体健康细胞中

【答案】AC

【解析】图示中①②③④⑤过程依次是DNA复制、转录、翻译、RNA复制和逆转录过程。环丙沙星抑制的是细菌DNA的解旋过程,从而影响DNA的复制或转录;红霉素与核糖体结合,影响翻译过程,A正确;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和蛋白质结合成的化合物,青霉

素的抑制作用与DNA复制无关;利福平抑制的是转录过程,B错误;环丙沙星抑制细菌的DNA的复制或转录,而利福平抑制的是转录过程,两者均能抑制细菌的②(转录),C正确;人体的健康细胞中没有RNA复制,D错误。

【点睛】考查学生对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的理解。本题的易错点是RNA复制和逆转录过程发生在RNA病毒中,具细胞结构的生物细胞中没有此过程。

三、综合题

15.(8分)以下图解是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请将图中A、B、C、D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模型

【答案】(共8分,每空2分)

A:细胞膜是有脂质组成的 B: 细胞膜上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流动镶嵌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根据物质相似相溶原理,故推测A细胞膜是有脂质组成的;然后根据1925年荷兰科学家从细胞膜中提取了脂质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为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可知B细胞膜上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根据细胞融合实验,可知C组成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最终根据多位科学家的努力,提出了D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意在考查考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iz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