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第二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08 04: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共60课时

人教版(10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一)

总第(1)课时

复习内容:数数,数的顺序和数的分解。 复习目标: A类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10以内的数数,数的顺序,数的分解。 2、培养学生的认数、数数的能力。

3、在数、认、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数感。 B类

会数1——10的数。 C类

能参与教学活动即可。 复习重点:数的分成。

复习难点:结合情境图理解数序。 复习准备:卡片。 复习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导复习。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你能数一数吗?谁能试着倒着数。 谁能给他们排排队?

2、你还记得数的分成吗?谁能说一说。 二、重点指导、形成共识。 1、引导梳理

2的分成有几个?2能分成几和几? 3的分成有几个?3能分成几和几? 4的分成有几个?4能分成几和几?

… …

10的分成有几个?10能分成几和几? 2、寻找规律。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的分成有1个,3的分成有2个......10的分成有9个。以此类推数的分成的个数就是比这个数少一个。如:9的分成就是8个,比9少一个是8个。

3、从左边,把第6个□涂成红色,第8个涂黄色。 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知道左边在哪儿? 确定好左右后引导学生数出第6个和第8个。 学生独立涂色,后评价指导。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本第1页1、2、3、4题,教师指导订正。 四、小结:回顾本节课复习了哪些知识? 附:板书设计

1、2、3、4、5、6、7、8、9、10

第二课时 复习(二)

总第(2)课时

复习内容:10以内的加减计算、看图列式和认识图形。 复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熟练的进行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通过看图正确的列出算式。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养成学生良好的看图、列式、计算的习惯。 复习重点:使学生学会看图的能力。

复习难点:会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复习过程: 一回顾旧知。

1、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2、谁能说一说是什么样的?

3、数一数第4页第13题。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几个长方形,几个圆形。

学生都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重点指导、形成共识。

1、第2页第6题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先说图意。 2、左边有几只黄蝴蝶,右边有几只褐色的蝴蝶?问题是什么? 要求:一共有几只蝴蝶?怎样计算? 3、学生列出算式后集体订正。

4、第7题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先说图意。你是怎样知道一共有8条鱼的?问什么用减法做?

三、巩固练习: 第3页8、9、10题

四、小结: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第4页第11、12题。

第三课时 数 数

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 2、使学生会数数量是11--20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会正确的数数量是11--20的个数。 教学准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10根小棒让学生数一数十几根?再出示10根小棒让学生数一数。

2、这些小棒都是十根,每次都数太麻烦,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只有一拿出来就知道是10根小棒呢?

3、教师把刚数好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并再次问:这一捆是几根? 二、探究新知:

1、师:这一捆小棒是十根,一个十根,就是1个十。领学生说两遍。 2、教师把一捆小棒一侧,然后拿出一根小棒问:这是几根小棒?有几个一根呢?

2根、3根......是几个1根呢?

3、不够十根的小棒,我们就一根一根的数。

4、十根添上一根是十一根,学生说十一根。师边演示边说一个十和一个一是十一根。现在再添上一根是一个十和二个一是十二。学生说十二。

以此类推教学十三----十九。

5、现在有十九根小棒,再放上一根,再看右边是几根小棒,左边有几根?现在有几个十根?二个十是二十。

6、把左边的十根也捆起来合起来就是两捆。两捆是几个十根?二个十根是多少根?

三、巩固练习: 第7页1、2、3、4、5题 四、作业:从十一数到二十。

五、小结:这节课你又学了哪几个数?

第四课时 11-20数的组成

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培养学生操作、思维、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铅笔。 教学过程:

一、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数小棒,感知满十

师讲要求: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满十根后,捆成一捆放在一边,继续数,又满十根,再捆成一捆。

⑴学生数小棒,教师巡视指导。指一名学生上台跟全班同学一起数。 ⑵师问:通过刚才数小棒,想一想,1捆小棒就是几个十?2捆呢?(生交流师板书)

1捆是一个十,2捆是2个十 2、摆小棒,学习数的组成: (1)认识15

请小朋友拿出15根小棒摆一摆,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学生摆,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摆法,把不同的摆法指名学生展示在黑板上。

问:这几种摆法你最喜欢哪种摆法?

问: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是由一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板书:15。教师领读

(2)认识11和20

问:谁能用你喜欢的好方法一下摆出11和20,并悄悄地告诉同桌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操作,并说理由)

反馈汇报,问:11和20是由 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1 20)同时领读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十几就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并且今后在摆小棒时,就可用较简便的方法摆了。

3、读儿歌

一个十,一个一,合在一起是11 一个十,二个一,合在一起是12 一个十,三个一,合在一起是13 一个十,四个一,合在一起是14 一个十,五个一,合在一起是15 一个十,六个一,合在一起是16 一个十,七个一,合在一起是17 一个十,八个一,合在一起是18 一个十,九个一,合在一起是19

二、巩固练习:

第8页练一练1、2、3题。 三、作业:

1、20里面有( )个十,10里面有( )个一。10个一是( 1个十6个一是( )。

2、15( )17( )( )( )。 3、17、16( )( )12( )。 4、读数:

20读作( ) 17读作( ) 18读作( ) 10读作( ) 15读作( ) 18读作( )

附: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0个一就是一个十

2个十是20

11读作:十一 20读作:二十

)第五课时 11—20以内数写数

总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十位和个位” 教学准备:小棒若干,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数数。从10数到20. 从1数到20 从15数到20. 出示图片读出各数。

刚才我们复习了认识20以内数的读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看图写数。板书:写数。

二、学习新知。

1、出示数位表 十位 个位

师:这个表叫数位表.它可以帮助我们写数。上面标着数位的名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闪动)第二位呢?(十位闪动)写数的时候,如果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呢?(在十位2),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有3个一就要在个位上写几?(在个位上写3)。

2、课件:出示第一幅图片。

请学生数一数图片或者教师手中小棒多少根? 学生个别数。 你猜对了吗? 小组讨论。

教师请小组说说自己组讨论的结果。

3、教师总结;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捆成一捆,一个十是()。一个一是()学生写出数11。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学生相互练习,请学生展演。在自己的桌子上摆一摆,并写出来。 出示依次图片并写出数来。

4、课件: 出示第二幅图片 指导学生认识计数器,并能说出计数单位个、十。

出示计数器看上面的珠子数出数来写出来。 学生个别写数。 你写对了吗? 学生讨论。

教师请小组说说自己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总结;十位上一个珠子表示一个十,个位上五个珠子表示五个一,那么这个数就是15.写作:15. 出示依次图片并写出数来,

学生相互练习,请学生展演。在自己的桌子上摆一摆,并写出来。 总结:有一个十在十位上写一,有2个十位上的就写2.有几个一在个位上就写几。

5、练习写数。 出示图片。

十位 个位 十位 个位 十位 个位 1 1 1 9 1 7 写作( ) 写作( ) 写作( ) 三、巩固练习。

用数字卡片摆出来下面各数。 15 19 17 11 20 13 12 18 16 3、从1练到20.

四、作业。 书第10页第2题。 五、总结品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写数。掌握了看图写数以及数位写数的方法。 附:板书设计:

认识11---20的数 写数

第六课时 数的顺序

总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的数数,知道数的顺序。 2、会区分基数和序数。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和认数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正确的数数,知道数的顺序。 2、会区分基数和序数。 教学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从11数到20。

2、出示;12、18、11、15说说这些书中各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二、新课学习。

问:图上的数字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生齐读:0——20、20——0。

问:10的后面是多少? (悄悄地告诉同桌小朋友) 问:谁知道,排在15和17中间的是哪个数? 生A:16在15和17中间。 生B:我和她想的一样。

师:你们回答得非常准确,那么大家知道20前面一个数是多少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19) 三 巩固练习。

1、练一练1、2、3、4题。

2、从1到20,按顺序把点连起来。第15页练习一第13小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分组交流)

你认为这节课哪位同学表现的好?你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五、作业。 第14页7、8、9. 附: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时 轻 重

总第(30)课时

教学目标: A类生: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借助工具确定物体的轻重。

2、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增强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意识。 B类生:

会看图判断物体的轻重。 C类生:

能参与教学活动即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感知“轻”、“重”的含义,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懂得比较轻重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书本、石子、棉花、大象、小狗、小鸟、天平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轻重,学会“看一看”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

1、播放动物园里动物活动的录象,引出轻重的话题 。提问:哪一些动物重? 哪一些动物轻?

2、总结:以上方法为“看一看”比较轻重的方法 。 3、提问:谁还能说出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 (1)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 (2)出示一包棉花和一块石子 。

(3)学生进一步感知通过物体外形感知轻重的方法 。 二 、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一)学会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

1、请认为棉花重的同学举手?请认为石子重的同学举手?大家判断的为什么不一样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2、教师小结:棉花和石子用眼睛看,不能精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可以比较出谁轻谁重。

板书:用“掂一掂”比较轻重

(二)学会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轻重。

1、出示重量接近的1个胡萝卜和1个马铃薯(土豆)。 2、猜一猜:谁轻谁重?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方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一些方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胡萝卜和马铃薯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胡萝卜和马铃薯谁轻谁重时,我们发现要想精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方法。

7、出示文具盒和计算书。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再掂一掂、称一称。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得出:讲桌上的文具盒比计算书重。得出:课桌上文具盒比计算书轻。 学生实验,交流讨论 ,猜测结果。

汇报交流,充分听取同学想出的不同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

(三)看一看:观察图片判断大象、小狗、小鸟谁最轻?谁最重?初步理解重量的传递性。

三、巩固练习,深化熟悉。

1、比一比,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说一说,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谁最重?谁最轻?为什么?

3、延伸,讲解故事《笨驴》,并升华知识点 。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5页第1题。完成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轻 重

第十五课时 轻 重

总第(31)课时

教学目标: A类生: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物体的轻重。

2、能对物体的轻重做出正确的判断,发展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增强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意识。 B类生: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物体的轻重。

2、能对物体的轻重做出正确的判断,发展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 C类生:

能参与教学活动即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感知“轻”、“重”的含义,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懂得比较轻重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交流。 二、学习新课:

1、课本16页第2题。哪边轻,哪边重,在轻的动物一边画“√”。 出示猫妈妈和小猫压跷跷板的主题图

问:你认为哪个重,哪个轻?为什么是猫妈妈重?学生交流讨论。 请在轻的一边画“√”。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气球和足球比轻重。 你知道哪个轻,哪个重? 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

3、请你比较后在轻的物体下面画“√”,重的物体下面画“○”。 三、巩固练习:

16页第3题老师念题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后完成在书上。 四、小结:通过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轻 重

第十六课时 综合练习(二)1

总第(32)课时

教学目标: A类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厚薄、长短等物体。会分辨物体厚薄、长短。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B类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厚薄、长短等物体。会分辨物体厚薄、长短。 C类

能参与活动即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厚薄、长短等物体。会分辨物体厚薄、长短。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木块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习新知:

1、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概念?

厚薄、长短。轻重。

2、出示两块木板。

你知道这两块木板哪块厚,哪块薄?你是怎样知道的? 交流汇报。我是比的,我是看的。 3、比较橡皮和直尺。哪个长?

在短的物体旁边画“√”,在长的物体旁边画“○”。 三、练习:

1、17页第1题老师念题。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集体订正。进行评价。 四、作业:学生完成在书上。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设计

厚薄 长短

第十七课时 综合练习(二)2

总第(33)课时

教学目标: A类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轻重。会分辨物体哪个轻,哪个重。 2、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轻重。 3、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B类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轻重。会分辨物体哪个轻,哪个重。 C类

能参与活动即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轻重。会分辨物体哪个轻,哪个重。 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轻重。 教学准备:电视和手机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今天几月几日?星期几? 2、你有几个同学? 二、新课学习:

1、出示电视和手机的图片。

问:比一比它们哪个重?为什么电视重? 2、18页第4题学生独立进行比较。 然后教师检查。

3、指导B类生在书上画“√”或“○”。 三、作业:

学生完成书上练习二的3、4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设计

轻 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j3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