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系统中无线信道的建模与仿真

更新时间:2023-05-25 01:4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W-CDMA系统中无线信道的建模与仿真

姓名:孙琪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指导教师:吴伟陵

20030315

北京邮电大学00级硕士毕业论文

摘要

本论文课题受到北京邮电大学信息论/移动通信教研室资助,通过软件编程,计划实现W-CDMA物理层的VC软件仿真平台,涉及到信道编码复用、多径信道建模和rake接收机等几项关键技术。论文着重研究了信道建模部分,主要工作包含如下:

学习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建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着重了解W-CDMA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系统框架结构、协议规范等等。掌握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和各种典型衰落信道的特性。

小尺度衰落信道建模:建立了符合m.1225标准的6径瑞利衰落信道的仿真平台,分别用Clarke和Jakes模型实现。对于仿真平台进行了数据测试,分别在QPSK和BPSK调制方式下,进行了仿真结果对比。

建立了基于两径生灭模型的可变延时的多径瑞利信道的仿真平台,并进行了数据测试。

设计实现了基于Suzuki模型的可变时延信道,并进行数据测试。

建立了室#b/室内衰落信道模型。建立了一种典型的室内传播环境信道统计模型一SRICIM模型的仿真平台,着重研究了模型算法。进行了数据测试。

大尺度衰落信道建模:包括自由空间、单刃绕射、地面反射信道模型,进行了数据测试。

设计了信道中其他一些小模块,如升余弦(附图形)、多径延时等等,加入了整个仿真系统中。

学习并使用了软件visualc++6.0和Matlab6.1进行编程和计算机仿真。 参照协议规范为39ppTS25.212—25.214R99版本,2002.3。以及m.1225协议。

关键词:W-CDMA,QPSK,BPSK,3GPP,rake

北京邮电大学00级硕士毕业论文

Abstract

Abstract

This

project

is

supposedby

the

Information

Theory

Researching

Laboratory,whicharrangestorealizecomputersimulationsoftwareof

mobiecommunicationsystem.Thissimulationsysteminvolveschannel

multiplexing,multi-pathchannelmodeling,rakerreceiver,andsomeother

techniques.Thepapermainlyfocusfollowingparts:

on

W-CDMAcodingand

key

thechannelmodeling,whichismadeupofthe

Learnedsometllingaboutthehistoryofmobileconununicationandestablished

3GespeciallyonW—CDMAsystem.Materedthepropagation

mechanismsofradiochennelsandthecharactersofsomeclassicalfadingchannels.

basicconception

on

Themodelingofsmallscalefadingchannels:realizedstandardsix.pathRayleishfadingchannelsimulationfiatthl'OU曲ClarkeandJakesmodel,whichwas

based

m.1225pmtoeal.Testedthismodelattwokindsofmodulation:BPSK

QPSK.Didsomecomparisonsanddataanalysis.

on

and

Realizedmulti.pathRaylei窖h

channelsimulationfiat

based

on

two-path

data

1ife deathmedel.Didsomedataanalysis.

Realizedvaribledelayehalmelbased

on

SUZUKI

medel.Didsome

analysis.

Realizedindoor/ourdoorDidsomedata

fading

channel

IndoorRadioChannelImpulseResponse

models.andrealizedSimulationof

MedelswithImpulseNoise:SIRCIMmodel.

spacemodel。singal

analysis.

blade

and

groundreflectionmodel.Didsomedata

nlemodelingoflongscalefadingchannels:free

diffractionmodel

analysis.

DesignedCOSinemodelofchannelgroup.

Thedesignandprogrammingarereferto3GPPTS25.212—_25.214R99.2003

andm.1225.

Key

words:W-CDMA,QPSK,BPSK,3GPP,rake

II

北京邮电大学00级硕士毕业论文

第1章绪

第1章绪

第1节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的历史

1.1.1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信息交换的需求也迅猛增长,由此对通

信手段提出了能保证任何人(Whoev神在任何时间(Wheneve0任何地方(Wherever)

向任何入(Whomever)传递任何信息(Whatever)的所谓5W的要求。该要求的提出,

直接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制热潮的兴起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总体技术框架上讲,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并非革命性的新技术,而是在前两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基础上的延续和改进。从所提供的业务内容看,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仅提供话音业务,第二代系统除了以话音业务为主之外,还增加了中、低速数据业务,第三代系统则除了提供话音业务之外,还将提供高速数据和多媒体业务;从业务承载方式上看,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以采用模拟调频技术进行业务信号的传输作为代表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Bell实验室开发的AMPS(AdvancedMobilePhoneSystem)系统;第二代系统主要采用面向连接(对于数据业务,在基站以后的网段也有采用非连接方式的)的数字调制方式,在业务适配上广泛采用了语音压缩和编码技术,其多址方式一般采用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加上FI)MA,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分别是:GSM(TDMA)和IS-95(CDMA)。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正在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演变,提供更先进的业务(诸如速率从lOOkbiffs至U200kbiffs的电路或分组业务)。但这个演变过程充分考虑了现有系统的性能,同时能够根据市场的要求进行更新。这些过渡系统被统称为2.5G。

1.1.2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特点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要将各种业务结合起来,用一个单一的全功能网络来实现,与现有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相比,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全球普及和全球无缝漫游的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一般为区域或国家标准,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覆盖和使用的系统,使用共同的频段。在IMT-2000标准制定之初,要求制定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但现在看来,仍然是几个标准共存。

具有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特别是支持Intemet业务:现有的移动通信系

统主要以提供话音业务为主,随着发展,一般也仅提供100—200kbit/s的数据业

务,GSM演进到最高阶段的速率能力为384kbit,s。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业务能力将比第二代有明显的改进。它应能支持从话音到分组数据到多媒体业务;应能根据需要提供带宽。ITU规定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无线传输技术的最低要求中,必须满足以下三种,即:

A快速移动环境,最高速率达144kbit/s;

B室外到室内或步行环境,最高速率达至0384kbiUs;C室内环境,最高速率达到2Mbi魄:

便于过渡、演进:由于第三代移动通信引入时,第二代网络已具有相当规模,所以第三代的网络一定要能在第二代网络的基础上逐渐灵活演进而成,并应与固定网兼容。高频谱效率;高服务质量;低成本:高保密性。同时,还要将综合宽

北京邮电大学OO级硕士毕业论文

第1章绪论

带网的业务尽量延伸到移动环境中,能够传送高达2Mbit/s的高质量图像,真正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任何人”都能便利地通信。1.1.33G的标准化组织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一2000是国际电信联盟(ITU)在1985年提出的工作在2000MHz的频段,预期在2002年左右商用的系统,当时称为陆地移动通信系统,目PFPLMTS。1996年正式更名为IMT.2000。1992年世界无线电大会也为IMT。2000分配了230MHz的频段。从1996年开始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研究逐渐成为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各国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研究都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特别是ITu在1997年4月向全世界发出了征集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规范的通函,并制定了详细的IMT.2000RTT步骤和时间表。按照ITU原有时间表,1999年3月将完成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

IMT.2000的选定,1999年底完成IMT.2000的无线技术规范,2000年完成包括上层协议在内的完整的标准的制订工作。1999年11月初,在芬兰赫尔辛基ITU会议通过了IMT.2000无线接口技术规划建议,将无线接口标准明确为以下五个标准。

(1)IMT--2000CDMAD(对应WCDMA)(2)IMT-2000CDMAMC(对应edma2000)

(3)IMT一2000CDMATDD(对应TM.SCDMA和UTRATDD)(4)IMT-2000CDMATDD(对应UWC.136)(5)IMT.2000CDMA/TDMA(对应于DECT)

以上五种标准中,前三种属于CDMA体制,后两种属于TDMA体制。日本(ARm)、欧洲(ETSI)。美国(TIA)、(TPI)、中国(CA。TT)、韩国(TTA)等是众多标准的主要提出者。从双工方式来看大体上FDD与TDD两种方案均会并存,从接入主流技术来看,目前主要是宽带CDMA技术,限于篇幅本文不对上述各标准展开介绍。宽带CDMA系统关键技术主要有:

(1)信道编译码技术:选择效率高、编码增益高、时延性能好、译码算法较简单、存储量较小、溢出概率小、对同步要求不要过高,适于衰落信道传送、易于实现。

(2)多速率匹配技术:对不同信号速率采用不用RF信号码片速率与之匹配。(3)克服多径影响的RaKe接收技术。

(4)同步技术;实现可靠的PN码同步,符号同步、帧同步和扰码同步。

(5)多用户检测技术:测量各个用户扩频码之间的非正交性,用算法来消除多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保证在衰落环境下实现大容量。要完成宽带CDMA系统的商品化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远不只这几个。1.1.4几种主要无线传输方案

目前,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主要有两种:即日本和欧洲一些厂家提出的WCDMA技术和北美提出的基于Is.95CDMA系统的edma2000技术。另外,我国也提出了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TD.SCDMA系统。1.WCDMA技术

在欧洲,爱立信公司在CODIT计划中作为主要厂家最先对WCDMA技术进

行研究,日本则将N丌DoCoMo公司的WCDMA综合FDD/TDD方式与爱立信

公司的方案进行融合,形成了现在的WCDMA技术。它的主要关键技术是建立在窄带CDMA的基础上的,其技术特点有:

可适应多种速率的传输,灵活的提供多种业务:

北京邮电大学00级硕士毕业论文

第1章绪论

BTS之间无需同步;

优化的分组数据传输方式:支持不同载频之间的切换;上、下行快速功率控制;

反向采用导频辅助的相干检测(提高反向解调增益,提高功率控制准确性);

充分考虑了信号设计对EMC的影响。2.cdma2000技术

它是北美Lucent,Motorola,Nortel,Qualcomm公司以及韩Samsung等公司联合提出来的基于IS.95的候选系统。它充分考虑了对Is.95CDMA系统的后向兼容,沿用了IS.95的主要技术和基本技术思路,如帧长为20ms,采用IS.95的软切换和功率控制技术,需要GPS同步等。但也作了一些实质性的改进,主要有:

反向信道采用连续导频方式;反向信道相干接收;前向发送分集;

全部速率采用CRC方式;

充分考虑了信号设计对EMc的影响。

3.TD.SCDMA

cdma2000和WCDMA都是属于FDD方式,实际很多人预测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前景是一个共同的网络,FDD技术的无线基站用来完成全球无线覆盖,TDD技术的基站用于在城市人口集中地区,实现大容量的话音、数据及多媒体业务。

我国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在1997年成功开发出基于SCDMA技术的WLL系统的基础上,于1998年6月代表中国向Ⅱu提交了第三代RII建议TD—SCDMA,后来在一些高校和公司的参与下,在1999年10月向ITU提交了全部的TD.SCDMA标准文件,并积极和欧洲的UTRATDD方案进行融合,终于在1999年11月5日ITU-RTG8/1赫尔辛基会议上获得了批准,被列为IMT一2000CDMATDD的两种方案之一。

TD.SCDMA中使用了直接序列扩频的码分多址技术(DS.CDMA)。它的传输带宽为1.6MHz,码片速率为1.28Mehip/s。TD.SCDMA采用了时分双I(TDD)的方式,因而前向和逆向链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无线频率的同步时间间隔,前向和逆向链路的信息在物理信道的不同时隙相互发送。TDD系统在满足IMT.2000要求的前提下,同时具有如下特点:

TDD能使用各种频率资源,不需要成对的频率;

TDD适用于不对称的上下行数据产生速率,特别适用于P型的数据业务;TDD上下行工作于同一频率,对称的电波传播特性便之便于使用诸如智能天线等新技术,达到提高性能、降低成本的目的;

TDD系统设备成本较低,将可能比FDD系统低20%.50%。TDD系统的主要缺陷在于终端的移动速度和覆盖距离:

(1)采用多时隙不连续传输方式,抗快衰落和多普勒效应能力比连续传输的FDD方式差。

(2)TDD系统平均功率与峰值功率之比随时隙数增加而增加,考虑到耗电和成本因素,用户终端的发射功率不可能很大,故通信距离(小区半径)较小,

北京邮电大学00级硕士毕业论文第1章绪论

一般不超过10km,而FDD系统的小区半径可达到数10kin。1.1.5后3G的标准化及发展近况

1999年11月,ITU.RTG8/1会议确定了5个IMT一2000无线接口技术的框架性标准。而包括无线接入部分和核心网在内的较为成熟、完善,具备商

用基础的3G第一阶段的标准,尽管一直在频繁更新,但2000年上半年在3GPP和3GPP2都已经基本完成。同时,3GPP和3GPP2也在进行面向全口网络的,支持2Mbps以上的更高分组数据业务的3G增强型的标准化工作。此外,在ITu也己经启动了有关后IMT一2000(Beyond3G)。目前3G标准化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版本多、更新快。但第一阶段的版本已经基本成熟,第二阶段则正在探索和变化阶段。

3GPP的版本更新:

3GPP目前已经存在两个版本,R99(有时也称作R3版本)和R4版本,且都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其中R99是目前最成熟、最稳定的版本。R99的特点是采用基于GSM,GPRS的核心网络,引入新的WCDMA和CDMATDD的无线接入网络(RAN)。R99是在2000年3月在3GPP正式通过的,但此后每三个月更新一次,R99今年3月通过的版本曾经被认为可以作为商用版本,且其的更新版本将能与之后向兼容,但6月通过的R99版本与3月相比又有566个CR(ChangeRequest,对3月版本的修订),其中包括支持GSM/UMTS切换等重要内容。9月底刚刚在北京召开的3GPP会议,通过了R99最新版本(2001年9月版本),与6月版本相比,通过了266个新的CR。本次会议特别强调不应对R99版本的实质内容再进行修改,否则将严重影响产品的商用化时间。

3GPP2的版本变化:

对于3GPP2来讲,版本也比较多,目前有Release0、A和B三个版本,且这些版本也一直在不断更新。基于全坤的ReleaseC也在研究中,计划在2002年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商用化准备的标准主要基于Release0和ReleaseA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在2000年底和2001年初已经稳定。由于基于edmaOne的现有标准和IETF的技术规范,标准成熟性较3GPP好。但由于3GPP2在标准的一致性和开放性方面较3GPP弱,所以运营商和制造商对cdma2000整个系统的版本的选择,也并不完全一致,给设备之间的互通和不同网络之间的漫游带来一些困

难。

3GPP2从2000年开始研究edma2000.1X的增强型技术1XEV。2000年9月3GPP2完成了可支持峰值速率为2.4Mbps的cdma2000.1X的增强型技术

1XEV-DO(DataOnly)的标准化。原计划2001年9月确定支持5Mbps以上速率的1XEV-DV(DataandVoice)标准,但两次投票,均没有结果。所以3GPP2将不得不继续研究如何确定1XEV/DV的技术标准。3GPP2ReleaseC是面向全P的标准,与3GPP类似,3GPP2由于主要精力在完善现有的版本,ReleaseC的进展缓慢,预计2002年完成。后IMT-2000(SystemBeyondIMT.2000)的研究进展目前rrU.R的WP8F和rrU-TIMT一2000SSG已经开始了后IMT一2000的研究计划。后IMT-2000,也是有些人称为“第四代”。由于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大规模商用,本身的能力又有很大的扩展空间,目前不宜人为地定义新的一代,所以ITU强烈呼吁不要使用“第四代移动通信”这个术

语。

WRC 2000已经确定了IMT-2000的扩展频谱,用于IMT.2000增强及后WP8F正在对这些频谱进行规划,预计2002年6月完

IMT一2000系统,目前ITU

北京邮电大学00级硕士毕业论文

第1章绪论

成。与此同时,WP8F还计划2002年6月完成后IMT.2000的目标和远景,也就是后IMT一2000的最基本的目标和要求建议。目前已完成了框架,还没有任何结论,如后IMT。2000在高速移动环境支持20Mbps还是100Mbps,静止环境最高速率是100Mbps还是1Gbps等,都处在探讨阶段。目前日、美、欧等国家和地区都踊跃参加。事实上虽然对于后3G还没有形成清晰、一致的概念,但新的一轮的技术之争已经拉开了序幕,在及早争取领先和有利的地位。所以我们国家在冷静认识后3G的研究现状的同时,及早启动相关国家级项目,对关键技术进行储备研究。当然对我国的制造企业来讲,仍应将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在当前的3G产业化上,以及早推出成熟的设备,占领市场。

第2节W-CDMA系统简介

1.2.1

WCDMA系统承载的业务我们将在表1.1中简单列出:

会话类型

数据流类型

互动类型

后台类型信息接受目的端并不在某一时期内期待数据的到达

保持数据的完整性

E.amil的后台下载

业务类型

基本特点

须保持流中信息实体间的时间关系(变化)

会话模式(苛刻的、低的时延要求)

话音、可视电话、视频游戏

须保持流中信息实体间的时间关系(变化)

请求一响应模式

须保持数据的完整性

网页浏览网络游戏

应用举例

流式多媒体

表1-1WCDMA系统所承载的业务

WCDMA的基本参数特点

以下我们简单的列出了系统的基本参数特点:●多址接入方式:DS.CDMA●双工方式:频分双工/时分双工●基站同步:异步方式●码片速率:3.84Mops●帧长:10ms

●业务复用:有不同服务质量要求的业务复用到一个连接中●多速率概念:可变的扩频因子和多码

●检测:使用导频符号或公共导频进行相关检测●多用户检测,智能天线:标准支持,应用时可选更具体的参数规定我们将在下一部分中介绍。1.2.3wCDMA协议简介

WCDMA方案包括FDD与TDD两种工作方式。前者工作在覆盖面积较大的范围内,提供中、低速业务;后者主要侧重在业务繁重的小范围内,提供高至2Mbps的业务。根据OSI参考模型,空中接口可以划分为三层模型。

1。2。2

北京邮电丈学00级硕士毕业论文第1章绪论

第一层是物理层,主要由TS25.2xx协议进行规范:第二层是链路层,主要由TS25.3xx协议进行规范:第三层是网络层,主要由TS25.4xx协议进行规范。下面仅就FDD方式进行讨论。

基本参数:

WCDMA工作频段:1920~1980MHz频段分配给FDD上行链路使用;2110~2170MHz频段分配给FDD下行链路使用;1900~1920MHz频段由于在高频段没有相应的镜像频段,被分配给TDD双工方式使用。基本标称带宽5MHz,但其实际值可以以200kHz为步长,根据需要在4.4~5.2MHz之间调整。基本带宽可以扩展至lO/20MHz。

基本扩频码速率4.096Meps,它也可以扩展到8,192/16.384MHz。

帧长lores,每帧包含16个时隙,每时隙O.625ms,代表一个功控周期。信道结构:

WCDMA信道可分为专用信道和公共信道两大类。专用信道包括:业务信道、独立专用控制信道、伴随专用控制信道。

公共信道包括i广播控制信道、前向接入信道、寻呼信道、随机接入信这些信道通过不同的方式映射到相应的物理信道。下面我们分别对上下行链路进行介

绍。

(1)上行链路

上行链路专用物理信道分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DCH)和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公用物理信道为物理随机接入信道口RACH)。

图l-1上行链路DPDCH/DPCCH帧结构

专用物理信道:上行链路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用来承载第二层和更高层的专用数据。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用来承载第一层产生的控制信息,包括:用于信道估计的导频信号(Pilot);功率控制信号(TPC)以R传送格式指示比特(TFI)。

上行链路专用物理信道帧结构如图2.1所示。每帧10ms,分成16个时隙。72个连续的帧组成一个超帧,时长720ms。每时隙比特数为:10"2k,其中k=0,……,6,相应的为SF=256/2k。即为256--4。DPCCH与DPDCH是并行发送的。

公共物理信道:上行链路公共物理信道只有~种: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PRACH)

移动台仅在相对于所在小区广播控制信道帧边界的一系列给定时间偏置处发起

接入尝试。这样的时间偏置称为接入时隙。每个接入时隙都会与别的接入时隙之间有1.25ms的时间间隔,以防止接入尝试的相互碰撞。本小区中哪些接入时隙可用的消息在广播控制信道中发布。每个接入时隙随机接入

北京邮电犬学00级硕士毕业论文

第1章绪论

突发的结构如下图2-2所示。

图1-2随机接入突发结构

接入突发由长度为Ims的前导部分和长度为10ms的消息部分组成。两部分之间为0.25ms的空闲时隙。其中前导部分是由16个复数符号A或一A(A=1+j,这里J是虚部的标记)组成特征序列,共有16个不同的这样的序列。在一个小区中,哪些特征序列可以使用的消息通过基站下行信道予以广播。消息部分由数据部分(对应于DPDCH)和第一层控制信息部分(对应于DPCCH)组成,这两部分是通过两条物理信道并行发送的。控制信息部分时隙由TPC,TFI和Pilot组成。数据部分时隙由16比特的移动台识别码,3比特的所要求服务类型指示码,可选的用户短信息包,8比特的循环冗余比特组成。

(2)下行链路

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由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DCH)和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基本公共控制物理信道(PrimaryCCPCH)和辅助公共控制物理信道(SecondaryCCPCH)组成。专用物理信道的功能与上行链路相同。基本公共物理控制信道用来承载广播控制信道03CCH),辅助公共控制物理信道用来承载前向

接入信道(FRACH),寻呼信道(PC田和同步信道(SCH)。

专用物理数据信道:下行链路专用物理信道是DPCCH和DPDCH的时分复用。第二层及高层的数据与第一层的控制信息(TPC,TFI,Pilot)通过时分复用复用到同一条信道上。其帧结构如图2.3。同样,下行链路DPCH一帧也是

由16个0.625ms的时隙组成的,帧长为10ms。72个连续的帧组成一个超帧。

图1.3下行链路DPCH时隙结构

当总的比特率大于一条物理信道所能承载的最大码速率时,可采用多码传输的方法,即在下行链路发送多个并行的相同的物理信道。此时,第一层控制信息只需要在第一条物理信道发送,其它物理信道在相应的时间段中不发送任何信息。多码传输的另一种方法是每个发送的物理信道的扩频增益不同。因此,此时每条物理信道都需要发送第一层的控制信息。

基本公共控制物理信道:PrimaryCCPCH承载BCCH,它的码速是固定的,为32kbps。其帧结构与下行链路DPCH的差别是它不包含TPC和TFI,只包含Pilot和DATA。每时隙有8比特的Pilot和12比特的DATA。

辅助公共控制物理信道:SecondaryCCPCH承载FACH和PCH,FACH和PCH分别映射到不同的SecondaryCCPCH。SecondaryCCPCH码速是恒定的。但这里的恒定,只是对一条SecondaryCCPCH而言。对不同的辅助公共控制物理信道,它的码速是可以不同的,以适应不同的FACH和PCH容量。SecondaryCCPCH和PrimaryCCPCH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码速对不同信道是不同的,虽然在同一信道中是恒定的,后者码速对每个小区都是相同的;并且前者是在有数据时才发送,且可能只在某个方向发送,前者是在整个小区连续发射的。

同步信道由两个子信道组成;基本同步信道和辅助同步信道。

北京邮电大学00级硕士毕业论文

第1章绪论

可见,上下行链路有很大不同,下行链路专用数据信道和专用控制信道是时分复用的,而上行链路专用数据信道和专用控制信道是并行发送的。

北京邮电大学oo级硕士毕业论文

第2章项目设计概要和计划

第2章项目设计概要和计划

第1节系统设计基本框架

2.1.1项目设计的提出

在进行本项目设计之前,北京邮电大学信息论教研室已经于2000年建立了w.CDMA系统的CoSSAP仿真平台,并获得了一定的实测结果。

为了配合建立符合最新协议标准的、更通用化的仿真平台,同时丰富实验室的理论研究工具,2002年3月,信息论教研室拟定项目:计划实现W-CDMA物理层的VC软件仿真平台,涉及到信道编码复用、多径信道建模和rake接收机等几项关键技术。2.1.2系统设计框架

以下是系统分析师吴湛击博士提出的初步总体框图,如图2.1所示:

ssn。rrme

L-—.一

modulation

rayleiffhchan卜…一

rake

k….lL.…一

39ppdeframe卜。一一一

,-._-…-----~(

、’~…一‘,,图2-1总体设计和接口参数流程图

38ppftles

.)

根据各个模块的划分和接口参数设计,我们提出了数据结构的定义

#define

#define~嗽1’rch

MAXTTI

北京邮电大学00级硕士毕业论文

第2章项目设计概要和计划

#defineMAXPhychantypedefstruct

int

flag;//1fordownlinkand0foruplinkint

service;

int

tfci[MAX_TTI];

imrm[MAX_frame][MAX_Trch];

physical_chan_parachan_.parameter[MAX_Trch];)39ppframe_input;

typedefstruct

l。nt

flag;//1fordownlinkand0foruplink

fl‘it

phy_type;//0

forDPCCHand1forDPDCH

inuplink

m‘t

slot_format;

m‘tphychart_length;

m’tscramble__num;

m‘t

spreading_factor;m‘t

ovsfnurn;

)physical_ehan_para;typedefstmct

int’phy_ehan;

physieal_chan..para

parameter;

)physical_chan_int;typadefstruct{

float+phy_chan;

physieal_.ehan_.paraparameter;)physicalchartfloat;

typedefstruct

intflag;//lfordown.1inkand0foruplinkimphy..num;

physical_chan_int

phy_array[MAX_Phyehan];

//firstforDPCCHinuplinkdownlink

}39ppfi'ame_output;typodefstmct{

imflag;//1fordownlink

and

0foruplink

intphy_num;physical_chan_float

phy_array[MAX_Phychan];

}rake_output;typedefstreet

10

andTFCIin

int‘modu_I;

int+modu_Q;

intmodu_length;

}modulation_output;

typedef

struct

floatSNR;

iat

floatfloatfloatfloat

sample_N;

dctay[6];power_riB[6];

fs;fd;Ns:

im

}chan_para_input;

typedcf

street

int+ehanI;iat

4ehan_Q;

chart_length;

struct

iat

}chanoatput;

typedcf

char

fp_name[MAX_Treh][301;}39ppfiles;

第2节任务分配和完成计划

2.2.1项目组设计人员分配

为了保证模块划分的清晰性和任务的同步进度,项目组将设计任务划分为三个小组,每组工作安排如下:●信道编码及复用组

第一期任务:实现上下行收发复用的优化算法,TFCI的RM编译码、盲格

式检测和扩频加扰。

第二期任务实现RS、BCH、Goppa和交替码的编译码,实现turbo码的

MAP和sova算法

第三期任务:进行LDPC和空时码方面的编程和研究工作 信道建模组:

第一期任务:实现符合m.1225标准的6径瑞利衰落信道的仿真平台,分别

用Clarke和Jakes模型实现

第二期任务:实现生灭模型的可交延时的多径瑞利信道的仿真平台,大尺度

室外内衰落信道模型和小尺度室外内衰落信道模型

第三期任务:进行矢量信道的建模 rake接收机组:

N.倍

北京邮电大学00级硕士毕业论文

第2章项目设计概要和计划

第一期任务:实现固定时延的四径rake接收机

第二期任务:实现匹配滤波器和小区搜索,可变延时的rake接收机第三期任务:实现功率控制,多用户检测和自适应均衡2.2.2模块功能及接口参数分配

第一组承担39pp—frame,modulation,39pp_deframe三个模块的研制,各模块的功能和接口参数为:

●39pp_ffame

功能:根据TS25.212协议,实现物理层DPCH的编码和复用输入参数:

39ppfiles:多个传输信道的输入源文件名

street39ppffame_input:每个无线帧的参数配置(速率匹配参数,传输格式参数,服务模式等)输出参数:

struct39ppframe_output:多个物理信道的传输指针和相关的扰码,扩频码等参数

struct

●39pp_deframe

功能:根据TS25.212协议,实现物理层DPCH的解复用和译码输入参数:

structrakeout:经过rake接受后的多个传输信道的相关信息;

39ppframe_.input:每个无线帧的参数配置(速率匹配参数,传输格式参数,服务模式等)输出参数:

struct39ppfiles:多个传输信道的输出源文件名

struet

modulation

功能:根据TS25.213协议,实现上下行基带信号的扩频,加扰和QPSK调制输入参数:

39pp_.output:如上

输出参数;

structstruct

modulation_output:扩频,加扰和QPSK调制后的I,Q两路信号

●rayleighchan

功能:根据m.1225协议,实现六径瑞利衰落信道,其中一个码片取sample的抽样输出。输入参数:

struct

modulation_output:如上

stmct

Chan_para._input:六径瑞利衰落信道的延时,衰落,SNR,sample_.N等参

output:经过六径衰落的I,Q两路码片抽样值

输出参数:

structchan

●rake

功能:根据已知4径的延时,进行相位补偿,并经最大比例合并得到各物理信道的无线帧。输入参数:

structehan

struct

output:如上

Chan_para_input:得到六径的延时

39pp

struct

frame_output:得到每个物理信道的扩频码和扰码和无线帧的

北京邮电大学00级硕士毕业论文第2章项耳设计概要和计划

slotformat

输出参数:

structrake_output:得到经相位补偿和最大比例合并的各物理信道的归一化的无线帧。

各小组应先拟定各自的计划书,然后依进度执行,完成算法分析、代码编写和自测,在末期任务结束之后,项目组要进行系统联调和界面变成的工作。项目设计过程中,穿插进行组内和组间讨论。同时要求写好项目设计文档和测试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00级硕士毕业论文

第3章无线信道的建模、仿真及测试

第3章无线信道的建模、仿真及测试

第1节无线通信的传播环境

本节先讨论无线电波的基本特点及其衰落的分类;随后的几节深入地介绍了几种基本的衰落,仿真的模型和策略,以及仿真模型所用的参数。

本章简单的推导了一些基本的与信道有关的参数和公式,以及不同环境下的参数不同导致模型的不同。但是在后面我们可以看到,本文的重点放在瑞利衰落信道的仿真上。事实证明,瑞利衰落信道也足以为测试提供足够的模拟环境。3.1.1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特点以及衰落信道的初步分类

在通信系统研究中,传统的(理想的)加性白高斯噪声(AWGN)信道,通常是理解基本性能关系的起点。这种信道数据抽样间无符号间干扰(ISI),受统计独立高斯噪声抽样影响。基本影响性能的因素是接收机产生的热噪声。通常,天线接收到的外部干扰比热噪声更重要。外部干扰有时候可以用宽频带信号表示,用天线温度【1】参数量化。热噪声通常在信号频带内有平坦的功率谱密度,电压符合零均值高斯概率密度函数。当实际系统建模的时候,下一步是引入带限滤波器。发送端的滤波器通常用于满足由于频谱限制的调整需求,接受端的滤波器通常用于信号带宽的匹配滤波器。由于滤波器的带宽受限和相位失真,为了减少滤波器引入的ISI,需要特定的信号设计和均衡技术。3.1.2自由空间信道模型

如果不指定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通常假设信号随着距离的衰减特性与在理想的自由空间传播相同。在自由空间模型,发送和接收天线之间的区域没有任何物体吸收或者发射无线频谱(I心)能量。而且,它假设在这一区域的大气也是完全单一的,不吸收的介质。再者,地面也假设为离传播信号无穷远(也就是说,反射系数可忽略)。在这样的理想自由空间模型中,发送和接收机之间的RF能量衰减符合逆平方律。接收功率可以用发送功率和一个衰落因子厶(d)表示,这个因子被称为路径损耗或者自由空间损耗。当接收天线是全向天线,这个因子可以表示为【1]:

Ⅷ=(等)2

@ ,

上式中,d表示发送和接收机之间的距离,A是传播信号的波长。在这种理想传播情况下,接受信号功率可以预估。

对大部分实际的信道,信号在大气中接近地表传播,自由空间传播模型对描述信道特性和估计系统性能是不够的。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信号从发送端到接收端可能通过多个反射路径传播,这一现象被称作多径传输。结果可能引起接收信号幅度,相位和到达角度的波动,术语上叫做多径衰减。另一方面,由于传播媒体的物理变化引起的多径衰落,比如反射高频无线信号的电离层离子密度的变化,也会引起信号传播的随机波动或者衰落。3.1.3实际信道传播模型

无线移动信道由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以及两付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构成。其中传播路径可分为直射传播∞OS,Line-Of-Sight)和非直射传播(non-LOS)。在基站与移动台之间一般不存在无阻挡的直射信号,此时接收到的信号是发射信

14

北京邮电大学OO级硕士毕业论文

第3章无线信道的建模、仿真及测试

号经过若干次反射、折射或散射后的叠加。而在某些空旷地区或基站天线较高时则可能存在直射传播路径。

由于高大建筑物或远处高山的存在,常常会导致发射信号经过不同的传播路径到达接收端。这即是所谓的多径传播效应(MultipathPropagation)。各径信号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端时,具有不同的时延和入射角(DoA),这将导致接收信号的时延扩展(DelaySpread)和角度扩展a叫PSpread)。

另外,移动用户的运动以及大气的扰动,即信道的时变特性,将使接收信号产生多普勒扩展(DopplerSpread)。其结果将导致接收信号在频域的扩展。同时改变了信号电平的变化率。

归纳起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用户移动的随机性和多径传播现象等因素的存在,使得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变得十分复杂。人们通过理论分析和长期实际观测,建立了基站与移动台之间的无线信道的统计模型。该模型认为,电波传播的损耗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路径损耗,阴影效应和多径衰落。公式(3 2)给出了上述模型的表达式。

P(d(f))=lla(t)lJ

s(do))R(d(f))

(3—2)

其中孑(f)为某时刻用户天线与基站天线之间的距离矢量。lla(t)lF“表示自由空间

的传播损耗,该类损耗是由于电波传播的弥散特性造成的,其中n的典型值为3 ̄4,它反映了公里量级的空间距离内,接收电平均值的变化趋势。S(d(f))则表示阴影效应,它是由位于电波传播路径上的障碍物的阻挡而产生的损耗。它反映了数百波长内接收电平均值的变化趋势,此时信号的均值遵从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Distribution)。最后一项S(孑(f)),代表多径传播丽产生的衰落,它反映了数十波长内,接收电平的均值的变化趋势,此时信号的均值遵从Rayleigh或Rician分布。

图3-1显示了衰落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属于大范围衰落,而多径衰落属于小范围衰落。

从系统设计的角度考虑,传播损耗和阴影衰落影响基台的覆盖范围,但总是可以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消除其影响,如功控。而多径衰落则直接影响信号的质量,必须加以有效的抗多径措施,来削弱多径衰落对信号质量的不利影响。3.1.4小范围衰落的分类

对位于特定发送和接收机之间,由于大范围衰落产生的路径损耗进行统计描述所需要的参数为:

参考距离以路径损耗指数n

以的标准差盯。

但是对小范围衰落,根据其参数关系以及处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信道模型。后面我们将会对这几种模型以及参数含义详细解释,这里我们只是简单介绍和分类,以期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北京邮电大学00级硕士毕业论文

第3章无线信道的建模、仿真及测试

图3-1衰落的分类

3.1.5频率选择性衰落和非频率选择性衰落

小尺度衰落表现为两种形式:信号的数字脉冲的时域扩展。

信道由于移动产生的时变特性(例如在移动平台上的接收天线)。

在衰落信道中,根据时域扩展特性,可以用最大额外时延乙和符号时间正的关系区分两种传播模型分类:频率选择性衰落和非频率选择性衰落。r≯£,信道是频率选择性衰落,此时接收到的多径信号分量符号扩展超过符号的持续时间。当L<互,信道为非频率选择性衰落,或者叫平坦衰落。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符号经过多径传播以后所有分量都在同一个符号时间内到达接收点,因此接收机不能将他们分解出来。如果五和瓦的关系近似为:

fo≈1/L,

同理可以在频域定义频率选择性衰落和非频率选择性衰落:

当信道满足兀<1/£*W,其中符号速率1/正与信号带宽W近似相等时,信道发生了频率选择性衰落。当^>W,发生非频率选择性衰落(或平坦衰落)。3.1.6快衰落和慢衰落

信道的时变特性或者衰落速率机制可以分为两类:快衰落和慢衰落。快衰落是指ro<‘的信道,其中矗是信道的一致时间,z是一个传输符号的时长。慢衰落的时候,瓦>正,信道的相关时间比一个符号的持续时间长。

(3 3)

北京邮电大学00级硕士毕业论文第3章光线信道的建模、仿真及测试

假设信号由于时变产生的多普勒功率谱的宽度为厶,以与不相互影响,关

系可以近似表示为:

瓦“去

快衰落信道满足

矽<厶

慢衰落

矿>厶

3.1.7路径损耗

(3.4)

(3—5)

(3-6)

我们知道,接收天线截获的能量仅仅是发射能量的极小一部分,而大部分能量都弥散掉了。传播损耗正是表征这种能量损耗的物理量。此时假设自由空间并不吸收电磁信号能量。

通常我们定义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厶为:接收信号功率只与发射信号功率只之

比。即:

厶:曼

(3—7)

由电磁场理论可以得到接收信号功率Pr与发射信号功率只有如下等式

睁P。岛啪|

(3-8)

其中旯为电磁波波长,d为收发天线之间的距离,g,、g,分别为接收天线增益和发射天线增益。以下将更详细地介绍路径损耗模型和信道脉冲响应模型。假设所有测试环境的传播模型,天线高度都为1.5米。路径损耗模型

室内办公漉试环境韵路径损耗模壅

室内办公环境的路径损耗是基于COST231模型,其定义如下:

f!±三_1一

三=三_疔+t+∑.i}“三耐+以。¨1’×0

(3 9)

其中:

£。: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自由空间损耗三。:恒定损耗值

‰: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穿过的i类墙壁的数目

17

北京邮电大学00级硕士毕业论文第3章无线信道的建模、仿真及测试

n:

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穿过的地面的数目

表3-1常见的路径损耗因子平均值损耗因子

£,

描述

常见楼层结构(如办公室)

空心瓷砖加固混凝土厚度<30cm轻型内墙塑料板

带大开口的墙壁(如窗户)内墙混凝土较小的透孔

取值(dB)

18.3

3.4

三wl

6.9

三w2

L。:i类墙壁的损耗£,:相邻层间的损耗

b:

经验参数

注1:£。通常设为37dB

注2;室内办公环境n的平均值为4。如果计算略差的环境的容量,可以将n设为3。常见的路径损耗因子平均值见表3.1。

经过以上假设,简化后的路径损耗模型可以表示为:

f旦±L0461

L=37+30logloR+18.3×/'/L““

(3-10)

其中;R表示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n表示传播路径上需经过的楼层数

室钤虱室内步行灏试环境的路径损耗模銎

与室内测试环境不同,室外到室内步行测试环境的路径损耗L(aB)通常分为三部分:自由空间损耗三^,从屋顶到街道的衍射造成的损耗上,。,以及穿过楼层时由

于反射造成的损耗三。。在这个模型中,k和三。独立于基站天线高度,但是三。。

与天线相对于建筑物的高度有关。通常,模型表示为:L(R)=工矗+三墙+三附d

(3—11)

由于本文着重在多径损耗的模拟,对此模型的路径损耗不再详细推导,具体可以参见有关资料。以下只给出最终的常用公式。其中,△^。表示建筑物平均高度与

移动天线高度的差值,X表示移动台与障碍物的水平距离,d表示楼群之间的平均距离。当△^。=10.5m,x=15m,d=80m,在通常的城市和郊区环境下,可以将路径损耗简化表示为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距离R(km)和频率f(Mnz)的函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ct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