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15 16:57: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教案 绍兴市技工学校 绍兴市职教中心

章 节 名 称 授课时间 教学课时 第一章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 第2周(2015年3月11日——2015年3月13日) 1课时 教案序号 2 教 学 目 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点 和 难 点 重 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难 点:哲学基本派别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内容、时间、板书等)布 置 作 业 教 具 准 备 课 后 反 思 详见附页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简要说明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唯心主义两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一体触控机与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教案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 (一)引入新课 在人类哲学史上,各种哲学派别相互争辩,共同发展,哲学思想在曲折中前行。哲学争辩的焦点是什么?贯串哲学发展发展始终的是一个什么问题?这就是本课将学习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11页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页内容,并思考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下划分的。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3、唯物主义的三种不同形态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内容,并思考唯物主义三种不同形态的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5)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4、唯心主义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3页内容,并思考唯心主义两种不同类型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教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的确良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在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例如,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尼采的“自然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中国古代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心中”,等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变为独立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它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由超空间的客观存在的精神决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例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约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确良创造物”,“人为天命所主宰”。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道是天地之根,万能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和颐的“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面对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出发的问题,说到底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课堂总结、点评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四)实例探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教案

例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① 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A.① ② B.① ③ C.① ④ D. ③ ④ 答案:B [例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 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C. 对思维和存有无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答案 D [例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 ( ) ①是人们生活、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 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④决定着它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A.① ② B.① ② ③ C.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答案:D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kt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