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信用发展报告

更新时间:2024-05-18 12: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蒙古信用发展报告

前 言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透视我国传统诚信观的形成和发展,不难发现:诚信观念和守信理念,在生活、生产及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起着基础和核心作用。

在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诚信一直被当作重要的道德规范,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形成和确定了诚信的初步思想。孔子非常重视诚信,认为“言中信,虽蛮貊之帮,行矣,言不中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把“信”作为重要的治国之道,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孟子强调诚信是做人的原则,把“诚”作为自然界和人事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认为“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董仲舒在发展孔孟思想的基础上,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使其成为我国传统道德系统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确立了诚信思想在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从根本上保障了发展社会诚信、建立信用制度的良好基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始终把“诚实守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来道德建设的重点;《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把“诚信”列入“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胡锦涛总书记近日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作为主要内容之一,这些都体现了建设现代信用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我们追求的诚信,不仅是一种信用理念和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一种制度安排。信用制度和诚信道德准则在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经济领域,诚信是“看不见的手”的内在驱动力,“信誉就是效益”是其实践表现;在政治领域,诚信是政策、法律良性运行的

保证,良好的信用环境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在文化领域,诚信作为一种价值导向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信用制度建设是一项开创性、根本性的基础工作,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打造,惩治失信、弘扬守信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基本目标。

2007年我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为12378元、农牧民为3953元,在呼市、包头、鄂尔多斯地区城市已经超过了这样的数字。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7年全区个人消费信贷余额高达186.69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了59.83亿元,增长46.1%。由此可以判断,信用消费在我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阶段。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发展信用经济、开展信用交易,是扩大内需、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截止2007年年底由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征信数据库中内蒙古地区入库自然人已经达到1289万人次。

2007年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发的“国家职业资格信用管理师”在内蒙古地区正式开展。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委托内蒙古企业信用商会开展培训信用领域专业人才。

2007年内蒙古地区成立了三家以信用为主题的社会团体(内蒙古企业信用商会,内蒙古诚信联盟促进会,内蒙古社会诚信协会),其中内蒙古企业信用商会组织专家学者先后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企业信用管理标准”“内蒙古自治区信用服务行业服务标准”“内蒙古企业信用评价标准”“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信用经济基础理论”。

总之,2007年内蒙古在信用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内蒙古驶入信用建设全国信用建设的前列。

基于以上对信用建设的基本认识和2007在呼和浩特发生的“金鹰国际”董事长“王木匠”诈骗案及“内蒙古万里大造林公司”董事长陈相贵

诈骗案和内蒙古大学生助学贷款偿还失信事件,为了从我区信用建设的形势与任务的实践出发,运用各种有效手段,着力提高信用意识、强化信用管理、建立信用制度、健全信用法规,内蒙古企业信用商会与信贝(北京)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合作编辑出版这份报告。由于我们的水平和能力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界人士批评指正。

(二)企业信用交易

企业信用交易主要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发生的各种商业信用关系,它是信用交易的主体和高级形态。企业信用交易对于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增加内部凝聚力、实现企业长远利益有着重要作用。企业信用交易的主要形式有商业交往信用、资金借贷信用以及与特定对象的信用往来(如政府)等多种形态。以下主要就我国企业的信贷融资、股票债券融资、信用销售等方面进行分析。

1.信贷融资

近年来,我国企业信贷规模总量逐年增加,显示出了企业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所做出的积极应对。从1999年至2004年间,工业企业年末信贷余额从17948.9亿元增长到23895.6亿元,增长了33.1%;建筑业企业从1476.9亿元增长到2780.0亿元,增长了88.2%。商业企业2004年达到17072.0亿元,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与此相关联,同期全社会各项贷款总额从93734.3亿元增加到177363.5亿元,增长了89.1%。信贷融资规模的增加有效地保障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突出问题,由国家政策性银行依托地方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开展了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等新兴业务。据有关部门预测,2006年用于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将突破100亿元,比2005年增加1倍。目前,全国已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2188家,累计

受保企业19万户,担保总额3000多亿元。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信用约束,增强了经济活力,是社会信用交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2.股票债券融资

90年代以后,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12月)和深圳证券交易所(1991年6月)相继成立。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截至2005年末,沪深两个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379家,市价总值达到3.45万亿人民币,相当于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9%,流通总市值约9607亿元人民币,实现了我国资本信用市场快速发展的目标。

在实现股票筹资的同时,作为信用交易重要标志的债券筹资规模增长速度也十分惊人。截至2005年12月,各类债券共发行306期,发行总额3.99万亿元,其中,企业短期融资券和企业债券的发行量突破2000亿元,达到2078亿元,为2004年的6.54倍。在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发行品种也不断创新,除传统固定利率品种继续占据主体地位外,浮动利率、利率互换、远期利率招标等债券品种不断推出,信用交易产品的结构日趋合理化。

3.信用销售

近年来,我国企业间的信用销售(赊销)规模虽然有一定的增长,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这并非单一地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所致,我国众多企业的贸易习惯和管理能力也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交易模式仍以现金为主,信用销售仅占总交易额的30%不到。即使在30%的信用往来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用意识淡薄和低管理水平的信用交易。在开展信用销售的企业中,也只有少数企业采用了信用标准管理程序,这些因素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信用销售的规模。

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已经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的重要性,企业在商务活动中已经开始重视信用管理;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目前企业家品格对企业信用有着重要影响,同时认为现行体制环境、法律环境、企业管理水平和传统文化对企业信用的影响也相当重要(专栏1)注1。

专栏1:“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结果 1.企业信用状况有所好转。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我国企业信用状况的变化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近半数(4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前两年相比企业信用状况“有所好转”,35.1%认为“没有变化”,19.4%认为“有所恶化”。 2.企业信用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当问及“商务交往中您认为哪些地区的企业比较守信用”时,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排在守信用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上海(55.9%)、北京(45.3%)、江苏(35.1%)、广东(34.7%)、山东(29.1%)、浙江(25%)、天津(17.4%)、辽宁(9.9%)、四川(9.4%)和河北(8.9%)。这10个省、市大多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和开放的地区,可见企业信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直接相关。 3.对国有、股份公司和外资企业信用评价较高。当问及“商务交往中您认为哪种经济类型企业比较守信用”时,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守信用的企业按经济类型排序依次是:国有企业(55.5%)、股份有限公司(5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0.2%)、有限责任公司(28.5%)、私营企业(25.8%)和集体企业(9.6%)。 4.商务活动中的信任度不够。当问及“在商务活动中跟人打交道是否需要小心提防”时,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多(6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需要提防”,30%认为“不需要提防”,8%回答“不清楚”。当问及“您一般通过什么方式买到放心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都要“经过市场调查再买”(77.9%)或者“直接去生产厂家购买”(73.6%)。选择其他如“直接去市场购买”、“参加展销订货会”、“朋友介绍”、“网上采购”及“广告”等购买方式的都很少,选择比重在1%到12.7%之间。 5.企业间合同纠纷比较普遍。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各类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合同纠纷。64.1%的企业合同纠纷为1~4起,20%的企业合同纠纷为5起以上,7.1%的企业合同纠纷为10起以上,只有8.6%的企业没有发生合同纠纷。企业在遇到合同纠纷时,超过半数会采取“诉讼”(55.4%)或“双方协商”(50.9%)的解决方式,少量的企业采取“仲裁”(9.6%)、“第三方调解”(4.8%)或“自行采取强硬手段”(2.1%)的解决方式。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信用:现状、问题与对策》2002年

三、信用交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信用交易规模和人均GDP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人均 GDP在300-500美元时,信用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人均GDP在500-1000美

元之间时,信用被大肆践踏;当人均GDP达到了3000-5000美元时,是整个社会信用的重整阶段;而当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上时,社会信用进入良性循环阶段。用中国一句古话来说,叫做“仓禀实而知礼节”。

近20年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平均在8%以上,2005年中国的GDP达到 182321亿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703美元,年进出口总量达8400多亿美元,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这说明,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经济大转型、人民生活大改变的特殊历史时期,发挥信用交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信用交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具体表现为,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或进行赊销等手段解决现金不足,防止因一时的资金短缺而错过良好的投资机会,进而扩大了市场的整体需求,拉动了经济的发展。比如企业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在偿还期前可以有效地利用这笔资金来扩大生产,获得规模效益,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另外,信用交易的扩大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整个经济的增长提供充足的动力,进而促使整个经济活动信用化,这也就是发达国家已经出现的信用经济的局面。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一国的经济越发达,信用化程度就越高;而信用化程度越高,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越强劲,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拉动的关系。我国信用交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发挥信用经济作用的潜力十分巨大(见专栏2)。

专栏2:我国信用交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 根据金融增长理论,在一个健全完善的经济体中,信用交易与经济增长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信贷投入的增加导致经济体中投资和消费总额的增加,从而导致总产出的增加,总产出的增加导致总收入的增加,而信贷总量在长期中被普遍认为是总收入的增函数。基于此,本报告通过对信贷余额与GDP总量的回归分析,考察我国经济增长与信用规模的相互关系。 (一)数据来源 这里采用的是1978年到2004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2005》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5》,但由于模型中含有两期滞后变量,所以实际可用观测点为25个。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1979~2004年的消费物价指数CPI,并以此为折算因子,计算出不变价格计算的人民币信贷余额和GDP总量的时间序列数据。 (二)模型设计 1.变量定义 Credit:金融机构期末贷款余额(以不变价格计算,下同) GDP:当期国内生产总值 GDP(-1):T-1期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2):T-2的期国内生产总值 TIME:当期年份减去基期年份,即year-1978 2.模型设计 为了考察信贷规模与GDP之间的总量关系,建立修正的回归方程一: ???????????????(1) Ln(Credit)= -3.560606 + 1.729783 Ln[GDP(-1)] 得到的回归参数的t和F检验都呈高度显著(R=0.9896,Adj-R=0.9891),拟合优度相当高,模型的各项指标均良好。在假设经典线性回归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此模型表明,平均当期信贷余额的增长率与上一期GDP增长率之比为1.729783. 为考察信贷总额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建立回归方程二: ????????????(2) Ln(GDP)= 3.030547 + .2288926 Ln(Credit) + .0554826 TIME 本回归考察的是信贷增长对GDP增长的作用,其中=0.9947 Adj-=0.9942 ,D-W统计量为0.711015。各参数均高度显著,拟合优度也很高。此模型表明,GDP增长率对信贷余额的增长率之比为0.2289,信用经济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三)结果分析 利用上述模型,预测出2005-2007年中国信贷余额将分别达到301392.4亿元人民币,347857.6亿元人民币和410139.6亿元人民币。按公式二的结论, 2005-2007年(按当期价值计算)我国GDP在理论上将分别达到149508万亿元人民币,165823万亿元人民币和184818万亿元人民币(见下表)。但是,由于信用环境和经济效率等的影响,上述各年度GDP的实际值和实际增长率可能远远低于这个水平,这说明发展信用交易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有着广阔的空间。 2005-2007信用经济条件下我国信贷规模与GDP的预测结果 (单位:亿元) 2005 信贷余额 GDP总量 301392.4 149508.2 2006 347857.6 165823.3 2007 410139.6 184818.6 注:按当期不变价格计算 第二部分

我区的信用交易发展状况

一、内蒙古社会发展及对比

(一)综合 2007

年生产总值6018.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6年增长19%。其

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4.0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079.81亿元,增长25.3%;第三产业增加值2154.92亿元,增长15.6%。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6%。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13.6:48.6:37.8调整为13:51.2:35.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25092元,比2006年增长18.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3300美元。2003-2007年五年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48倍,年均增长2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6年上涨4.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3.3%,居住类价格上涨4.4%,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均略有上涨或保持稳定。工业

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2006年上涨5.7%和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8%。

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080.81万人,比2006年末增加29.65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245.79万人,比2006年末增加3.19万人,增长1.3%。全年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3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比2006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018.14亿元,比2006年增加305.17亿元,增长42.8%。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835.2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492.28亿元,分别增长40.5%和43.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083.57亿元,比2006年增长33.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1.19亿元,比2006年增长33%;医疗卫生支出43.66亿元,增长43.2%;教育支出153.36亿元,增长38.3%。2003-2007年五年间,全区财政总收入增长3.9倍,年均增长37.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升级步伐相对滞后;受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存在由结构性上涨向全面上涨转化的风险,遏制居民价格总水平继续走高,仍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受我区产业结构趋于重型化的制约,能源消耗水平相对偏高,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够协调;就业形势压力依然较大等。

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7年12月增长率排序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省份 呼伦贝尔市 通辽市 乌海市 赤峰市 锡林郭勒盟 鄂尔多斯市 巴彦淖尔市 阿拉善盟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乌兰察布市 兴安盟 年度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月份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指标名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率(%) 20.0 20.0 20.0 19.9 19.7 19.4 19.3 19.3 19.3 19.3 19.0 15.3

(二)农业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642.7万公顷,比2006年增加12.98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62.75万公顷,比2006年增加16.56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75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2006年增产45.06万吨,增长2.6%。其中,小麦、玉米和稻谷产量分别增长4.2%、5.8%和16.2%。全年油料产量105.92万吨,下降9.3%;甜菜产量195.55万吨,增长12%;蔬菜产量1285.89万吨,增长9.5%;水果产量208.06万吨,下降5.6%。2003-2007年五年间,全区粮食产量增长24.5%,年均增长4.5%。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头数达10952.03万头(只),比2006年同期下降0.9%;牲畜总增6205.06万头(只),增长8.7%,牲畜总增率达56.2%。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0307.04万头(只),比重为94.11%,比2006年同期提高1.07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201.8万吨,比2006年增长4%;牛奶产量950.9万吨,增长8%;山羊绒产量6746吨,增长1.5%;禽蛋产量51.52万吨,增长3%;水产品产量9.4万吨,增长8.0%。

林业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59.01万公顷,造林成活率达85%。其中,人工造林29.5万公顷,飞播造林4.01万公顷,封山育林25.5万公顷。全年完成退耕还林造林面积3.49万公顷,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面积12.33万公顷,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造林面积13.67万公顷,完成“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造林面积3.39万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76.07万公顷。年末全区森林面积

2050.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7.57%。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个数达到132个,保护区面积991.12万公顷,被保护的物种达到3430种。

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209.27万千瓦,比2006年增长7.6%;机耕地面积518.61万公顷,增长6.6%;机电井数量38.51万眼,增长0.3%;年内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7.73万公顷,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2.47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34.10亿千瓦时,增长6.7%;化肥施用量(折纯)140.29万吨,增长1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668.58亿元,比2006年增长2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365.27亿元,比2006年增长30%。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28.2%,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45%,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增长60.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30.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24.7%,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增长41.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478.83亿元,增长22.3%;重工业增加值1886.44亿元,增长32.1%。2003-2007年五年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2.4倍,年均增长28.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79.80亿元,比2006年增长29.3%;出口交货值190.22亿元,比2006年下降0.1%。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90%以上,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彩色电视机、食用植物油、乳制品和啤酒产量分别比2006年增长1.5倍、30.7%、4.3%和11%,载货汽车增长46.7%,原煤、发电量、焦炭、

水泥、粗钢和电解铝等产量增长幅度较大。

2007年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95.8,比2006年同期提高63.5点;实现利润445.55亿元,比2006年增长63.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98.74亿元,增长60.6%;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9.08亿元,同比下降3.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9%,比2006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11.23亿元,比2006年增长12.6%。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748个,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48.15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2930.7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率59.2%。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33.79亿元,实现税金28.64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8.9%和45.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404.75亿元,比2006年增长29.3%,增幅比2006年上升2.6个百分点。其中,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330.02亿元,增长29.6%,增幅比2006年上升3.9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单位投资1729.56亿元,增长35.4%;集体单位投资47.93亿元,增长60.7%;个体投资88.38亿元,增长11.5%;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2538.88亿元,增长25.7%。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3321.90亿元,增长11%;中央项目完成投资507.23亿元,增长22.9%。2003-2007年五年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517.3亿元,增长5.2倍,年均增长43.9%。

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88.50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投资2245.78亿元,增长22.3%;其中,工业投资2220.26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投资1970.47亿元,增长41.2%。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00.89亿元,同比增长54.1%。从主要行业投资看,农林牧渔业投资188.50亿元,增长7.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671.13亿元,增长14.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526.62亿元,增长32.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342.87亿元,增长58.6%。

全年新开工项目7576个,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9316.50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9.6%和8.4%。在全区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中,全部建成投产项目7133个,项目建成投产率74.5%;新增固定资产3130.9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2.3%。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焦炭140万吨,铁合金452.7万吨,水泥1044万吨,发电机组容量978.1万千瓦,电解铝16.15万吨,生铁80.5万吨。城镇住宅施工面积5460.19万平方米,比2006年增长35.8%;城镇住宅竣工面积2265.42万平方米,增长22.7%;其中,经济适用房147.18万平方米,增长17.5%。商品房竣工面积1834.03万平方米,比2006年增长37.6%;商品房销售面积2087.41万平方米,增长46.1%;农户竣工住宅596万平方米,增长2.2%。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4.11亿元,比2006年增长19.4%,高于2006年3.4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302.53亿元,增长20.4%;县的消费品零售额379.61亿元,增长17.6%;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21.96亿元,增长16.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03.6亿元,增长18.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57.50亿元,增长23.8%;其他行业零售额43.03亿元,增长10.5%。2003-2007年五年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2%。

消费品市场呈现三大亮点:一是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明显高于批零贸易业,全年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比2006年增长23.8%,增速快于批发零售贸易业5.2个百分点。二是消费结构呈现积极变化,汽车、居住、家庭装饰等消费不断扩大,汽车类零售额增长41.3%;家电和通讯类消费品升级步伐加快,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2%。三是城乡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市的零售额增长20.4%,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增长17.1%。

(六)对外经济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77.45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0.2%。其中,出口总额29.48亿美元,增长37.6%;进口总额47.97亿美元,增长26.1%。从主要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额达43.43亿美元,占56.1%,比2006年增长40.4%;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额达30.04亿美元,占38.8%,比2006年增长30.6%。2003-2007年五年间,全区海关进出口总额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9%。 全年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35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49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4%。年末全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三资”企业1071家,比2006年增加41家,增长4%。2003-2007年五年间,全区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60.7亿美元,增长8.4倍。

全年共签订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及境外投资协议合同金额2.2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0.5%;完成营业额8032万美元,比2006年增长19.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02906.8万吨,比2006年增长22.3%。其中,铁路29605万吨,增长17.7%;公路73300万吨,增长24.3%;民航1.8万吨,下降10%。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121.6亿吨公里,比2006年增长18%。其中,铁路1629.4亿吨公里,增长15.3%;公路492亿吨公里,增长28.1%;民航0.2亿吨公里,与2006年持平。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38798.1万人,增长9.3%。其中,铁路3488.7万人,增长1.8%;公路35039万人,增长10.1%;民航270.4万人,增长2.7%。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379亿人公里,比2006年增长8.9%。其中,铁路134.75亿人公里,增长10.3%;公路219.46亿人公里,增长10%;民航24.8亿人公里,下降5.3%。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147.54万辆,比2006年增长13.2%。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47.77万辆,增长30.4%。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00年不变价)372.5亿元,比2006年增长44.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61.7亿元,增长45.9%;邮政业务总量10.78亿元,增长8.9%。年末(本地电话)局用交换机总容量321.7万门,下降24.8%。年末本地网固定电话用户525.2万户,下降2.9%。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11.39万户,下降3.4%;乡村电话用户113.84万户,下降0.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46.9万户,增长19.8%。年末全区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72.1万户,比2006年末增加157.2万户。全区电话普及率(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达到65.88部/百人,增长11%。年末全区互联网络用户141.73万户,下降2%。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90.77亿元,比2006年增长39.7%。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49.45万人次,增长21.3%;旅游外汇收入5.45亿美元,增长34.9%。国内旅游人数2908.17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18.6%;国内旅游收入351.01亿元,增长41.4%。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953.70亿元,比2006年末增加917.45亿元,增长22.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364.57亿元,比2006年末增加332.08亿元,增长32.1%;储蓄存款余额2541.92亿元,比2006年末增加270.49亿元,增长11.9%。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3767.74亿元,比2006年末增加562.55亿元,增长17.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533.04亿元,比2006年末增加179.34亿元,增长13.2%;中长期贷款余额2106.10亿元,比2006年末增加405.94亿元,增长23.9%;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86.69亿元,比2006年末增加59.83亿元,增长46.1%。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7721.23亿元,现金支出17957.71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24.7%和24.5%,收支相抵,货币净投放236.48亿元,比2006年增长12.8%。

12月末,全区证券公司开户数已达39.17万户,比2006年同期增加11.57万户,增长41.9%;证券交易额3788.26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3058.26亿元,增长4.2倍。

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97.75亿元,比2006年增长35.9%。其中,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37.36亿元,增长71.1%;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60.39亿元,增长20.5%。全年保险业赔款与给付支出32.22亿元,增长87.4%。其中,财产险赔款19.32亿元,增长91.8%;人身险赔付12.9亿元,增长81.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7年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6所,全年招收学生9.91万人,比2006年增长22.3%;年末在校学生28.38万人,比2006年末增长12.2%,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8.57万人,在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6.99万人,分别

增长23.5%和22.7%;全年毕业学生6.72万人,增长20.8%。年末全区有研究生培养单位9个,比2006年增加1个;全年招收研究生3536人,比2006年增长7.5%;年末在校研究生9888人,比2006年末增长13.7%,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3549人,在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研究生3031人,分别增长16.4%和10%。年末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76所,比2006年增加20所;招收学生11.40万人,比2006年增长29.9%;年末在校学生26.50万人,比2006年末增长21.2%,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4.71万人,增长6.2%;全年毕业学生6.21万人,增长2.8%。年末有普通高中342所,全年招收学生18.58万人,比2006年下降8.2%;年末在校学生56.14万人,比2006年末下降0.01%,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4.91万人,少数民族学生中有蒙古族学生12.86万人,分别下降0.02%和1.6%;全年毕业学生17.01万人,增长8.3%。年末有普通初中1087所,全年招收学生25.15万人,比2006年下降20%;年末在校学生94.12万人,比2006年末下降8.6%,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3.25万人,下降4.8%;全年毕业学生32.22万人,比2006年下降9.2%。全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4.16%。年末有小学4177所,全年招收学生26.01万人,比2006年下降0.3%;年末在校学生158.46万人,比2006年末增长1.3%;全年毕业学生25.15万人,比2006年下降19.3%。全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71%。全区幼儿园在园幼儿29.04万人。

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42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42项,应用技术成果198项,软科学成果2项。全年专利申请2015项,授权专利1313项,分别比2006年增长3.5%和34.3%;年内签订各类技术合同945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1.09亿元。其中向区外输出技术成交金额1.45亿元。

年末全区拥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09个,比2006年增加13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4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有艺术事业机构147个,从业人员5641人;艺术表演团体108个,其中乌兰牧骑60个。年末全区有电影事业机构889个,从业人员3661人;全年生产故事片8部,制作蒙语译制片41部。年末拥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786

个。拥有文化馆102座,公共图书馆110座,博物馆35座,档案馆140座,已开放各类档案154万卷。年末全区拥有广播电台1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58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2.98%,比2006年提高0.14个百分点;拥有电视台14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9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1.44%,比2006年提高0.21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有线电视用户260万户,比2006年增长11.7%。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全年出版报纸26185万份,其中蒙文版1409万份;出版各类期刊1260万册,其中蒙文版117万册;出版图书5946万册,其中蒙文版798万册。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3755个。其中,医院475个,农村牧区卫生院133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40个,妇幼卫生机构113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51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7.06万张,比2006年增长0.4%。其中,医院拥有病床5.17万张,乡镇卫生院拥有病床1.33万张,妇幼卫生机构拥有病床0.24万张。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26万人。其中,医院拥有5.38万人,乡镇卫生院拥有1.72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拥有0.56万人,妇幼卫生机构拥有0.44万人;执业医师、助理医师5.06万人,注册护士2.80万人。农村牧区卫生事业不断加强,拥有农村牧区村级卫生室1.33万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80万人,分别比2006年增长1.6%和1.5%。年内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旗县达到95个,比2006年增加56个;覆盖农村牧区人口1335万人,比2006年增加672.1万人。

年内全区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奖牌1432枚。其中,国外获奖牌14枚,国内获奖牌1418枚;破亚洲记录1项,破自治区记录12项。

(十一)环境保护

全区确定的自然保护区203个,比2006年增加1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388.3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50.62万公顷。全区拥有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28个。年末全区环境保护系统拥有职工4389人,比2006年末增长5.3%;年末全区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70个,环境监测人员1058人。全区监测的15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9个,达到三级标准的5个,未达到三级标准

的1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出生人口24.49万人,人口出生率10.21?;死亡人口13.74万人,人口死亡率5.73?;人口自然增长率4.48?,比2006年增长0.52个千分点。年末全区总人口2405.06万人,比2006年增加12.7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26.13万人,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有蒙古族人口429.89万人。城镇人口1206.1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50.2%;乡村人口1198.9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49.8%。男性人口1237.78万人,女性人口1167.28万人。在总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1.2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7.12%,比2006年提高0.25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78元,比2006年增加2020元,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6%。其中,人均财产性收入231.4元,人均转移性收入2335.6元,分别增长10.6%和11.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281.5元,增长21.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4%,比2006年上升0.2个百分点。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53元,比2006年增加611元,增长1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716.9元,增长21.4%;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2786.1元,增长15.8%;人均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450.2元,增长30.5%。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56元,增长17.5%。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3%,比2006年上升0.3个百分点。2003-2007年五年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2.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7%。城乡居民每百户主要耐用品拥有量有不同程度增长。

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70.9万人,比2006年增长4%;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23.7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8.52万人;全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96.61万人,比2006年增长6.1%;养老金社会发放率达到100%;全年全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52.6万人,比2006年增长11.5%;全年有248.75万职工和103.85万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共有170.88万人得到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年末全区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2.47万张,比2006年增长4.4%,收养1.87万人,增长8.3%;年末全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035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41个,比2006年增加77个。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87亿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1.04亿元,均比2006年增长37.4%;接受社会捐赠2609.7万元。

注:以上数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二、内蒙古信用体系建设

(一)内蒙古个人信用数据的建设

个人信用数据库

我国个人信用数据库从2004年12月起在北京、浙江、广东、重庆、陕西、广西、四川和湖南八省份联网试行,目前已基本实现全国商业银行联网试运行。个人信用数据库已实现127家商业银行全国联网(其中包括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11家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联网

正在积极推进,已与8家联社实现了联网。全国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90%的信用记录已经入库,截止2007年年底由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征信数据库中内蒙古地区入库自然人已经达到1289万人的借贷信用数据。

2005年8月,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随着个人信用数据库逐步投入使用,今后,任何人无论在国内任何地方,也无论在哪一个商业银行留下的借款和还款记录,商业银行信贷审查人员均可在经当事人书面授权后进行相关信息查询。

截止2007年年底由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征信数据库中内蒙古地区入库自然人已经达到1289万人次。

(二)内蒙古信用教育 1.信用教育的开展

我国的信用专业教育起步较晚,2001年以前,我国的大学还没有开设正规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只是在一些大学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开办过一些讲座。

2001年底,上海财经大学首先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所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大学,并于2002年在其金融学院招收50名信用管理专业本科生。同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也开设该专业并首批招收了25名本科生。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也在金融专业开设了信用管理专业方向,招生40余名。2003年,在教育部的认可下,吉林大学商学院开办了信用管理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

按照培养计划,在2006年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批信用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将走向社会。就业去向主要从事企业和消费者信用风险管理的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服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中的风险管理部门,资金借贷部门和大型企业中的会计审计部门、政府监管部门等。我国信用管理专业教育的开展和规模不断扩大,必将为社会信用体系和企业信用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2.2007年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失信因起社会广泛关注

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公布了部分大学生没有履行助学贷款的偿还义务的名单,名单公布后,大学生失信成为很多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些名单里含盖我区大多数著名高校,根据名单内蒙古企业信用商会进行了调查,有一小部分确实因为就业原因没有偿还能力,当然也不乏有偿还能力故意拖欠。这说明我们的信用教育工作还是有欠缺的。

2007年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等都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信用主题讲座。加大了大学生信用教育的力度。

3.2007年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发的“国家职业资格信用管理师”在内蒙古地区正式开展。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委托内蒙古企业信用商会开展培训信用领域专业人才。

(三)内蒙古信用建设社会团体参与

2007年内蒙古地区成立了三家以信用为主题的社会团体(内蒙古企业信用商会,内蒙古诚信联盟促进会,内蒙古社会诚信协会),其中内蒙古企业信用商会组织专家学者先后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企业信用管理标准”“内蒙古自治区信用服务行业服务标准”“内蒙古企业信用评价标准”“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信用经济基础理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a4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