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中国文学史

更新时间:2024-05-22 21: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魏晋历经南北朝到唐前期 1.以五七言古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 七古和五七言近体于唐前期臻于鼎盛。

2.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的最大变化: (1)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2) 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文学集团内杰出的作家:曹植、 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 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 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全国长期分裂、战乱不断

(一)是东晋内部大氏族起兵

(二)是北方的混战与政权的更迭。

(三)是南北之间的战争。

这时文学所表现的主题主要: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关于生死的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诗歌。 分四类:

一是人生苦短,一切事情要抓紧去做,要及时建功立业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龟虽寿》)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壮盛智慧,殊不再来。”(《秋胡行》) 曹植:“人居天地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薤露篇》) 左思:“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慷慨。”(《杂诗》) 刘琨《重赠卢谌》:“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鲍照《拟行路难》:“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二是关于人生苦短的悲叹,所触发的是要及时行乐的思想

《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曹丕《大墙蒿上行》:“人生居天地间,忽如飞鸟栖枯枝” “为乐常苦迟,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芙蓉池上作》:“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陆机《短歌行》:“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扬。蘋以春晖,兰以秋芳。来日苦短,去日苦长。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三是想通过种种努力,改造自己的血肉之躯,使人的生命不

再属于有始有终,有生有死的个体—服食求仙,增加生命的长度

四是参透生死,不以生死为念,对人生持一种委运乘化的顺应自然的态度——陶渊明

以上两种都是对生死主题的痛切感受所触发的思想是力图超越生死的界域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陶渊明《拟挽歌辞》)“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读山海经》)“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乔松,于今定何间?”(《连雨独饮》)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五月旦和戴主簿》)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游斜川》) “穷通靡悠虑,憔悴由化迁。”(《岁暮和张常侍》)

“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关于游仙的主题 :与生死主题密切,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及长生的愿望。

曹操《气出唱三首》:“驾六龙,乘风而行,登仙山,入天门,与仙人共乐共饮,愿得神仙赐药,使人增年,与天相守。《精列》:“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思想昆仑居···志意在蓬莱”。曹植的《升天行》、《仙人篇》、《五游篇》、《远游篇》、《飞龙篇》,张华的《游仙诗》,何劭的《游仙诗》,郭璞的十四首《游仙诗》

关于隐逸的主题

《楚辞》中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汉代张衡的《归田赋》可以视为表达这类主题的早期作品。到了魏晋以后,沿袭《招隐士》的作品有,左思的《招隐诗》二首,陆机的《招隐诗》二首,王康琚的《反招隐诗》。沿袭《归田赋》的作品,有潘岳的《闲居赋》、陆机的《思归赋》、《幽人赋》等。

二、这是一个门阀森严的时期

所谓“九品官人”,是一种选用官员的方法。由各州郡的士族人士担任大中正、中正,对本籍士人的品行加以鉴定,分为九等,由朝廷依次录用。但实际品第人物的标准主要是门第的高下,因而形成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这时文学的特点:

1、文学的氏族化 建安;“三曹”,正始;阮瑀、阮籍;嵇康、嵇绍、嵇含、,西晋:三张(载协亢)二陆(机云)两潘(岳尼),南朝谢氏集团:谢混、谢瞻、谢晦、谢曜、谢世基、谢惠连、谢灵运、谢庄等等;王氏集团:王微、王僧达、王韶之、王准之、王融、王筠、王褒等等;刘氏集团:刘勔、刘俊、刘孺、刘览、刘绘、刘孝绰等等;帝王家族:萧衍(梁武帝)、萧纲(梁简文帝。衍第三子)萧统(衍长子)、萧绎(梁元帝。衍第七子)。 2、出现表现寒士不平的庶族文学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士族和庶 族的对立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也就成 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西晋的左思,东晋的郭璞,刘宋的鲍照,是魏晋南北朝庶族文学的卓越代表。

三、这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的时期 关于玄学

玄学有几个重要的论题: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辩。王弼的“得意忘言”,成为魏晋时代的新方法,人们用这种方法解经典、论证玄理、调和儒道;也用这种方法,作为生活准则,作为文学艺术审美追求。

关于佛学

“格义”的方法。 “格”有比配、度量的意思;“义”,即名称、概念。格义,就是用中国原有的概念,来对比外来佛学中的观念,让人们容易理解,以熟悉的、中国固有的概念去达到充分理解外来的印度学说的一种方法。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想象世界的丰富。因为佛教三世的观念(前世、今世、来世),三界(欲、色、无色)五道(天、人、畜生、地狱、饿鬼)的观念,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 2.故事性加强:鹅笼书生。小说里多因果报应的故事。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4.词汇的扩大。 5.文学观念多样化。

四、这是一个艺术得到高度繁荣的时期 五、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文学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梁代萧子显著《南齐书》,也专设《文学传》,这都标志着文学与经学的分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 《文心雕龙·总术》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若文者,惟须绮穀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曹丕的《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浏亮:清楚明确)。”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南朝梁任昉《文章缘起》,梁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都对文体进行系统的区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六、这是文学成就相当惊人的时期。 七、魏晋南北朝文学文学发展历程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 建安诗歌

一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点

清峻:俭约严明,不傍经典,直达所怀。

通脱:不受传统思想和体制的约束,纯任性情的自然抒发,不加任何掩饰,不受任何约束;骋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表现自我,十分注重文章的思想逻辑与艺术表达力量,气盛词壮;华靡:追求文学的华美。

建安文学

时间: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是指建安前后二十年左右的文学现象。 代表人物:“三曹”为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

“建安七子”也大都死于建安时期。

三祖陈王: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陈思王曹植。

建安七子:王粲(字仲宣)、陈琳(字孔璋)、徐干(字伟长)、刘桢(字公干)、应玚(字德琏)、孔融(字文举)、阮瑀(字符瑜)。

建安风骨,概括的说是指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时代乱离)真挚强烈的感情(抒发哀世、哀时、建功立业的情感)慷慨悲壮的格调,健美有力的文笔所构成的美学范畴。

反映社会动乱、反映民生疾苦的内容,凄凉哀怨的思想情绪,积极进取、献身事业的壮气英风,合起来就是后人所说的 “建安风骨”。

二、曹操 曹丕 1、关于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曹操 “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2、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

A、 反映时代乱离和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篇。如《蒿里行》、《却东西门行》、《苦寒行》等。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蒿,同薧,《说文》:“死人里也。”即墓地。 方东树:“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以当挽歌也。” 《尚书·康王之誥》:“虽尔身在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后来人们称为国尽忠为“乃心王室”

锺惺《古诗归》:“汉末实录,真史诗也。” B、抒发自己政治理想和雄伟抱负的诗篇

《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主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者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 ,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形。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这草木虫鱼。

短歌行

分析本诗回环往复、情感跌宕起伏的整体建构; 理解引用《诗经》成句和运用典故的作用; 了解比兴手法的运用;

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的急切心情和建立功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题解: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本是乐曲名称,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这大约用于宴会的歌词。

结构: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现按诗意分为四节解读,每八句为一节。 第一段借酒抒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起调伟壮,酒酣高吟,慷慨激昂,感叹。清人魏源评曰:“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诗比兴笺序》)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慨当以慷,忧思(深藏的心事)难忘。”酒酣高歌的原因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思难忘,借酒浇愁。(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一

说黄帝时人,一说周时人。这里作为酒的代称。)

作者层层铺垫,但始终没有指明自己的忧思到底是什么?

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贪生畏死之想,联系全篇来看,而是感叹的是战争频仍,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正如他自己所说:“不戚年往,忧世不治”(曹操《秋胡行》),所以他这“人生几何”的慨叹,并不软弱消沉,而是为了执着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同时,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应尽快拿定主意,施展抱负。

第二段诗人开始抒写思贤若渴的心境。 《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一是比喻对“贤才”的思念;二是暗示“贤才” “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连同上两句点明自己忧思难忘的原因。特别是“君”字的运用,仿佛和“贤士”面对面的呼唤,进一步拉近了彼此距离,感情更为深厚和真诚。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借用《诗经》中的成句,以鹿鸣起兴,以瑟笙渲染气氛,一派和乐融融的景象,点明自己礼遇贤才的诚恳情意。 第三段诗人以月比人,借月抒怀。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 。“贤才”已来了不少,相处也很融洽;然诗人并不满足,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

同样,诗人的求贤之思也不会断绝的。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难免后来者会顾虑“人满为患”,故曹操在此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并为结句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阡”、“陌”都是田间的小路。东西方向的叫陌,南北方向的叫阡。古谚有“越陌度阡,更为客主”的话,这里用成语,言客人远道来访。

契阔:契是投合,阔是疏远,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字的意义。 “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意为:你们远道而来,无论是亲自来还是带信来的,无论聚散,我都会心念旧日的情谊。进一步抒写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慕和礼遇贤士的真诚。 关羽华容道释放曹操的例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犹豫彷徨者)无所依托。” 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清人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折节,何以来之?”(《诗比兴笺》)“,曹操正是看到了这一形势,又深谙“贤才择主而栖”的士之传统,所以真诚启发他们要善于择主而栖。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化用《管子·形势解》的句意:“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表示要不厌贤才,广泛地收罗人才。

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吐露出自己的心曲。周公吐哺的典故见于《韩诗外传》,说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诗人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来勉励自己,要效法周公做一番统一天下的大事业。

诗歌艺术特色:

诗意回环往复,情感跌宕起伏。

人生短促的慨叹来开启求贤建功的急迫心情,接着写求贤不得的忧思和期待,然后写得到贤士后的愉悦,有写求仙不得的忧虑和求贤既得得欢乐,并流露出惟恐贤者不来的焦虑,最后以虚心纳士、天下归心收结。 引用《诗经》成句和运用典故。

引《郑风·子矜》的“青青子矜”两句,表达渴望贤才来归之情

引《小雅·鹿鸣》四句,表达来归之后盛情礼遇之意,均贴切而生动。

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自己礼贤下士的决心,更见其胸襟的扩大和抱负的高远。 有助于形成全诗庄重古朴典雅的格调。 比兴手法的运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来喻指黑暗的战乱时代现者奔走四方。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指贤者择木而栖却难得知遇。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来喻指明主不怕贤才多。

曹操的人才观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成了两汉文化思想上的僵化,董仲舒更倡导儒术与神学相结合的谶纬学说。

曹操则对神学迷信、封建礼教等传统观念大胆怀疑,公开否定。从用人来说,两汉以通经、仁孝取士,曹操则提出“唯才是举”,重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他“知人善察,难弦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短歌行》

张玉榖《古诗赏析》:“此叹光阴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也。” 魏源《诗比兴笺序》:“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沈德潜:“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

《韩诗外传》记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朱秬堂:“意在延揽英雄以图天下,情之汲汲,见于眉宇。” 吴淇:“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六朝选诗定论》)

《步出厦门行·龟虽寿》

《庄子·秋水篇》:“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韩非子·难势篇》:“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蝇蚁同矣!” 谭元春:“不但在天,使腐儒吐舌,与‘昼短苦夜长’大相径庭。” 《世说新语》:东晋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曹丕的诗歌的主要内容:

1、征夫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 如《燕歌行》、《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杂诗》等。

《离骚》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古诗十九首》:“伤彼惠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的伤逝。 《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明月皎夜光》:“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变异。”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锺惺:“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 陈祚明:“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姿”(《采菽堂古诗选》) 吴淇:“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六朝选诗定论》) 王夫之:“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薑斋诗话》)

2、抒发年命之悲,及时行乐之感

《芙蓉池上作》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于玄武陂作》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大墙上蒿行》:“人生居天地间,忽如飞鸟栖枯枝”,“何不恣意遨游,从君所喜?”“为乐常苦迟,岁月逝,忽如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3、抒情言志之作

《黎阳作三首》、《至广陵于马上作》:“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沈德潜:“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丕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方面。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发的情感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而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其二,是文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精工绮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操的风格是悲凉慷慨,曹丕诗的风格是哀婉凄清,直接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的传统。曹丕诗歌形式多样,四、五、六、七言、杂言都有,但成就较高的是五言和七言。 三、曹植 1、关于曹植

2、曹植诗歌的主要内容

A、前期主要抒发个人理想抱负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送应氏》: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一、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因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一批身经乱离,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的诗人,不但把社会真象摄入笔底,而且注入自己的真切感情。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篇章。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曹操的《龟虽寿》和曹植的《白马篇》。 诗人经历: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

二、诗歌结构

全诗共28句,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勇剽若豹螭”,写游侠少年的形象、不平凡的经历和他超群的武艺。 第二部分写白马英雄幽并游侠沙场奋力杀敌、尽忠报国的情景,又分两成: 第一层“边城多紧急”六句:写游侠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 第二层:写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艺术手法

1.铺陈 2.倒叙 3.议论 4.刚健质朴

5.充满豪情和乐观浪费色彩

四、《白马篇》的影响及价值

1.对游侠理想的重新诠释 汪涌豪:“行侠就其本义而言,在于以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行为,获得社会认同和道德荣誉,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付出的行为,而非世俗间以得利或生利为目的的获得行为。没有哪一类人可以赖此为生,或非得行此才能生存,自然也就没有哪一类人可以专擅其美。”

以往的游侠主要是作为专制权威的对立面出现的,往往因为冒犯统治者权威招致打击外。

韩非子在理论上把游侠列为五蠹之一。对游侠采取诛杀政策。如汉武帝将郭解灭族。

《白马篇》提出的最核心的道德,就是为公废私:“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 游侠审美理想的重塑

游侠的审美理想,最初是尚德恶华的。颇有侠气的学派如墨家,“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跷为服”。

西汉的侠魁如朱家,“衣不完采”,“乘不过軥车”。郭解亦大体如此。 这种审美理想跟他本身不盈利的特点是一致的,也是最初大侠尚能保持较高道德情操的重要原因。

随着暴豪之徒的加入,奢丽之风亦渐渐兴起,如原涉“衣服车马才具”,(《汉书》),“轻骑妖服,追逐于道路”(《西京杂记》)。

此风到汉末更盛,袁绍车徒甚众,甘宁“侍从被文绣,所如光道路,住止常以缯锦维舟。”

《白马篇》:崇高道德、杰出才能和高华审美趣味的完美结合 一是洁,游侠的坐骑颜色为纯洁的白色。

二是华,不是色彩上的鲜丽,而是黄金络头所表现出来的高华。

三是勇健剽捷,主人公“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壮健干练。

四是志气专一,“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B、曹植后期作品的内容具体可分四类: a、对自己和朋友的遭遇迫害的愤懑。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用思妇弃妇托喻身世,表白心迹 刘履:“子建志在辅君匡济,策功垂名,乃不克遂,虽授爵封,而其心犹为不仕,故托处女以寓怨慕之情焉。”(《选诗补注》卷二) 叶燮:“可为汉魏压卷,······千古绝唱”。(《原诗》外编) 。 王尧衢:“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古唐诗合解》卷三) 叶燮 :“《美女篇》意致幽眇,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绝作。” 与《陌上桑》相比,有三点重要改造:

1、诗的类型: 由原来的叙事诗改为抒情诗;

2、主题 :由原来的揭露权贵调戏民女的罪恶、愚蠢行为,改为借采桑女盛年不嫁来抒发自己政治上又受压抑、被弃置的哀怨心情;

3、表现手法: 虽同样写服饰,但描写的次序、详略、重点和方法都不同。 《七哀》刘履评:“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也” 。 吕向说:“子建为汉末征役别离,妇人哀叹,故赋此诗。”(六臣注《文选》) c、述志诗

d、游仙诗 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原游篇》、《升天行》等。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的创新发展。1、曹植长于五古,并以众多的数量、上乘的质量,确立了五言诗在诗坛的牢固地位;2、曹植长于抒情,并以强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精湛的抒情手法,结束了中国诗歌在抒情、叙事间的左右摇摆而一头扎向抒情一途; 3、曹植\骨气奇高,

词采华茂\一改中国诗歌素质简朴的诗风,确立了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定位和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

四、王粲、刘桢及蔡琰

“七子”之称出于《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王粲

刘勰《文心雕龙》则誉之为“七子之冠冕”。方东树评之为 “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卷二)。

西京乱无象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渭然伤心肝。

2、刘桢

钟嵘《诗品》把刘桢的诗列为上品,称赞他的诗“真骨凌霜,高风跨俗”,并说“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 曹丕《与吴质书》说:“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3、蔡琰

今传五言和骚体《悲愤诗》各一篇,骚体《胡笳十八拍》一篇。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胡笳十八拍》:为(谓)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 为(谓)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 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第二节 正始文学

一、正始之音

(一)、正始时期的思想政治特点

1、政治的黑暗恐怖

2、正始时期,玄学开始盛行。 (二)、正始文学的特点

1、心中有不平之气,但表现手法比较隐晦曲折 2、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文心雕龙·明诗》“正始明道,诗杂仙心。” 一般说来,建安时期的那种反映人民的疾苦和追求功业的内容为揭露政治的黑暗恐怖和忧生之嗟所代替;积极的进取精神为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所代替;建安时期慷慨悲壮的诗风也为隐晦曲折、寄托遥深的风格所代替。 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 竹林名士:“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二、 阮籍与嵇康

(一)、阮籍 1、关于阮籍

“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戴逵说:“竹林之为放,有疾而颦者也”。 2、阮籍诗歌的思想内容

A、表现诗人在那种政局下的苦闷之情和忧谗惧祸的心理 如《夜中不能寐》、《嘉树下成蹊》《独坐空堂上》等 颜延之:“阮公身事乱朝,常恐与祸,因兹发咏,故没有忧生之嗟。虽事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世之下,难以情测也。” 锺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厥旨渊放,归趋难求。”

B、表现对曹魏集团的腐朽和对司马氏集团虚伪残暴的愤概与讽刺 《驾言发魏都》《湛湛长江水》等

梁王魏婴荒淫糜烂,当时鲁国的君主就说:“今君王之尊,仪狄(禹时发明酿酒的人)之酒也;君主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皆美女),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魏策》) 陈太初:此借古以寓今也。···明帝末年,歌舞荒淫,而不求贤讲武,不亡于敌国,则亡于权奸,岂非百世殷鉴哉?

C、表现饮酒求仙等消极出世情绪的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二) 嵇康 1、关于嵇康 2、嵇康的作品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第三节 两晋文学

一、两晋诗歌的社会背景

(一)两晋时各种矛盾复杂交织的时代。

曹魏创立的“九品中正”的用人制度,于是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政治局面。

(二)两晋的士风发生大的变化

其一 关心自身得失 。一是爱财如命,如王戎他聚敛财富,日夜计算,常若不足,而自奉甚薄,以至连自己的女儿借钱、侄儿借单衣也斤斤计较,决不放过。和峤爱财当时就有“钱癖”之称。庾敳的聚敛,受到温峤的劾奏。山涛也曾因侵占官田而被劾奏。石崇的聚敛爱财则是公开的掠夺。

二是纵欲与奢靡的生活。何曾、何劭父子,食必尽四方珍馔,连皇宫御膳也不能与之相比。任恺一食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王恺、石崇斗富的事更是为人所共知。 其二、求自全的心态。不婴世物,依阿无心,成为此时名士立身处世的准则。 其三、自适求名心态。自适,是追求物欲与情欲的满足,主要表现是清谈与纵欲。 (三)两晋文学创作的多样化

1、结藻清音英、流韵绮靡的创作倾向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词藻对偶的追求)以为妙,或流靡(词韵调利)以自妍,此其大略也。”在《时序》中又说:两晋诗人,“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2、直抒真情的两晋别支

3、玄佛交融长生了玄言诗 。

玄言,就是深奥之言。玄言诗是指那些抽象谈论,义理的诗。 玄言诗创作思潮的出现,一是玄佛合流,。二是山水游观进一步进入士人的生活,三是偏安的心态促使士人转向精神世界的探讨。 4、独树一帜的田园诗作

二、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锺嵘《诗品序》:“太康中三张(载、协、亢)二陆(机、云)两潘(岳、尼)一左(思),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一)陆机

陆机的诗有如下几个特点:

1、语言上的过分加工,表现在用字的极力求深奥而避免浅俗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陆机的拟作则是“上山采琼蕊,穹谷饶芳兰。”。 2、着意追求辞句的整对 《东宫作》:“思乐乐难诱,曰归归未克”,《猛虎行》:“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赴洛道中作》:“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孙绰说:“陆文深而芜”《世说新语·文学》 3、描写有简单趋向繁复 《文心雕龙·才略》: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 《文心雕龙·镕裁》: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 三、左思、刘琨与郭璞 (一)左思 1、关于左思

《晋书》说左棻“姿陋无宠,以才德被礼。体羸多患,常居薄室” 2、左思《咏史诗》的主要内容

A、抒发作者远大的政治报复和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 B、表达了对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愤懑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咏史·其八》) 《汉书·张汤传赞》:“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钟嵘《诗品》:“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创成一体,垂式千秋。” (二)刘琨 1、关于刘琨

“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李清照《失题》:\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陆游《夜归偶怀故人独孤景略》:\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2、刘琨的诗歌

刘琨的诗歌,除了几首四言的《答卢谌》诗外,还有两首五言的《扶风歌》和《重赠卢谌》。

“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雠?”····:“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元好问《论诗绝句》:“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三)郭璞 1、关于郭璞

2、郭璞的游仙诗 钟嵘《诗品》:“辞多慷慨,乖远玄宗”,“乃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 “贤人君子虽居庙堂之上,无异于山林之中。”(《晋书·隐逸传》)有人甚至说:“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康琚《反招隐诗》) 《易·乾》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周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锺嵘:“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第四节 陶渊明(另见ppt)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1、生平

第一时期:从出生到29岁,用陶渊明自己的诗说是:“闲居三十载”,是“弱年逢家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是“委怀在琴书” “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第二时期,从29----41岁,用他的诗来概括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是“投耒去学仕,一心处两端。”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饮酒》)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归去来兮辞》) 第三个时期:归隐田园 。“夏日苦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辰愿鸟迁。”“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2、思想

《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形·神·影》:“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亦须尽,无复独多虑。”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归园田居》其一: 查初白:“返自然”三字,道尽归田之乐,可知尘网牵率,事事局违本性。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咏怀诗和咏史诗 如《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 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人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朱熹:“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读《山海经》

客人不到,正好读书。 不乏饮食,正可安心读书。 好风微雨,正宜读书 读书之乐

陶渊明自己说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行役诗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 “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赠答诗《与殷晋安别》)《答庞参军》《赠羊长史》等 。

三、 陶诗艺术成就

胡应麟《诗薮》:“开千古平淡之宗”。 1、淳真

苏轼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意耳”。 萧统:“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梁启超:“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整个端出来和我们接触的,就是陶渊明。” 2、亲切

3、情、景、事、理的浑融。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

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养一斋诗话》) 4、白描的手法、自然无华的语言。 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刘克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朱光潜:“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

第五节 东晋、南北朝民歌

一 东晋南朝民歌

东晋及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可分三大类: Α吴声歌曲326首;

庾信《周书》本传记载,他“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 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又在《咏怀古迹》中评论其“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特点

1、抒情化的复归,并有明显的诗赋合流的趋势。

2、语言趋向骈偶化,出现辞赋的一种新形式――骈赋。 3、艺术风格由汉代散体大赋的堆垛板滞转变为清深绮丽。 4、辞赋的题材大大地扩展。

第二节 第二节 建安、正始辞赋

王粲的《登楼赋》

第一段交代登楼之因,描写登楼所见之景,以及引起的思乡之情。 (登楼所见) 第二段写在城楼上遥望故乡,抒发强烈的思归之情。 (怀乡之情) 第三段写迫切望治的心情,表达怀才不遇之忧。 (抒身世之惧) 曹植的代表作是《洛神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阮籍的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 向秀的《思旧赋》

第三节 晋代词赋

陆机的赋今存27篇,其中最多、最有成就的是抒情小赋。这些小赋题材广泛,感时、叹逝、述志、思亲、怀土都有,虽无深刻社会意义,但言情体物均有特色。他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采用“赋” 的体裁而写成的文学理论著作。

第四节潘岳今存赋20余篇,多抒情咏物之作。其体制大小不一,有长篇,也有短制。其代表作是《西征赋》、《秋兴赋》、《闲居赋》。千古。 左思一生作赋不多,但《三都赋》使其千古留名 陶渊明今存赋三篇:《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

《感士不遇赋》序: “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趋易进之心”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緼袍之为耻!”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第四节 南朝辞赋 一、宋代辞赋

鲍照。的代表作是《芜城赋》

泽葵依井,荒葛罥塗。坛罗虺蜮,阶斗麏鼯。 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 饥鹰厉吻,寒鸱吓雏。伏虝藏虎,乳血餮肤。 崩榛塞路,峥嵘古馗。白杨早落,塞草前衰。 稜稜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坐飞。

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通池既已夷,峻隅又以颓。 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凝思寂听,心伤已摧。

二、齐、梁、陈辞赋

江淹以《恨赋》、《别赋》最为著称。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梁简文帝萧纲,比较有特色的是写艳情的,如《鸳鸯》、《采连》等。 梁元帝萧绎的赋也较多涉及艳情,《荡妇秋思赋》是其代表作

第五节 北朝辞赋

庾信今存赋十五篇。他的赋以42岁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为宫廷诗人,心情闲适,所作多咏物抒情小赋,如《春赋》《灯赋》《镜赋》《荡子赋》《鸳鸯赋》等。后期他被稽留在北方,心情矛盾痛苦,赋风为之大变。所作《小园赋》、《竹杖赋》、《枯树赋》、《哀江南赋》等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及其骈俪化趋向

骈文,即骈俪文,也叫骈偶、四六等。两马并驾曰骈,两人并耕曰偶。以两两相对的句子构成文章,就叫骈文。概括的说:骈偶严整,用典繁富,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骈文的最基本的文体因素。

第二节 骈文与散文的分化和发展及南朝散文家

曹植,《求自试表》: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 这个时期著名的散文有: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与子俨疏》、《自祭文》、《祭陈氏妹文》, 范晔的《后汉书》中的传记部分用散体,序文用骈文。 骈文代表作有: 颜延之《陶征士诔》,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开骈体书信的先河。 齐梁至陈是骈文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时骈四俪六,隔句作对,平仄相间,也逐渐定型化。这个时期较有成就的骈文作家与形式完美、内容充实的骈文作品,如孔稚珪、丘迟、任昉、陶宏景、吴均等。 孔稚珪的作品以骈文《北山移文》最著名。

“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阴,白云谁侣?涧户摧绝无与归,石迳荒凉徒延伫。至于还飙入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鹄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丘迟的骈文《与陈伯之书》。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宋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第三节 北朝的散文与骈文

北朝最杰出的骈文家是庾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骈偶之文,则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为四六宗匠。” 《水经注》(郦道元) 《洛阳伽蓝记》(杨衒之) 《颜氏家训》(颜之推)三部著名的散文。 杨衒之作此书的用意有三: 1、保存史实。自序所述:“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馀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他要凭手中的笔,使一代名都伽蓝的风采与故事传之久远。

2、抒发国家破亡、京都倾毁的悲伤之情;3、揭示统治者沉迷于佛教迷信的祸害。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小说溯源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高美之名声),其于大达亦远矣。”

东汉桓谭《新论》:“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 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了“小说家”之称,并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发展

一、 志怪小说

(一)、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 1、社会动乱、政治黑暗。

2、方士、巫术活动盛行,宗教流行。 3、经济原因。

(二)、志怪小说的分类 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A、地理博物。东方朔《神异传》、张华《博物志》。 B、鬼神怪异。曹丕的《列异传》、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王嘉的

《拾遗记》、吴均的《续齐谐记》。 C、佛法灵异。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的《冤魂志》。 (三)、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

干宝《搜神记·自序》自称“发明神道之不诬”。 A、鞭挞统治阶级凶恶残暴,表现人们的反抗斗争。 如《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搜神记》中的《韩凭妻》 B、反映黑暗现实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搜神记》中的《董永》

《搜神后记》中的《白永素女》

3、反映封建制度下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搜神记》中的《紫玉》

二、轶事小说

(一)、轶事小说的种类

轶事小说按其内容也可分为三类: A、笑话。(魏)邯郸淳《笑林》 B、野史。(东晋)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记》 C、逸闻轶事。(东晋)裴启《语林》、(东晋)郭澄子《郭子》、(梁)沈约《俗说》、(梁)殷芸《小说》等。(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 (二)、轶事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世说新语》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以类相从。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轶事和玄虚清淡,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A、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荒淫。 《晋书卷九十八》;“时王恺、石崇以豪侈相尚。恺尝置酒,敦与导俱在坐,有女伎吹笛小失声韵,恺便驱杀之,一坐改容。敦神色自若。他日,又造恺,恺使美人行酒,以客饮不尽,辄杀之。酒至敦、导所,敦故又不肯持,美人悲惧失色,而敦傲然不视。导素不能饮,恐行酒者得罪,遂勉强尽觞。导还,叹曰:‘处仲若当世,心怀刚忍,非令终也。’冼马潘滔见敦而目之曰:‘处仲蜂目己露,但豺声未振,若不噬人,亦当为人所噬。’” 2、《世说》记载了很多知识分子奇特古怪的举动和玄妙的清谈。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3、主张改过自新。 鲁迅评:“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忿狷》:“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it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