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地球绕日运动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5-08 16: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百度文库

1 地球的绕日运动诸暨市暨阳初中陈坚荥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科学思考]

经历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能从自然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尝试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解决问题]

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了解一些地理现象,推测地球在不停的公转,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进而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

[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地球公转的知识,激发对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通过教师课件及学生用地球仪模拟演示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进而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四季是如何形成的等地理现象。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第二册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中第3节。教材主要介绍地球公转及由于地球运动而产生的现象,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由于绕日运动比自转更为复杂、更为宏观和抽象,教材尽

百度文库

可能从生活体验如手,引导学生探究抽象的空间问题。在编排结构上,教材将主要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公转特征及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材将观测杆影的启示作为切入口,从杆影的观测中发现,太阳高度不仅有日变化,而且还有季节的变化,从而探讨地球公转的特征。然后通过公转演示实验全面探讨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是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其中五带知识学生已经学过,教材只作适当点拨。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原因和测定,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本节的难点内容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

[学情认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的知识,对于物体的空间运动情况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

初一的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稳定的时间比较短,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知识的形成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应充分发挥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学法点拨]

由观察阳光照射下的物影长度的变化实验入手,探索物影长度变化产生的原因。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直观观察能力,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以及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经验介绍]

1、本节的内容安排如果按照参考书的分配方法,第一课时的时间比较紧凑,第三课时又显得比较空闲。而且第一课时重点内容比较多。

2、关于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学生的理解存在困难,建议不必纳入课堂教学,只要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就可以了。

3、本节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都比较集中,学习对象属于宏观立体的天体运动,宜多安排模拟实验、挂图、课件演示等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理解。

4、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关键,将有助于理解掌握本节的其他内容。

三、教学文档

[教学资源]

2

百度文库

有关地球公转的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火柴、橡皮泥、太阳平行光线板、手电筒[教学路径]

在教学之前先做物影长度的实验,在实验中初步了解一天中的物影长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观测时间标杆高度/cm 标杆影长/cm 杆影方向

上午7时

上午9时

正午12时

下午3时

下午5时

第一课时

【引入】:黄鹤楼的屋檐设计

用灯泡模拟太阳,观察杆影的变化

通过观察,你发现一天之中杆影是怎

么变化的?(学生回答的时候,最好

能说出杆影的长短变化和朝向变

化。)

【新课学习】:

观测杆影的发现

思考:杆影的长度和什么有关?

概念: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叫做

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杆

影的长度和太阳高度有关。

思考:一天中的杆影最短是什么

时候?此时的杆影朝什么方向呢?

学生回答:正午的影子最短,杆影朝正北方向。太阳位于该地的正南方向。

猜想:南半球中高纬度位置,正午的杆影会朝向哪个方向?

3

百度文库

讨论:今天正午,温州和北京的太阳高度一样吗?

演示实验:在地球仪的不同纬度位置粘上几根火柴,

分布于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等各点。

以一光源做太阳。

观察:火柴杆的影子在何处最短?正午太阳高

度何处最大?

概念:受到太阳光垂直照射的现象简称直射。

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做太阳直射点。

在太阳直射点的物体,影子的长度是零。

结论:太阳的高度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影子长度越来越长。所以纬度位置不同的各个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是不同的。

讨论:一年中,温州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都是一样的吗?谁能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举例:观察射入室内的阳光,夏天和冬天比,哪个季节更深些?

课件演示:冬天和夏天北半球某地的杆影长度的变化。结合课件说明,夏天太阳高度大,所以阳光入室比较浅;冬天太阳高度小,所以阳光入室比较深。

结论:同一地方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是随季节而变化的。

设问过渡:物体的影子为什么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呢?(或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为什么随季节而变化呢?)

地球的公转

课件演示:模拟地球的公转

教师介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点的日期。

4

百度文库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地球公转的特点(包括描述地球的公转方向;地球公转的时候,自转轴在宇宙空间的姿态是怎么样的)。

结论: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为365.2422天,即一年。

设问过渡:地球的公转为什么会使太阳的高度发生变化呢?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模拟实验:(或课件演示)突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时间。

观察:在地球公转的时候,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变化?

概念:南回归线(南纬23.5○)和北回归线(北纬23.5○)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四个时间点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时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问题:冬至日和夏至日相比,北纬300的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变化?

回答: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北纬300的正午太阳高度小;夏至日,太阳的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北纬300的正午太阳高度大。

注:要求初中学生计算正午太阳高度似乎没有必要,知道变化就够了。

5

百度文库

6

结论: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的。 思考:1、黄鹤楼的屋檐设计为什么巧妙?

2、观察你所在地区的居民楼朝向,通常是朝哪个方向的,为什么?

3、为使低层住户也能全年见到阳光,两幢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旧哪一天的楼影来计算,为什么?

【板书设计】:

昼夜长短变化

1、季节变化

春分、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公转轨道面

赤道面 公转轨道面 赤道面

百度文库

7 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

春分~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秋分~次年春分:北

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2、纬度变化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赤道~北极:夏半年,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冬半年,纬度越高黑夜越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jv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