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党派人士的发展史

更新时间:2024-02-01 03: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无党派人士的发展史

一、无党派人士的简介

无党派人士的定义

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

无党派人士的特征

无党派人士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具有无党派身份。这是无党派人士的首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即并不是只要具备了无党无派身份,就是无党派人士。

二是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具有一定社会影响。无党派人士所从事的活动具有政治性,在所联系群众中要有影响力和代表性。

三是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的素质。这是由无党派人士的社会基础决定的。具体地说,无党派人士是以无党无派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群体,主要分布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企业、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等领域。

四是具有统战工作对象身份。无党派人士不等于无党派群众。广大无党派工农基本群众,尽管他们在统一战线中居基础地位,但从来就不是统战工作对象,当然也就不能称之为统一战线意义上的无党派人士

二、无党派人士称谓的发展

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特有的政治概念,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无党派人士称谓的发展变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社会贤达称谓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有声望的无党无派知名人士,被称为社会贤达。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在《双十协定》中提出“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事”。1946年旧政协会议召开,有9位人士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出席了会议。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动全面内战后,社会贤达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倾向,有几位依附于国民党,并因此参加了伪国民大会和伪国民政府,败坏了社会贤达的声誉,致使许多民主进步人士对这一称谓产生了极大反感,不愿再以社会贤达冠名。

2、无党派民主人士称谓阶段。后来为了与以往的“社会贤达”相区别,郭沫若等知名人士在发给毛泽东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的致电中,首次使用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在筹备新政协时,我们党肯定并采用了这个概念。经中国共产党与各方协商,1949年新政协会议专门设立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郭沫若、马寅初、李达、周谷城等12人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成为被沿用,特指新中国成立前后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组织但参加了人民民主运动的无党无派知名人士。

3、多种称谓并存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老一辈无党派民主人士逐渐减少。新一代无党无派人士无论从社会基础还是成长经历来看,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于是出现了多种称谓并存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继续沿用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无党派人士;无党派爱国人士。除此之外,还有无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等称谓。

4、无党派人士称谓阶段。2000年,中央统战部于下发《关于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正式规范了对无党无派人士的称谓,统一使用“无党派人士”这个概念,明确对无党无派人士群体称无党派人士,对无党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称无党派代表人士。同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进一步肯定了无党派人士这个概念,明确无党派人士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对象。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改称无党派人士界别。

三、历史上著名的无党派人士

无党派人士作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利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党派民主人士领导和联系着一部分民主人士,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斗争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比如,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政权中,无党派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并在合作共事中提出了精兵简政的著名议案,得到党中央的高度评价和采纳。在国民党统治区,郭沫若等无党派民主人士团结所联系群众,为形成第二条战线英勇奋斗。在新政协中,无党派民主人士作为单独一个界别参加进来,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直接的贡献。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无党派民主人士以饱满的热情,踊跃投身各方面建设事业,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新的功勋。比如,无党派民主人士马寅初早在50年代就提出了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建议,后来引起重视并被采纳,现在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无党派人士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我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无党派代表人士袁隆平同志培育出了超级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张奚若,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画家徐悲鸿,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都是无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陈竺, 从赤脚医生到卫生部长;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等。

比如,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政权中,无党派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并在合作共事中提出了“精兵简政”的著名建议,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评价和采纳。始终领导着一支文化大军的郭沫若,在国民党统治下受着严重政治压迫的马寅初、李达,在北平遭到拘捕的符定一,在上海一直奋斗的宗教界人士吴耀宗等,他们虽然都没有组织一个政党或政治团体,却领导着很大一批民主人士,联系着许多方面的人士在奋斗着。

无党派人士的职能。无党派人士同民主党派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大体相同,主要职能也主要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具体说来,包括参政、议政、监督三个方面。

第一,参政。无党派5人士参政的主要内容同民主党派是一致的,其概括地讲就是“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具体包括,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发挥作用;担任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发挥作用;无党派人士不具有政党成员的身份,可以从事各政党不宜出面的各种活动。目前,无党派人士担任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的有7人,在国务院部委办局、事业单位和司法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有4人,担任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的有21人。一批符合条件的无党派人士担任了特约监察员、检查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等。

第二,议政。议政主要体现为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中共领导人与各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代表人士的直接协商,或是中共领导人委托党委有关部门与民主党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进行的协商。党中央召开的历次民主协商会、党外人士座谈会等都有无党派代表人士参加。第二种是中共通过人民政协这个统一战线组织,与各界别、各方面人士进行协商,包括同无党派人士界别的协商。

第三,监督。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民主监督的作用,在于它是多党合作层次上开展的高层次的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民主监督的特点,在于它是通过民主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因而不具有强制性。三是民主监督的形式,主要是提意见、作批评。四是民主监督的途径,主要有聘请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各类特约人员,组织开展集中考察监督活动,将民主监督寓于参政议政工作之中等。五是加强民主监督的方向,是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更加切实有效,但不能将民主监督变成权力监督和法律监督。

在香港,区议会及昔日的市政局与区域市政局有较多无党派人士,而2007

年后,为数不小的无党派人

士皆为建制派组织成员,而立法会则相对较少,现今所有无党派的立法会议员都是循功能组别晋身。此外,由于香港的选举法例规定行政长官不可从属任何政党,故历任行政长官均为无党派人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whw.html

Top